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时间:2022-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期间,以食品加工业为主要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内发展态势良好,较少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湖北省内,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呈现了“三年倍增”的可喜局面,为我省“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各级政府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

报告十六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研究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专题组长:潘思秩        

主要研究人员:李冬生 黄凤洪 程 薇

       何东平 胡中泽 李德远

       熊善柏 陈福生 马美湖

       李 斌 熊光权 黄庆德

       赵思明 何 慧 马爱民

       王清章 刘章武 刘 英

       张金木 黄 文 徐晓云

       李文林 黄红霞 乔 宇

       王 俊 涂立超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和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以食品加工业为主要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内发展态势良好,较少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湖北省内,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呈现了“三年倍增”的可喜局面,为我省“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动力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我省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全面分析“十一五”农产品加工科技和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继承创新、集聚发展”的基本思路出发,制订本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包括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明确了重点工作领域与相关重大专项,提出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十二五”期间指导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及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加工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已由过去仅仅是农业的延伸转变为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先导产业。

1.整体实力逐步增强。目前,全省共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12个完整的门类,主要产品数百种,其中作为食品基础原料的粮食、油料、畜禽工业加工能力巨大,为大宗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奠定了基础。

2008年,全省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276个,从业人员76.22万人,总产值2893.68亿元,资产总额2081.63亿元,利税总额461.73亿元,利润总额461.73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总计的35.44%、32.31%、21.51、13.49%、26.21%、21.16%.其中前三项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工业,但利税总额、利润增长速度却明显快于全省工业。可见,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发展速度加快,而且用相对较少投资、较少的人力资源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品牌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我省已经培育了“国宝桥米”、“福娃”等粮食产品品牌、“奥星”、“三月花”、“荆楚花”等食用油品牌、“神丹”、“汉口精武”、“家佳康”等畜禽产品品牌,“德炎”等水产食品品牌等。截至2009年4月,全省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4件,其中农产品类11件,中国名牌产品51件,其中农产品类16件。

3.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料源于农副产品,而农副产品的增值又依赖食品加工业及加工现代科技的运用,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力越来越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已经打造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2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23家,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25亿元,其中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15家、5亿以上企业53家、过亿企业329家。新元粮油、湖北稻花香、枝江酒业、福娃集团、劲牌、安琪酵母等具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作为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初步形成外连市场、内联基地(农户)、横贯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包装企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带动全省粮食生产、多种经营种养殖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粮食和林果茶特转化增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4.开放型产业格局正在形成。“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娃哈哈、红牛、双汇、中粮、达利、青岛啤酒等一批著名企业纷纷到我省投资建厂。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积极向外扩张,利用当地资源建立生产基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初步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互动。目前,水产食品、禽蛋制品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食品出口快速增长,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二)“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条件

1.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均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带动农业产业化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国务院、省政府曾多次发文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重点行业;相关职能部门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正在搭建一个开放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

2.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计划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无疑会对国民基本需求的食品及其市场产生持久的推动作用,居民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满足。食品类商品在品种花样层出不穷,新的食品消费热点不断涌现的情况下,食品消费总量会继续保持较高比例的增长。虽然总体而言,恩格尔系数会进一步下降,但随着加工食品消费率和食品附加值的提高,食品消费总额仍将继续上升。

3.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按照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自2003年起,逐步建设并形成了我省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九大特色农产品基地,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227.23万吨、油料总量285.74万吨、蔬菜2890.65万吨、水果377.66万吨、茶叶13.03万吨、水产品313.39万吨。全省生猪出栏3498万头、家禽出笼3.9亿只、出栏牛112万头、出栏羊496万头、禽蛋产量124万吨。湖北省的稻谷棉花、油料、烟草、肉类、生猪、淡水鱼、禽蛋、柑橘等位居全国的前列,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在吃饱的基础上追求食品营养化、方便化和多样化创造了充足的条件。

4.要素禀赋不断改善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我省山区、丘陵、平原兼有,江河湖库众多,地理优势明显,物产品十分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作为走在中西部发展前列的省份,拥有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充足的农产品、能源、廉价劳动力供给将吸引了省内外各种资本大量进入农产品加工业,也为我省农产品加工品走出湖北、走向全国提供了广阔的流通渠道。近年来,在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学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和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带动下,一大批食品加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逐年加快。

5.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试验区为我省农产品产业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中部地区是我国粮棉油主产区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具有明显的综合资源优势,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的需要。我省是中部6省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产品基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验区为湖北省发展现代农业带来了新机遇。我省人口众多资源少,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面临人口压力日益严重、可耕地资源十分紧张的形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两型社会,保障粮食安全,缓解能源紧张,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技术是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最具实用性的技术;依靠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实现优质、高产和功能化、绿色化的农业生产目标,推进传统农业产业化等为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6.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一是激烈市场竞争的压力。"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不少省份都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给予大力扶持,随着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食品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内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一般初级加工产品的利润水平也将大幅下降。二是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的压力。从国内看,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和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一批采用传统加工方式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从国际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门槛的提高使农产品加工业出口阻力增大。

