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

当代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时下,人们对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有三个基本的总体判断,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冲突性和融合性相联系,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这些生动的事例表明,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总趋势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

()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

时下,人们对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有三个基本的总体判断,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那么,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多元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2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形态又是什么2或者说,在多元文化中,代表世界文化发展主流形态是什么2

我们要结合当今世界文化的特性来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冲突性和融合性相联系,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所谓“多元一体”,就是指当今世界的文化现象在性质上是多种多样的,是多元的或异质的,而不是同质的或单一的;正是这些多元性质、多样文化形态之间的“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生成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即世界文化逐渐地融合为一个共同参与、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生成一种世界文化或曰全球文化。

当今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深刻地揭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多元性都能够在整体上揭示世界文化的特性,两者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如果说“多样性”主要是从表现形式上描绘了世界文化的外在特性的话,那么“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性质方面揭示了世界文化的内在特性。我们知道,《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就将世界文化区分为欧洲文化、北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与加勒比地区的“解放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和东欧文化、印度和南亚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表现形式。[1]这种多样性文化在性质上也是互有差异、各有其特殊性的。正是这多元性质的文化,装扮着人类百花齐放、繁花似锦的文化春天;也正是这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激荡,促进了世界文化大家庭的共同发展繁荣,推动着世界文化向着一体化方向迈进。

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体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世界文化的发展不是盲目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今不如昔的,而是有其演绎的内在逻辑和客观的发展规律,在总体上是繁荣发展、进步进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交往的深化及世界多样文化之间不断广泛而深刻的交往交流、冲突融合和创新发展,多样性文化的共知增多,文化统一性因素逐渐增强,世界文化必定会朝着统一性方向发展。百川归海,多元一体,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正是这样的总体趋势,引领和制约着多元性质的多样性文化的未来发展。认识到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于我们认识当下多样文化的未来命运、把握世界文化的未来,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体化又是人类社会当下正在实践实现的现实和过程。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引领和制约下,当今的多样性文化正实践着文化的内在禀性,沿着“多元一体”方向发展。欧盟就是文化“多元一体”发展的缩影。“欧盟50年的探索表明,多元文化是可以和平相容的,尽管融合的程度和速度都低于政治家的期望;不同经济状况的国家是可以使用统一货币的,在文化、主权和民族性保持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统一市场和统一货币来缩小地区内的贫富差距;欧洲法庭、欧盟人权法案以及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等多种法律和机构的设置,保障了各国的民主权利,同时又能以谈判而不是战争的方式解决各国冲突,尽可能为整体利益采取同样政策。”但是,统一的“欧洲人”并未出现,文化统一性并未消解、取代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2]其他许多地区的文化,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如东南亚儒家文化圈等。这些生动的事例表明,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总趋势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

()世界文化与主流文化

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多元性文化是不平衡的。在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中有其主流文化。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才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2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才是适合人类社会进步要求的2或者说,在多民族、多特质即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哪种文化具有人类价值和世界意义而能够成为人类社会文化形态的主体2

世界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是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相符合、相适应的文化。它可以是某种先进的具体文化,也可以是具体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必须特别指出,主流文化不同于主导文化。主流文化可以是主导文化,但主导文化不一定是主流文化。这是因为,主流文化必定是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相适应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在总体上可以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在总体趋势上,主流文化是主导文化。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历史时期里,那些在力量上暂时强势但处于没落阶段、走下坡路的文化,也可能成为一时当下文化流动的主导力量。然而,处于没落阶段的、暂时的主导文化绝对不是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区分主流文化与主导文化对于认识当下多样文化的未来命运及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同样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从本质上看,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形态。它应具备这样一些文化品格:一是揭示了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本质特性;二是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和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的实践主题;三是体现了现时代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要求;四是具有吸收、容纳多元文化优秀因素的机制和能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这样的文化形态才能够与世界各个民族的特殊文化相契合,才能真正使各个特殊的民族文化成为世界的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才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正如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一样。它们既具有浓厚的特殊的民族气息,又拥有人类的普遍意义,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完美统一。在今天的“地球村”时代,它们所拥有的人类普遍意义,代表着人类文化的精髓,是其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珍贵财富和精神食粮。这意味着只有那些具备世界意义的特殊的民族文化才是世界的,这样的民族文化才能走向世界。也只有拥有世界意义的民族文化,才能够与时俱进,从而具有强劲的生命活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这样的文化就是“全球文化”。

