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世界经济多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多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然而,世界经济格局一经形成,它必将影响和制约世界经济主角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和两大经济体系的对抗,转变到现在的世界经济多极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世界经济格局具有其稳定性特征,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世界经济格局的内涵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世界经济组织或者其他各种力量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变化的结构和状态。充当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角,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资源力。第二,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必须具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然而,世界经济格局一经形成,它必将影响和制约世界经济主角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历史范畴。一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经济关系相联系。世界经济格局的出现是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世界经济来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大机器生产方式的产物。但由于大机器生产方式首先是以资本主义形式而面世的,因此最初形成的世界经济及经济格局不能不带有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色彩。具体地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便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商品市场都不是仅靠本国就能解决的,结果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终于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了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1]在这个格局中,一方面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施行殖民压迫与金融控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一最初格局的总体平衡一直维持到20世纪初,最终在内部矛盾不断加深、激化的情况下被打破。世界经济格局也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目前,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和两大经济体系的对抗,转变到现在的世界经济多极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世界经济格局是相对稳定的。作为格局基本单位的国家、国家集团、跨国公司等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量对比一经形成均势、平衡状态,就往往具有自我维护的功能特征,它能抑制和排除来自结构内外的微小干扰和冲突。因此,特定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之后,总会反过来影响、牵制格局内各种力量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成为世界经济进一步展开的一个框架和背景,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由此得以表现出一种阶段性特征。虽然世界经济格局具有其稳定性特征,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各力量要素实力的消长在各种内外界因素的推动下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平衡状态,出现根本变化,导致原有框架的突破。这时旧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就不得不让位给反映新的力量对比关系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当然,要想真正把握世界经济格局的态势,还必须把世界经济格局作为一个多层次的主体结构来考察。在某一阶段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围绕着中心力量的是许多较弱的经济力量,它们处于较低层次。多中心、多极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围绕着不同中心、不同层次的经济圈、经济区,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国家沦为战败国,其国土被盟军占领,殖民地、国外市场、海外投资丧失殆尽,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两国虽是战胜国,但其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它们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急剧下降。而美国的经济在战争中大大地膨胀起来,经济实力在战后初期具有绝对优势1948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6.6%,出口贸易占32.5%,黄金储备占74.6%,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正是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实力和优势的基础上,战后初期,美国先后通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基于贸易自由化原则的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巴黎统筹委员会以及对日本的经济援助等一系列战略安排及其对外政策,实现了对欧洲、日本的经济控制,确立了自己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虽然西欧各国和日本已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但经济实力仍与美国有很大差距,美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的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系列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开始了国民经济恢复的进程。随着苏联和东欧各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遏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以其独特的经济活动方式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长期的较量。最突出的是苏联先后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和太平洋彼岸的贸易转向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94915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后来,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也加入了该组织)。经互会建立的初期在成员国间的经济协调、生产专业化、促进相互贸易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成员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经互会的建立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分不开,然而,经互会的建立也强化了世界经济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世界经济的两大经济体系并存对抗的局面转向多极化。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2]瓦解前后,世界经济的各种力量激烈变动,兴衰交替,孕育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对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否定,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从美国领导的经济格局向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转化。这个变迁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经过1973年的美元危机,世界经济危机后日趋明朗,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加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发展。

第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下降,但仍为多极之首。二战后,1951197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3%,而日本、联邦德国(西德)、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到197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4.5%,此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徘徊在22%25%,与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的幅度十分明显(见表2-2)[4]。在贸易领域,美国丧失了优势地位。1972年,美国结束了二战后20多年的贸易顺差,首次出现贸易逆差。而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收支,却由二战后初期的逆差先后转为顺差。2978年美国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20.9%,欧共体为35.2%,日本为7.5%。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变化,加上美国庞大的海外开支,它的进出口和国际收支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和恶化,黄金外流,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1971年和1973年两次正式宣布美元贬值。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则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马克和日元。为了抵制美元实质上定价过高的固定汇率制,美国的主要盟国相继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从而终结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失去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增长时间为19914月至20013月,共120个月)

