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时代推动道德发展

时代推动道德发展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是人的以善与恶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唯心主义者否认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联系,压制平民群众的进步要求,表现在善和幸福的争论上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以后,从社会物质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公元前缘世纪至圆世纪,中华民族就已经有了“人伦”“道德”等概念和“伦类以为理”的说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伦道德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形成了“伦理”的概念,而将其较为系统的阐述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和德育方法的是《孝经》《礼记》等著作的出现。

道德理论是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理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创造了“伦理学”,它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也是优良道德的内容以及如何实现的科学。“道德”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含义比较广泛,“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甚至用来泛指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等。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就是行为的“善”,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意即风俗和习惯,规则和规范,品质和善恶评价等,研究至善的理就是伦理。道德是人的以善与恶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伦理则是通过善与恶、权利与义务、理想与使命,即人们的行为准则等一切范畴和体系来反映的,是探讨道德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极其原则和规范的科学。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各种关系,这种有经济关系决定,按照一定的带的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就是道德关系,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优秀的道德特点在于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的作用,使人们内心形成善恶的意识、情感、信念和自觉维护集体规范原则的自觉行动,从而调整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优秀道德调节的突出特点是个人做出必要节制和牺牲,这种节制和牺牲必须是经过长期的修炼而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境界和信仰追求

二、马克思以前的道德思想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前的道德思想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的道德思想,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道德思想。道德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探讨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善、正义、公正、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具有高尚的道德?唯物主义者坚持从物质利益上说明道德现象,平民的个人利益和现实生活的进步要求。唯心主义者否认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联系,压制平民群众的进步要求,表现在善和幸福的争论上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其典型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牺牲个人的生命。”[1]具备这样道德品质的人宁愿捐弃世人所争夺的金钱、荣誉和一切财富,只追求自己的高尚,宁愿享受道德高尚短时间的享乐,而不愿享受摒弃道德长时间的欢乐,他还提出了“中庸之道”。恩格斯说:“关于道德,费尔巴哈告诉我们的东西是极其贫乏的。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因而应该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2]。神学家们认为“美德是我们天赋的本性”,是神的启示。[3]什么是幸福?应该是精神的?物质的?这是基督教道德必须回答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更重视道德思想的研究,基本也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思想;汉唐时期的道德思想;宋元明清时期的道德思想。争论的焦点问题是道德的来源,人性的善恶,道德同利益的关系即义利问题,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修养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道德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道德的思想基础,第一次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是受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起着重大能动作用的。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是为阶级服务的,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作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马克思主义还强调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但不能决定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也不能成为判断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依据和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使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选择行为,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对道德的社会本质、道德的历史类型、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的关系、研究道德的方法及道德的社会作用等问题都做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以后,从社会物质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是受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起着重大能动作用的。他强调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是为阶级服务的,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作用。强调在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个人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有利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辩证的考察,尽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道德状况产生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也不能成为判断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依据和标准。判断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和规范引起的实际社会效果,那就是是否维护先进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否是以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以牺牲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来谋取个人利益;是推动社会前进还是阻碍社会前进。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道德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不是完全一致,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不平衡,它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区别和相互影响,还表现出重大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使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选择行为,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