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北省纺织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湖北省纺织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时间:2022-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报告十一 湖北省纺织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研究依托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专题组长:张 晓         主要研究人员:高建平 王洪章 黄敏鸿        姜 军 邓 凡     湖北省是纺织大省,纺织工业是湖北省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中国在纺织行业的垄断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报告十一 湖北省纺织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研究依托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专题组长:张 晓         

主要研究人员:高建平 王洪章 黄敏鸿 

       姜 军 邓 凡     

湖北省是纺织大省,纺织工业是湖北省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但是湖北省纺织工业“大”而不“强”,加强自主创新,增强科技对纺织工业的支撑力,提高科技对纺织工业的贡献率是湖北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湖北省针对全省纺织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高新技术改造产业,用先进技术装备替代落后设备,产品质量、创新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有了显著提高。主营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421.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12亿元。“十二五”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调结构、上水平的关键阶段,纺织工业发展任务也十分艰巨,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我省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我省纺织行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现状与纺织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一)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国纺织行业自身经过多年的发展,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地,较强的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但在竞争优势明显的同时,在全球纺织贸易的博弈中,大量企业只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尚未形成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差异化竞争实力。大多数企业停留于简单的来料加工、订单式加工、贴牌生产,整个纺织行业处于全球纺织产业链的低端。

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与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和复合材料开发滞后,高性能纺织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纺织工业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区,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纺织工业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能耗、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4.3%、8.5%和10%;产能规模盲目扩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尤其是伴随着出口征税、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目前的劳动力成本已超过许多东南亚国家。中国在纺织行业的垄断地位正在受到挑战。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影响,市场供求失衡,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吸纳就业人数下降,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

(二)纺织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和生化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广泛应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贯彻,传统纺织工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纺织新材料、新产品不断出现,纺织生产技术不断创新,信息网络技术得到迅速普及、纺织工业节能减排重要性日渐凸显。这些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纺织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因此,以下四大趋势是必须及时顺应,积极跟进的。

1.纺织行业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生产

当前,传统纺织向“绿色纺织”转型的趋势非常明显。现代纺织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产业,因此应彻底摒弃传统纺织业在发展的同时消耗了不可再生资源、污染了环境等弊端;现代纺织应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寻求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平衡;绿色纺织要求材料是可再生、可循环的,工艺过程是清洁、低消耗的,产品是绿色、健康的。

2.纺织企业发展更加依赖新材料的开发

“材料为王”趋势在纺织行业日益明显,谁掌握了新材料谁就占有了市场,谁就可获得高附加值。现代纺织应不断地满足和开发新的需求,发展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化、生态化纤维原料;发展低成本、高效率、生态友好型的先进适用技术;构筑纺织品之间合理的产品结构,开拓纺织品崭新的应用领域。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现代高新技术,也将在拓展原料结构、改善加工方式、实现生态化生产、发展高品质产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纺织行业发展更加需要信息化支撑

信息化需求走向深入是当前纺织企业的显著特点。纺织行业无论是经营管理、设备操控、还是物流体系建设都应该全面推进信息化,并在整个产业链实现各环节信息化的内在融合。比如当前新型设备都配置信号采集接口,建立车间自动监测和管理系统也势在必行。再如运用MES可以采集生产设备的状态数据,实时监控底层设备的运行状态,为ERP提供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也可以对来自ERP的生产计划信息进行细化、分解,调配生产和物流,从而加强计划管理层与底层控制之间的沟通,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现代纺织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用信息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及流程。

4.纺织工业更加强调工艺过程连续化

工业发达国家的纺纱采用新工艺,过程连续化,织造业已基本实现”无梭织造化”,自动络筒机技术基本普及,而我国纺纱技术仍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自动络筒技术、染整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将是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任务。

二、湖北纺织工业科技发展概况

(一)湖北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现状

1.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我省纺织工业在科研方面以武汉科技学院(原武汉纺织工学院)为龙头,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武汉科技学院拥有“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湖北省纺织新材料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纺织机电研究开发中心、湖北省服装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湖北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与纺织服装研发推广中心等多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我省纺织企业也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如湖北美尔雅纺织服装实业(集团)公司和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都建设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此外,我省还有多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些研发中心共同构成了我省纺织工业科研能力的基础性支撑和骨架。

