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与发展趋势

问题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问题与发展趋势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也是站在未来看现在。从宏观的角度说,新闻的问题主要还是在新闻本体、新闻媒介和新闻功能三个方面,其发展趋势也存在于这三个方面之中。如何使媒体的发展促进新闻而不是破坏新闻,也是我们未来所面临的考验。由于各国统计标准不一,因此导致各座电视台的规模、大小相去甚远。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5页。

第三节 问题与发展趋势

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也是站在未来看现在。对现在的了解蕴涵着对未来的把握,这才是历史的真谛所在。严格地说,未来是不可规定的,但未来是可以认识的,对未来认识的基础就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对现在的把握。那么,在我们看来,什么是新闻的未来?

在谈到新闻的未来时不仅要看到新闻的发展,还必须看到现在新闻存在的问题。

美国两位新闻学教授曾经写过一本多次再版的书《媒介论争》,书中谈到了新闻所存在的19个论争题目,其中包括新闻自由是否完全实现?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是否对立?媒体集中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媒体商业化与公众利益是否矛盾?公众的知情权是否真的存在?媒体是否有政治偏见?媒体是反映民意还是引导民意?技术革命是否在摧毁新闻?决定新闻的是编辑还是市场?新闻的客观性是否可以实现?新闻是否是一门职业?等等。(14)看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疑问。而且两位学者所讨论的还仅仅是新闻的微观角度问题。

宏观的角度说,新闻的问题主要还是在新闻本体、新闻媒介和新闻功能三个方面,其发展趋势也存在于这三个方面之中。

什么是新闻的问题,自新闻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尽管我们似乎已经解决了新闻的价值决定,但是随着新闻报道中主观性的日益突出,这个问题似乎又成了问题。真实性在挑战客观性。一方面,随着媒介的进步,我们看到的新闻越来越丰富,也似乎越来越真实,但是另一方面,在新闻中的标准也越来越多,新闻也越来越具有主观性。电视的现场感使我们迷惑,可是不应忘记,这种现场往往是规定的现场和主观意志决定的现场。在新闻中及时性似乎也失去了意义,人们可以同时得到各种资讯。在伊拉克战争中,新华社是第一个发出战争消息的媒体,但是也仅仅比美联社快了10秒钟。我们正在被各种各样的即时信息所包围,受众的注意力成了稀缺的资源,在这样的新闻环境中,报道的角度和解释就成了争夺注意力的关键。不可避免,新闻的主观性大大增强了。如何保证新闻不仅仅是细节真实而且是本质真实,成了对未来新闻媒体的最大考验。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媒体在迅速地分化。人们在谈论报纸的未来消亡、电视的衰落,但对网络媒体的赞扬尚在耳边回响,各种新媒体又开始粉墨登场。那么,新闻媒体的未来发展又将去往何方?目前,报纸正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自救,网络报纸、手机报纸、可以听的报纸、从报纸中下载视频节目等等。(15)电视的读报节目风靡一时,短信成了配合电视互动的有效手段,广播也在与网络结缘。媒体互相打通标志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但是在这个时代有几个因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人类长期以来以文字、声音和图像为基本传播手段的传播特性如何保存?媒体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时空压缩的同时,是不是丧失了原有的深度与思考?信息的增加是不是有可能导致信息垃圾的增加,提高寻找有效信息的成本?如何使媒体的发展促进新闻而不是破坏新闻,也是我们未来所面临的考验。

新闻媒体自产生以来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商业化的冲击、社会分化和媒体的分化正在消解这些作用。传统新闻体制中的采写与编辑分开、新闻与评论分开、编辑与经营分开的传统两分法正在商业化的冲击下接受挑战。商业社会开发的是人的各种欲望,它所要做的是把社会的人分解成单个的消费者,社会的发展趋于“碎片化”了。社会的碎片化意味着原来的大众媒体的效果会降低和小众媒体、个人媒体的地位上升,(16)这就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媒体原有的社会功能。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分分合合的过程,那么如何在分的过程中保持媒体的应有作用,以什么方式完成新一轮的媒体整合?媒体的社会作用是媒体存在的基本理由,在当代社会如何保持和加强这种作用,也成了对新闻的新挑战。

【注释】

(1)[法]洛特非·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第二部分:媒体环境的变化。

(2)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3)[美]伦纳德·小唐尼等:《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第77页。

(4)[美]约瑟夫·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5)来源:世界知识年鉴2003/2004。该数据根据232个国家(地区)的电视台拥有量统计。由于各国统计标准不一,因此导致各座电视台的规模、大小相去甚远。比如,以色列的5座电视台包含50多个频道,纳米比亚的1座电视台只有1个频道;美国的3370座电视台中包含了1467座地方(社区)电视台。

(6)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7)[美]威廉·哈森:《世界新闻多棱镜》,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8)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5页。

(9)杨保军:《论新闻价值实现的层次性》,《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6期。

(10)[美]威廉·哈森著:《世界新闻多棱镜》,张苏、苏丹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11)媒体接触率是指接触每期报纸或每档节目的人数在所调查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例如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CMMS)曾向国内30个主要城市的100000名消费者展开连续研究,研究数据显示:2001~2004年以来,国内的网络媒体接触比率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增长势头,四年中接触率增长高达11.9%;而传统媒体接触率总体显示出下降的趋势。报纸和电视媒体的接触率下降较为缓慢,而杂志和广播媒体的接触率下降非常明显,分别为7﹒6%和5﹒2%。网络媒体的增长超过其他媒体。

(12)[以]加蒂·沃尔非斯菲尔德:《媒介与政治冲突:来自中东的新闻》(Gadi Wolfs‐feld,Media and political con f lict:News f rom the Middle East),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13)[美]马克·阿利亚主编:《新闻革命:全球信息的政治与经济决定》(Mark D.Alleyne,News Revolution: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cisions about Global infor‐mation.)纽约1997年版,第17页。

(14)[美]埃弗利特·丹尼斯、约翰·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5)北京的《新京报》就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推出了读者用手机扫描报纸的“二维码”,在发短信下载相关软件后,就可以提供世界杯比赛视频节目的服务。该报声称要把报纸变成一个集平媒、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优势为一体的四维全媒体。

(16)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现代传播》2005年第六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