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特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特点

时间:2022-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方面看,人力生态环境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动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认识

第二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特点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一个人力生态环境综合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因此,各种人力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必然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探讨人力资源主体,主动利用生态环境促使人才成长,使环境对人的“改造”向着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方向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特点

1.市场经济以前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在原始社会,还处于自然经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因此当时人们生活简单纯朴,那时还不存在人才观念。

到了封建时期,主要是商品经济初期,从我国封建时期人力的生态环境看,各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非常重视吸纳人才辅助朝政,科举制就是我国古代选贤的一个主要途径。那个时候,知识分子都信奉“十年寒窗苦”来换得“金榜题名”,从而可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封建时期皇权至上,环境决定了这一时期的人才,都是为当朝统治者培养的,思想禁锢,个人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一时期的人才观比较狭隘,人才所处的生态环境虽然有政策保障(如科举制),但是人才生态环境单一,人才活动领域狭窄,一旦朝代更替,不仅人才的内涵会跟着变动,而且人力生态环境必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人力生态环境缺乏独立性和稳定性,非常不利于人力的开发和管理。

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时期,由于社会分工、分层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也日趋复杂,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而且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历史变革。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脱去宗教外衣,直接公开提出了以“民主、自由、平等”为核心价值观的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因此,形成了开放式的人力生态环境氛围,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相互碰撞,各类人才都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但是这时的生态环境布局零散,缺乏系统性,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独立的人力市场和全面完整的人才观。

2.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特点。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最发达阶段。所谓市场经济,是以交换为主要特征和内容的社会制度,这里说的交换,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市场经济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市场经济在全世界的扩展也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人力生态环境处在市场经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系统性和复杂性。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构成和影响人力生态环境的要素众多,既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等的影响,又有人力政策环境等的影响。这些不同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不同层面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维中是不一样的,因而现在的人才生态环境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

其二,动态性和稳定性。在人力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中,有的要素变化快,例如经济要素。经济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每时都有新变化,而且信息技术更是以分、秒在变化,这些必然对人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这方面看,人力生态环境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同时,有些要素变化相对较慢,例如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国家制定的政策有一定的连贯性、稳定性,能够保持人力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人力环境又具有它的相对稳定性。但当人力环境的量变到达一定程度,便呈现出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是一种显著的突变,甚至于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其三,相关性和独立性。人才生态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间接影响着人才生态环境的质量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它通过影响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对人才发生作用。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是人才环境的基础和背景。但人才环境有它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它并不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转化形式。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人才环境的质量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状况不一致,即两者之间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关系;(2)影响人才环境的因素并不一定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起明显的作用,而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起作用的因素也未必对人才环境起直接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个性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型的特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简要说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市场上进行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其次,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最后,我国实行计划导向、宏观调控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因公有制占主体而且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从全局出发,把人民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制定经济计划和各项经济政策,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使宏观调控更有力、更有效、更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特定的背景之下,人力生态环境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

1.构建和谐社会下的人才生态环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的。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坚持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宝贵资源,是现代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是市场经济竞争中最有价值的经济资本,是带动社会公众走向文明富裕的中坚力量。真正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的社会风尚,在各级领导中确实树立“人才兴省”、“人才立省”的战略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把人力资源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加强了人力环境和队伍建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践识人。我们常说“知人善任”,怎么知人并善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和条件,“善任”是“知人”的目的和结果。只有在实践中“知人”,才能真正地做到“善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市场经济的实践,才能真正地“知人善任”。选“千里马”,靠传统的“相马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人才在市场经济实践的大潮中,在其工作舞台的创造性劳动中,通过“赛马”来分出高下,决出优劣;也只有考察人才的实践活动和业绩,才能达到我们“知人善任”的目的。所以我们无论研究人才、评价人才,还是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抑或选拔人才、使用人才,都应当放到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去观察、去运作、去选择、去检验。

3.公平竞争环境。优胜劣汰、公平竞争,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律。只有竞争,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才能扩大人才视野,才能鼓励后进,鞭策后进,淘汰落后。没有真正的竞争,就不能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导向,就不能激励奋发向上的活力,事业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竞争,就不会发现人才;不参与竞争,不在竞争中取得自身的发展,也不会成为人才。所以竞争机制的形成是人才机制创新的关键所在。要切实把竞争引入一切领域和各个行业,不但要有选拔、引进机制,激励、预期机制,而且还要有更新、淘汰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