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北省汽车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湖北省汽车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时间:2022-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报告八 湖北省汽车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研究依托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专题组长:张 晓            主要研究人员:郭朝江 高建平 柯郁喜 陈晓峰汽车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产业结构复杂、产业辐射效应大等特点,是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四是安全节能环保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二是汽车产业发展将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期。

报告八 湖北省汽车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研究依托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专题组长:张 晓            

主要研究人员:郭朝江 高建平 柯郁喜 陈晓峰

汽车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产业结构复杂、产业辐射效应大等特点,是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湖北是汽车工业大省,汽车产业是湖北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也是湖北的千亿板块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汽车产业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省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汉的千里汽车长廊,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均衡发展,产业规模初步形成。据统计,2005至2009年,全省汽车产量由38.94万辆增至119万辆。以2008年为例,全省汽车产量达到103.2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1%,标志着我省步入全国汽车大省的行列。但是,应该看到,近年来,我省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整体经济回暖、政策效应和刚性市场需求的拉动。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及汽车下乡、车辆购置税补贴等政策效应的弱化,汽车企业面向两个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因此,只有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汽车产业振兴与发展中的先导和支撑作用,集中力量突破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加快我省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实现由技术引进向技术自主和品牌自主的双重跨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为我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份额。

一、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汽车产业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发展重点从过去的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变为着力提高市场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汽车强国的地位虽然一时难以撼动,但其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将逐步减少,代之而起的将是发展中国家新经济体。总体而言,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世界汽车提前进入产业转移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崛起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组装环节将加速向要素成本较低、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市场潜力较大、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转移。继南美之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中东欧地区将成为重点转移地区,产业格局将由日韩、欧洲、美国三足鼎立向日韩平稳增长、欧系快速扩张、美系逐步萎缩、中印迅速崛起方向发展。随着汽车产业转移的加速推进,汽车制造中心、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获得重新布局。

二是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但发达国家近期仍将占据汽车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依托低成本研发人才优势和高投入资金保证,中国、印度等新兴汽车制造中心迅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汽车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并依靠与发达国家汽车研发中心的合作,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受技术积累、人才储备、行业标准、发展政策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仍局限于中低端车型。而发达国家依靠以大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社会化的专门设计公司及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为主的研发力量,占据着整车设计、核心部件及模块研发、高档车生产等高附加值业务。短期内这种局面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三是研发国际化加速发展,新产品研发周期进一步缩短。随着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联盟、虚拟战略联盟成为各国汽车技术研发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伴随着汽车市场的海外拓展,各主要汽车公司纷纷在投资国设立研发机构,致力于产品的本地化。据统计,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各地设有9个汽车研发中心,在欧洲设有8个汽车研发中心;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附近,汽车研发中心已经开始集聚,共有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瑞士、韩国等地汽车企业的15个研发中心集中于此。研发国际化提高了科技开发效率,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已由原来的48个月缩短到现在的10个月左右。

四是安全节能环保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强调以人为本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世界各主要汽车厂商纷纷针对各种汽车安全技术、新能源技术、绿色节能技术的研发持续加大投入,争先抢占未来汽车产业的新优势。这些技术包括环境识别技术、尾气后处理技术、清洁能源开发、混合动力系统推广、车用电池供电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可以预期,随着上述技术的突破和市场化应用,安全环保节能将引领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

当前,金融危机虽然对世界汽车产业冲击巨大,但是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小。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总体而言,我国汽车产业存在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汽车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以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为指导方针,在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优惠、新能源汽车补贴、加大企业技改专项实施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驱动下,我国汽车市场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汽车产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也从2008年的37辆/千人增至2009年的50辆/千人,已经进入了千人保有量从20辆到100辆的高速发展阶段,为世界汽车产业的复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预计未来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出现3倍以上的增长,而且年均接近20%的高速增长将持续15年左右。目前世界平均汽车保有量为142辆/千人,发达国家为500辆/千人,美国更是达到667辆/千人。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仍然较低,市场空间巨大,刚性需求特征十分明显。

二是汽车产业发展将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期。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大国,但还不是真正的汽车生产强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产品质量、产品结构、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端车型的自主研发能力没有得到质的提升。面对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快实现整个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即由注重产品数量向注重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转型;由注重合资建设、技术引进向品牌自主、技术自主转型;由单纯注重技术创新向技术、专利、标准并重转型;由注重单个重点企业建设向产业集群和价值链构建转型,切实提高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

