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第三次专门研究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会议,在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重要命题。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决定的。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0]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就已经说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3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要命题和重要任务。这是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要对这条道路的性质、定位及其内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1)关于这条道路的性质和定位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有观念形态的文化、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形态文化,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首先要说明的。

同时要说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是一般的文化发展道路,而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不是一般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是这条道路的基本属性,“中国特色”是其特质属性。

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不能就文化谈文化,因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既要反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又要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健康氛围、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研究文化建设问题也好,研究文化发展道路问题也好,都必须把文化问题放到整个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局中去研究,同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联系起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曾经三次召开全委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设问题。第一次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这次全会是在全党把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召开的,研究的问题是,在全党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创造物质文明时,要不要发展精神文明;在发展精神文明时是不是只要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建设而可以不再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第二次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这次全会是在我们经历了国内外政治风波的考验,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召开的,研究的问题是,怎么样克服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怎么样建设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文化。第三次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这次全会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新形势下召开的,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怎么样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上,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正是在党中央这样不断深入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对文化的特点、属性和本质等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首先,我们在拨乱反正,清理文化工作中“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影响的过程中认识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又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属性。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两为”与“双百”相统一的文化工作指导方针。后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化除了具有观念形态的特点和属性,还具有商品形态的特点和属性。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了“文化市场”、“经济效益”这样的概念,同时指出“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32]。再后来,我们在此基础上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记得党的十六大就这个问题说过三句话:一句是“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一句是“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一句是“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33]。这些思想,为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指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建立在我们对于文化的特点、属性、本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第三次专门研究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会议,在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重要命题。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4]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2)关于这条道路的根据

我们党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不是主观随意的,也不是无的放矢的,而是有着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根据的。

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决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不同国家必定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比如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帝国主义的洋奴文化、封建主义的愚昧文化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专制文化,因此毛泽东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要建设与此根本对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要走出一条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中国共产党既是政治的先锋队,也是文化的先锋队,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自觉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蓬勃发展的实际出发,创造了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正是在这样伟大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更好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过程。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又形成了既坚持民族文化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如果抛弃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我们党始终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坚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适应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的青春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新民主主义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发展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中华文化蓬勃生机、迎来全面复兴的光明前景。

再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只有认识文化的演进逻辑,把握其内在规律,才能开拓文化发展的广阔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文化实践中既出现过“全盘西化”、“食洋不化”思潮,也出现过“僵化”、“复古”等倾向,实践证明,一切离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思潮和文化倾向,不管一时多么时髦,最终都只能昙花一现。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历史经验基础上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属性和文化工作的特殊原则,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重要遵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亿万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精神焕发地投身文化建设、进行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回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推动文化建设在更高起点上创造新的辉煌,必须进一步坚持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形成的方针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前瞻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最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道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更大关注。同时,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正如党中央一再强调的那样,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绝不能照搬别国的文化发展模式,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设计,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文化发展路径,努力构筑我们的文化优势。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更加坚定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信念,极大焕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把我国丰富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拓展我国的战略利益和发展空间,把我国从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关于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深入思考和研究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但是,由于文化问题的复杂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有一个宽阔的视野、科学的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五个要点,或五个基本要素:一是党的领导;二是立足点,即道路的出发点;三是基本路线;四是工作的总体布局;五是奋斗目标。这五个要点或五个元素,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框架或方法。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应该既有这些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根据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大体上也应该具有五个要素: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从共性角度讲的。如果从个性角度讲,文化工作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工作,党的领导就是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要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坚持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

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由于文化问题的复杂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又要考虑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还要考虑到世界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该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文化工作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坚持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改革开放。

四是坚持工作的总体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全面推进理论、文艺、新闻、出版、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科技工作以及法制教育工作;既要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积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五是坚持正确的奋斗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十分丰富,围绕文化工作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立足点或出发点、方针政策、工作布局和发展目标,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因此,有的领导同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科学发展之路、强基固本之路、以人为本之路、改革创新之路。归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我们党从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天起,就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着眼时代前沿,立足新的实践,努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在探索建设先进文化实践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给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努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推进。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承续民族传统、植根伟大实践、秉持开放包容,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要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始终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文化科技创新潮流,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要始终以积极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坚持辩证取舍的方法,提高转化再造的能力,积极吸纳融汇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先进文化强大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努力把全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逐步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中国文化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积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必须把着力点放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的布局和结构,推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在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多元多变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提高主流思想文化的主导力、整合力,最大限度扩大社会思想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蕴含着我国文化建设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其重要特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努力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完善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多生产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多为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努力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大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更好地激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成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是坚持这条道路的必然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强分类指导,完善政策保障,确保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把创新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引擎,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积极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改革创新是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过程,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倡导勇于变革、勇于创造的精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使一切改革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一切改革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一切改革创新的成果得到肯定。