(三)“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是在产品结构上,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品种花色少、档次低、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在企业规模上,缺乏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不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目前,我省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名优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名牌产品没有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四是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问题较多。一些小型企业设备陈旧,生产环境差,管理水平较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缺乏食品安全保障的必备条件;五是食品科研投入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成果储备不足。

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偏低,全省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科研经费远不及其他行业,在工业科技成果中,食品加工业新成果明显不足,特别是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有待提高,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的总体能力不足,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等方面滞后于发展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部崛起战略、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农民就业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围绕本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打造优势品牌,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创新原则。整合科技资源,集中精力对重大关键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技术集成和原始创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全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2.坚持质量安全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立从“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

3.坚持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原则。重点围绕湖北省特色、优势领域,遴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项目,构建较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通过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抢占国际、国内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实现产业化,带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原料基地,形成加工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接机制,使农民分享到加工环节利益。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农产品加工的过程要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1.农产品加工水平要有较大提高。到2015年,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具体目标是,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1.5。

2.产品质量水平要有较大提升。建立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得到更快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各类产品及管理体系认证,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水平。到2015年,力争70%左右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3.技术与装备水平要有较大提升。研制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先进的农产品加工重大装备。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推广和较广泛应用,农产品加工关键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总体技术与装备水平达到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4.龙头企业集群要有较大发展。到2015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超过50家,过50亿元的超过10家,过100亿元的超过4家;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推动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过50亿元的加工园区13个以上。

5.基地建设布局要更加优化。根据《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及农产品出口需要,建设一大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与优化的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九种特色农产品基地相适应的加工业布局。

6.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要有较大提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力争使更多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三、重点领域与优先主题

(一)粮食加工领域

1.领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加大粮食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着重发展优质稻谷精加工,重视精碾、调质、成品整理、营养强化、专用粮配制等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展米糠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力开发多种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重点开发利用本地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专用饼干粉、糕点粉等,并注重麦胚、麸皮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开发系列杂粮精加工、风味食品。

2.优先主题

(1)粮食加工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

研究粮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食品加工效应;粮食淀粉、纤维、蛋白质等物质的分子结构及其功能特性研究;粮食及其害虫、霉菌中大分子的介电特性,高频电场效应研究;粮食食品的发酵技术,进行优良菌种的筛选、优化与改造研究;粮食中生物活性成分、分子结构、生物效应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2)粮食精深加工工程与技术

研究低温、低损耗的高效碾米技术;优质籼米的原料选择技术,基于营养和风味的多参数配米技术,生产营养健康、风味优良的优质籼米;粮食食品营养成分的控制技术,采用生物转化等技术进行营养物质等有益成分的富集;采用高频电场等“绿色”防虫防霉和干燥技术,进行粮食水分、仓储害虫和霉菌等的控制; 采用高效分离提取技术,分离提取粮食中生物活性成分,开发功能性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采用超微粉碎技术,改良谷物淀粉、纤维、蛋白质等的分子结构和物化特性,开发高效价营养食品、专用添加剂和变性淀粉;研究湖北传统特色粮食食品的现代加工技术,开发方便型传统食品及其生产线;进行现代化的粮食加工装备、生产线的研制。

(3)粮食主食食品的研发

通过实施品种筛选、先进的工艺和配米技术、绿色保鲜技术等,实现营养、风味、安全品质优良的优质大米及米制品的生产,创优质籼米品牌。大米及方便米饭、米粉(粉丝)、专用大米粉、特色米制品等米制品加工产品;发展中低筋面粉及其面制品、特色专用面粉产业;通过实施品种筛选和培育、先进的加工工艺、保鲜技术等,生产方便、健康、营养的薯类食品。

(二)油料加工领域

1.领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以“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产业带及优质花生、优质芝麻、优质油茶基地为依托,整合加工能力,主攻精深加工, 开展油料加工产业发展战略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采用“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浸出制油及其它油料加工新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出油率及饼粕蛋白质含量和质量,不断推出新型“双低”菜籽营养油及花生、芝麻食用油系列产品,利用饼粕提取饲用和食用蛋白,从油脚中开发甾醇、磷脂等精细化工产品。开展新技术辐射和推广,培育油料加工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通过五年实施,实现油料加工能耗降低8%以上,产品加工增值率提高10%以上,打造国内知名油脂品牌1~2个,培育大型油料加工企业1~2个。