2.科技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省纺织工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行业有三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武汉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主持的“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细粉体化及其再利用”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可在常温下加工有机高分子材料超细粉体的加工设备及加工工艺,成功开发出平均粒径在1微米左右的羊毛、蚕丝、羽绒及珍珠等超细粉体,而且粉体均保持了原材料的性能特点。该技术为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再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徐卫林教授主持研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获得“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项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盛赞为“对传统纺纱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突破”的原创技术,还获得了200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武汉科技学院曾庆福教授主持研发的“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 获得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开创了高温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回用先例,使印染生产废水回收率达到90%,节水达到90%以上,为纺织印染行业完成节能减排20%的整体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

3.行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我省纺织行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进现有生产工艺,达到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提高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到2010年底,全行业30%左右企业的产品质量、创新水平、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吨纤维创汇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全国同期先进水平;能源消耗将下降20%左右。

4.以科技为支撑,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纺织工业一直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2008年纺织工业经济总量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6.2%.我省纺织工业现已形成了棉、麻、毛、化纤、印染、针织、服装、纺机纺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拥有130万吨纱、35亿米布、3亿件服装(规模以上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用高新技术改造产业,用先进技术装备替代落后设备,支撑了产业的稳步发展。2005年以来,规模以上企业逐年增加,由2005的895家发展到2009年的超过1500家;主营业务收入在“十一五”期间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幅,由2005年的395.8亿元达到2008年的765亿元,面对金融危机等不利形势,2009年仍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有望达到950亿元,预计在2010年“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成为我省“千亿产业”板块的重要一员。

(二)湖北纺织工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北虽是纺织大省 ,但不是纺织强省 ,相对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等省发展严重滞后。究其原因,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研发实力较弱。湖北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超过1500家,大多数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使我省纺织产业始终无奈地徘徊在低端市场。这是我省纺织业做强的最大障碍

1.研发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不强

我省纺织行业业R&D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问题更为严重。我省除了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等极少数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公司总产值的4%左右外,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力度连总产值的1%都不到。由于研发投入少,产品附加值低,大多数纺织企业在竞争中只能靠规模,不能跳出以量取胜的怪圈。

2.科技对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化支撑乏力

我省棉纺和服装两大行业的产值、利润、创汇等主要指标占整个纺织工业比重过大 ,化纤、印染、色织、麻纺、毛纺、纺机纺器等行业规模小、发展能力弱。尤其是上游的化纤行业和下游的印染行业成为制约我省纺织业发展的“瓶颈”。我省化纤年产量15万吨左右,只占全国总产量2700万吨的0.56%,与浙江1200万吨、江苏800万吨,即便是福建80万吨的年产量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与我省每年60万吨左右的需求相比尚有40多万吨的缺口。印染产能仅为3亿米,仅占全国总产能的0.56%左右。在产品结构方面,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纺织品比重为70∶10∶20,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占全省纺织工业的比重过低。从产品结构看,初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具有资源优势的苎麻基本上以纱出口为主,服装出口以来样来料加工为主,单位产品附加值较低。

3.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近几年来,我省精密纺纱机、转杯纺纱机、清梳联合机等世界先进设备纷纷进驻各大纺织厂车间,全省纺织行业先进纺纱机和无梭布机的比重分别达到55%和15%,精梳纱和无结头纱的比重达到了35%和70%.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在大中型企业得到普及,但是相对于东部地区有关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人才流失严重

我省纺织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也极其缺乏,创新类人才在我省纺织企业平均只有2%,服装企业仅1%,远低于全省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而与此同时,我省纺织企业科技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无疑让湖北纺织工业科技发展雪上加霜。

5.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差距大

信息化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的带动性因素,直接关系到生产过程、管理过程与营销过程的现代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快速反应是在全球化和网络条件下企业全部业务流程改造的核心动力,是培育后发优势的重要条件。而在这方面,我省纺织工业存在较大差距。

三、湖北纺织工业科技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与发展路径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十二五”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布局,结合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纺织机械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基本思路,着力于增强科技对我省纺织工业的支撑力,提高自主创新对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的贡献率;注重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强化技术改造,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产业技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培育一批以科技为支撑,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湖北纺织产业。

2.基本原则

(1)坚持巩固优势与补强短板相结合的原则。湖北省纺织产业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棉纺织最有基础,服装行业有比较优势,麻纺织行业比较有特色,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最为迅速,化纤、印染是瓶颈。“十二五”期间,我省要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速技术改造等方式改造和提升棉纺织和服装行业,巩固我省在这两大行业上的优势;积极采用染整先进技术,推广冷轧堆前处理和染色、短流程前处理和湿蒸轧染、涂料染色和印花、松式整理和手感整理、高效水洗等先进工艺设备,加大各种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染整技术开发,解决我省纺织工业化纤、印染两大瓶颈问题。