但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遏制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多极之首的实力和影响力。19913月,美国经济走出经济衰退的谷底。到2002年年底,20年中年均经济增长率3.5%,创造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纪录。美国经济连续增长120个月,在当时创造二战后最长的一次经济周期性上升的纪录,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增长周期规律的认识。而且,这一增长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并存的所谓的新经济现象。相比于同时期欧盟年均2%的经济增长率、日本年均2%的增长率,美国经济增长率居三极之首。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上所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美国为8351.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日本为2079.9亿美元,居第二位,欧洲最大的国家德国为2079.2亿美元,居第三位(见表2-2)[5]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8%

美国经济之所以有这样持续快速的增长和“两高一低”的新现象,主要原因就是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早在1944年,罗斯福总统就在给RD(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局长V.布什博士的信中明确指出,在战争期间,‘由RD局发起,大学与私营企业中数千名科学家所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研究经验,在和平日子里可为改善国民卫生,建立能够带来就业机会的新企业,改进国家生活标准上做好准备’。”[6]二战后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且超过欧洲、日本,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于1982年建立了互联网,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7]计划。1999年初又进一步推出“21世纪信息技术”计划。通过加大对信息技术、IT产业的投入和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在美国建立起基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据统计,19999月,美国因特网用户比率(26%)为欧盟的7倍、日本的8倍。美国的因特网产业的销售收入1999年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而欧盟国家这方面的收入总额仅为1500亿欧元。美国是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其信息产业占其经济总量8.3%(欧盟1999年这一数字为4%)和新增产业投资总额的2/3,其产值占发达国家市场的1/2。美国对信息设备和软件总投资的比重1999年为52%(1997年为29%),而欧盟这一比例为35%,日本为25%。可以说,美国经济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两高一低”的良好发展,主要得益于信息化。美国1995年至1998年期间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0%50%以上。例如电脑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自1995年底至1999年初平均每年增长42%。美国1999年仅互联网就给经济注入3000多亿美元的产值并使120万人就业。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良好发展趋势背后,也存在着自身的矛盾和隐忧。连95岁的乔治·凯南也曾在19998月说,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强大,也存在严重的问题。除了与其基本制度相联系的本质矛盾对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外,不会因知识经济全球化经济而解决,仅仅就其现实的经济问题、缺陷和隐患,有的表现也是正在凸现甚至比较严重。如财政赤字的削减、通胀的降低转化为高国债的凸现;国内储蓄率的低下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靠高外债替代;相对于生产能力扩大而国际市场的有限的矛盾表现为贸易赤字等问题。

第二,西欧、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经济中心。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强劲发展的推动下,西欧经济复兴。1948年,英、法、联邦德国三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29%,出口贸易占27.8%,黄金外汇储备占7.3%。到1970年,英、法、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四国的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上升到25.6%30.2%28.8%1955年,西欧国家中的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6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而1975年欧共体9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国的90.7%。到1980年,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国的116%。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1960年,美国、西欧分别占16.2%23.6%。到1970年,美国的比重下降到13.8%,而欧共体则占到了28.6%1979年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2380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美国,出口贸易额达5711亿美元,是美国出口额1786亿美元的3倍多,居世界第一,从而使欧共体在经济领域中能同美国平起平坐,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成为重要的一极。