三是产品结构将发生较大调整。新能源汽车、小排量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载货车专用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国混合动力、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与国外整体处于同一水平,在国家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在乘用车方面,随着我国对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将不断加快,自主品牌、小排量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提升。在客车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更加注重人性化、舒适化、安全性、环保节能和大容量。在载货车方面,随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细分,将向重型和轻型两端分化,专用化趋势将日益明显。面对这些新的趋势,现有的产品结构显然难以适应。因此,必须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品,上马新型节能环保产品,使我国的汽车产品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要求。

四是低碳经济发展对行业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我国政府庄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将减少30%~40%,减排任务相当艰巨。汽车产业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产业,发展低碳汽车不仅是保护人类家园地球的需要,也关系到汽车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碳排放不仅与汽车保有量相关,而且与汽车技术标准有关。由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高端车与低端车并存、以低端车为主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同时受购买力的限制,因此,目前所采用的技术标准还较低,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地区已经实行欧Ⅳ标准外,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标准难以满足减排的需要。降低汽车碳排放量的实质在于开发新型的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和尾气后端治理技术,需要依靠科技研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不仅是世界汽车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湖北汽车产业科技发展概况

40年前,东风汽车公司前身——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成立,标志着我省汽车工业的诞生。经过近40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省汽车产业已经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结构较为科学,车型谱系较为齐全,创新体系较为完善的格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武汉、襄樊、十堰“三足鼎立”,各有侧重,发展势头良好,沿汉江500公里汽车走廊和沿长江汽车产业带亦已开始发挥作用。总体而言,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和省市的项目布局和政策倾斜,得益于丰富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得益于不断加大的政府和企业科研投入,得益于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出。科技创新在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中切实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湖北汽车产业科技发展成就

1.汽车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高校不仅汽车专业学科门类齐全,而且建有湖北省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研究机构。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汽车工业研发机构 260多个,其中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15个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44家汽车生产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此外,还建设了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动力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汽车电子产业基地等一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汽车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全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为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行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省汽车行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目前,我省汽车产业已经形成重、中、轻、微、轿、专等多型谱、宽系列的产品格局,电动汽车研发取得突破,混合动力汽车进入产业化阶段。汽车零部件品种齐全、配套能力较强,在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60种关键零部件中,除电喷、ABS、安全气囊等少数产品外,其余产品均有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特别是在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技术、汽车新型关键零部件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零部件前端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制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取得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我省汽车产业的领头羊东风汽车公司2007年获专利授权121项,2008年获专利授权354项,连续多年稳居全省企业专利授权第1位。

3.部分重点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其中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由研发向市场的转化。其主要标志,一是在“十五”、“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和省市科技计划的连续支持下,东风混合动力汽车研发进展顺利,并开始产业化尝试。东风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已投放于武汉市的多条公交线路,自主品牌东风风神混合动力轿车已下线量产;二是以东风公司为依托,利用襄樊高新区的发展优势,通过研发和成果转化,在襄樊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聚集起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业链建设初具雏形。青山电动的动力电池、宇清电动的电机自动变速驱动系统、东风旅行车的客车底盘与车身等,都有可能在未来的产业链中发挥重要的配套作用;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关键部件和多功能电源系统的技术瓶颈,形成了燃料电池领域独特的技术和应用优势。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银泰公司的部分项目正在财政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下顺利推进。

(二)湖北汽车产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1.核心技术缺失,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近年来,在我省汽车工业的发展中,虽然比较强调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事业也已成为广大车企的共识,但由于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国际汽车前沿技术领域,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乏重点投入,因而我国汽车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合资、联营是省内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汽车企业的主要技术开发方式,因而很容易形成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在整车技术开发上,民营汽车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但对于国有大型汽车企业而言,虽然近年来对整车开发技术开始重视,汽车国产化率逐年提高,但大部分企业只是借助国外20世纪90年代或更早的整车开发平台,技术水平明显处于落后状态。相对整车的发展而言,零部件产业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外商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手中,关键技术市场几乎被外资企业垄断。例如,在轿车自动变速箱、ABS防抱死系统和汽车电子技术等领域,关键技术基本被外方掌控,关键元器件主要依靠进口

