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期刊发展的范式革命

科技期刊发展的范式革命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从国内科技创新的驱动,还是从国际科技地位的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刻不容缓,必须进行彻底的范式革命。但是不尊重市场规律、不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手画脚,过多的行政干预收获的只是形式上的繁华,最终无益于中国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
科技期刊发展的范式革命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

科技期刊发展的范式革命

杨中启

(《集美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厦门361021)

作者简介:杨中启,《集美大学学报》副编审

摘 要:中国科技期刊处在中国经济腾飞、出版转企改制以及全球化数字技术浪潮的复杂环境之中,只有从根本上进行一场范式革命,真正确立期刊企业主体,以市场转型为契机,借助数字技术为推手,不断提升学术质量,才能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事业,担当起科技发展的引擎,发挥出深度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科技期刊;发展;范式革命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而位于世界科技期刊前列的只是中国科技期刊的数量,占世界总数的10%以上,仅次于美国,国际化的征程才刚刚开始[1]。显然,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严重滞后,很多有识之士都进行了原因分析和路径探讨,是因为科技期刊隶属于各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单位,小而散,单一、小作坊式,难以形成合力,办刊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诸如此类。科技期刊的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修修补补无济于事。无论从国内科技创新的驱动,还是从国际科技地位的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刻不容缓,必须进行彻底的范式革命。

1 企业主体,理顺产权关系

我国的科技期刊不管是隶属于高校还是科研院所,主办单位及其办刊人身份绝大多数都是事业编制,最终所有权都归政府。政府对期刊拥有完全的管控权,特别是严格的刊号审批与管理制度,其弊端是造成科技期刊太过分散,各自为政,资源无法有效整合,难以从整体上提高竞争力,“只有改变学术期刊刊号的审批制为登记制,或是采取更为宽松的审批制度与更便捷的审批程序,才能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办刊的积极性;要允许现有刊名、刊号、刊期等事项的灵活变动,才会形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术期刊市场。”[2]在目前中国尚未成熟起来的科技期刊市场中,商业出版机构在襁褓之下无法作为,难以参与逐利科技期刊的市场蓝海,而大多数科技期刊在体制内的温床中缺少发展的动力,“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者多依附于科研机构或学术组织,能够独立经营者甚少,形式上的多层管理且实质上的双轨制运行,使期刊出版者缺乏商业经营和品牌意识[3]

相比较国外的科技期刊巨鳄,如NPG集团、施普林格(Springer)、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JWS)等,多数归私人家族所有,商业出版公司取代非营利性组织成为市场的主导。我国科技期刊的公益性、政治性,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一定的行政干预与管制,这是我国特有的国情,所以,例行的审读、年度核验、从业人员管理、科技期刊的质量评估,都是需要政府去继续作为的。但是不尊重市场规律、不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手画脚,过多的行政干预收获的只是形式上的繁华,最终无益于中国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应该从企业发展中完全抽身出来,回归本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守好边界,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当务之急,政府更应该从制度的层面为科技期刊创造良好的环境,完善各类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构建学术诚信机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类协会来管理科技期刊的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政府应该规范其运作,不要搞得半官半民,权力的影子随处可见,要真正放手、放权,确立起企业的主体地位,任企业在市场中遨游浮沉,政府只要宏观调控,退居幕后,如此企业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必须看到,如今‘双轨’的重心已倒向市场,未来需要完全的商业运营,即使科技期刊的公益属性也要通过依附市场手段才能达成最大化。”[3]总之,在所有权、经营权的关系上,必须创新,只有在产权上理清了,方可言他,这是范式革命的第一步。

2 市场主导,构建运作模式

兼并重组、上市、海外拓展等,都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然形成的结果,绝非是在行政指挥棒下完成的。“国外学术期刊的市场化是先有成熟的出版市场,然后才有学术期刊的兼并重组、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等商业化运作,才会有施普林格(Springer)、爱思唯尔(E1sevier)等学术出版大鳄。”[2]中国科技期刊小而散的问题这么多年一直解决不了,政府虽然鼓励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合并,可是效果甚微,主要原因正在于政府主管部门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我国科技期刊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强制推行转企改制,必然会增加改革的阻力和成本,而且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尚没有形成正常的学术期刊出版市场,无法进行畅通的学术期刊的申办、交流、转让等市场行为。这种情况下,选择‘先改制后市场’的改革路径,通过行政手段将原本非营利性的学术期刊强行转企改制,无疑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使然,就像没有制定好规则就让选手们去比赛,其混乱可想而知。”[2]生产要素的流动只有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才是自觉的和充满活力的,一旦政府放权给企业,不再严格控制刊号、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科技期刊之间的重组兼并、退出进入等市场行为自然会发生。

只要真正以市场为主导,企业必然会在管理机制、经营策略上跟市场接轨。在办刊上,就要去寻找好的稿源,想办法多创设栏目,尽量减少时滞,提高出版周期,机动灵活的审稿程序,开通网络办公,高效沟通作者、读者,实时跟踪科技前沿动态,与各类学术团体联合,举办、承办各类学术会议,主动走出国门,设立分支或联合办刊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员工的高福利,多元化编辑构成,定期培训,组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团队;在市场经营上,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利用纸媒和数字网络,获取最优质的信息资源,开发广告、订阅、开放存取等多种盈利模式。同时,政府要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推进科研成果的创新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培育科技期刊市场的良性健康成长,主管部门协同学会、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行业监管力度,何愁没有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科技期刊集团诞生?