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又慢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来计算,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高于日本,而且超过美国。例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欧盟委员会2000年年底发表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认为,欧盟正处在10年来最佳的经济发展时期。欧洲银行联合会2001年年初对欧洲银行家进行调查后所得出的结论认为:“虽然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属于美国,但新世纪的最初10年将转而对欧洲人有利。”目前,由于在新经济方面欧盟与美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缩小差距并且超过,并非易事,但欧洲也具备了发展美国式新经济的潜力。总之,欧盟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低速但却平稳的经济发展态势中加强了自身的一体化和实力。虽然目前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较高等难题,一体化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在一个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和统一的欧元的条件下,在高科技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情况下,欧盟在21世纪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从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1948年,日本的工业生产、出口贸易及黄金储备分别只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1.6%2.2%,而到了1970年,则分别上升至9.5%6.9%5.2%。日本195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1.8%2975年已达到美国的32.4%1960年,日本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3.2%,而到了1970年,日本就上升到了6.2%。从表2-3[8],我们看出,虽然在二战后,日本与欧洲的英、法等国差距较大,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迅速超过英、法,并且超过了欧洲经济第一强国联邦德国。正是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9]1988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为后者的117%),国际储备额为美国的2.63倍,从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加剧了西方国家之间为争夺销售市场、投资场所、科技领先等内容的经济竞争和摩擦。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5;日本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格却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标志,日本经济泡沫迅速消退。1991年,其股价跌落60%以上,房地产价格跌落70%以上,并使日本经济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陷入了停滞状态。不但如此,1997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一蹶不振的日本经济更加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了-0.7%增长,1998年又恶化为-2.8%的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了0.6%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这是日本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被斥之为“失去的10年”。虽然说日本目前经济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经济实力的衰退只是相对于美国而言,或是说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而言的减弱和收缩,并不是基础性或是实质性的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居世界第二,是欧洲的德、法、英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4万美元,居西方七国之首。未来十几年,日本将以比20世纪90年代略高的速度发展,而日本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多极中的重要一极。

第三,前苏联经济实力先增强后减缓。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调整。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政府在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重加强农业、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以及计划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较多地强调效率和质量,提倡科技进步,主张集约化发展经济,因而29651980年的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总体发展速度仍然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见表2-4)[10]。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过程中,由于苏联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管理体制上高度集权和行政化,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粗放经

济发展模式之上,加上同美国进行大规模军备竞赛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等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向递减方向发展,从而成为苏联解体的经济根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主权国家,逐渐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是从1991年开始的,首先经济上实施了所谓的“休克疗法”。其核心内容就是全面放开物价和迅速私有化,但是这造成了国有资产迅速流失、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综合国力明显衰落。19901991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0%20世纪90年代末期,俄罗斯领导人重新确立了较为符合俄罗斯国情的经济改革方案。2000年,普京执政后,继续稳步推进经济改革。在新的经济改革政策的指引下,俄罗斯有效地遏制了经济下滑的趋势,开始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2000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7%2002年增长了5.5%2002年又增长了4%2002年,美国、欧盟分别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2003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国情咨文,提出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虽然俄罗斯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但其恢复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还需要时间。

第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经济“三足鼎立”之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它们抓住发达国家经济调整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等战略,使落后的农业社会或转口贸易港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生力量。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651980年,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率约为6%,不仅高于历史上任何时期,而且高于发达国家同时期4.7%的增长率。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总额1980年为5672亿美元,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从1970年的17.9%上升到1980年的28.2%。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在世界经济中的从属地位,壮大自身力量,还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在工业、农业、贸易、金融、海运、技术等领域建立了一系列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乃至全球性经济组织,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和七十七国集团等。

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停滞,通货膨胀率不断提高,外债猛增,债务危机严重。经济困难引发了一些国家的政治、社会动荡与冲突,使得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政治改革的要求。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改革和调整的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等,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东南亚地区又遭受了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在一些国家内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导致政府更迭。这些事件都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调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发展不平衡。进入到21世纪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如表2-5所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韩国、新加坡等国甚至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中国、东盟的一部分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印度等国在传统的优势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但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各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迥异,经济增长也会千差万别。从地区看,东亚将居增长的领先地位,南亚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非洲经济开始有所起色,但依然是最不稳定的地区;拉美步入又一次的政策调整阶段,经济增长起伏不定。从类型看,产油国的经济环境随着石油价格的逐步走高而改善,但其经济也只能是低速增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放慢,部分国家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最不发达国家处境艰难,增长前景依然暗淡。

资料来源:20052006: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说 明:东盟四国是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与泰国。

总之,就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而言,长期趋势是更加多极化。虽然目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总框架,基本是美国、欧盟、日本主导下的北美、西欧、东亚三极,但是可以预测,再过一二十年或许稍晚一些时间,随着新生力量的成长壮大,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改变,逐渐向四极、五极或者多极的方向演变。如具有较大经济实力规模的中国、巴西,以及发展势头强劲的印度、经济潜力巨大的俄罗斯等国,如果在全球化趋势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也会在未来的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由个别国家主宰世界经济的现象将会成为历史,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