2.汽车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

我省在建设汽车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和重视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要求汽车企业成为技术自主创新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受益主体。但由于长期以来采用的合资模式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机,企业更看中引进国外现有技术和在短期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因而对创新投入缺乏足够的重视。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例,该公司2008年营业收入124亿元,但研发费用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加起来也只有约5 600万元,远远低于世界汽车企业研发投入的平均水平。从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来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因而研发投入更加捉襟见肘。同时,在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项目计划模式下,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难以建立良好的契约和互信关系,导致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沦为空谈,产学研合作的效益也因此大受影响。

3.大企业战略有待深入实施

世界各国汽车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表明,大企业具有明显的创新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对提升产业集中度作用巨大。特别是对于中卫型汽车产业集群而言,大型企业更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在部署武汉、十堰、襄樊汽车产业集群和沿江汽车零部件产业带的过程中,东风汽车公司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上述产业集群和产业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政府的基金牵引、创投跟进、政策辅导、公共服务和专家帮扶,大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对支持大型汽车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突出服务重点,创新支持和服务方式,促进大型汽车企业加快发展;如何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大型汽车企业的省内项目建设,已经成为我省汽车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新能源动力汽车核心关键技术有待加速突破

新能源动力汽车是我省汽车工业发展的亮点和优势,目前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项目产业化和产品实际运营也已获得成功尝试。我省的东风汽车公司已完成中、轻和微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中度混合动力客车等多种车型的开发,并成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用车。但总体而言,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动力汽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最优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的确定问题;二是产品的系统优化和批量生产问题;三是整车产品的续使里程、可靠性和工程化问题;四是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问题;五是部分电机、电池的部件与制造材料、控制器基础硬件、芯片、高速CAN网关和信号处理放大器的进口替代问题。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新能源动力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三、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宗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搞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布局,坚持走自主化、信息化、国际化道路,培育企业面向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充分利用重点政策倾斜和重大项目对接,着力扶持大型汽车企业发展,发挥它们在创新引领、市场扩散、产业集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研发能力,形成传统产品升级换代、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新格局;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搭建公共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加速融合;以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培育自主品牌为突破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建设汽车工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1.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紧跟国际汽车发展潮流和国际汽车前沿技术领域,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以下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在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领域,力争掌握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稀薄燃烧技术、可变进气技术、增压技术、排气净化技术、柴油机电控高压喷射技术、增压中冷技术、新型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新型混合动力系统驱动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新型动力电池组合技术等;二是在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力争掌握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新型动力电池等技术;三是在汽车电子领域,力争掌握车身稳定系统、悬架控制系统、驱动力分配系统、制动力分配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自动避障系统、智能防盗系统、安全气囊、新型电动车用传感系统、电动车用新型集成芯片、新型混合动力驱动管理系统等。通过突破上述技术瓶颈,带动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汽车电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着力培育自主品牌

自主汽车品牌建设是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于产业集中度不高、大型汽车企业少、中小企业多,因此自主品牌建设缺乏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撑。虽然以东风公司为龙头,我省汽车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大自主品牌建设的力度,合资项目国产化率由过去的40%提高到当前的80%以上,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动汽车领域获得了较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东风汽车也因此夺得“中国驰名商标十大标王”,入选“世界著名品牌500强”,并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但与我省汽车产业的规模相比,仍然在自主品牌数量和企业分布上存在差异。因此,“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贯彻扶强助大战略,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和有希望做大的企业,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倾斜、资金扶持、基地建设,培育2~3个新的汽车自主品牌。

3.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

汽车产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传统产业,这只是从产业发展时间上的一种考量,从产品的科技含量上看,汽车产业无疑是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随着汽车电子化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量高新技术被应用于汽车领域,传统生产模式和拿来主义的技术路线显然难以为继。因此,如何培育创新型企业,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我省要把培育创新型汽车企业作为战略重点,通过在产业内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依托,选择创新意识浓厚、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实施重点支持和重点辅导,力争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新企业达到50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新企业达到10家。

4.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人才队伍及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和水平,取决于创新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动力和创业才能。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努力,我省汽车产业无论是在研发人员数量、研发人员占全员的比例,还是在科技成果产出和科研效率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得以茁壮成长。“十二五”期间,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要调整学科设置,加大汽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同时通过博士后流动站,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水平,为他们积累创新实战经验提供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人才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大胆吸纳和使用创新人才,为创新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合理的待遇、良好的平台和氛围,使创新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贡献。在创新型企业家培养上,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舆论宣传、标杆示范、项目倾斜、财税支持等多种途径,鼓励全民创新创业,鼓励科技人员自带项目创业。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品牌品质建设,推动汽车产业自主化发展