归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和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文化发展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已经明确。坚持这条道路,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做好各方面工作,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1)前提在文化自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这不仅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党在文化建设上的任务和方针政策时,就已经提出我们在文化建设上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这以后,“文化自觉”逐渐成为我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热点。现在,“文化自觉”已经写进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体现了我们党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崇高的文化追求。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中,“自觉”从来就是一个同理想相联系的范畴。无论是社会理想,还是人生理想,都有一个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辞典中,人类追求的理想,就是要从必然王国发展到自由王国,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人们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正是追求自由、走向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经过从自在到自觉、从自觉到自愿、从自愿到自由这样一些阶段。也就是说,既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达到认识上的“自觉”,又要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即在情感、意志与认知的统一中达到“自愿”。任何人只有这样自觉自愿地为理想而奋斗,才能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走向自由,实现理想。

这种“自觉”和“自愿”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进一步告诉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人的理想的确立和实现,不论是“知”还是“行”,都要合规律性。因此,我们在文化问题上要达到“自觉”的境界,不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认识文化的特点、属性、本质和文化发展规律,并按照文化的特点、属性、本质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去实践。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一个崇高的追求。

那么,我们的“文化自觉”,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理想呢?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眼中是“东亚病夫”,不仅因为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落后于人,而且因为中国人在文化上也没有站起来。所以,当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36]这样的“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就是文化自觉;这样的“文化自觉”,追求的就是“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

在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费孝通先生在十多年前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思想时,说过:“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这一论述的可贵之处是:不仅提出了“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要经过持久的文化建设,让中国文化在这个多元世界里有自己的位置。

所以,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且提出了到2020年的阶段性文化建设的任务,都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

(2)关键在落实在坚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重任,就要努力克服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出现的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文化自觉,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句话,关键不在于唱多高的调门,而在于落实;不在于有多好的规划,而在于坚持。

要落实,要坚持,就要以更加强烈的自信把握文化发展的难得机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篇贯穿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推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既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又为文化创新创造开辟了广阔空间。我国文化建设已实现历史性跨越,总体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文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我国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成功开辟,使我们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一个新高度,找到了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开启文化繁荣兴盛之门的“钥匙”。可以说,坚实的工作基础、有力的物质保障、浓厚的社会氛围以及正确的发展道路,使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充满信心。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坚持自己的文化理想,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文化创造的活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不断谱写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要落实,要坚持,就要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改革发展遇到许多复杂情况,面临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全会《决定》深入总结了这些年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围绕文化改革发展中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围绕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又提出了许多带有方向性的要求。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抓住那些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抓住那些重大部署和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和资源,全力以赴地加以推进,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同时,要进一步梳理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细化文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措施,加大各项工作推进力度,推动形成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文化作品大量涌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要落实,要坚持,就要以更加扎实的作风落实好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能不能按照全会《决定》要求,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关键取决于我们工作的推进力度和落实程度,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要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以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作风,抓住难得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把文化建设各项任务持续向前推进。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抓紧抓好当前工作,创造条件把承担的任务迅速推开,同时要树立战略思维,注重从中长期角度进行谋划,善于抓住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项目,有计划分阶段地加以实施。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把原则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在抓实、抓细、抓具体上下功夫。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把更多的项目放在基层,把更多的服务延伸到基层,不断打牢事业发展的根基。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加大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第一次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1)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方针和任务

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一个宏伟的目标,这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尽管没有时间性的规定,但要求也很明确。这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还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六大奋斗目标和五个重要方针。在领导人民群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要牢记这些目标和方针。比如,在六大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目标提出“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在五个重要方针中,第三个方针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里讲到的“公民”,指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享受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又承担着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现代人,怎么样在全社会树立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就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内容很多很具体。概括地说,一是在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并使之相互协调发展;二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同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三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四是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总之,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关于城乡文化统筹

在今天的中国,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任务,是怎么样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文化统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又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正确认识城乡文化统筹的特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企业成为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中的生力军。可以这样说,在今天,能否自觉认识中国国情,能否自觉统筹中国城乡文化发展,已经是衡量“文化自觉”的重要尺度。

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中,我们的自觉性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就应该体现在清醒认识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上。

第一,要清醒地认识到,城乡差距,深层次的差距,是文化上和人的素质上的差距。应该讲,城乡差距,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上的差距,但如果深究下去,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距,文化上的、人的素质上的传统与现代性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所以,统筹城乡发展不能忘记文化的统筹发展。