2.优先主题

(1)低温、清洁、优质油脂制备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研究油料脱皮(壳)与分离一体化技术,开发出适合不同原料的专用脱皮(壳)技术与成套装备;研究油料冷榨与冷榨浸出饼低温脱溶的高效、低耗、高品质的油脂绿色制取工艺及质量控制技术与成套装备,并在油料主产区组装集成与示范;研发不同类型的油脂新产品,包括天然冷榨油、风味油等高附加值油脂产品。

(2)节能环保油脂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重点开展油脂浸出与适度精炼等节能减排技术及关键设备的研究。研究示范油脂低温精炼等精炼技术与装备。筛选可再生的对环境友好的油脂浸出新溶剂,研究水酶法制油技术及配套的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示范新型的无动力油水分离技术和高选择性材料,开发出自控一体化的油脂高效回收技术与装备。

(3)植物油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研究油脂的分子营养、生物活性成分、结构及其作用机理;利用分子蒸馏、超临界萃取、生物与酶工程和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结合营养功能评价对食用油脂及其微量成分的新的营养功能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具有保留油料微量有益成分和保持油脂天然性的加工技术,开发出以国产油料为主的营养保健油系列产品。研究维生素E、甾醇、磷脂等油料活性成分制取、纯化、生物修饰技术,研究功能性油脂和结构脂质的酶促水解、酶促定向酯交换技术,开发出优质营养功能性油脂和保健产品;开展注射用脂肪乳、油脂日用护肤品等油脂深加工技术和系列产品的开发。

(4)植物油副产物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构建油料饼粕硫甙、植酸、多酚、芥子碱、中性洗涤纤维、茶皂素等抗营养因子与饲用品质评价检测技术体系;研究油茶饼粕高效制取茶皂素与同步制取脱毒饼粕关键技术和茶皂素提质利用技术;研究菜籽、茶籽饼粕生物改良技术与多效益生蛋白饲料;开展蛋白饲料产品评价、饼粕浓缩蛋白制备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研究油料秸秆制备沼气、生物肥料、饲料技术,开展皮(壳)制备糖醛、栲胶、木糖醇、活性炭以及培养基材料的利用技术研究;研究秸秆快速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的技术与装备;研究废弃动植物油脂生物柴油固体酸碱催化剂、脂肪酶催化转化技术与绿色清洁化工艺技术。

(5)油料与油脂储运、降损、保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

开发适合我省不同地区与不同油料品种的实用的油料干燥和清理装备;针对不同油料、油脂自身特点,系统研究其储存、运输最佳条件和食用油充氮、调温、包装材料等降损、安全、保质技术与装备。研究油料品质检测技术,构建油脂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醛、酮、反式脂肪酸等品质快速检测技术,进一步研究油料、油脂储存专用温度检测、储量检测、计量、装卸车流量控制软件和信息采集系统技术。

(三)畜产品加工领域

1.领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整合资源,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构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统一协调和充分利用优势科技资源,建立在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契约式协作机制;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建立技术转移和回馈机制。瞄准产业科技前沿,统筹规划与分工协作,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共同开展畜禽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联合研发,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产业化问题。资源共享,组织国内和国际交流,面向畜禽产品加工行业促进技术扩散和转移。积极组织、参与、支持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推动行业基础数据、资料、信息的更新和编辑出版;建立联盟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加强技术培训,促进技术成果的扩散和转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领产业走向国际化。

2.优先主题

(1)传统蛋制品安全性评估与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研究

传统再制蛋加工中安全性评价。重点研究再制蛋加工中特殊成分的形成机制和调控技术,研究某些非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如NaOH、硫酸铜)及生物源替代策略。传统再制蛋风味形成动力学与机理研究。重点研究腌制不同阶段风味物质的形成动力学,转化机制。传统再制蛋绿色加工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生物源碱性剂、生物源纳米促渗剂、超强固体催化剂、咸味香精等绿色辅料,协同微波场预处理、超声技术、高频脉冲电场技术,开发再制蛋的高效绿色加工技术。以传统再制蛋为载体的营养强化研究。

(2)畜禽产品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

重点研究畜禽屠宰工艺技术、冷却肉生产技术、肉品加工绿色工艺技术、功能性肉制品加工技术、西式发酵火腿、风味鸭肉、鸭杂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猪血、骨骼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与产业化,规范我省肉品加工,提高畜禽产品品质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

(3)鲜蛋高效清洁消毒、分级、保鲜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开展禽流感病毒在禽蛋携带、存活及洁蛋加工系列技术的研究,进行禽蛋表面微生物菌系的分析研究,开展鲜蛋安全、快速、高效清洗脱垢消毒技术研究,开发鲜蛋清洗、干燥、消毒等许多工艺一体化技术。开展鲜蛋安全涂膜保鲜技术,研制相配套的连续化涂膜技术及装备。建立鲜蛋内外品质检验分级技术,开发洁蛋产业化开发质量控制体系。

