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当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中,在不断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2日发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文化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体。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或普遍性,是以文化的多样性或特殊性为基础的。正是各民族特殊的文化现象,决定了当代世界文化及其发展的多样性特点。

()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中,在不断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正如人存在着并表现为不同的“类”一样,也正如社会的经济形态与政治形态有着众多的表现形式一样,世界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112日发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认为“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该宣言认为,必须保护、改善和传承那些记录着人类经验和理想的一切形式的文化遗产,以便促进多种多样的创造力,鼓励文化间的真正的对话。该宣言还特别强调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换存在着失衡现象,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威胁;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团结,以使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开办一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1]

在这里,《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对文化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文化是“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因此,文化的多样性是内容多样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文学和艺术等“有形”的精神作品及其所展示的内容,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等“无形”的精神生活特性及其所表达的内容。这些有形的精神作品和无形的精神特性,共同构成了某个社会、某个群体特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这些特殊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是人们认识其精神世界的文化标识。因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社会、一个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是认识和理解一个社会、民族或社会群体的必要,也是区分和认识不同文化表现形式的必要。

文化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体。在一般意义上,文化表征着人类的共同特性、共同遗产,文化具有世界性、普遍性及统一性,这是文化存在的可交流的一面。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或普遍性,是以文化的多样性或特殊性为基础的。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文化又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文化样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为文化是人们“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文化多元化与民主制度密不可分,它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能够充实公众生活的创作能力的发挥”。“文化多样性增加了每个人的选择机会;它是发展的源泉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享有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2]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文化集中表现为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形成民族传统。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是代表民族发展成果的优秀文化的兴衰存亡。古人云,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如果一个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那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就意味着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民族国家的文化身份消失,国将不国。因此,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发展了人类文化,都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进步力量。从人类社会顺利繁衍和文明健康发展层面而言,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生机勃勃、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根本保证。

()当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普遍现象。一个民族必然有其凝聚团结的精神纽带,有其灵魂寄托的精神天空,有其国家统一的精神秩序,有其生活享受的精神家园,有其文化的精神标志。文化是一个民族须臾不能或缺的精神食粮。正是各民族特殊的文化现象,决定了当代世界文化及其发展的多样性特点。“每一种文化代表自成一体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一个民族的传统和表达形式是证明其在世界上的存在的最有效手段。”[3]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把世界文化分为八种,即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雅典文化、玛雅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欧文化。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则把世界文化分为26种,认为历经发展演变,剩下了比较重要的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东欧和俄罗斯的东正教文明、北非和中东等地的伊斯兰文明、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文明、中国和东亚的儒教文明等五种文化。亨廷顿也把世界文明分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等八种。有的学者认为,世界主要存在四大文化系统,即中国文化系统(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东南亚有关地区),印度文化系统(即印度教、佛教文化系统,包括南亚一些地区),阿拉伯文化系统(即伊斯兰教文化系统,包括中近东阿拉伯半岛、北非等地),希腊罗马文化系统(即基督教文化系统,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也有的学者认为,世界文化主要有八大系统,即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日本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斯拉夫—东正教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将世界文化区分为欧洲文化、北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与加勒比地区的“解放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和东欧文化、印度和南亚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表现形式。[4]尽管他们划分的标准不一,说法不同,但都肯定了世界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一事实。

从一般意义上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体现在“起源、发展和精神”等方面的多样性。[5]就文化起源的多样性而言,由于早期的文化是在相对封闭、彼此隔绝的“民族史”、“国家史”甚至“地域史”的状态下生成的,因此,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必然使得具体的文化形态从表现形式到具体内容,从发展演进的历程到精神风貌、精神特质等方面都有着迥异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样有不同层次的、不同方面的多种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及不同派系、民族或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同一民族或国家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等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就比较宽泛的层面来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传统东、西文化在“起源、发展和精神”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其主要特征。例如,中华大地是以山脉、沙漠、海洋为自然屏障的,自然环境的隔绝作用使得中国形成了较为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地域环境。广袤的大地,封闭的边境,生成了民族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黄河流域那一泻千里的沃土,是农作物生长的好地方。丰厚的自然环境衍生出农业经济及其生产关系、封建政治制度。大地的浑厚、淳朴和包容一切的坚韧性,使人们消融于大地,社会需要从大地上生成出一个“大人”来成为维系人们精神世界的精神支柱,因而“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由此便形成了重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政治型、道德型和伦理型文化。“这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论,它以伦理而不是以宗教或法律束缚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而调节人际关系,求得社会的稳定。”[6]还有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它“虽然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化的,但迅速地发展了它自身的个性。……日本人的理想是多元的。他们重视家庭和团体,但没有强烈的家庭观念。他们强调精神和自尊的价值,但不否定肉体的人和肉体的享乐。他们义和利并重,恩义和人情并重。日本人发展了‘武士道’,其核心是知耻,由此产生出忠诚、重恩义、勇武和坚忍的品德,以及在神明面前保持毫无内疚的光明磊落的心境”[7]

