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管理服务

创新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管理服务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创新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管理服务(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社会组织是指由公民自发组成,为实现组织成员的共同理想,并按照其内部章程开展活动,以便实现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充当社会矛盾的“安全阀”。

三、创新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管理服务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怎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1.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上缴国家的税收比重不断增加。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同党和政府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踊跃投身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经济实力的增强。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努力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积极培育和发展知名品牌,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非公有制组织自觉按照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踊跃投身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参与国家一系列大型建设项目;通过承包、租赁、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市场建设,加速了产权、土地、劳务、资本、信息和技术等多种要素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广大非公有制组织积极安排就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安置城乡富余劳动力,成为安排社会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倡议并坚持不裁员、不欠薪,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积极参与国家扶贫开发特别是光彩事业、温暖工程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为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证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认真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广泛开展与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和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企业,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一方面积极“引进来”,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增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广泛开展境外投资建厂、合作开发资源、境外加工贸易、工程承包等,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2.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具体而言,社会组织是指由公民自发组成,为实现组织成员的共同理想,并按照其内部章程开展活动,以便实现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近年来,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组织支柱,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经济体制、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会整合作用。所谓社会整合是指调整对象中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有序化、统一化、整体化的过程。社会组织的整合作用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对组织成员的约束,从而使组织成员的活动互相配合、步调一致。通过整合,一方面可以使组织成员的活动由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分散的个体整合为一个新的强大的集体,把有限的个体力量变为强大的集体合力

第二,社会服务作用。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政策的扶持下,社会组织根据民众的要求所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社会组织以民生建设为核心,围绕与民生相关领域开展社会组织服务活动,向政府和社会展示了服务风采,树立了服务品牌,体现了服务价值,为加强社会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社会稳定维护作用。社会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充当社会矛盾的“安全阀”。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社会组织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信号,早觉察,早处置,就可以避免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冲突;在社会冲突发生以后,社会组织又可以充当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的角色。

(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社会的责任

1.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更大作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发展方式仍然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产能比较集中,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偏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数量明显偏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偏弱。综合判断,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必须依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提升竞争力的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党和政府要引导非公有制组织抓住国际产业重组的机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自觉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应用,努力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自主品牌,重点向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注重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抓紧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节能减排的自觉实践者。

2.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大作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国内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前,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坚持顾大局、讲贡献,积极捐款捐物,自觉不裁员、不减薪,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展示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心系国家、情牵人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风采。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在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200多年才走完的市场经济历程,在快速发展中产生和积累了诸如安全事故增多、产品质量下降、交易诚信不足、能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加剧、劳资关系紧张、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实践证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必须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把履行社会责任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的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只有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既积极发展企业又努力造福社会,才能为社会所接受,才能使企业的生命更长久。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努力开辟就业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尤其要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众给予特别关照,为保持国家就业形势稳定多作贡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员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增长稳步增加的机制,及时足额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切实加强劳动安全保护,不断改善员工工作生活条件,自觉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多作贡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投资,努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多作贡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深入推进光彩事业,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共同富裕多作贡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践行依法经营理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多作贡献。

3.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却仍然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围绕非公有企业各方面的工作,积极开展活动、发 挥作用。

第一,围绕服务企业发展来设计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策并保证决策的贯彻实施。定期开展员工代表与企业领导层面对面沟通谈心活动,鼓励引导员工向企业提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决策。注意把党组织的整体作用与发挥党员个体及群团组织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党组织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第二,围绕企业的急难险重任务来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重点作为党组织工作的重心,把生产经营中的难点作为党组织工作的重点,根据企业面临的一些急难险重任务,选准载体,开展岗位竞赛、技术攻关等活动。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一般员工党员、管理和技术层次的党员、处于控股地位或独资经营的业主党员,在发挥作用上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三,围绕企业稳定和发展来安排活动,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先进帮后进,党员带群众”的帮带制度,建立党组织和党员走访员工、开展谈心活动制度,形成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群众工作机制,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协调处理好企业的劳资关系,维护各方利益,确保企业安定稳定。

第四,围绕企业形象塑造来筹划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工作中应努力做到五个融合:把开展主题活动与打造企业团队精神相融合;把运用活动载体与打造企业品牌相融合;把开展党组织活动与打造企业良好环境相融合;把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典型与提升企业的形象相融合;把公民道德建设规范与打造企业经营理念相融合。

第五,围绕建立一支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员工队伍来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教育引导作用。在内容上,着力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常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制度上,把党支部的学习制度、激励制度与员工的培训教育制度、业余生活结合起来。在方法上,根据企业实际,采取集中培训、邀请专家开设讲座、班组例会、个别谈心以及典型教育等方法,合理灵活地安排时间,见缝插针地开展教育,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4.弘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优秀建设者”精神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人民有贡献的代表人土,培育了以“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为核心的“优秀建设者”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身上的集中体现,也是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土要大力弘扬“优秀建设者”精神,积极服务科学发展,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