(4)液态乳加工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研究膜过滤技术、脱氧技术(即O2抽提技术)、CO2或N2充填技术系统等新型液态奶杀菌技术,筛选出适合处理牛奶的控制单元,确定工艺流程,完成新型杀菌技术系统配套设备(包括管件、阀组、信号收集、信号传输、信号反馈、控制软件等在内的控制系统)以及新型包装设备的设计、开发与制造,并进行产业化,开发高品质、多样化的液态乳产品。

(5)禽蛋功能性食品配料的联产与副产物高效利用

开展适合于联产设计的将提取后蛋清用于高发泡蛋清粉的溶菌酶提取工艺研究,同时获得高活性高发泡蛋清粉和溶菌酶产品;开展采取绿色溶剂提取蛋黄油的工艺条件和质量控制研究,研究适合于蛋黄油提取后及在联产设备条件下的蛋黄卵磷脂的提取工艺,开展蛋黄卵磷脂的深度加工产品开发。就副产物蛋壳和蛋壳膜,建立蛋壳转化制取乳酸钙、柠檬酸钙、丙酸钙、乙酸钙、高比表面积食(药)用氢氧化钙的方法与相应技术,建立壳膜制取胶原蛋白和角蛋白的方法,并开发抗氧化活性肽产品。

(四)果蔬加工领域

1.领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以我省特色优势水果加工为基础,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凭借科研院所力量为创新平台,以优势水果、优势加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改良加工品种、引进加工高新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做强做响品牌,构建现代化水果加工体系,提高我省水果加工业整体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提高蔬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行净菜上市;改进传统蔬菜加工制品的生产工艺、更新机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水平;加快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魔芋、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加工产品及蔬菜罐头、速冻保鲜菜、脱水菜、蔬菜汁等出口外销蔬菜产品。

2.优先主题

(1)湖北省特色水果加工品质评价体系研究

针对秭归县桔颂牌脐橙、兴山县昭君村牌脐橙、宜昌县晓曦红牌椪柑、宜都市横碛牌蜜柑、丹江口市武当牌温州蜜柑、枝江市百里洲牌砂梨、老河口市汉水牌砂梨、孝南区桃花源牌早蜜桃、枣阳市汉光牌油桃、赤壁市品贵牌猕猴桃等水果的加工品质进行评价,建立湖北省特色水果加工品质数据库,为湖北省特色果品的加工提供优良的原料保障。

(2)特色水果加工关键性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以柑橘、猕猴桃等为代表的果汁加工,突破传统冷冻浓缩汁关键技术,开展非浓缩还原橙汁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加工过程中的褐变、风味改变,加热臭问题,研究脱苦新技术,研究膜技术(反渗透、超滤浓缩等)及非热杀菌等高新技术在柑橘果汁加工中的集成运用。研究柑橘加工废弃物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乳化果胶、香精油、橘皮色素、膳食纤维、黄酮类化合物和类柠檬苦素等重大新产品。开展水果加工产品的安全评价体系和预警机制的研究,重点研究安全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检测技术、农药降解、杀菌技术;重点研究水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

(3)特色蔬菜加工关键技术、工艺创新与优化研究

以莲藕为代表的水生蔬菜的褐变关键技术,水生蔬菜的软化腐烂关键技术,水生蔬菜的现代物流技术研究。研究以芦笋为代表的名贵蔬菜加工关键技术和工艺创新,如速冻技术、保鲜技术,研究其加工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产品的保存方式、包装方式对产品保质期的影响,开发芦笋多糖,皂甙,膳食纤维等的深加工新产品。研究研究高山蔬菜采后贮藏保鲜标准化处理技术研究;高山蔬菜工业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高山蔬菜的现代物流技术研究。

(4)南方马铃薯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利用

研究我国南方马铃薯品种的加工适应性分析,大宗马铃薯制品的加工中油炸,冷冻,膨化,细胞破壁关键技术的研究,马铃薯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加工的影响(如抑制发芽剂的使用,辐射保藏,龙葵素的控制),马铃薯淀粉改性及医用的缓释包埋剂, 抗性淀粉,微细化淀粉等新产品的开发,纤维素、蛋白质等马铃薯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有色马铃薯,低血糖马铃薯制品等特殊品种马铃薯及马铃薯制品的营养及功效评价。

(五)淡水水产加工领域

1.领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分类加工、保鲜与综合利用。大宗低值鱼,重点是通过加工与综合利用进行转化、增值,适应不同层次的市场需要,促进大宗低值淡水鱼生产的稳定发展。名特优高价值鱼:重点是保活贮运与调理生鲜产品的保鲜,实现长距离运输,扩大销售空间,适应大中城市冷链及超市的发展。从以单纯水产食品开发为主,拓展至新型水产食品、水产品与粮食的复配食品、水产品与肉类的复配食品的开发,充分利用我省农产品资源,实现大宗低值鱼的高效利用与增值目标。针对不同产品及其所需的产业化关键配套技术,组织力量开展攻关研究,争取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配套技术研究两方面同时得到突破,形成一整套产业化技术体系。

