首页 理论教育 拓展创业教育内容、形式和条件

拓展创业教育内容、形式和条件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有基础上,从教育内容、形式、条件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创业人才,为国民经济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目前,美国的创业学教育已形成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初中至研究生阶段的正式教育。创业教育应根据院校类型的不同分类实施。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的活动。鉴于它的重要性和实施上的局限性,应从教育内容即“教什么”、教育形式即“如何教”、教育条件即“能教吗”等方面拓展创业教育:内容上,从创办企业拓展至创办企业、创立事业、创建业务三个创业领域;形式上,从课堂教学、创业计划竞赛等拓展至包含氛围板块、课程板块、体验板块、行动板块的创业教育链条;条件上,从高校的“单打独斗”拓展至打造校级创业教育平台、省级创业教育平台,从而最终构建起一个“两级三域四块”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1]创业教育是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的活动,旨在培养具有自立、创新、寻求机会、敢冒风险等创业特质的个体,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从教育内容、形式、条件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创业人才,为国民经济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

一、创业教育的进展

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是在1989年11月底12月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明确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大学要给学生发第三本护照—“—创业能力护照”,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希望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尽管创业教育的官方提法较为晚近,但关于创业的研究以及创业教育的实践事实上早已启动。世界范围内创业教育序幕的拉开可从1919年美国的霍勒斯·摩西创立青年商业社开展业余的商业教育算起,在90年发展中历经“在中学开展的商业教育(1919~1947) ” 、“在 大学开展的正式课程教育(1947~1967) ”、“大 学中体系化的课程教育、专业教育与学位教育(1967年至今)”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等先进国家的高校就将创业教育设置为正式课程且颇具规模。创业学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中已经成为成熟的学科。创业作为美国的“秘密武器”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并为未来几代人设定了“创业遗传代码”。 目前,美国的创业学教育已形成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初中至研究生阶段的正式教育。截止到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科研体系。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引领了世界各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美国“过度地将创业教育积聚在企业发展这一‘纯粹’的经济管理领域,也使得它创业教育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2]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活动,自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之后迅速发展。我国的创业教育正式启动始于2002年4月,清华大学等九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随后,在政府驱动与市场引动下,众多高校“跟进”迅速。综观我国近些年的创业教育,其主要采用了三种模式:一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二是“通过组建职能化、实体化的创业教育教学机构推进创业教育”;三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是在教育部的推动与社会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快速起步的,当前尚处在感性发动的阶段,正在经历知识教育到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到择业教育、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及其综合化的过程,创业教育的观念及其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日臻成熟。总之,以美国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已进入成熟阶段,其标志是:理念已普及,系统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已形成,创业型人才已从大学中源源产生,并取得了显著的创业效果。而我国的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在研究中正处于由概念解析、渊源探讨、重要性阐述向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路径和模式探讨的过渡之中。②

二、创业教育内容的拓展

创业是通过集合一系列的资源,利用机会来创造价值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3],“一种人类的创造行为”[4]。“以创新为本质的创业已经成为新世纪新经济条件下考虑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创业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5]“今天,创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创建企业的概念,而是把各种形式、各个阶段的公司和组织都包括进来。”[6]

据此,创业就不应限于开办一家新企业,应予以拓展。这里提出新的创业范畴,包含创办企业(营利性新组织的创办)、创立事业(非营利性新组织的创立)、创建业务(在组织内部进行创业,既包括原组织里的局部创新——产品/服务的新应用[开发新市场]、产品/服务的改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的创造[开发新项目],也包括原组织里的整体创新——经营业务全面转型、转向或组织再造)(如图5-4所示)。

创办企业、创立事业、创建业务三个领域,在基本面即“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上是共通的,但亦有区别:创办企业是创办营利组织,创立事业则是创建非营利组织(学校、医院、协会、慈善组织等),非营利组织是除企业外的、在运行目标和方式上都区别于企业的重要社会组织,被称为社会三大部门之一;创办企业、创立事业都是通过建立新组织来创业即零“组织创业”,创建业务则是嵌入或立足现存组织即原组织开展新业务,属“组织内创业”。

图5-4“创业”范畴的拓展

基于拓展了的创业范畴,创业教育就不应仅仅限于培养能够创办企业的人,而亦应相应拓展——培养愿意并能够创建业务甚或创办企业、创立事业的人,而这样的人都是具备开创精神和开创能力的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

