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因此,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大力发展和培育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迫在眉睫。我国现阶段,政府不仅主导社会管理,还替代社会自主管理,政府包打天下,社会管理难以有效运行。现阶段我国社会管理主要采取单一行政干预手段,即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运用政策和指令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全社会的领导、组织和管理。

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刘 婧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摘 要: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针对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已经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前沿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自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落实以人为本,促进个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管理观,是顺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前沿理论,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管理理论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

1 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

1.1 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根据其作用领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管理是对广义的社会总系统进行的统筹管理,包括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子系统的宏观协调、指挥与控制的过程与活动;狭义的社会管理则是针对狭义社会子系统进行的微观管理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管理”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社会管理的一般解释是社会管理是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等国家政治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1]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

1.2 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改革攻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等都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面临的问题是,社会自我发展空间仍然较小,相对于强大的国家和市场而言,社会还处于弱势地位,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条件有限,甚至难以有效承接经济组织在改革中剥离出来的以及国家相对退出后留下的社会管理职能。”[3]因此,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大力发展和培育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迫在眉睫。

1.2.1 社会管理理念陈旧

社会管理行为和社会管理措施都源于社会管理理念。我国社会管理的理念仍然十分陈旧,首先,重经济、轻民生。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追求GDP增长,对于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在很多情况下,等到社会矛盾突出、突发事件出现时,他们才会想起社会管理和民生问题,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应急处理。其次,重强势群体、轻弱势群体。在社会管理中,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了强势群体一边,弱势群体不能表达意愿,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再次,重管理、轻服务。社会管理本来应该管理和服务并重,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尤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如何搞好服务也成了政府的必修课,政府需要明确自己定位,构建服务型政府。最后,重政府、轻社会。我国现阶段,政府不仅主导社会管理,还替代社会自主管理,政府包打天下,社会管理难以有效运行。

1.2.2 社会管理主体单一

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政府不可能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务,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4]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但是,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后果之一就是政府包揽一切,不堪重负或者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这就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不管通过购买服务还是权力下放的方式,都要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在政府管不到的地方实现社会自主管理。

1.2.3 社会管理方式不够灵活

社会管理方式影响着社会管理的成效。现阶段我国社会管理主要采取单一行政干预手段,即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运用政策和指令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全社会的领导、组织和管理。我国社会关系复杂,社会矛盾涌现,单一的行政干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管理的需要。社会管理方式也应该顺应社会管理理念创新,以民生为导向,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强化沟通与合作。

1.2.4 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我国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较多,任务繁重,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需求迅速扩大,我国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层次不高,效用低下,甚至有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对于如何规范大量的信访行为,如何引导和利用社会舆论,如何引导和利用新兴媒体,如何有效管理城市,如何有效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等等,目前都缺乏相应的位阶较高、法律效力较大的法律规定。

社会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管理效果不够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近年来,我国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群众上访数量居高不下,根源于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管理工作没有跟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因此,我国应加快社会建设,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2 前沿管理理论在社会管理上的创新

2.1 治理与善治理论

治理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国家或组织管理的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西方国家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时兴起,是在西方国家经历了“市场失败”和“政府失败”后的一种全新的改革公共行政活动的模式。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公共行政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政府以外,其他社会力量包括社团组织、企业,都可以承担公共行政职能。治理理论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主要为四种两难选择:“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5]。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国家的失效和市场的失效,也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

由于存在治理失效的可能,使得“善治”的概念的应运而生。“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强调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这种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公民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才能促使政府并与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显而易见,保证公民享有充分自由和平等的政治权力的现实机制只能是民主政治,这样,善治便与民主结合了起来。善治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民主,善治便不可能存在。”[6]

俞可平的这一段话,道出了善治的核心,也就是“公民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力”是实现善治的基础,实际是把权力的合理分配列为公共管理的一条根本原则。这样,善治实际成为了民主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民主化是政府和社会管理发展过程中不可阻挡的选择,其基本意义之一是政治权力日益从政治国家返还社会。