(2)坚持官产学研商介紧密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官产学研商的紧密结合,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向生产企业集聚,推动生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要重点打造纺织产业技术联盟、纺织工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技术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投入主体、创新活动的实施主体和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加速科技成果在我省纺织产业的转化速度,提高转化效率。

(二)战略目标

——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达到85%以上,争取到2015年我省先进棉纺锭达1000万锭、织机过10万台(其中无梭织机比重达35%以上);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卷化率达到5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70%、无梭布比重达到50%;

——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个;

——全省企业科技研发平均投入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

——新产品产值率提高5个百分点;

——.依托先进技术的推广,染整能力提升至10亿米;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4%,水耗年均降低5%,污水排放量年均降低4%;

——建设全国一流苎麻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建设9个纺织集群科技服务平台。

(三)发展路径

1.大力改造和提升棉纺织业,巩固其优势地位

湖北省作为全国六大产棉省区之一,是农业部认定的“高品质棉生产优势区”,在全国棉花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省棉花总产量居全国4~5位。面积稳定在30万公顷以上,总产保持在45万吨以上。我省不仅是棉花生产大省,也是用棉大省,是棉纺工业的主要基地之一,纺织工业综合经济指标居全国第8位,一直支撑着我省工业经济和出口创汇

我省发展棉纺织业有资源优势,有较好基础。“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增强对棉纺织业的科技支撑,促进棉纺织业发展。坚持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的技术改造,支持棉纺织业向“三无一精”方向发展,推广精密纺纱机、清梳联、粗络联、细络联、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新型、高效、节能棉纺设备,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纤维、功能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高档色纺纱线、色织和长丝织物,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加强产品创新,积极开发多种新型纤维混纺纱线和织物,提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创建技术研发及创新中心,加强产学研交流与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走共同开发的创新之路。

2.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推动染整和化纤业发展

立足湖北优质坯布的加工增值和与面料需求的紧密配套,提高印染及后整理能力。支持具备一定生产条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地方积极发展印染业,大力推行集中供汽、集中治污,积极采用染整先进技术,推广冷轧堆前处理和染色、短流程前处理和湿蒸轧染、涂料染色和印花、松式整理和手感整理、高效水洗等先进工艺设备,加大对各种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的染整技术开发力度,拓宽使用领域。抓紧淘汰74型等落后染整生产线。力争到2015年染整生产能力达到10亿米,提高我省服装面料自给率;依托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积极策划建设下游化纤产品项目,支持宜昌新丰、湖北化纤、博拉经纬等企业扩能改造,提高差别化纤维开发能力,加快新型纤维的开发应用,改善纺织原料结构。

3.提高服装业信息化水平,以科技支撑品牌发展

服装业要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无缝缝制、自动监测、电脑控制吊挂传输、立体整烫等先进技术及装备,提高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承接沿海服装生产能力转移,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服装生产能力超过8亿件,成为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

4.加快产品开发与技术引进,推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

引导和支持多种工艺(纺粘、水刺、熔喷、针刺、化学粘合、热粘合、气流成网)无纺布的开发及应用,提升产品档次,拓宽应用领域。要依托稳健、奥美、帝元等企业发展新型医疗卫生用纺织品。要重点加强汽车用纺织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的开发与引进。湖北省2009年前11月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对汽车用纺织品需求很大,“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汽车用纺织品的开发与生产。要支持裕大华、湖北化纤发展汽车用纺织品。此外,还要积极开发和应用强力机织土工布、新型涂层蓬盖布、膜结构材料、高级服装内衬、包装用纺织品。

5.推进产学研联盟,促进湖北苎麻产业发展

苎麻产业是我国独有的民族特色产业,我省是全国“三大苎麻产区”之一,又是全国麻类研发中心,发展苎麻产业有着独特的资源、产业和技术优势。我省一直是全国麻类研发中心,苎麻科学研究在全国一直遥遥领先。如华中农业大学麻类研究室培育的“华苎四号”等5个新品种,其品质产量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科技学院首次提出了鲜麻生--化脱胶与水处理联合工艺并在全国推广;此外,武汉科技学院曾庆福教授主持研究的用于高支苎麻纱的双组份纺纱技术等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解决了制约苎麻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对我国苎麻生产的发展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目前武汉科技学院依托“苎麻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苎麻生态产业园”组建了“湖北生态麻业有限公司”,从苎麻纤维种植改性、纺织、印染、后加工等方面进行清洁生产系统研究,探索农业、纺织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2009年还组建了以武汉科技学院为龙头,全国多家著名企业及研究院所参与的中国苎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十二五”期间,要依托科技优势,发挥咸宁、阳新苎麻资源优势,着重解决苎麻品种改良、生物脱胶及污水处理等问题,加快发展苎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全国一流麻纺织生产加工基地。