2.优先主题

(1)大宗低值淡水鱼加工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示范

以白鲢、草鱼等大宗低值淡水鱼为原料,研究大宗淡水鱼原料特性、加工产品品质及其相关性,开发鱼蛋白凝胶质构调控技术、冷冻鱼糜生产新技术、风腊鱼制品的低温高效干燥技术、鱼体微粒化与分步酶解技术,创新产品。

(2)特色淡水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鮰鱼精深加工及副产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小龙虾精深加工及副产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鲟鱼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

(3)淡水产品物流关键技术及安全控制研究与示范

鲜活水产品的保活储运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适应不同品种的鲜活淡水水产品的保活储运技术体系;生鲜水产品的贮运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生鲜水产品的新型保鲜技术及装备,建立生鲜水产品的加工、贮运、销售等过程的保鲜技术体系。淡水产品源性病原污染控制及鱼药材料降解技术研究与示范。

(4)淡水鱼类加工装备研制与工程设计

淡水鱼的前处理设备研制,为设计和组建淡水鱼精深加工的前处理(清洗、分级、去鳞、剖鱼、去脏、去头)成套设备奠定基础;淡水鱼的深加工设备研制,为开发生产新型水产食品提供装备保障;淡水鱼成套加工设备研发与工程化研究,提高淡水鱼加工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

(六)特色农产品加工领域

1.领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大力开展魔芋产业中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魔芋食品现代化,加强系列专用魔芋胶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建立我国魔芋胶加工品质数据库,开发魔芋系列深加工产品。研究食用菌采后处理、保鲜储运及物流控制技术,药食兼用型食用菌中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开发食用菌即食食品、营养食品、调味品、饮料等系列产品开发,提高市场应用面。以湖北现有地道药材生产基地为依托,开展黄姜深加工技术研究,确保湖北茯苓、黄连等传统名优药材质量及市场优势的同时,研究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产品深度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产品加工附加值和产区经济效益。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重点开发绿色无公害成熟蜂蜜和高癸烯酸含量蜂王浆,积极开发蜂花粉、蜂胶等系列产品,加强蜂产品质量监控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重点研究名优茶、出口绿茶和宜红茶的加工技术和工艺优化,在名牌产品、新产品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实行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研究并举,提高板栗贮藏加工能力,研制开发品质优、附加值高的保健和方便食品,拓宽市场,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2.优先主题

(1)魔芋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新产品的创制

重点研究魔芋葡甘聚糖与其它高分子共混的构效关系,创制系列功能性膜材料;重点研究传统魔芋食品的现代化技术,解决传统魔芋食品碱性、难赋味、难着色、质构单一的关键问题;研究系列专用魔芋胶加工中品质形成机理及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魔芋胶产品;建立我国魔芋胶加工品质数据库;开展魔芋洁肤棉、新型高吸水性材料的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

(2)食用菌加工关键共性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

重点开展食用菌栽培料废弃物,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及食用菌液态深层发酵技术;农业副产物定向获取特定活性物质的功能型药食兼用菌的转化技术;食用菌源性污染物追溯及安全控制技术。重点开展与加工相关联的香菇、双孢蘑菇、黑木耳、平菇等食用菌基本特性研究,开展香菇、双孢蘑菇、平菇物流与保鲜技术研究,开发以食用菌为主体的休闲即食和大宗消费新食品,开展香菇柄、双孢蘑菇和平菇等食用菌核苷酸等风味成分释放技术研究,研究茯苓等食用菌高活性功能因子及其生物活性,大力开发食用菌功能食品,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

(3)中药材产品深度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

开展竹节参等道地中药材种源特征性研究,建设品种资源库,制定相应的种子(种苗)标准和检验规程;中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和中药材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建设和完善道地药材质量监控体系;道地药材功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把中药材加工由以饮片为主逐步向有效成份提取、中间体开发、中成制药以及化妆品、食品、保健品等领域延伸,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4)蜂产品质量提升与新产品开发

研究不同来源的蜂蜜原料的消毒、脱色、去农残、去抗生素工艺技术,开发精制蜂蜜;研究生物酶分解法,解决蜂王浆的溶解便利性,开发系列蜂王浆保健饮料;采取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分级分层提取蜂胶中的黄酮类等有效物质,开发新型蜂胶深加工产品。

(5)名优茶现代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重点开展名优茶茶叶清洁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名优茶加工机械的研发与示范,名优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名优茶功能成分与保健功效研究;开展名优茶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开展标准体系构建及品质鉴定技术研究。

