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属器时代文化得到发展

金属器时代文化得到发展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进入金属器时代之后,远古文明得到继续发展,如北部的十三行文化;中部的番仔园文化、崁顶文化、大丘园文化;南部的茑松文化、龟山文化;东部的北叶文化、静浦文化等。番仔园文化约存在于2000年前到400年前,分布于台湾中部,包括大肚台地、八卦台地与苗栗县南部等地。龟山文化也是台湾金属器时代文化典型代表,年代约当为距今1500年前。
金属器时代文化得到发展_宝岛台湾 : 台湾文化特色与形态

台湾进入金属器时代之后,远古文明得到继续发展,如北部的十三行文化;中部的番仔园文化、崁顶文化、大丘园文化;南部的茑松文化、龟山文化;东部的北叶文化、静浦文化等。

由于十三行遗址在台湾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通常将台湾北部地区史前时代晚期文化通称为“十三行文化”。除了十三行遗址之外,位于台北中山的西新庄子遗址,也是十三行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

■先民制陶生活场景

十三行文化属于北台湾地区的金属器时代,时间大致从2300年前开始,到汉族人进入本地区之后才结束,是台湾史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

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石器减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无刃器。从遗址中的铁渣、矿石等矿物,显示当时人已知炼铁。除了石、铁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红褐色夹砂陶,特征是手工制作,含细沙,火候高、质地坚硬。

几何纹由几何图案组成有规律的纹饰。春秋战国时期,几何纹在其他纹饰衰退后成为主体纹饰。几何纹主要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云雷纹等。盛行于商周,汉代仍沿用。

如果以史前文化较宽的定义而言,台湾北部地区拥有赤褐色或浅褐色拍印几何纹硬陶的史前遗址,都属于广义十三行文化的范畴。

就此而言,十三行文化的分布地区,在西海岸地区由淡水河沿着海岸向南一直分布到大安溪,向东则沿着北海岸、兰阳平原一直分布到奇莱平原北侧的三栈溪。

根据时间、分布区域及文化内涵,十三行文化可以再区分为早、晚两期及7个不同的类型。其中早期年代为距今2000年至1000年之间,包括十三行类型、后龙底类型、番社后类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内,包括埤岛桥类型、新港类型、旧社类型与普洛湾类型。

陶器是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番仔园文化约存在于2000年前到400年前,分布于台湾中部,包括大肚台地、八卦台地与苗栗县南部等地。其名称来自台中市大甲区一带的番仔园遗址。

另外,惠里来遗址共发掘13个探坑,发现遗址中至少有两个文化层的堆积。

根据分析,分别距今约3690年及1320年,属于牛骂头文化及番仔园文化,而且两个文化层均发现许多灰坑、柱洞、兽骨及其他重要资料,推测惠来里遗址在史前时代可能为居住性聚落。

■古代龟甲

弦纹古代陶器纹饰。纹样是刻划出单一或若干道平行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弦纹广泛应用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

以灰黑印纹陶为代表的番仔园文化层除了兽骨、龟甲及稻米遗存之外,还发现距今约1300年的3具墓葬,一具为未成年男童,另外两具为成人,葬姿为俯身葬,是一种流行于铁器时代的葬姿,大部分没有陪葬品。

茑松遗址位于台南永康乡茑松村境内,为南部茑松文化的代表遗址,是一个贝冢遗址。文化层虽厚,但上下几无变化,仅有一个文化层,年代因石器极少又有铁器的出现,因此推测应该已进入铁器时代,可能起自公元前后,延续至十六七世纪汉族人大量来台之前,为南部地区最晚的一层史前文化。

茑松遗址的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共19坑,所得遗物极为丰富,包括4万余件陶质标本,陶容器占大多数,可分为红色陶和黑色陶,其中又以素面夹砂红陶为主。

另外重要陶质标本还有陶支脚200多件,大量的陶环近3000件以及陶制鸟头状器37件等,石器极少。另外还发现3件铁器残片,数片人骨,9颗人齿及大量的贝壳和兽骨。

八卦起源于人文始祖伏羲,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3个这样的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8种不同形式,叫作八卦。

龟山文化也是台湾金属器时代文化典型代表,年代约当为距今1500年前。这个文化的代表性典型遗址为位于屏东恒春半岛的龟山遗址。

龟山文化的器类中,除了陶器外,也出现刀、枪头及箭头等铁器、骨角尖器、铜环、玻璃珠,以及贝刮器、贝饰品等遗存。

云雷纹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

其中陶容器中又以少量带有特殊形制的纹饰,如以压印、刻画或刺点纹堆叠成的人形纹、弦纹、云雷纹、几何纹与条纹为其典型之特征。

除此之外,这个文化也有相当丰富的生态遗留,其中又以鹿科动物骨头与丰富的贝类遗留最为显著,针对龟山遗址的资料,有利于研究有关海洋适应的课题。

■原始陶器

龟山文化主要分布于恒春半岛、台湾东部与绿岛地区,除了龟山遗址外,尚见于台东县太麻里乡山棕寮遗址、旧香兰遗址,卑南乡初鹿遗址、绿岛的公馆鼻遗址,而后壁山第一史前遗址也有少量发现,遗址似有呈点状分布的情况。

其中旧香兰遗址同时发现有三和文化与龟山文化的器物,其年代延续时间较长,距今2310年至1340年间,部分龟山式陶器与石刀、骨角器上出现的蛇形纹饰,尤其与排湾族传统陶罐上类似的百步蛇式样,或可作为进一步讨论龟山文化与原住民间之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

阅读链接

台湾史前文化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台湾一个很重要的议题。而茑松文化一般被认为与台湾西南部西拉雅平埔族有关,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茑松文化的年代据推测可延续至汉族人大量来台以前,与平埔族存在的年代可以相接。

而分布的地区又与西拉雅族的分布地相符,再加上茑松遗址的遗物中有两件代表性的遗物被认为与西拉雅族的信仰有关,一是形制特殊的小陶罐,二是陶制的鸟头形器。

小陶罐体积小、容量有限,且制作精细与鸟头状器皆被认为不具实用价值,推测可能是宗教器具,而西拉雅族正巧有祀壶的信仰,主要是在公廨或住宅内,以壶盛清水加以祭拜,并在公廨屋顶的两端插上木制的假鸟。

茑松遗址的小陶罐与鸟头状器便可能是茑松文化具有祀壶信仰的证据,因此一般认为茑松文化与西拉雅平埔族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