一般认为,西方传统文化有三大来源:一是古犹太人的宗教情结;一是古希腊的科学精神;一是古罗马法律意识,而这些地方又都是与大海紧密相连的。“在希腊,艺术和知识文化的巨大繁荣是在城邦或城市国家的独特条件下,伴随着它的集体的礼拜节日、竞技会、剧场、它的公民自豪感和国民军以及它的争取民主自治的斗争(妇女和儿童除外)等一起产生的。”[8]古希腊人生活的环境是较为特殊的。古希腊一面靠山,三面临海,山上多产葡萄和橄榄,而粮食不能自给,因而必须发展对于葡萄和橄榄的加工业,将葡萄和橄榄加工成为葡萄酒和橄榄油,再用葡萄酒和橄榄油换回自己所必需的粮食。在交换的过程中,使得交换的主体产生出自我观念和等价交换原则。因为交换的需要,又必须发展造船业以及其他的加工业,更重要的是要发展航海业。在航海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碰上狂风大浪,在战胜自然灾害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成员的自我观念、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形成主体意识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战胜对方的征服心态。这样的地理环境及其经济形态、生产关系、民主体制,使得古希腊人给人类奉献着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型文化。加之“罗马的法律和建筑、基督教的寺院制度和哥特式拱门、单旋律圣歌和多声部乐曲、抒情短诗和十四行诗、透视法和现实主义、印刷术和小说、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发明、资本主义的制造业和商业、工业技术和议会政体……”[9]欧洲文化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风格迥异的特殊性,亦充分展示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风采。

文化的多样性仍然是当今世界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胡锦涛200592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提倡“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他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10]事实上,世界是由多样性的民族国家组成的大家庭,世界文化同样是由多样性文化构成的统一体。“如今这个星球上有将近190个民族国家,从美国、日本、欧洲共同体这些经济技术大国,到克罗地亚这样的新国家和几内亚、毛里塔尼亚、贝宁这样一些经济上欠发达的国家,以及列入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上的其他国家;在民族国家之外,还有好几百个遍及全球的多国公司,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结成空前强大的势力。这些不同的国际关系主体,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自己特殊的生命力。”[11]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所具有的特殊的生命力,构成了当今世界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文化世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高新科技革命的风起云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悄然变化,世界的文化形态亦随之发生嬗变,使得文化的多样性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及形式。如果说历史上文化的多样性是在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相对孤立、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的多样性的话,那么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则是在全球化状态下的多样性。

在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相对孤立、相对隔离状态下的文化多样性,“直接”地表现了文化的统一性。在这样的情形下,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是具体地、直接地同一在某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当中的。也就是说,众多的不同性质的文化单元、文化个体,通过自己的文化精神、文化品格、文化风貌,内在地直接呈现着人类的普遍精神,体现着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上一个个具体的民族文化形态,都是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统一性的统一体。在资本来到世间之前,尽管有一定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与融合,但是在程度和范围上都是非常有限的,对民族文化质的多样性未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从而使得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在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得以实现。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则不同于历史上的文化多样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不是通过一个个特殊的文化形态“直接”呈现的,而是在相异的不同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冲突、融合中“间接”地呈现的。也就是说,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是在相互联系的、众多异质文化的差异性中实现的。