第二,要清醒地认识到,城乡文化发展上的差距,深刻地表现为传统的农民转变为村民,并有相当部分要进一步转变为现代市民的动态发展中呈现的差距。文化,有物质形态的、制度形态的、观念形态的等多种形态的文化,但不管什么形态的文化,都是人的活动的产物,都是打上人的知识、情感、意志、习俗等印记的人化的活动的产物。而文化的功能也在于以文“化”人。因此,文化的问题,实质上是人的素质和能力问题,考察城乡统筹中的人,一是城市的市民,一是农村的农民,而中国的农民自改革开放以来正在转变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等现代素质的村民。这种深刻的变动性,是我们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三,要清醒地认识到,城乡文化发展上的差距,核心问题在价值观上的差距。讲城乡文化统筹,许多人关心的是文化怎么样下乡为农民服务等问题,这当然是好的。但是,仅仅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应该看到,城乡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城市化、都市化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差距。这一差距,恰恰反映了当今中国在价值观上的全部矛盾,包括个人与社会、利益与道义、实用与诚信之间的矛盾。因此,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最难的问题,就是要统筹这些价值观上的矛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引领城乡文化的发展。

我们提出要清醒认识城乡文化发展上的差距,是为了更好地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全国许多地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代中国的城乡文化统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传统农村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结合,并向中国特色现代文化方向发展的态势;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市场文化创业体系相结合,并向中国特色现代文化体系发展的态势;三是以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标准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态势。这三个发展态势,可以说是我们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正在显现并继续动态地向前发展的文化特点。对此,我们必须给以高度的重视。

这里,有三个问题尤其要注意:

一是,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时,要把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方面,中国作为文化古国、文化资源大国,集中体现在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元素的乡村文化中;另一方面,我们在以往的文化资源配置中,无论在资金投入、人才流向,还是在实施建设上,总是向城市倾斜。这种格局是不利于把我国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因此,我们要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形成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时,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城乡文化的发展。我们讲要重视农村文化的发展,自然包括了要保护乡村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但是这种保护不是简单的“保”和“护”,而是既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包括低俗文化、迷信文化、庸俗文化等;既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它在现代化的轨道上提升自己的品位和境界。

三是,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时,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实际出发,实行正确的方针政策。邓小平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是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是一个社会主义还“不够格”的国家。这是我们研究中国问题时必须考虑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漫长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不能把发展的目标定得过高,更不能把群众的胃口吊得过高。因此,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我们的工作着力点应该放在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上,而非“城乡统一”或“城乡完全一体化”上。这是需要注意的。

总之,在今天,讲文化自觉,讲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就要切切实实地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把我国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把“建设文化强国”变成一个口号,也不能急于求成,把长远的奋斗目标变为现实的工作要求。我们只能通过扎实的工作,在自觉地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努力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关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建设文化强国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归根到底,就是要复兴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国在这个多元世界里有自己的位置,把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给人们展示了这一鼓舞人心的宏伟目标。而要实现这一长远的理想,达到这一长期的奋斗目标,没有其他捷径,只能靠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为了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必要进行这样六点理论思考:

第一,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现代化的国家综合国力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江泽民曾经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7]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讲的“综合国力”,不仅有量的要求,而且有质的规定。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激烈竞争的“综合国力”,指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实力。因此,作为综合国力组成部分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应该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其文化上现代化水平和实力的“软实力”。我们讲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要弘扬中华文明,但同时更应该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中华新文明。

第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上,我们先要澄清一个问题,这不只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建设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功夫首先要下在内部,增强民族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使得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文化要能够凝聚人,必须吸引人、感染人。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是不可能构成软实力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并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第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我们注意到,美国虽然不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但是一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二靠发达的市场体系,建构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全世界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借鉴这样的经验,加快建设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装备的,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同时,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

第五,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同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道路相一致。在今天这个世界里,西方许多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个快速崛起的中国看作是他们的威胁。甚至在我们正式宣布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后,各种怀疑和责难仍不绝于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在文化传播中,用我们的文化去证明,我们所说的文化强国之“强”,是自强不息之“强”,是具有强大亲和力之“强”。也就是说,要用我们的文化理念去证明我们是真心诚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强大后也决不会走向霸权主义,称霸世界。

第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在文化认同上下大功夫真功夫。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文化强国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内搞文化统制,对外搞文化强势。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和世界里推动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多元”的特点和现实,把功夫下在文化认同上。这就是,在国内文化建设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并在这样的自觉认同上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在这样的认同基础上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能力。我们常讲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讲让人家听得懂的话,这是正确的。但这不能仅仅理解为要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说话听话习惯,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怎么样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人能够认同我们的思想文化。当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在全球70亿人口中,我们面对的是近60亿信奉这样的或那样的宗教文化的人。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华文化中,哪些是同他们的信仰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道德相通的,哪些是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接受和喜欢的,哪些是会震撼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心灵的。你讲了那么多的话,人家一不愿意听,二听不懂,三又听不进,有什么用?因此,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地送出去,而是要能够走进世界上各国人民的头脑和心灵。

如果我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在文化认同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能够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避免落入“文明冲突”的陷阱。因此,我们要抓住今天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总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文化自觉中实现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理想,有许多文章要做,而推进“文化认同”是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