所谓全球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共同遵循的文化形态。各民族特殊文化通过交流、碰撞、融合、互渗、兼容、互补,不断地超越本民族文化形态的特殊性,不断地提升本民族文化的普遍性,不断地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的局限性,走向世界,经过人类文化大家庭的评价、取舍,提炼出其中的世界意义,获得对其精华的认同,使其成为人类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瑰丽花朵。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世界人民较为普遍认同的文化形态,普遍遵循的文化规则,普遍信奉的文化精神,普遍实践的文化品格,普遍倡导的文化范式,普遍自觉的文化惯例,形成多元统一的全球文化形态。应该说,当前正日益勃兴的“数字地球”、“网络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是全球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特别是具有世界性、国际性的中国先进文化,预示着世界文化的未来。

第一,中国先进文化是工人阶级的文化,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代表着世界文化的文化品格。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2应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商品的全球化,不是资本的全球化,也不是资本家的全球化,更不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按照《共产党宣言》的经典论述,资本、资产阶级只是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发展的工具。首先,资产阶级不是现代大工业条件下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其次,资产阶级具有排他性,其文化属性亦拥有利己主义的封闭性、排他性。资产阶级创造了带有国际性色彩的文化,然而,在工人阶级看来,其法律、道德、宗教,“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3]。资产阶级利益是社会特殊利益阶层的利益,其文化形态必然带有资产阶级的色彩,具有特殊性;还由于思想观念、道德意识、法律规范等的特殊性,必然形成文化观念的排他性,从而导致其封闭性。因此,资产阶级的观念文化只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共性,而不具有国际性。再次,资产阶级文化只是代表社会少数人的利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资产阶级的运动同样是为少数人的利益谋幸福的少数人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必定只能产生反映少数人的利益的文化,这样的文化理所当然地只能是少数人的,而不可能是世界性的。

这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中,在资本、商品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支配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向,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这个深层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因此,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国际化,是工人阶级创造实践的世界化,是工人阶级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历史形态,理所当然地拥有世界性和国际性,代表着世界文化的文化品格。

现时代的人类文化创造主体及其代表只能是现代工人阶级。首先,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它必将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工人阶级既是新型社会制度的创立者、建设者,亦是先进文化的创立者及实践者。其次,工人阶级是真正具有国际性的社会主体,具备充当全球文化创立者、承担者、推广者的资格。正是由于工人阶级是新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因而它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能与世界发展大趋势同步前进。工人阶级不具有任何狭隘的民族意识,而与人类的本质特性息息相印,世界各国工人阶级能够联合起来,成为全球文化的执行人。再次,工人阶级的实践性、革命性和世界性,决定着其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世界性,从而亦使得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能够超越地理疆域的限制和民族心态的差异,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文化。

第二,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能力。从本质上看,“三个面向”所强调的是文化建设的时代精神和全球视野。中国先进文化,在内涵特性上,是面向现代化的文化;在空间跨度上,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在时间向度上,是面向未来的文化。“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主流及其对文化建设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立论的时代前沿性和远大发展前景。面向现代化,是指文化要着眼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文化充满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面向世界,是指文化应该以主动开放的姿态去对待外国的文化,积极借鉴和学习外国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益的东西,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先进文化的风采。面向未来,是指中国先进文化应能动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化的基本趋势,显示出超越的和前瞻的意识。

伴随经济全球化过程出现的全球性问题,需要站在全球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解决。然而,我们看到,在当代“多元化”文化之中,有许多文化现象是片面的或狭隘的,未能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以人类的共同进步为宗旨,也就是说,它们没有能够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些狭隘的民族文化,特别是那些以少数人的利益为行为宗旨的文化,是与人类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或是背道而驰的,均不能成为解决当前全球性问题的文化资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先进文化,能够成为新世纪人类文化形态的现实代表和预示未来的文化形态。