创业教育应根据院校类型的不同分类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应以技能性、生存型的创业教育为主;普通的教学型大学,应以创造性、发展型的创业教育为主;重点的研究型大学,应以创新性、引领型的创业教育为主。”[7]这提示我们,在选择创业教育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企业、事业、业务的创新程度以及企业、事业、业务开创时的复杂程度与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及发展方向的匹配度和契合度,以做到因材施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立事业属社会创业、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社会目标及其公益性,是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抵制和抗衡,对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而创建业务则是嵌入或立足现存组织开展新业务,属组织内创业,非白手起家,它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更具现实可操作性。因此,引导、指导、支持大学生创办企业重要,引导、指导、支持大学生创立事业、创建业务同样重要,甚或说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对后两者忽略、忽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三、创业教育形式的拓展

美国创业教育联盟认为,创业作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至少包括基础认知阶段、能力意识阶段、创新培养阶段、创业实践阶段和创业发展阶段。[8]可见,旨在培养愿意并能够创建业务甚或创办企业、创立事业的人的创业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传统的创业教育尚停留在课程教学、创业计划竞赛等较为单一的形式上,应予以拓展,构建起由氛围板块、课程板块、体验板块、行动板块构成的创业教育链条。拓展后的创业教育链条,可以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能力共增长的连贯的、递进的多种教育方式、途径,培养、塑造具备创业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高度自信、创新精神与理性的冒险精神,等等)、创业品质(有激情、有恒志、敢于担当责任、敢于打破常规、善于与人沟通、善于解决困难、思想活跃、思路独特、处事灵活,等等)、创业知识(前企业/事业/业务阶段、建立企业/事业/业务阶段、企业/事业/业务发展阶段、成熟企业/事业/业务阶段)和创业能力(收集、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识别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自己负责决断、实践的能力,创新、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团队建设以及掌握高超平衡艺术的领导能力,等等)的创业型人才。

在创业教育链条中,氛围板块,旨在通过宣传发动、专家讲座、创业论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让他们接触创业、感知创业、理解创业,进而认同创业、崇尚创业、立志创业。

课程板块,则旨在通过开设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塑造创业品质。譬如,创办企业的教育教学就可开设创业哲学、创业伦理学、创业心理学、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人才学、创业法学、创业设计学、创业实务课程等等。[9]创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高校应多开设像“创业者讲座”(介绍他们创业的经历以及创业的成就感;就某个问题讲授自己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实践的总结)、“创业沙龙”(邀请成功的创业校友、创业投资公司负责人、创业园区负责人、创业教育专家等人士作为嘉宾)、“案例分析”(针对某个成功/失败的创业个案的分析讨论)、“课程研讨会”(以讨论课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譬如针对“为什么要发扬创业精神”、“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创业者”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理解)、“头脑风暴”(通过“头脑风暴”形成一些符合实际且具可操作性的创业点子)[10]等等实践导向的课程。高校应加强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以及自主学习型课程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还可探索在专业教学主渠道中,渗透和融入创业教育,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与统一,譬如开设专业创业实务课,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实现创新创业的教育。

“创业能力……在课堂上是无法培养的,需要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11]创业教育链条中的体验板块强调实践,旨在通过角色模拟、计算机模拟经营、实地观摩、基地见习、挂职顶岗、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精英训练营等途径,促进学生在互动中、在做中、在反思中学习,通过上述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消化、吸收创业知识,特别是学习、增进“隐性知识”[12],提高创业能力,塑造创业品质。本板块可充分借助计算机手段,特别加强创业所必然涉及的市场调研、机会分析、项目设计、商业模式构想与选择、筹划计划、项目实施、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实验、实践教学。另外,本板块的考核应强调对团队的考核为主,对个人的考核为辅;强调模拟创业实践,将此作为团队成绩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将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考核权交给学生自己。

至于行动板块,就是通过搭建类似“大学生创业街”、“专业创业工作室”、“师生共同创业工作室”、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等平台,吸引、支持学生“真刀实枪”地创业,以消化、吸收、学习、增进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塑造创业品质,直至真正实现创业。

在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中,高校还应注意,各板块应分别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氛围板块可面向全体学生;课程板块、体验板块,可各自独立,亦可两者结合,以必修课、选修课、辅修专业、双学位甚至主修专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行动板块则仅适合吸收那些确有创业意愿、受过创业训练、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参与。