第一,做民族振兴的推动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主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体现价值,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事业中作出贡献。在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交往中,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长远利益。

第二,做敢为人先的开拓者。爱岗敬业是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始终敬业、乐业、勤业,培养了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顽强意志。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困境中坚定信心,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开拓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把大胆创新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以科学方法提高管理效能,以科学技术提升质量效益。

第三,做义利兼顾的实践者。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来有“商道即人道”的说法,强调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经商办企业,都要讲诚信、守信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更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要素。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诚信理念,培育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以高度的责任感面向社会,以严格的自律应对市场,以良好的信誉提高竞争力,推动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展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四,做依法经营的自律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依法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只有诚实劳动、遵纪守法,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法律的保护,也才能实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主要强化法治观念,自觉做到学法、懂法、知法、守法。要依法生产经营、公平竞争,遵守国家的财政税收、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等政策法规,遵循市场规则和行业规范,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要尊重和维护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善待和关爱员工,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第五,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不在于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长期以来,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富裕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其他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共同富裕做了大量工作。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继续将贡献的理念体现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挖掘市场潜力等方式,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替百姓解难、为政府分忧。要通过项目扶贫、开发扶贫、技术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更多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1.发展社会组织的基本要求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对发展社会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发展是前提,建设是核心,培育与监管是基本手段,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是根本目的。

第一,发展是前提,就是说发展社会组织是硬道理,是整个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基础。没有社会组织的发展,其他一切工作都是无本之不、无源之水。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适应形势变化,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社会组织的总量、规模、结构、布局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建设保持同步。

第二,建设是核心,就是说要以社会组织为本,始终把社会组织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社会组织从被监管的对象转变成发展建设的主体,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功能,明确政府的职责和任务,完善社会组织政策体系,科学规划、正确引导、积极扶持,使社会组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相适应,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相统一。

第三,培育与监管是基本手段,就是要一手抓培育,一手抓监管。这是社会组织建设内在统~、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既要充分认识新时期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改革创新、积极扶持,解决社会组织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又要科学分析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初级阶段性,积极引导、兴利除弊、依法管理,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实现社会组织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是根本目的,就是要把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状况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要服从、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重视社会组织,团结社会组织,凝聚社会组织,善用社会组织,使其成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可靠力量,成为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

2.准确把握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着力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既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准确把握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着力点,努力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工作的基础。解放思想和认识问题,是社会组织科学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是要站在经济发展的高度看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社会组织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贡献作用,还对资源配置、平衡利益等方面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对市场行为、经济秩序有重要的规范作用,被公众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是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看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社会组织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对扩大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有重要补充作用,对解决社会矛盾、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社会稳定有“缓冲器”和“调节器”的作用,也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方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是要站在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看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社会组织的会员和服务对象遍及城乡,涉及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不同方面、不同利益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党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积极力量,增强自身活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是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是要站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高度看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不仅需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而且需要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健全组织。健全各类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健全组织,要讲全面发展。在依法登记的基础上,丰富种类,壮大实力,鼓励有序竞争,推动我国各类社会组织全面协调发展,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城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体系。健全组织,要讲分类指导。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种类、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围绕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突出重点、分类发展。要着力按市场化原则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加大扶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支持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和规范科、教、文、卫、体等社会组织,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逐渐涌现的新型组织。健全组织,要讲有序增长。要遵循社会组织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调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既不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超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保持社会组织平稳有序的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经济社会发达地区要多在发展质量上下工夫,改善环境,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要注重鼓励发展,大力发展公益类、扶贫类、经济类社会组织,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提升能力。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是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关键环节。如果说健全组织偏重量的增长,那么,提升能力就是追求质的提高,培育大量综合能力强、全面素质高的社会组织。提升能力,就是要增强服务社会功能。服务是社会组织的立命之本、发展之基。要引导社会组织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积极开展活动,着力提高筹措资金、项目运作、技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合作,面向会员、面向行业、面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支持。提升能力,就是要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自律和诚信,关系到社会组织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要强化社会组织的独立法人意识,着力推进政社分开,社会组织与政府有关部门办公分开,人、财、物脱钩,减少社会组织的行政化色彩和倾向,实现自主发展、自主运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要推动社会组织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建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要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和诚信奖罚机制,引导社舍组织增强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提升能力,就是要加强社会组织队伍建设。组织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要着力培养、吸引、用好社会组织人才。加大社会组织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规范用人制度,逐步推行秘书长聘任制和培训合格上岗制度,积极动员和利用志愿人才,推动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需要良好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必须把完善培育扶持政策,作为当前和今后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重点工作,主动研究、多方呼吁,积极协调、大力推进。培育扶持,就是要提升社会组织的地位。加强社会组织法制建设,抓紧修订出台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两个条例,推动行业协会等单项立法,开展社会组织立法研究,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大社会组织的宣传和研究力度,对诚信守法、自律严格、作用突出、社会认可的社会组织给予褒扬和奖励,树立一批优秀典型,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培育扶持,就是要拓展社会组织的空间。重点解决影响或制约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发挥作用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抓住和利用当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利时机,深入研究关于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政策体系,着力解决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承担政府委托任务有关问题,推动各部门、各级政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在更广泛领域与社会组织开展更高层次合作。培育扶持,就是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要多在扶持政策上下工夫,多为社会组织办实事、解难事。推动和落实非营利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类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税种,扩大范围;探索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推动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解决困扰社会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专职工作人员社会保障、职称评定、职业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第五,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是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方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加强规范管理也就显得更为迫切。规范管理,就是要健全监管机制。切实改变“重登记、轻管理”的倾向,逐步由重人口登记向兼重准入和日常管理转变,改进和加强以年检为主要内容的依法管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组织乱评比、乱授牌、乱收费等问题,健全以规范行为为重心的相关管理制度,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规范管理,就是要改进监管方式。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引入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拓展政府监管方式,健全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加快推进社会组织评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诚信建设。规范管理,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规范社会组织行政执法,完善执法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社会组织违法违规活动和非法组织坚决予以查处,体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树立法律权威。依法维护社会组织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