第三,中国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类改造世界指明了一条光明而现实的路,是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行动纲领。马克思主义以“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根本问题,其三个组成部分,分别展开了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将唯物论的原则贯穿到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人类活动均纳入到了唯物主义哲学范围。唯物史观的创立,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回答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问题的基础理论。因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经济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与先进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人阶级必将为从物的隶属关系中解放出来而奋斗。剩余价值理论则揭示了工人阶级剥夺“剥夺者”斗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如何建立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目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是对“人从对物的隶属关系中解放出来以后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的回答。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回答了实现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道路问题:工人阶级如何通过夺取国家政权,如何建设新型国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是真正拥有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的“世界文学”。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共产党宣言》被评为全球最畅销的著作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获得普遍认同的明证。[5]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论证了人类的实践价值取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文化的宗旨是实现人们实践活动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创新的目的决不是为了理论创新本身,而是为了人类解放运动更加自觉,使工人阶级的行动更加合理和社会实践更加科学。自觉的合理的和科学的运动和实践是胜利的必要保证。同时,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亦要求理论创造与时俱进。行动的自觉和理论的创新是相互促进的。这亦决定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气度。马克思主义昭告世界:人类解放是目的。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目的决不只是为了自身的狭隘利益,更为重要而深远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剥削的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意味着开始了人类彻底解放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给工人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人类社会历史的崭新制度指出了一条现实而光明的路,也是给人类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先进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质和理论精髓,它是规范当今社会人们实践活动的行动纲领,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光明之路。

()全球文化的文化理念

全球文化主要有这样一些文化理念:

第一,以科技为手段的探究情怀。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解决程度是决定社会面貌的物质前提,而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现实状况则取决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及态度,其中主要是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技术手段。全球文化要建构人与自然共存互生的协调关系,就要在尊重自然价值的前提下研究自然,揭示自然的奥秘,发现其规律,并利用其规律造福人类;同时以健全的心态驾驭科学技术的使用方式,从而避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给人类带来灾难。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原则、自然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及其相互支撑,民主自由的学术精神和文化环境,创造精神、创新原则和创新机制,都是全球文化所应该拥有的文化品质和风格。

第二,以实践为基础的行为规则。实践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创造性、能动性的物质性活动。在实践的层面上,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互动共生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两两对立关系,客体也不再是与主体活动、主体生活无关的外在物,更不是主体征服或掠夺的对象,而是与主体活动密切相关的存在物,是主体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意义上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视客体、视自然为人类的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中的一部分,给自然、给客体以“终极关怀”,使自然、客体真正成为人类的朋友,使人们获得美好的居住家园。全球文化就是要给人类提供合目的性、合规律性,更合理性、合价值性的行为模式。

第三,以协调为原则的价值取向。协调是达到和谐、平衡的必要手段,而和谐、平衡则是构成稳定秩序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协调是人们处理自我与外在关系的一种思维范式和行为准则所寻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它既不是消极无为的,也不是一味索取的,而是一种以稳定为目的的变革,以平衡为宗旨的行为,以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和目的性为特征的实践。因此,协调是实现科技探究目的的主要方式,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实现人类价值的行为特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的前提条件,亦是解决人与社会关系从而形成良性社会生态循环的必要条件。以此为鉴,全球文化为人们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关系,从而建构和谐、共生、互利的家园环境,提供了观念指导。

第四,以主体为目的的终极关怀。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为人服务。建构全球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人民服务、以人为目的,不是“人类中心论”或“自我中心论”式的对外界的破坏和掠夺或对他人的征服和剥削,那只能导致人类的毁灭;“以人为目的”就是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共处、和平共存,创建富裕优美的生存环境,就是要给人们精神生活以关注、关照、关心、关怀,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给人以生存价值,塑造美丽温暖的精神家园。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全球文化有其产生和完善以及向更高形态发展而去的历史过程,亦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这就是以数字地球、网络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为主要代表的时代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