随着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开启,世界文学即世界文化也随之产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2]首先,它挖掉了各国工场手工业存在的基础,并重新建立现代大工业;其次,它促使工厂的生产国际化,进而使得消费国际化;再次,它打破了各民族的分离状况,建立起了广泛的国际联系。“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编者注)。”[13]在世界历史形成的大潮中,各民族文化的隔离存在和孤立发展日益成为不可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纯洁性日益被异己的外来文化所打破,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断地被超越,其独特性日益在比较中获得普遍性,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深刻的层次上不断地获得新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其文化的统一性,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为世界文化提供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世界文化是建立在各民族特殊文化基础之上的。统一的世界文化必须融入各民族特殊文化土壤之中,成为各民族特殊文化的新的灵魂,从而使得各民族的特殊文化融入世界大文化之中,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样的世界文化才有立足的根基,这样的民族文化才具有现代性和普遍性,拥有世界形态文化的各民族才能顺利走向世界大家庭,为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创造条件。因此,世界文化具有先进性,这是它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文化的内在契机,也是它具备强大的融合同化功能的深层原因。因此,要认识当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认识文化的统一性问题。

()当代世界文化的统一性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是辩证统一的。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是同一种文化的两种属性,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孤立存在的属性,两者统一于具体的文化形态当中。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是特殊的,因此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其抽象形态及所蕴涵着的文化要素、文化关系、文化精神而言是普遍的,因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每一具体的文化形态自身都是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统一性的统一体。文化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并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文化多样性表现着统一性。《关于文化政策的墨西哥宣言》(1982)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抽象地要求普遍性:它产生于全世界各民族的经验,因为每种文化都表现出其自身的同一性,文化的同一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可分的。”[14]正如文化多样性表现为“起源、发展和精神”等方面一样,文化统一性也是表现为起源的统一性、发展的统一性和精神的统一性等内容。

简而言之,人类文化形态的起源,都包括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在起源的因素上是统一的。就文化精神来说,世界文化的统一性表现为文化要素和文化关系的统一性。具体而言,不管何种文化,其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人、自然、社会三种,而人则又有自我与他人之别,自我和他人又都有“物质的我”与“精神的我”的特性,因此,文化要素有自我、自然、他人、社会等。由此便构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即主体与客体的文化关系。揭示这种种文化要素和文化关系的特性,构成了世界文化的精神禀赋。

就文化的发展而言,世界文化的演绎也有相同的规律。世界文化的演进历程有其运行的基本态势和发展的前进方向,有其客观的规律可循。世界文化有其统一的演绎变化规律:

第一,经济形态与文化形态是协调演进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同时还是相互映照、相互支撑的。经济形态的演进历程决定着文化形态的变化发展;文化形态的演进历程反映着并引导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历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二,主体与客体之关系是世界文化的基本关系和演进的根本动力。在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当中,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以说,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世界文化承袭沿革、损益流变的根本动力。正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及其运动,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不断提升人的生存价值和更高地实现人类本质是世界文化演绎的内在进化规律。经济形态的演变和文化形态的演进历程都表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是一个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反映出了人类自身的社会性、主体性、创造性、价值性、自主性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历史过程。

第四,由区域─→国家─→世界,由部族─→民族─→人类,是世界文化演绎的空间递进规律。

第五,世界文化演绎规律是人类社会基本发展规律的观念形态,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文化形态与人类本质实现过程三者的统一性。三者之间同样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关联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以经济形态为基础,以文化形态为导向,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归宿,深刻地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总体演进历程。

世界文化的演绎规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文化统一性的本质规定、实践旨趣和精神旨归。世界文化的统一性表明人类的文化创造功能是使人类不断进化、不断向着“自由王国”迅跑的精神力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化创造的主题,不断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实现人类的本质,是文化形态的主旨。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进步、世界社会形态的变革,就是人类本质的展开过程,亦是文化形态的演进历程。诚然,在人类文化精神血脉的长河之中有“败血症”、“贫血病”等文化病症,但这毕竟只是部分或局部的“支流”;人类文化的建构及其具体形态在总体上是一个由朴素到丰富、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着不同风格和气质的文化形态。一定的文化形态规范和制约着文化圈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品位,其价值效应便取决于文化形态对于生活实践着的人们的适应状况和满足程度。通过这些具体文化形态变化发展的逻辑轨迹,我们可以在总体上清晰地看到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承袭沿革历程,并能够由此而预见世界文化发展的未来,从而自觉地去建构新世纪的文化形态。

