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约的转变

华约的转变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从波兰团结工会上台执政到罗马尼亚处死齐奥塞斯库,在短短的一百多天里,华约的六个缔约国全部发生了剧变。因此,会议决定提出要将华约的性质从军事同盟转变为政治同盟,同时要求北约也进行相应的转变。各缔约国都批准了这个议定书,华约这个存在了36年的军事组织正式解散。最后,华约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集体安全”,共同抵御潜在的武装威胁。

华约的解散

一、华约的解散

就其内容而言,东欧发生的激烈社会变革否定的不仅是苏联模式,还包括对苏联一边倒的对外政策。另一方面,苏联自己不仅发生了剧变,而且还解了体。前者意味着它也抛弃了原来的社会发展模式,后者则意味着它对东欧的控制已告终结。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欧两个以苏联为轴心的国际组织也就不可能维持下去了。

最先解散的是华约。

《华沙条约》最初签订的时候规定,华约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只要认同华约的理念,可以不问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但是,华约从成立到解散,无一新成员加入。相反由于对苏联搞霸权主义不满,华约组织内部的分歧与矛盾不断积累。比如,阿尔巴尼亚从1961年起就拒绝参加华约组织的会议,并于1968年9月因反对苏联以华约组织的名义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退出了该组织。1975年,《华沙条约》自动延长10年。1985年4月,在华沙召开的缔约国首脑会再次签署议定书,将《华约条约》又延长20年,同时规定到期还可再顺延10年。该议定书声称:只要北约继续存在,华约就不会解散。然而,仅仅过了六年,华约便解体了。

不过,华约的解散经过了一个过程。开始时,华约试通过内部改革来适应东西方关系和苏东关系中的新变化。1988年7月,华约首脑举行会议,根据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建议进行欧洲常规裁军谈判,各成员国还相继公布了单方面的裁军措施。在1989年7月华约首脑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华约应该从“军事政治组织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这次会议发表的公报明确承认:“各国有权独立地制定自己的政治路线,不受任何外来干涉。”东欧国家开始剧变时,波兰、匈牙利等国还声称不退出华约,仍要履行其义务。但是,从波兰团结工会上台执政到罗马尼亚处死齐奥塞斯库,在短短的一百多天里,华约的六个缔约国全部发生了剧变。华约组织赖以建立和维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不复存在。在12月4日召开的华约首脑会议上,苏、保、匈、波和民主德国五国领导人承认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对捷内政的干涉,应当受到谴责”。以此为契机,捷、匈、波等国纷纷要求苏联从这些国家撤走驻军。经过谈判,1990年2月,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达成协议,同意分三阶段至1991年底前撤走驻捷全部苏军。3月,苏联与匈牙利也签署协议,驻匈苏军于1991年6月30日前全部撤走。接着,苏联同波兰也进行了撤军谈判并达成协议。德国统一后,苏联驻德军队的撤离也有了明确的日程表。随着苏联军队从东欧的撤出,华约作为一个军事同盟实际上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在这种形势下,苏联还试图通过转型来维持华约的存在。1990年6月,华约成员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会议提出华约和北约对立的条款已不符合时代精神,应当重新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活动,并把它改造成主权的、平等的国家建立在民主原则基础上的同盟。因此,会议决定提出要将华约的性质从军事同盟转变为政治同盟,同时要求北约也进行相应的转变。这次会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改革委员会,在11月底向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特别最高会议提出改革建议。[129]然而,会议刚结束,匈牙利就率先表示它打算完全退出华约,因为华约在军事方面变得过时了。这样一来,没等改革委员会拿出改造方案,华约实际已经走向解体。9月,民主德国退出华约,统一后的德国是北约的成员。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也相继要求退出华约。1991年2月25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会议发表声明说:从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华沙条约》范围内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并解散华约所有军事组织和机构。7月1日,华约各国的领导人在布拉格举行政治协商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签署了议定书,宣布废除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署的《友好合作条约》及1985年4月26日签署的《关于延长〈华沙条约〉期限议定书》。各缔约国都批准了这个议定书,华约这个存在了36年的军事组织正式解散。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固然是华约解散的直接原因,但联系到战后苏东关系的不平等性和苏联利用华约来压制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华约的解散又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华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畸形,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兄弟般”合作这种宗旨的遮掩下,苏联和东欧的关系极不平等。有学者甚至认为,华约的成员是如此不平等,以至于它都不能称为一个“同盟”组织。[130]使这个原本应该平等合作的军事同盟变得畸形的就是苏联,这是华约解体的深层原因。

华沙条约直接起源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为阻止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重新武装,也是针对美国及西欧集团加紧推行扩张政策所采取的必要防范性的和自卫性的措施。一个与北约组织对峙了三十多年并且对世界格局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集团成立时带有“应急”性,实际上是先天准备不足,为以后的发展包括苏联逐渐掌控华约留下了太多的“弹性空间”。苏联可以为了应对美国对苏的“冷战”政策和抵御“重新武装了的西德”而紧急召集成立华约组织,也可以通过掌控华约同美国争霸。另外,苏联掌控着华约,它的重要部门都设在莫斯科,关键职位均由苏联人担任。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大大强于其他缔约国,这样的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东欧各国加速军事现代化,但也使东欧各国严重依赖于苏联。由于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苏东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日趋严重,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已无法调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和差异。苏联借助华约镇压成员国的改革,粗暴干涉各国内政,使得华约内部的矛盾变得愈发不可调和。最后,华约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集体安全”,共同抵御潜在的武装威胁。但是,在苏联的控制下,它的首要职能却变成了服务于苏联的全球扩张战略,“干涉其他成员国内部事务,镇压东欧的民主改革运动”[131],对北约是一种“冷战”,而对其他缔约国却进行了“热战”。比如,苏联1956年10月出兵匈牙利,1968年8月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都违背了《华沙条约》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从而也大大地削弱了它同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扩张政策进行斗争的力量。如此“畸形”,华沙条约组织走向解体是不可避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