依托东风集团公司,实施大集团战略,强化品牌建设,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升面向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由合资建厂、技术引进向自主建设、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发展。采取政府招标采购、首台套设备政府首购等措施,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培育创新能力;采用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省内整车企业积极采用和消化省内生产的汽车底盘及零部件,实现协同发展、合作多赢。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武汉建设轿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十堰建设重型商用车、微型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支持襄樊建设轻型商用车、中高档轿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支持随州建设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落实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重点支持列入“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企业建设。

2.开发自主创新零部件产品,推动关键零部件升级换代

根据全省汽车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按照“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创名牌”的要求,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升级换代和核心零部件的抢先自主开发。重点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车身底盘、汽车空调、动力转向器、车桥、车架总成、关键零部件和专业化协作件等8类关键总成及零部件产品,突破性发展轿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整合中型载货车零部件资源,并向轻、重两极延伸,逐步实现与主机生产企业的同步研发、同步模块化供货,整体提高零部件企业为东风汽车公司及国内主机厂的配套能力和水平。重点支持三环集团等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合资、资产划转等形式集聚发展,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和规模化经营,培育4~5家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3.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完善产业结构布局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机遇,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加快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以及清洁燃料汽车研发,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制高点。抓住武汉作为全国首批“十城千辆”大规模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的机遇,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和襄樊高新区,提高电动汽车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扩大在国内电动车领域的市场份额。重点支持电动汽车用整车控制器系统、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支持混合动力汽车尤其是混合动力公交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完善加气站、充电站等相关基础设施,为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创造条件。同时,按照特色化发展的思路,做大做强专用汽车,完善产业结构布局。重点支持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华威、双龙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加速发展高速平车、敞车、罐车、工程施工、市政作业等特种运输车辆;重点支持三江航天、三环集团发展国防建设等需要的特种汽车;重点支持江汉油田三机厂发展油田专用车。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使我省形成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轿车、客车、商用车、专用车各有侧重、共同发展的格局。

4.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体系,显著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建设汽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研发、检测、中试提供优良的服务。鼓励以企业为主,积极对接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加快发展研发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汽车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自主创新群体。

四、主要领域、关键技术及选择依据

(一)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

选择依据:各工业发达国家仍在用高新技术改造并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进一步抢占世界市场。我国产业政策把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突破及其产业化,将有力带动我国机械、电子、能源、环保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我省是我国汽车制造的基地,拥有与汽车工业相关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家重点学科,在产业方面,拥有东风汽车集团、神龙汽车公司等主要汽车公司,拥有三项全国第一,即资产总量第一、生产能力第一、零部件配套能力第一;拥有品牌卡车、轿车、重轻型车、专用车等汽车系列产品等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应用研发能力已有所体现,但基础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产业核心技术的外生现象较为严重,企业的品牌和规模尚未在国际上形成竞争力,产业链中企业科学、高效的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作为汽车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整车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将影响到汽车产业作为湖北省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和长远发展。

应重点掌握的关键技术及产品:

1.汽车、轿车关键零部件、发动机、车身设计与电子控制等设计技术;

2.核心产品、轿车关键零部件规模化生产制造加工技术及关键工艺装备;

3.汽车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

4.电动汽车关键单元技术;

5.系统集成技术及整车技术;

6.燃料电池汽车产品技术;

7.电动汽车及其配套部件(系统);

8.智能化电子仪表、发动机电控点火、车用电涡流缓速器、电动控制等专用芯片及传感器等汽车电子产品。

重大专项:汽车电子产品技术研发

汽车产品诞生100多年以来,其在机械结构方面已非常完善,但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机械技术创造附加值的潜力已十分有限。而电子和信息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使汽车的安全、节能、环保、舒适等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度的日益提升,汽车的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电子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下,2007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1 215.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连续5年增长率超过30%,2008年虽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长速度减缓,但总体规模也达到了1 370亿元。根据整个汽车市场的发展规模,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有望突破4 500亿元。

虽然一方面在汽车工业和信息产业相互融合推动下,汽车电子产业被寄予厚望;但另一方面,国外企业利用其多年为其它整车厂商的配套优势,跟随国外大汽车厂商进入中国,通过其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占据着汽车电子产业链的高端,取得了我国汽车电子市场70%以上的份额,获利丰厚。而我国汽车电子企业由于其产品单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在此背景下,加大汽车电子的研发力度,将为推动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可分为发动机电子控制、底盘系统电子控制、车身电子控制、主被动安全技术、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整车控制技术、车载通讯娱乐系统等。