当代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发端于人类文化本质的同一性。人类文化本质的同一性是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统一性趋势的文化根基。文化的统一性潜存于世界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之中,这正是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价值所在。真正实现人类文化的统一性的高级融合,是人类理想社会的目标。不管内容与形态如何,人类文化在本质上都是一定社会成员的实践创造活动。在应对外界环境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必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关系,正是文化关系的同一性,使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有了比较、交流、融通、通约的共同基础,彼此之间能够相通相融,合作共赢,使得人们能够超越时空,去理解、学习和借鉴人类的文化遗产和他种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文化自身亦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更多地获得并实现了文化的统一性,正如《关于文化政策的墨西哥宣言》(1982)所说的那样:“文化的同一性是一种财富,它通过促使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群体从自身的过去汲取营养,欢迎来自外界的与其自身特点相适应的贡献并由此继续其自身的创造过程来激起人类自我实现的可能性。”[15]

当代世界文化的统一性生成于文化自身的融合性。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强劲的传播、渗透和融合功能。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新概念,主要是指与基本资源、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相对应的包括因文化、价值观、制度、政策等对其他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所谓文化软实力,也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是文化吸引力、融合力、凝聚力、感召力、导向力、创造力、竞争力有机整合的影响力。文化附着于一定的载体,浸透于载体,借助于载体传播他方,通过交流、接触而渗透于他种文化,使得他种文化吸入新的文化因子而发生“变异”。这一变异过程是双向的,即渗透的双方都发生着程度不同、形态各异的变异,“他种文化”和“自身文化”均融合生成了新的文化因子,各自逐渐增强其文化的统一性。

当代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根源于当今时代经济关系的国际性。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深化,生产方式区域化、国际化;加之贸易的国际化及金融货币等的区域化、国际化和人们交往的国际化,促使内蕴在种种具体多样文化之中的文化统一性,不断显现成为世界文化的普遍性、共同性和融合性,促进多样文化彰显其文化的统一性。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当代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不是文化的单一化、同质化,而是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性。“普遍性并不等于无差异……因为每一个民族必须依靠其自身内在的资源勇敢地面对人类共同的命运。”[16]毋庸赘述,文化的统一性是与多样性相比较而存在、相协调而发展的,是同一种文化的两种属性。倘若将它们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那么必将导致形成所谓离开文化多样性的文化统一性,这样的文化统一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当今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同样是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之上的统一性。全球化不是消失文化多样性,只是增强了文化统一性的内容和色彩,对文化多样性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并增强了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机遇和能力。例如,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自主创新的世界级发明创造,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世界性因素的文化成分。因此,文化统一性不是某一种文化的独自存在和发展,不是世界所有的多样性文化都被某一种文化消灭或被同质化。同质化意味着单一化,而单一化则意味着灭亡。

由于文化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文化统一性亦具有时代的特点和内容。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统一性也有其新的时代特性。作为人类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球化给每个多样性文化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同时,多样性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各自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全球化不可能消解多样性文化的特殊性,而只是增强了多样性文化的时代内容及风貌。

第一,文化要素的相似性。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某些领域甚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相对于全球化之前的差异而言,差异在明显缩小,文化要素的相似性在增强。在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将逐渐抹平生产领域的技术差异和贸易壁垒,自然资源在全球生产领域实现最佳配置,人员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时尚主流,现代化、自动化、标准化日益成为国际“生产车间”及其生产者的必备要素。因此,文化生成的要素系统在逐渐地趋向平衡,使得文化的相似性和统一性因素亦随之增强。

第二,文化精神的共通性。爱好和平、追求幸福、实现自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尊重人才、向往自由、倡导平等、提倡博爱、建构和谐世界等理念,正主导着世界人们的实践行为,已成为世界文化精神的主流。

第三,文化建构的融合性。由于文化特质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冲突性,但是,多样性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建构的主要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冲突也是实现文化融合的一种途径。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世界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密切关联。在当今世界,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相联系,“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全球化”即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亦成为重要的文化特性,因此,必须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就要尊重各民族自己的文化,继承和发展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文化,为人类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就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和时代精华。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凝聚人心、维系社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因此,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应平等对待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世界优秀文化。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是人权在文化权中的体现,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文化交流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要尊重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应该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多样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是统一的世界文化和平发展的最佳保证,各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对立是可以避免的。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必须尊重多样性文化所凝结的人类经验和智慧的丰富文化遗产,尊重历史传统,特别是保存人类关于前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传统,从而使人类始终保持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这对于打破某种单一发展模式的“世界统治”,实现多样性基础之上的统一性,促使人类社会健康地走向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必须克服和反对新世纪文化发展及新文化形态建构实践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媚外心态”。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比较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他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期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他国内部发展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文化霸权主义实质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变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突出反映。