治理理论与善治理论对我国社会管理的影响较大,主要启示有四点:①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政府的观念。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但并不否定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②充分发挥党组织和人大、政协的整合、启蒙作用,增强治理能力。③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关系,促进公民社会成长。④培育和完善独立性强的民间组织,逐步授权给民间组织,同时用法律对其进行制约,建立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

2.2 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的心中形成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依据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实现管理和运营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强调以人为中心。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人们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柔性管理“依据是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自觉行动”[7]。实际上,这与自组织社会管理理论以及治理理论等的主旨是一致的,它们都共同反映了自组织的基本思想。

传统的管理学,由于主要是对管理实践的静态陈述,而很少包含组织管理的演进规律的探讨,因而是存在的管理学;而一种现代的管理学则主要从整体的、动态的、联系的角度探讨管理规律,因而是演化的管理学。自组织管理理论正是从现代管理学发展而来的,能够适应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前沿管理理论,结合了人本管理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和柔性管理理论的优点,同时站在系统观和整体观的高度研究组织与社会的各项活动。

3 自组织管理理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自组织”不是不要“组织”、不要“政府”,而是社会上的个人、组织与政府共同成为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将自组织理论应用到社会管理当中,揭示了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的管理规律,也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同时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1 自组织理论与自组织管理理论

自组织是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一个系统形成的各种结构,无须外部的指令能自行创生、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自我演化,自主地由无序走向有序,就是自组织;与此相反,在外界制度和干预下实现的组织,则称做“他组织”或“被组织”。自组织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征,主要通过系统自身的调节性进行控制。

自组织理论是以耗散结构论、协同为主干,以突变论、超循环论、分形学等为发展内容的系列学科的总称,又包含了系统论、整体论、演化论思想,是整个系统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为长期分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搭建了贯通的桥梁,使得两大学科领域各自的知识与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因此,我们可以将自组织的概念借鉴到作为社会科学组成之一的社会学中。

社会学所说的自组织是指这样的一种状态,即社会在国家宪法、法律以及地方性法规的框架内能够成功化解内部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推动经济社会向高级阶段发展进化,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化表现为高度和谐有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以及突发危机,都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解决。即使法律上没有先例,也有一种设定的立法解决程序,有关公共产品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可以在政府、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市民的共同参与下,在一种谈判的机制下得到协调解决。我们认为,这种研究将是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范式研究组织管理,由此所发展出的理论,就是自组织管理理论,它将在未来的管理理论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自组织的现象和理论对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管理具有多方面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的启示,相关的研究工作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用自组织的有关理论对我们的社会及其中的各种社会组织——作为具有自组织潜在特质的系统一一进行研究,当我们主动地遵循自组织的规律改进社会系统的状态时,实际就是把自组织理论按照社会的管理理论来理解,而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社会管理理论,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组织管理理论。

3.2 自组织管理理论的优势

3.2.1 自组织管理理论能够揭示复杂的社会系统

自组织管理理论的优势突出表现在能够对组织的复杂性特征给予深刻的揭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和阶层所组成的,包含要素众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复杂系统的性质不能靠分别研究其组分的性质来得到。因此,传统管理理论用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和理解问题,认为只要认识了这一问题的组分,就可以认清整个问题的方法已经证实失效,这种做法对于简单系统或许可以奏效,但完全无法认识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

面对社会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对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的管理需要复杂的科学方法,而自组织理论就是复杂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思危在谈到中国管理科学学科发展重点选择时认为,当今世界管理科学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将传统的以运筹学等为代表的定量的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和行为科学相结合,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寻求在实际生活中能令人满意的决策;二是用复杂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各组元的相互作用及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寻求组织发展进化的动因及规律,以使管理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取得良好的绩效。”[8]自组织理论有可能实现两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的综合,即基于人的特性,借助信息方法对人各自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用类似的方法分析组织的行为及组织间的行为,以发现组织有序运作、达到生存和发展目的的规律,这进一步确立了自组织理论的必需的地位。

总之,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特征要求我们以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为指导,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各项策略,这就需要一种能对社会管理具有有效指导作用的理论,这正是我们发展自组织管理理论的原因。