6.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

2009年以来,我省抢抓国家推动沿海纺织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与沿海对接的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筑巢引凤”承接产业转移。“十二五”期间,我省要继续做好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工作,要明确“产业转移的落脚点是产业价值链的提升,转移是表象,升级是实质”,注重绿色转移与产业升级。引导和推进纺织能力向荆州、襄樊、孝感、天门、仙桃、潜江等棉产区转移,打造潜江—仙桃—武汉—鄂州—黄石—黄冈沿江服装走廊,建设英山、罗田、远安、竹溪、南漳等鄂东、鄂西桑蚕生产及丝绸加工基地。在该项工作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承接转移,推进升级。

7.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升级

进一步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棉纺行业重点淘汰建国前生产的以及所有“1”字头型号纺纱和织造设备,以及A512型、A513型系列细纱机;印染行业重点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落后型号的平网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短环烘燥定型机及其它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化纤行业重点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限制使用产能2万吨/年以下粘胶生产线、涤纶长丝锭轴长900mm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装置及间歇法聚合聚脂生产工艺设备。

四、湖北纺织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与技术突破重点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是化解纺织工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核心,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是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十二五”期间,我省要确定主要领域,选择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进行重点科技攻关及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着力推进全行业产品差异化水平,从纤维材料、生产工艺装备到最终产品,提高产学研和产业链集成创新水平,加大技术改造规模,大力普及先进工艺和产品功能、性能创新,提升质量档次。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充分利用湖北纺织的现有资源和条件,建设湖北“纤维→纺织→印染→服装”的优势产业链,并力争在2020年使我省纺织工业的主要技术领域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在产品质量、创新水平、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吨纤维创汇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先进技术装备的比重等主要指标上,到2015年,30%的企业达到全国同期较先进水平;到2020年,40%的企业达到全国同期较先进水平。

当前,湖北纺织正处在以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为契机,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全面提升产业,建设纺织强省的关键时期。因此,迫切需要以装备技术为载体、加工技术为手段、新材料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新技术作支撑。

(一)重点领域

——产业用纺织品新材料研发

产业用纺织品对国民经济很多部门的产品和工程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特别注重产业用纺织品新材料的研发。近10年来,世界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十分迅速,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基础设施,工、农业建设,城乡社会发展等都要求提供更多产业用纺织材料。我省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较快,也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十二五”期间应着力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材料的开发,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与附加值的提高。重点开展汽车用、医用、建筑用等功能性产业用纺织品材料的研发。一是要进行海藻酸基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应用,重点研究以海藻酸为基础的天然多糖和蛋白质复合材料的成形、结构、性能及应用,力争开发出强力³2CN/dtex的功能性医用和纺织用纤维。二是要研究开发生物纤维素的制备及成形技术,重点研究以生物(细菌)纤维素为基础的复合材料的成形技术,力争开发出适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发泡材料。三是要研究阻燃、免烫多功能纺织品开发,重点研究阻燃、免烫、抗菌、抗紫外线等功能纺织品的助剂和整理技术。四是要研发羽绒保温材料加工技术,重点研究羽绒材料分梳成网技术、以嵌入纺加工羽绒纱线及其编织技术和羽绒絮片复合技术,力争开发出羽绒纱线及其轻薄保暖面料,建筑用保暖绝热复合材料。五是要开发可降解可吸收绿色功能纤维材料,重点是以天然原料开发具有可降解或可吸收性能的功能纤维,用于生物医用及其相关领域,开发具有抗凝血汗性及生物降解性的生物医用材料。六是要研究开发电磁屏蔽纤维材料,主要包括导电纤维材料研究、导电纤维编织技术及其性能,力争开发出防电磁辐射的针织产品。七是要争取开发出混凝土施工用透水保湿模板衬。

——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与应用

纺纱织造行业要推行原料精细化、仪器化检测,提高企业电子配棉能力;推广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针织、机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加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以及真丝、麻类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大力提高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的比重,形成一批品牌效应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产品,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印染行业,要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为手段,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化纤行业,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控制水平,实现聚酯、涤纶、粘胶、锦纶、腈纶等产品柔性化、多样化、高效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的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的应用开发,使化纤差别化率由目前的36%提高到50%左右。