当今西方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推行西方价值观念;二是利用全球化教育和文化交流进行文化殖民;三是借助大众媒介和信息技术进行文化扩张。[17]因此,必须反对“数字化侵略”和“信息殖民化”。借鉴外国经验,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从国家机制方面,我们可以建立文化安全预警制度”,及时而准确地做出预先性和警示性的反应;二是“从思想意识层面,我们要重视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活动”,加强文化战略研究;三是“要传播先进文化,尊重群众的知情权,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好我们的文化市场及其主体”;五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自主性和开放性有效结合、平等交流对话的文化对外开放原则”。[18]此外,还必须克服“文化媚外心态”。

与文化霸权主义相呼应的是“文化媚外心态”。“文化媚外心态”是“相对弱势”的文化民族在应对外来“强势文化”时的一种心态。这样的心态,借助于所谓的“国际化”而依附于外来“强势文化”,对外来文化不加区别地一味拿来,囫囵吞枣,食洋不化。这是文化自卑的媚外心态,不利于文化自觉和文化发展,不利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行动计划要点》

会员国承诺采取适当措施,广泛宣传《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并促进宣言的有效实施,其中包括为实现下列目标而展开合作:

1.深入开展与文化多样性问题,尤其是文化多样性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和文化多样性对制定国家或国际政策的影响问题有关的国际辩论,尤其要推动对制定一份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件是否可行进行思考。

2.促进在国家和国际一级制定最有利于保护和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原则、规范和实践活动以及提高认识的方法和合作方式。

3.促进文化多元化方面的知识与良策的交流,为多元化社会中来自四面八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和群体的融入和参与提供便利。

4.进一步认识和阐明作为人权之组成部分的文化权利所包含的内容。

5.保护人类的语言遗产,鼓励用尽可能多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

6.提倡在尊重母语的情况下,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实现各级教育中的语言多样化,鼓励自幼学习多种语言。

7.通过教育,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意义的意识,并为此改进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师资队伍的培训。

8.在必要时,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纳入到教学工作中,以保存和充分利用有关文化所特有的交流和传授知识的方法。

9.促进“数字扫盲”,将信息与传播新技术作为教学计划中的学科和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的教学手段,提高掌握这些新技术的能力。

10.促进数字空间的语言多样化,鼓励通过全球网络普遍地利用所有的公有信息。

11.与联合国系统各有关机构密切合作,向数字鸿沟宣战,促进发展中国家利用新技术,帮助这些国家掌握信息技术,并为当地文化产品的数字化传播和这些国家利用世界范围的具有教育、文化和科学性质的数字化资源提供方便。

12.鼓励世界传媒和全球信息网络制作、保护和传播多样化的内容,并为此加强公共广播和电视机构在开发高质量视听产品方面的作用,其中要支持建立一些有利于更好地传播这些产品的合作机制。

13.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特别是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战略,反对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务方面的非法买卖。

14.尊重和保护传统知识,特别是土著人民的传统知识;承认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传统知识的作用;发挥现代科学与民间传统知识的协同作用。

15.支持创作人员、艺术家、研究人员、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流动和国际研究计划及合作伙伴关系的制定和发展,同时努力做到保护和提高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的创造力。

16.为了当代创作工作的发展并使创作工作得到合理的酬报,保证著作权及其邻接权得到保护,同时捍卫《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所规定的公众享受文化的权利。

17.帮助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建立或加强文化产业,并为此合作建立必要的基础结构和培养必要的人才,促进建立有活力的当地市场,并为这些国家的文化产品进入世界市场和国际发行网提供方便。

18.在尊重各国的国际义务的情况下,制定能够通过一些必要的活动辅助机制及/或相应的规章制度来推行本宣言所制定之原则的文化政策。

19.使民间社会的各个方面密切参与制定保护和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公共政策。

20.承认并鼓励私营部门在提倡文化多样性上的贡献,并为此建立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对话空间。

会员国建议总干事在实施教科文组织的计划时考虑到本行动计划中确定的各项目标,并将这些目标通知联合国系统各机构,以及其它有关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便加强协调行动,促进文化多样性。[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