1.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

发动机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单片机(MCU),发展趋势是低电压、低功耗、高速度、高集成度,为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从机械系统向电子系统转变提供更强的计算处理能力。

2.底盘系统电子控制系统

(1)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采用自动变速器,可以有效地提高驾驶方便性。

(2)电控悬架。目前,汽车的悬架系统一般是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特性不能改变的被动悬架,不能根据使用工况和路面输入的变化进行控制和调整,因此难以满足汽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电控和随动液压技术的发展,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特性参数可调的电控主动和半主动悬架,在汽车上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

3.汽车主被动安全系统

(1)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过去一直局限于通过改进轮胎、悬架、转向与传动系统的性能来实现。随着计算机、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迅速发展,可研发各种显著改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电子控制系统,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也称ASR)、四轮转向系统( 4WS)、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VDC,也称VSC、ESP)。

(2)轮胎压力检测系统。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是在每一个轮胎上安装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在行车状态下实时监测轮胎的各种数据,通过无线方式发射到接收器,并在显示器上显示各种数据,对由任何原因(如铁针扎入轮胎、气门芯漏气等)导致的轮胎漏气、温度升高,系统都会自动报警,从而确保汽车行驶中的安全,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3)汽车安全气囊和座椅安全带控制系统。汽车安全气囊的合理触发以及座椅安全带的及时束紧,需要安全系统对汽车行驶状况的及时监测和判断。汽车安全气囊的座椅安全带控制系统将采用越来越多的先进电子传感器、控制芯片以及电子控制装置。

4.车身电子控制系统

汽车车身电子控制技术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汽车的视野性、方便性、舒适性、娱乐性、通信功能等。

视野控制技术指的是对汽车照明灯(包括前照灯、钥匙孔照明灯、车门灯和日光灯)和转向信号灯的电子控制,以及对电动刮水器、洗涤器和除霜器等的电子控制;方便性除指驾驶员、乘员进出车厢和行李货物装卸方便外,还包括对汽车电动门窗、电动门锁与点火钥匙锁、电动后视镜、电动车顶(天窗)等的控制;车身电控设备主要包括照明系统、自动座椅系统(如存储式座椅)、自动空调系统、自动雨刮和车窗系统、多媒体系统等。

目前车身电控技术呈现如下发展趋势:进一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采用先进的驾驶和乘坐信息系统,如车辆遥控检测、智能型汽车防盗、乘坐适应性控制、42V电子系统、环保设计系统等。

5.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ITS) 是指将先进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运筹学等有效地综合用于“道路—车辆—行人”系统中,以形成统一、高效的汽车智能系统。它具有自动控制车速、自主寻路、自动导航、主动避撞、自动电子收费、无人驾驶等功能。智能汽车是今后国内外汽车发展的热点领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

6.整车控制技术

(1)汽车CAN/LIN通讯系统。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即控制器局域网络,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CAN总线被设计作为汽车环境中的微控制器通讯,在车载各电子控制装置ECU之间交换信息,形成汽车电子控制网络。

LIN (Local International Network)是一种低成本的串行通讯网络,用于实现汽车中的分布式电子系统控制。LIN的目标是为现有汽车网络(如CAN总线)提供辅助功能。

(2)电控驾驶控制系统。电控驾驶控制系统是没有机械和液力后备系统的,由于结构的原因(间隙、运动惯量等),传统的机械和液力系统从控制指令发出到指令执行会有一定的延迟,这在极限情况下是不能允许的。

电控驾驶控制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控制系统、执行系统、通讯系统。控制系统的功能是根据驾驶员的意图和车辆行驶状况,对执行器给出执行的设定值。执行系统的功能是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完成具体的执行动作(转向、制动等)。据研究,2010年,欧洲生产的40%左右的汽车采用了电控驾驶控制系统。

7.车载电子通讯、导航和娱乐系统

随着信息时代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汽车通讯功能已不只限于收听广播和用车载电话通话,还能显示信息和日程表,让你阅读或发送电子邮件和传真,收看天气预报和股市行情,访问互联网络等。人们能在车内将能使用办公室中的一切,例如数据库、电话号码、通讯录、约会纪录、笔记本、参考资料、寻呼机、计算器以及银行业务等。