四、创业教育条件的拓展

任何教育的实施,都必须凭借一定的条件,特别是涉及上述三个领域、四个板块的综合性强、系统化程度高的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有坚实的、强有力的平台予以支撑。对高校来说,创业教育应积极获取各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合、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的教育资源;对上级主管部门譬如省一级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并统筹安排本区域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总之,应从机构、人员、经费、基地、信息、制度、政策、文化等方面,整体设计、强力打造校级和省级(或区域)两级创业教育平台,建立实施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营造整个校园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整个区域内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打造两级创业教育平台,首要的是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校级层面,应建立开展创业教育的校级领导或协调机构,统筹和整合分散在教务、经管(商)学院(系)、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团委、科研、后勤、科技园等不同部门的创业教育资源。省级层面,也应成立专门的领导、管理、服务机构,组织实施区域内创业教育的开展。像江西省高等院校创业研究与指导中心就是江西省设立的协助该省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推动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其具体职责包括对全省高校创业教育做出规划,提出发展建议;推动创业教育的基本建设,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策划和组织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投资体系和创业孵化园,推进创业成果转化;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具体指导;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争取各方面对创业教育的支持;统筹全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总结创业教育经验等等。

除省级、校级平台的上下对接、紧密联系外,区域内的各高校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创业教育合作共同体。“创业教育的各个机构只有形成联动机制,其教育效能才能达到最佳状态。”[13]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中,以“美国创业教育先锋百森商学院与工程名校欧林工程学院建立了伙伴关系,将创业教育集成到工程学课程中”以及“百森商学院与伦敦商学院共同承担的‘全球创业观察’ (GEM)项目”为典型,广泛存在着校际合作现象,从而促进了创业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美国创业教育合作的诸多实例证明,多级联动较之单一体系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合作能丰富创业教育的师资,增加创业教育的经费,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等等。”[14]

五、合拢:“两级三域四块”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本研究倡导应从教育内容即“教什么”、教育形式即“如何教”、教育条件即“能教吗”等方面拓展创业教育:内容上,从创办企业拓展至创办企业、创立事业、创建业务三个创业领域;形式上,从课堂教学、创业计划竞赛等拓展至包含氛围板块、课程板块、体验板块、行动板块的创业教育链条;条件上,从高校的“单打独斗”拓展至打造校级创业教育平台、省级创业教育平台,从而最终构建起一个“两级三域四块”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如图5-5所示)。

“两级三域四块”创业教育体系,区别于零碎的、散落的、孤立的创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是上下对接、左右呼应的多层次、多要素的开放的、有机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可实现创业教育中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协调一致,有利于创业教育广泛、深入、充分地开展,有利于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四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综合目标的实现,适合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系统化、综合性创业教育时采用;可提供给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省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亦可提供给从事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人员做参考。

图5-5“两级三域四块”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前面只是给出了创业教育拓展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应综合运用文献普查与分类归纳法、历史方法与比较方法、实地调研与案例研究等方法,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15]

(1)“三域”研究的内容:创办企业的内涵、目的、过程、方式、方法以及对创业者素质要求的研究(主要参考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创立事业的内涵、目的、过程、方式、方法以及对创业者素质要求的研究(主要参考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创建业务的内涵、目的、过程、方式、方法以及对创业者素质要求的研究(主要参考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2)“四块”研究的内容:氛围板块、课程板块、体验板块、行动板块各自的一般性教育目标即创业意识目标、创业品质目标、创业知识目标、创业能力目标的指向、程度及其适用性;上述四个板块各自一般性的教育路径、方式、方法:四个板块各自一般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路径、方式、方法在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研究型、教学型、高职型)中的适用性调整。

(3)“两级”研究的内容:校级“三域四块”创业教育平台的支持、保障和评价体系(机构、人员、经费、基地、信息、制度、政策、文化等);省级“三域四块”创业教育平台的支持、保障和评价体系(机构、人员、经费、基地、信息、制度、政策、文化等)。

(4)“两级三域四块”的统合性研究内容:创办企业、创立事业、创建业务三个领域的区别与联系;氛围板块、课程板块、体验板块、行动板块之间的承接;校级创业教育平台、省级创业教育平台之间的对接。

(原载于《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8期)

【注释】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9.

[2]②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5-59,前言第1页.

[3]张玉利,李乾文,李剑力.创业管理研究新观点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5):1.

[4]〔美〕迈克尔·H·莫理斯,唐纳德·F·库拉特科.公司创业:组织内创业发展[M].杨燕娞,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8.

[5]张玉利,等.创业管理理论的最新评述及研究趋势[J].预测,2004(4):21.

[6]〔美〕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第6版)[M].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3.

[7]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5.

[8]ASHMORE C.Five Stages of Life Long Learning.http://www.entre-ed.org/_entre/5-stages.htm, 2010-02-15.

[9]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6-120.

[10]张英奎,等.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6):53.

[11]顾明远.高等学校要向学生进行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16.

[12]柴旭东.隐性知识视野下的大学创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75-80.

[13]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 (4):70.

[14]黄兆信,等.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 (4):107, 109.

[15]王连森,董立平.“两级三域四块”创业教育平台的设计思路[J].教育探索,2010(8):1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