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了一种保护的观念,整个国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了。在亚洲很多国家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展示场所遍布全国。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文化全球化和传统文化民族化,最终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渗透与融合,促进了跨国婚姻的增加;同时,跨国婚姻的增加,加速了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渗透与融合。

1)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

随着经济全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趋同,但人们对整齐划一的生活方式天然有一种反叛心理,有一种肯定自己独特文化和语言的愿望,有一种抵制外来文化影响的情绪。在外部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对于更深层的价值观,即宗教、语言、艺术和文学的追求也就越执着,越珍视从内部衍生出来的传统的东西。所以,在生活方式全球化的同时,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传统文化民族化的潮流。正当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摇滚乐、牛仔裤和美国电视蜂拥而至,英语几乎已成为一种世界语,北京、上海的重要大街上越来越多新开张的商店、宾馆、娱乐场所被冠以“洋名字”,在东京的主要大街上到处可见用英语写的路标,而在说法语的加拿大魁北克省却禁止使用英语,尽管英语和法语本来都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在一些国家,英语的普及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苏丹都限定英语只能在学校内使用,此外还有十多个国家都想限制英语的使用范围。在威尔士,父母自己从来没有学过威尔士语,却把子女送进威尔士语言学校学习。费朗西斯科·佛朗哥统治时期被禁用的加泰隆语正在恢复使用。语言是文化的核心,一些国家如果感到外来文化影响太大,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威胁,就会推行文化民族主义,竭力维护自己的语言和宗教,就像遭到政治或军事侵略时,推行政治上的民族主义一样。文化民族主义正在全球各个角落勃发,加拿大人害怕自己在文化上被美国同化,以至于1998年差点否决了对加拿大有很大经济好处的《美加自由贸易条约》;新加坡为适应世界经济的需要,在对国民进行了20年的英语教育之后,现在又掀起说华语运动,以恢复儒家伦理对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的规范;威尔士人甚至用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以拯救他们的语言和文学;原苏联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乌克兰、格鲁吉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加盟共和国纷纷脱离苏维埃联盟,强调它们各自的民族特点。

东亚地区很多国家较好地使儒家传统文化和现代的西方文化兼容并存。对于传统文化,亚洲有些国家也曾走过弯路,在引入西方文化后,也一度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直到20世纪70年代,亚洲有些国家开始了转变,开始正视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人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了一种保护的观念,整个国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了。

在亚洲很多国家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展示场所遍布全国。凡是传统的、民族的东西,几乎都有相应的博物馆进行实物陈列和现场演示。这些博物馆向国民和游客全面展示亚洲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亚洲国家有许多民俗村,也有很多有名的。这里将经过考证的亚洲传统文化通过古建筑和民俗资料进行再现,它既展示传统农业文化,同时也展示古代独具特色的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对传统生活形态进行保护,政府出资兴修了其中的民宅部分,老百姓依然以传统的生活方式真正居住在村中。民俗村里到处是孩子,他们由老师或者父母带领,来这里体验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孩子们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很多国家通过立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严格的奖惩制度,有力保障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近40年来,除对全国重要的有形无形文化遗产、重要民俗资料、史迹兼名胜、天然纪念物进行普查确定外,还为文化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大大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就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在在韩国还有完全按传统方式教学的学院。在亚洲,有的文化研究所,学生以学习“四书”“五经”为主,而且要像古时的书生那样抑扬顿挫地背诵“四书”全文。他们认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保证学生扎实地掌握古代文献。

中国在世界很多国家设立孔子学院,就是发展国家软实力,发展中华文化的实例。

2)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随着全球一体化,资本越来越国际化,技术越来越国际化,市场也越来越国际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全球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流技术和交通方式的发展以及国际间旅游业的发展,全球各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方式、速度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交往,引起一系列意识形态变化。人类的时空发生了变革,甚至人类意识的时空也发生了革命,有力地促进着生活方式全球化,为当代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网络等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今天的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不仅使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而且还缔造了一个繁荣的、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全球经济,促进了全球文化相互融合和消除文化隔阂。

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文化全球化和传统文化民族化,最终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不同国家的人民,在自己的国度里,就可以方便地吃到汉堡包、比萨、肯德基炸鸡、日本料理、韩国泡菜、中式饭菜时;当不同国家的人民,在自己的国度里,就可以穿到阿玛尼时装、阿迪达斯运动服耐克运动鞋等名牌时;当不同国家的人民,在自己的国度里,就可以喝到雀巢咖啡、可口可乐、蓝带或贝克啤酒、韩国烧酒、轩尼诗威士忌等;当听到美国最新好莱坞影片、韩国歌星演唱会、英国摇滚乐唱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迪斯科或霹雳舞比赛时,新的生活方式迅速在全世界传播,时尚、流行的元素很快到处扩散,全球青年追赶时髦的城市,遵循的往往是同一套国际流行标准。航空技术和高速铁路使得旅游人数成倍激增,如今在国际航线上往来的乘客每年有10多亿人,平均每天有数百万人从地球的一处到地球的另一处。

随着国际间人际交流的发展,跨国婚姻也逐年增多。以中国的上海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涉外婚姻数量逐年增加,中外通婚圈已扩展至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50多个国家,1999年以来,还出现了与欧洲小国冰岛、梵蒂冈、太平洋岛国汤加及亚洲文莱这些小国家公民登记结婚的例子。从食品、时装到娱乐等一系列生活方式,乃至涉外婚姻的增多,这一趋势表明,人们的处世心态逐渐开放,乐于接受一切外来的影响,愿意融合和接受别的民族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和接受的。

上海涉外婚姻白皮书显示,1996—2002年的7年间,在上海登记的涉外婚姻超过万对,平均每年3 000对,这个数字比1980年增加了7倍多。

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渗透与融合,促进了跨国婚姻的增加;同时,跨国婚姻的增加,加速了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渗透与融合。

3)社会经济与文化互动加速

经济大迁移导致文化迁移是20世纪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日趋明显,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现代生产力的形成。现代生产力是以现代科技知识渗透为主要标志,以现代管理为纽带的,而管理都是以人性结构假设、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等文化因素为基础的,从而体现出西方制度管理与东方资源管理的各自优势。从人力资本论、人际和谐论、劳动伦理学和管理理论的各种特征上看,韩国“汉江经济”的奇迹确有东西方文化“杂交优势”的渊源可循,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在发展经济中都强调精神伦理的作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曾经的亚洲“四小龙”的管理文化引起世人瞩目正是由于该文化是在经济快速持久发展中所铸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又有新一轮的对话,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交通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资本在全球进行着大量投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也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全球性传播,世界各国进行着更加密切的交往。

全球化不是单个人、单个地区、单个民族、单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无数个人、无数个民族、无数种制度的互动,这种互动的多元性、多维性、多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人类文化的新繁荣。

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家里,可能有美国电脑、日本电视机、德国电话、意大利冰箱、韩国空调;喝可乐、吃肯德基、品咖啡;看外国片、听外国流行歌曲、欣赏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欣赏英国足球超级联赛或美国篮球职业联赛……这一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文化产品在全球化经济时代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世界文化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世界文化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多元化,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二是物质经济领域正在掀起一场文化风暴,文化走向商品化,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三是世界各国对文化发展越来越重视,都加强了文化产业建设;四是文化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文化产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会占据更加重要的经济地位;五是在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文化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既重视传统文化,又重视现代文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发达,它们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都非常惊人。未来的世界,文化产业极有可能将和信息产业一起成为两大经济支柱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