汽车导航及巡航控制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卫星定位汽车导航系统、导向行驶系统、无线电定向定位导航系统、无线路标导航系统、自动调节速度和车距系统以及智能驾驶系统等。汽车导航系统是指车辆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包括微机以及显示屏、同步卫星定位系统、雷达等。它在微机内存储有大量的与道路相关的系统资料,用安装在道路上雷达测定车辆间距及数量等交通信息,传输到电脑控制中心并发射到通讯卫星上,卫星把交通信号发回汽车接收器,驾驶员便可以从车内显示屏上掌握交通信息。

汽车产品将进入多媒体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给汽车工业将带来巨大变革,全新概念的汽车多媒体系统已经出现。微软公司合作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综合运用汽车音响、计算机技术、导航技术及自动语言识别技术,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拥有车载计算机系统,将车在多媒体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预计将声音、图像、办公通讯融为一体的汽车多媒体不久将成为现实。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

选择依据: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和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全球对具有显著节能环保特征的电动汽车的需求不断升温,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电动汽车技术作为新兴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水平基本相近,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振兴我国汽车工业和掌握新一轮汽车革命竞争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大省,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科研实力雄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大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的研究,对于巩固和扩大我省汽车产业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重点掌握的技术及产品:

1.混合动力系统技术;

2.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

3.先进动力电池系统;

4.电池管理系统;

5.电机及驱动系统;

6.电池驱动变速系统;

7.电动车用大功率电子器件;

8.车载充电机;

9.混合动力汽车专用动力耦合及传动装置;

10.氢发动机技术;

11.合成燃料技术。

重大专项: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

选择依据:电动汽车按动力源可划分为3类,即: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其关键技术在于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技术等。而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首要技术是电池问题,目前生产的电池尚不能满足“低成本”、“高容量”的要求。目前,电动汽车产业只有镍动力蓄电池、铅酸蓄电池混合动力乘用车与铅酸蓄电池纯电动车发展相对成熟,其它均处于发展期和起步期。而且纯电动汽车蓄电池性能方面亟需突破使用寿命短、成本高、适应性差、能量回收困难等技术瓶颈。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省电动汽车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在电动汽车的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拥有来自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712所、东方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湖北青山能源研究所等一批专门从事电动汽车各项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员。这对突破阻碍电动汽车蓄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瓶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汽车产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省汽车产业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抓住时机,促进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要充分认识汽车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汽车产业的发展纳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站在战略和历史的高度,搞好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统筹布局,使其更好地发挥支柱、关联和带动作用。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总体回暖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发达国家必将在汽车研发和生产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以技术优势带动市场优势。因此,可以预期,未来汽车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省汽车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必须切实增强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形成的短暂的产业发展机会,超前研究,超前开发,加速发展,为当前和未来的汽车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整落实政策,为汽车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推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出台和实施,进一步丰富了我省的汽车产业政策体系。一方面要根据汽车市场变化趋势,按照有利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原则,不断补充出台新的政策;另一方面,对已有的被实践检验为好的政策,要加大检查和落实力度,使好的政策发挥好的效应。要注重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出台有关宏观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同时,充分吸收其它产业好的政策,搞好政策移植和政策借鉴,为汽车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十二五”时期,要用足用活政府采购、科技保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金融机构融资担保等一系列政策,切实发挥各种政策在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三)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组织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多变,传统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虚拟式、扁平式、网络式组织结构大量涌现,柔性化趋势日益明显。为增强我省汽车企业面向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国际汽车业向我国转移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汽车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在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分别培育若干大型骨干企业,壮大企业规模,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水平,使其成为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研发领军企业、管理示范企业,并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入手,增强企业对市场环境的组织适应性。二是采取基地建设、政策引导等方式,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并引导它们向大企业集聚,依托大企业,服务大企业,融入大企业的采购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大型骨干企业的创新扩散、管理示范,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组织结构。

(四)着力培养创新人才,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汽车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决定因素的今天,创新人才的作用更加凸显。要按照中央有关人才工作的精神,紧紧围绕全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局,以扩充汽车产业创新人才数量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调整和优化汽车产业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选用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吸引、用好、留住人才。高校相关专业和企业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采取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为我省汽车产业培养和储备操作工人、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和创业企业家。同时,要通过行业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我省汽车行业的创新领军人才、创业企业家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十二五”期间,这一工作更显重要和急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