第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为才能有位,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为人民所认可、为政府所支持。要把社会组织是否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作为新时期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成效的实践检验标准。发挥作用,就是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和长处。社会组织作为有别于政府、企业的“第三部门”,联系众多群众、企业和组织,跨越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形式,汇聚各类优秀人才,拥有资源、技术、信息、项目等多方面优势,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扶贫开发、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社会福利、行业管理、社区建设、农村经济等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能量储备。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找准方位,扬长避短,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开展多种形式的会员服务、行业服务、社会服务活动。发挥作用,就是要全面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既要关注某个组织、某类组织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更要重视社会组织总体发挥作用的情况。既要重视社会组织在特定领域发挥的作用,更要强调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作用。既要支持社会组织在一时、一地、一事上发挥作用,更要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发展、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发挥作用,就是要调动社会组织服务的主动性。要引导社会组织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利益为重,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主动参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去。

3.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合作关系

政府与社会组织紧密合作是大势所趋。在社会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产生良性互动,可以成为合作伙伴关系。社会组织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代表性,社会公信力强,成为政府可以信赖和托付的伙伴,进而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取长补短的合作关系。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发展壮大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努力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是资助社会组织的重要方式。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将有法定渠道和制度。划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重点领域,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建立规范的程序和制度。对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对公益慈善组织的捐赠税收优惠实行普惠制,简化税收减免程序,鼓励个人对公益组织的捐赠;扩大社会组织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在财产税、商品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给予社会组织税收优惠。建立税收优惠配套措施和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及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政府相关职能转移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更宽阔的空间。随着政府管理体制从全能政府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转变,政府职能转移已成为共识。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更多的公共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如,将微观层面的事务性服务职能、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农村生产技术服务职能、社会慈善和社会公益等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从而扩大了公共服务供给,降低了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使社会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确定转移的职能范围。如在行业管理领域,应该将决策咨询、标准制定、行业统计与调查、资质资格的考核、展览展销、行业自律、价格协调和行业性集体谈判、反倾销中的应诉和调查等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商会。在学术研究领域,应将技术标准制定、成果鉴定、咨询服务、项目评审、研究规划、课题设置、研究经费发放、专业人员培训、学术评价等职能移交给学术性组织;在人力资源领域,应将职业道德规范、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定从业标准、组织从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等职能转移给职业及从业者组织等。对于这些职能的转变和定位,既要有长远规划,更要循序渐进。

4.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作用

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好的途径起到很大的作用,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努力找到合适的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党组织在引导社会组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功能。

第一,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监督社会组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组织健康、规范、有序发展。要研究、明确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定位,找准发挥作用着力点。要从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特点和内在需求出发,因地制宜的开展党的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技术,畅通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和党员之间的联系交流渠道,活跃党内生活,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第二,发挥党组织的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党组织负责人、党员行政领导、党员业务骨干在社会组织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员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身边党员实例教育,增强党员意识。做好骨干培训,开展“三推荐”活动(推荐党员到社会组织就业,推荐优秀职工入党,推荐优秀党员进入管理层),使党性观念强、思想政治素养好、专业技能突出的优秀党员通过竞争走上重要岗位。

第三,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党课培训、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党员学习党建知识、经济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科技知识和相关业务知识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党员党性观念,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各自领域的带头人。促进业主与职工、协会理事会与会员的联系沟通,丰富职工和会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党员先进性承诺、党员示范岗、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组织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