(6)板栗的贮运与深度加工新技术

研究板栗贮藏新技术,延长板栗保质期;研制开发品质优、附加值高的板栗保健和方便食品;进一步深入研究板栗罐头加工及贮存中的品质劣变机制与干预技术,产业化开发板栗粉、板栗饮料、甘露煮、袋装栗仁、板栗酱、板栗冰淇淋等系列板栗加工新产品。

(七)发酵食品加工领域

1.领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本项目将以湖北省量大面广的传统发酵产品和具有良好研究基础的特色发酵食品为研究对象,从菌种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现代化、生产过程安全性控制与相关快速分析检测技术研制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从而提升提升我省传统发酵食品的安全水平,促进传统发酵产业的发展,力争在产业规模与利税等方面均有突破,为我省农产品加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优先主题

(1)特色发酵食品的现代化

以孝感米酒、白云边白酒、发酵藠头、红曲等4~5种具有湖北特色和较好研究基础的传统发酵食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微生物进行分离、分类与鉴定,对微生物的发酵特性及其安全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在保证传统发酵食品风味与特色的前提下,采用安全可靠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单一菌株和多菌株的纯种发酵,规模化生产风味和品质稳定的发酵产品;建立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的HACCP与GMP等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针对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被污染的各种毒素和微生物,研制可实现在线快速检测的技术、方法与产品。

(2)酱制品的标准化及工业化

主要研制适用于传统发酵酱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并制定相关标准,实现工业化生产。重点研究传统发酵酱制品中菌群的分离鉴定及遗传改良;开展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传统酱制品风味分析的方法及研究风味成分产生的机理;生产工艺标准化研究。

(3)功能性发酵调味品生产技术的研发及工程示范

研究和掌握功能性发酵调味品,如保健酱油,保健食醋,复合调味品关键生产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开展传统发酵调味品发酵菌群分析及其鉴定,筛选优良菌株或菌群研究;利用湖北特产水果譬如柑橘,猕猴桃等发酵生产保健果醋工艺技术研究;利用水产品加工中下脚料生产具有保健功能性复合调味品研究;利用湖北特有资源生产保健豆瓣辣酱研究;利用发酵过程多尺度控制理论优化发酵过程及放大研究。

(4)发酵废弃物综合利用与资源化

研究大米淀粉糖加工废弃物如大米漂洗水、大米米胚油、大米蛋白质(多肽)和其他可能成分的产业化加工与利用技术。研究酱糟、醋糟、酒糟、药渣、糖渣、果渣等综合利用与资源化新技术,转化生产沼气、燃料乙醇等。

(八)能力建设

1.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水产、蛋品等加工专业分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的优势,另一方面凝聚全省农产品加工科研力量,组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院,打造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省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果蔬加工重点实验室等。

2.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食品安全检测平台、农产品及食品物性分析检测平台、食品加工研究型设备平台、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信息共享平台等科技文献共享系统等。

3.基地中试转化平台建设

在大型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大宗农产品加工中试中心,建设省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专业孵化器,支持建设国家水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重大专项

本规划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我省发展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一)水生动植物现代化加工技术、新产品开发与产业示范

以白鲢、草鱼等大宗低值淡水鱼为原料,研究大宗淡水鱼原料特性、加工产品品质及其相关性,开发鱼蛋白凝胶质构调控技术、冷冻鱼糜生产新技术、风腊鱼制品的低温高效干燥技术、鱼体微粒化与分步酶解技术,创新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展以鸭蛋为原料的传统蛋制品安全性评估与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研究,明确再制蛋加工中特殊成分的形成机制和调控技术,研究某些非食品添加剂(如NaOH、硫酸铜)的生物源替代策略,研究利用生物源碱性剂、生物源纳米促渗剂、超强固体催化剂、咸味香精等绿色辅料,协同微波场预处理、超声技术、高频脉冲电场技术,开发再制蛋的高效绿色加工新技术。以对鸭肉原料,建立加工原料的筛选和品质评价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原料品质数据库,开展肉鸭原料加工适应性研究,明确各种加工方式对肉鸭原料各种性质的作用与变化,分别将肉鸭外五件(鸭头、鸭腿、鸭脖、鸭翅、鸭掌)及内五件(鸭心、鸭肝、鸭舌、鸭肠、鸭肫),开发为具有湖北特色的系列即食风味食品,研究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研究以莲藕为代表的水生蔬菜的褐变关键技术,水生蔬菜的软化腐烂关键技术,水生蔬菜的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水生蔬菜新产品3-5个。