3.2.2 自组织管理理论满足了社会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目标

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我国社会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自组织管理原理则对人本管理的内涵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揭示,并对人本管理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所谓以人为本实际是以人的需求为本,对于社会管理来说也就是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为本,使每个人拥有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和权利。现阶段我国社会只满足了部分阶层的部分需要,在社会结构和阶层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新的阶层不断涌现的今天,弱势阶层和新的阶层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包括:基本生存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发展需求越来越高;基本需求标准逐步提高,权利需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安全需求越来越迫切;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需求差异较大;社会需求结构变化表现为社会需求结构的多样化、差别化和高级化。应该承认,社会管理是不可能对每个阶层做到全面的关心,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关注并满足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新需要。因此,我们认为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应该是实现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乃至个体能够自己关心自己,能够实践自己关心自己的权利,能够提出自己的合理需要和诉求,这样才能获得各种利益,因而满足相应的需要,自组织管理提供了社会实践人本管理的方法,社会中的阶层和个人可以通过自组织的形式行使权利,提出诉求,实践自己关心自己的权利。

3.2.3 自组织管理理论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2004年3月10日):“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9]通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这段表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发展的尊重已被置于谋划我国事业发展的出发点,这一思想与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多项重大方针政策的表述是高度一致的。可以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进行各项工作的卓越而精练的总的指导思想,而要真正在各项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这一思想,还需要做许多认真细致的工作,其中如何从我们的社会和各组织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就是摆在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和管理实践的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对自组织管理的研究可以说是顺应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行的一项研究工作,理论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完美融合。

4 自组织管理理论在社会管理创新上的实践

随着网络的发展,由虚拟网络作为交互平台,往往以QQ群、论坛、校友录、微博等为载体,或者利益相同,或者情感相依,具有虚拟性、自发性、开放性、不稳定性特点的组织我们可称其为网络自组织。网络自组织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我国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与断裂、公共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经常性缺位等原因,使得新媒体技术对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社会权利缺失的中下阶层,有着特殊的意义。诞生于2006年的微博,凭借手机传播的即时性、随身性和拥有人群的广泛性,已成为最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舆论发生器。它的出现使得无论是社会精英群体,还是草根阶层,都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在共同的时间、空间内表达自己的意见,自由地展开讨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就所关心的公共事务或社会现象表达意见或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政策和权力机构的缺失,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赋权的机会。这种在微博上自发形成的网络自组织为公民提供了诉求的平台,为政府和公民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起到了社会协调的重要作用,并且作为人人共享的平台,它忽视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保证了社会各阶层平等对话的权利,同时也为政府倾听民意开辟了新的途径,让弱势群体的声音也能够被政府所知,在一定程度上是做到了以人为本的自组织社会管理。

我国政府机构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微博,政府开设的微博能够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四起。例如,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改变了先处置事态、后发布消息的习惯套路,及时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并通过“微博云南”,第一时间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出简要说明。这一举动以权威信息稳定了民心,消除了流言,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螺蛳湾商户聚集事件当天在网络上并没有出现以往群体性事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谣言,也没有出现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作为政府新闻办公室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的网络平台,“微博云南”无疑是全国省级政府第一个应用微博开展新闻工作的。信息透明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助于社会管理的透明化发展。例如,在“4·14”玉树地震中,从4月14日8时46分发布的第一条内容为“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青海玉树县今晨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可能出现人员伤亡”的微博,到4月15日10时45分的近26个小时的时间段,中国国际救援队发布百篇微博,几乎每隔十多分钟就更新一次,高峰时每隔1分钟更新一次。这些微博联动报道,直播震后救援动态,为政府及所有关心玉树地震的民众搭建了了解震后救援的实时平台,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

政府开设微博,重视微博,重视各种网络自组织的作用,就社会管理来说,不仅有助于政府形象的树立,还能正确引导舆论,澄清谣言,化解危机,进一步巩固群众基础,同时能够使行政更加透明,便于群众监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和谐,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通过上述案例,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说明,自组织管理理论以人为本,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探索,也是管理理论发展的前沿趋势。

参考文献

[1][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14617/214618/index.html

[3]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J].理论参考,2011(03):13.

[4]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

[5]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02).

[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

[7]郑其绪.柔性管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92.

[8]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01):2-3.

[9]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428520.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