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解析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全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解析

张国宏

[作者简介]张国宏,男,1968年出生,安徽舒城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长、教授,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标志,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旨归,坚持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博采兼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创新之道。全面科学地研究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道路 内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命题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发,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全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8这条发展道路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全面科学地研究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既是在理论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文化向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所谓先进文化,就是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前景,也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我们党在探索建设先进文化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高扬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承担起繁荣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革命事业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初,毛泽东指出:“使社会主义的新制度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3]268为此,我们党确定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略,提出了“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获得了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作了科学界定,确立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价值取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先进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他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2]党的十七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着眼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1]7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思想和精神上的旗帜,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坚定地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4]5可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首要之义。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伟大旗帜,是带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大计。我们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深刻认识高举这一伟大旗帜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增强高举旗帜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标志

在任何文化中,价值信仰系统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价值是它的灵魂,是社会秩序的根本源泉。一个社会倘若失却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必然会陷入无序、混乱之中。探索和选择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发展方向的把握又依赖于价值引领。核心价值体系制约和规定着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和文化选择。

把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好,就必须铸能够发挥凝聚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各种转型引起的精神领域的失序,重建精神秩序,迫切需要以一种有效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必须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支撑。正因如此,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这是我们党的重要理论创新。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1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精髓地位和灵魂作用的认识愈发深入。

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彰显社会主义特色和本质的核心要素。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先进,也正是在于它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引领的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标准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固然面临着众多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但摆在首位和核心的任务就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共识。要在全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一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之路。

三、坚持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1]8,要“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这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则和方针,必须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积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科学发展之路。

牢固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一,确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就是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其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坚持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三,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就是要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科学管理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坚持重在建设、持之以恒,形成长效机制。其四,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文化;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机遇,从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发展中得若干重大关系,使文化建设各方面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文化领域中也面临着同样的任务。我国目前在文化发展理念、思路、样式乃至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文化布局、文化结构、产业集中度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文化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积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是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着力点。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的布局和结构,推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旨归

恩格斯曾经指出:“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5]456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也正是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一部文化发展史就是人的发展史,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解放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价值指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文学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6]857,“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6]101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并把培育“四有”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第一次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命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90多年建设先进文化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追寻和观照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人民群众是我们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力量源泉。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7]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1]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一方面,要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坚定地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同时,还应该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终衡量标准,自觉接受人民的评判,从而创造出经得住人民和实践检验的文化产品。

五、坚持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先进性的不竭源泉。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程就是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不断推进文化改革和创新的历程。从倡导“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到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改革创新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发展历程。

改革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转变,从政府“包办”文化生产向政府管理文化转变,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多方面需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面对当前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推进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制胜之道。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活力。首先,要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优良社会环境。在思想观念上,倡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制度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破解文化发展难题,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七届六中全会已提出了包括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系统要求,对文化领域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再次,要不断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体制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在内容上要通过不断创新,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化作品,生产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优良文化产品,努力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要通过不断创新,应用先进技术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使之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六、坚持博采兼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创新之道

开放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以其开放性姿态促进了自身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更以其批判的本性和超越的方法推动了社会实践的进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应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法论思想与原则,坚持以开放的精神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思想资源。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古”“今”“中”“外”,坚持博采众长而不失自我、吸纳百川而不致混浊是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道。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6]1083毛泽东还进一步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文化的发展首先要根植于民族土壤,充分继承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母体,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滋养。毛泽东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8]534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自信。但也要看到,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一些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基本的认同,鼓吹文化虚无主义,其结果就会使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种是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至善至美,西方文化则一无是处,不加分析地全面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鼓吹文化保守主义,其结果只能使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日趋虚弱凋零。这两种文化思潮都是妨碍文化创新的主要思想障碍。“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毋庸置疑需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加以继承和弘扬,一方面要在继承中有历史的尊重,另一方面要在继承中有新时代的创造性。总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科学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文化的发展还有一个如何对待世界其他国家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问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能否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丰富、完善和创新本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能力强弱的表现。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373今天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中,这种吸收和借鉴的眼光应该更广阔一些、气魄更宏大一些。但也要注意到,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并不是用它来取代本民族文化,不能盲目引进,而必须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践,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宗旨,在吸收和借鉴中做到为我所用,发展创新。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也是对这条总道路认识的拓展、丰富和深化。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1(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2).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