(二)传统特色加工食品现代化关键共性技术与产业化

研究孝感米酒、米发糕、腊八豆、臭干子等传统特色发酵制品的风味形成机制、加工品质形成机理、微生物的筛选与标准化生产,产品抗老化关键技术等,促进其工业化。研究孝感麻糖、三峡苕酥、青山麻烘糕等传统特色粮油制品的风味特色、加工品质形成机理、产品高糖(高脂)替代技术,延长产品货架期,促进周年生产和消费。研究沙湖咸蛋、麻洋糖心皮蛋等传统特色蛋制品品质形成机理、风味特色、关键加工技术、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和装备开发。研究荆州鱼糕、云梦鱼面等传统特水产加工制品品质形成机理、风味特色、关键加工技术、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和装备开发。研究精武鸭脖、排骨藕汤、瓦罐鸡汤等传统特水产加工制品品质形成机理、风味特色、关键加工及贮运保鲜技术。

(三)优势农产品及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体系研究

以我省稻米、双低油菜、瘦肉型猪、淡水鱼、禽及禽蛋、柑橘、茶叶、魔芋等优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为主要保障对象,研究上述农产品质量安全设限、布控、把关、溯源技术体系。重点开展相应可能农药、兽药、重要有机污染物、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违禁化学品、人兽共患疾病病原体的检测技术研究;开展湖北省主要农产品及食品污染监控计划研究、湖北省食源性疾病的分子分型电子网络建立于检测技术、出口特色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与预警系统;开展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及食品贮藏、包装与运输中的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研究确立主要农产品加工企业HACCP体系;开展主要优势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研究,主要农产品及食品的食品安全战略与技术措施研究。

五、保障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

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是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积极性,开拓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机制;三是各地、各部门要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环境等多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条件,特别要在落实扶持政策方面加大检查和督办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调整结构,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的粮油、蔬菜、果品、畜禽、蛋奶和水产品原料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按照讲究营养、保证卫生、注重特色、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归自然的要求,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降低农民的违约率,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

(三)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资源整合,壮大龙头企业

通过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资源整合,着力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旧、管理差的问题,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把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改善软硬环境,特别要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引导和鼓励中小加工企业实行联合、改组、改造,通过体制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结合原料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在原料集中产区建立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加工小区,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档次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鼓励企业设立科技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加速折旧,提高新产品开发费用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二是帮助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要根据企业的技术需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通过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方式。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注重“软件”引进,以此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开展超前研究,储备科技成果,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安全体系

适应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质量安全体系,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一是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过程动植物检疫、农药(兽药)残留检测、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确保加工业原料的质量安全。二是加强产品生产、储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和卫生安全监督,严格执行质量和卫生标准。三是把推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与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基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标明产成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

(六)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着力开拓销售市场

一是加强市场建设。在农产品加工区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二是推广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建立现代流通设施,充分运用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不断扩大流通区域,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进出口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原料供应及产品贸易信息。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优质产品的交易、评比等活动,广泛宣传名优产品,树立“金字”品牌。对在开发名牌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要注重保护名牌产品的声誉,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七)落实优惠政策,加快产业发展

一是落实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二是改进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服务,三是拓宽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渠道,四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支持,五是降低重点龙头企业成立进出口公司的条件,并适当放宽经营范围。对出口配额的分配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开竞争,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附:编制说明

一、发展思路的确定

本次编制工作首先在12月26日,召集了从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的相关科研单位,包括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学院、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集体研讨工作,对发展思路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结合“十五”、“十一五”期间已经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确定。具体说明如下:

1.做好与“十五”、“十一五”期间湖北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的衔接,在大的方面保持了发展思路的持续性。重点发展精深加工,打造优势品牌,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

2.做好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与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的衔接,对国家层面重点支持的工作,在本次规划中进行弱化。重点以湖北省优先发展的九大优势农产品和九大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作为核心内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考虑到湖北农产品加工及其产品的地方、历史特色。因此,在规划思路上突出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围绕本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思路,并在重点领域中进行了布局。

3.做好与湖北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国家食品质量和安全态势的衔接工作,突出正在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扭住迫待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设置相关重点领域的研究。

二、发展目标的测算

发展目标的测算主要依据《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全国发展的水平以及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以及《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进行测算,基本的考虑是发展速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到“十二五”末期能够基本接近目前国内农产品加工业位于前列的山东、江苏、河南等省的发展水平。

发展目标的测算的直接考虑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精神,即通过5年左右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具体目标是,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1.5。

除上述目标以外,依据国家、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先进省份的现状,结合湖北发展的速度,测算出70%左右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农产品加工关键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总体技术与装备水平达到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等指标。对一些诸如“基地建设布局”、“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等目标的测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已经掌握的省内外的资料不够充足,未设置定量的目标,设置了相对发展的定性目标。