——节能环保技术

纺织行业的绿色革命,要求在节能、降耗、减排上取得进展。通过可降解可吸收绿色功能纤维材料的开发,纺织车间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活性染料染工艺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环保技术的研发,“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纺织工业节能、减排、降耗工作向前发展。

——纺织设备研发

纺织设备的研发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在纺织设备研发方面力量相对薄弱,要通过织物数字印花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主要包括织物高速数字印花的高速喷射技术与器件研制,织物高速印花设备结构创新设计,织物前处理技术与设备开发)和高性能针织数字化提花机的研发,带动纺织设备研发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重大专项

——汽车用功能性纺织品研发专项

预期目标:研发出汽车用抗菌阻燃装饰面料等产品。

立项依据:汽车用纺织品类别非常多,按其在车上的作用可分为装饰性和功能性两大类。车用功能性纺织品对整车性能、成本、安全有重大意义。我国巨大的汽车潜在市场必将促进汽车用纺织品的发展。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已进人高速增长期,而湖北又是我国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 2009年前11月汽车产量已突破100万辆。我省发展汽车用纺织品配套湖北汽车产业潜力巨大。此外,我省在汽车用纺织品的研发、生产上也具备了较好的条件,武汉科技学院等单位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加强汽车用功能性纺织品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要以汽车用抗菌阻燃装饰面料等产品的研发为抓手,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技术。

——纺织行业节能减排专项

预期目标:“十二五”期间按要抓好纺织车间余热回收技术及关键产品开发、酶催化活性染料染色等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研究纺织车间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开发与上述技术配套的关键产品及余热回收利用工程化方法,完成纺织车间余热回收技术及产品的开发。要通过酶催化活性染料的键合机制研究、酶种选择与制剂及其应用工艺技术研究,力争在酶催化活性染料染色上取得突破,实现纺织品染色用量最大的活性染料的清洁生产。

立项依据: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纺织行业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

——“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推广专项

预期目标:建立“湖北省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立项依据:由武汉纺织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发明的“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是一项重大的原创技术,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换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该技术成果已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向全国的纺织企业进行了推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以该技术为核心生产的系列产品为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将对我省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生重大促进作用。“十二五”期间,要设立技术推广重大专项,在全省纺织行业推广应用“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提升我省纺织产业的技术水平。

——高性能针织数字化提花机及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系统研发专项

预期目标:研发出高性能针织数字化提花机及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系统

立项依据:重点开展高性能电脑提花大圆机的研究,目前我省在该项研究上具备较大优势,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可望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打造我国高性能针织电脑提花大圆机及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系统产业基地,配套国产控制系统,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对于提高国产化水平,提升全行业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

在全行业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五项原则,坚决把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的集约型上来。引导企业投资、社会投资、海外投资、行政资源向纺织科技进步倾斜,提高科技对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

(二)整合资源、支撑发展

“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科技发展要以“战略思维、系统推进”为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推动、企业参与,整合一切资源为我所用。要着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上下游企业整合,相关产业联合,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融合,国内国外广泛合作,发挥行业内外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单位在纺织产业技术升级中的领军作用。

(三)发挥人才优势,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要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力量服务纺织企业。一是加大院所向纺织企业开放的力度,促进人才向纺织企业流动,到纺织企业兼职挂职,同时加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对纺织企业开放的力度。二是建立科技人员与企业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三是选派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四是鼓励科技人员下海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提供公共服务,构建发展平台

在行业发展整体布局中,要注重集群式发展,同时提供面向集群、基地科技发展的公共服务。目前我省已经形成武汉市黄陂区佳海服装产业集群、荆州市沙市区针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枝江市奥美医用纺织产业集群、襄樊市樊城区纺织产业集群、汉川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英山县茧丝绸产业集群、咸宁市咸安区苎麻纺织产业集群、赤壁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仙桃市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等九大纺织产业集群。要结合集群发展建立起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从科技文献、科研仪器、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保障。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服务作用

行业协会在联系官、产、学、研、商方面存在着特有的优势。“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湖北省纺织行业协会、湖北省技术市场协会等机构在企业与市场、企业与行业、行业与行政、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中不可替代的社会化中介作用。要实现科技管理部门与相关中介机构的有效对接,加强对各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跟踪调查、指导、服务,凝聚行业合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