三、重点领域的选择

重点领域涉及三个类型,一是以农产品类型为基础,提出了粮食、油料、畜产、果蔬、水产、特色农产品(涵盖魔芋、蜂产品、中药材)等为基础的6个重点领域,主要加工技术手段为物理加工和化学加工。主要的考虑是基于不同类农产品特性的差异以及同类农产品加工特性的共性特点,以主要农产品类型分别作为重点,有望在省内相关研究力量、集体攻关形成产业技术的突破,同时引导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上述六个重点领域均特别针对了湖北省优势及特色农产品,其中粮食、油料、畜产属于农产品加工业中第一层级,具有超大的规模,列入前3项;果蔬、水产属于农产品加工业中第二层级,具有较大的规模并具有高速发展的态势,列入第4、第5项;特色农产品属于农产品加工业中第三层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参与竞争的先天优势,列入第6项。考虑棉麻、速生林等优势农产品特德的加工特性及列入纺织、造纸等领域的可能,在重点领域中未加设置。

重点领域的第二种类型是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关键和共性的技术,主要考虑了农产品加工的除物理和化学加工以外的第三种类型,即生物加工。规划中重点领域七设置了发酵食品,主要原因是在技术手段上具有特殊性,但又适合于粮油、畜产、果蔬等农产品,在省内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在产业上也形成了不容忽视的较大规模。专门提出发酵食品的重点领域,同样有利于汇聚研究力量,形成竞争优势。其它有关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较多,但考虑突出重点和特色,未列入规划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的第三种类型是能力建设。主要考虑是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当前的状况和要求提出的。打造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基础条件平台、基地中试转化平台将大大推动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解决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转化的关键制约。

四、关键技术的筛选

重点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均为该领域的专家提出,并经过数次编制会议充分讨论后形成的。其中设置的主要原则有:

1.重点列入与湖北九大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主要考虑可从全局上推动籼稻稻米、双低油菜、淡水鱼、水禽及禽蛋、柑橘、魔芋等农产品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对与上述农产品不相关及非共性的,不能从产业角度根本性推动技术进步的非关键技术不列入。

2.适合于产业或行业发展中现实需求的关键技术列入,对脱离或太过超前行业或产业发展的当前要求的关键技术不列入。

3.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已经列入湖北及国家相关计划,并在实施中已经基本解决的关键技术不列入;暂时尚未解决、但受限于产业化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短期仍无法解决的关键技术不列入;但对个别已经设置但确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性的关键技术,可考虑纳入规划。

4.对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具有一定的平台支撑、人员支撑的关键技术可列入,对尚不具备上述基础的不列入。

五、重大专项

重大专项的设置主要依据我省发展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本次规划的三个重大专项,是在规划中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专家讨论最充分、持续时间部分;经过广泛的讨论,最终形成的三个重大专项分属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水生动植物现代化加工技术、新产品开发与产业示范

属于按照农产品的类型来设置的重大专项,“十五”及“十一五”期间曾设立过畜产品、粮油、果蔬、特色农产品及淡水鱼等相关的专项。本规划中专项设置的主要考虑是利用湖北水体的优势,为大力发展水体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从产业上看,水体经济是目前农产品及加工业中增长最快,现实最强行业竞争性的方面,因此,优先重点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产业基础。从内容上看包括了淡水鱼等水产、鸭等水禽、鸭蛋等水禽禽蛋、莲藕等水生蔬菜等,力争从水体经济的大局出发,协同攻关若干重大关键技术,开发若干重大新产品。

(二)传统特色加工食品现代化关键共性技术与产业化

属于按照食品类型来设置的重大专项,“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均未涉及相关的专项。从世界食品工业发展的模式看,采取庞大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规模化的集中加工数个农产品如土豆、玉米等,是一条发展思路;但像法国将传统食品现代化并连同文化进行输出,同样可能取得成功,法国也是世界第一大视频出口国。湖北省具有很多地方特色传统食品,相当部分蕴含了一些文化特色,一些省份和国家,利用这样特点,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国家也开始十分重视传统食品的现代化,但对湖北特定区域的的传统特色食品缺乏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开发,因此,规划设置了传统食品现代化的专项,研究孝感米酒、米发糕、腊八豆、臭干子等传统特色发酵制品的风味形成机制、加工品质形成机理、微生物的筛选与标准化生产;研究孝感麻糖、三峡苕酥、青山麻烘糕等传统特色粮油制品的风味特色、加工品质形成机理、产品高糖(高脂)替代技术。研究沙湖咸蛋、麻洋糖心皮蛋等传统特色蛋制品品质形成机理、风味特色、关键加工技术、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和装备开发。研究荆州鱼糕、云梦鱼面等传统特水产加工制品品质形成机理、风味特色、关键加工技术、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和装备开发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优势农产品及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体系研究

属于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关键共性问题研究。当前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热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生死存亡的核心技术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以我省稻米、双低油菜、瘦肉型猪、淡水鱼、禽及禽蛋、柑橘、茶叶、魔芋等优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为主要保障对象,研究上述农产品质量安全设限、布控、把关、溯源技术体系,研究我省特色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该专项设置的目的一是保障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集中在重大专项中,有利于集中研究精力,提高研究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