3 技术推手,创新数字平台

数字技术、网络化已经深入影响到出版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我国科技期刊还处在分散化、规模小、依靠行政拨款生存的单一、小作坊式的发展道路上,集约化的道路遥不可及,而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源整合力。但由于科技期刊先天制度性不足,对数字技术也只是空有一腔热情而付出实际行动者少之又少。放眼世界与未来,科技期刊需要及早行动起来,不要说全球媒体大鳄们纷纷试水成功,就我国数字出版营业收入也是逐年攀升,新媒体时代,用户需求多样化,“在数字化阅读中,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用户的搜索策略、搜索习惯和期望值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面对众多信息员和资源类型,用户希望通过一次查找在单一平台上实现纸质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的一站式检索”[4]。传统内容出版商在数字化时代面临严峻考验,只有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技术的要素,创造出新的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科技期刊需要“在加大技术研发和投入的同时,研究市场和用户需求,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尽快完成从传统的专业出版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蜕变”[5]

科技期刊可以自主或联合建设专业的门户网站和第三方服务平台,利用移动出版,如iPhone、iPad、e-Reader等移动终端设备,数字优先出版,个性化定制等,建设全媒体,将科技研究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世,使得后来的研究者更方便地搜索到学术动态信息。分享、推广以及进一步应用学术成果,是科技期刊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近年来,开放获取平台为用户获取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网络建设海量数据库科技信息资源,向全球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推介和服务。在未来,科技期刊开放获取是大趋势,我国科技期刊应及早建设开放获取平台。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虽然取得了一些项目的成功运行,但由于“收录的资源数量较少、检索功能较弱、对资源的解释细节不到位、整合平台的透明度不高以及很多统计数据无法获得”[5]等原因,尚有较长的路要走,学习借鉴国外开放获取期刊平台的技术和运营策略,如爱思维尔采用的作者付费、延迟获取、机构仓储和赞助获取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为我所用。

4 内容为王,提高学术质量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不论是机制改革、市场转型也好,还是数字技术、网络化的冲击也罢,内容为王是永远不变的主旨。如何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或者换个思路讲,如何挖掘到更高学术质量的稿源?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澄清。

4.1 学术评价体系要合理

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学问不是为了职称、职位、官位,甚至也不是为获得名誉头衔,而是为追求真理,为了获取对世界更真切的认知。搞研究、做学问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坚持的耐力,国家在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定的物质后勤保障基础上,还要设立各种科研奖励与创新激励机制,更需要营造出宽松诚信的学术氛围,构建健康活力的科研生态。设想如果身处在一个缺乏安全感而又时刻被赶超的压力之下,科研人员必然心力交瘁,疲于应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术造假、剽窃、抄袭等学术浮躁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从科研论文的数量上看,中国早已名列世界前列,可是创新类的文章又有几何?多是重复研究、跟风掺和,没有多少人是真正静下心深入实践,踏踏实实做学问、搞研究。政府以及各类学会协会组织应该在源头上有所作为,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科研工作者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中国科技期刊提供源源不断的好稿源。

4.2 吸引优质稿源的方法要创新

首先要留住本国优质稿源,“NPG发布了一个名为‘nature pub1ishing index 2011 china’的报告,称2014年中国的科研影响力将跃居全球第二。中国目前在NPG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比重已经超过6%,还有大量的数据表明中国在发表论文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将成为全球的领导者”。[1]这就需要想办法,如在纸质本发行之前,可以借助大众媒体使得作者和最新科研论文内容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扩大论文及作者的影响。还可以创新内容管理,提供社会服务,拓展客户与市场,如NPG非常重视内容创新,在选题上以及后期的加工处理上,始终以读者为中心,首先为公众服务,其次才为科学家的研究服务。JWS“创造了大约60个客户的网站作为期刊主页,用以促进社团品牌,并为作者、读者和成员提供一个社区……对于其他团体,还创建了视频、播客、会议发言演示等”[6]。不可否认,这些举措都深得人心。其次要放眼全球,吸引好稿。与国际著名学术团体、学会合作办刊,参与世界各国各个学术团体的学术年会及一些国际会议,创造机会实现编辑与作者、读者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向世界级的学科带头人和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项目约稿。如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WSP)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出版社合作,荣誉出版由诺贝尔基金会编写的《百年诺贝尔奖》,一举拥有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强大的作者群以及大批最高学术水准的出版资源,同时可以与世界著名出版机构开展版权合作。

4.3 编辑加工理念要更新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出版形式愈加丰富,出版主体愈加多元,全媒体出版、自媒体经济等新概念不绝于耳,编辑自身面临新的挑战。“当新技术不断带来新的传播革命时,编辑是否能够以前沿的传播理念、专业的传播技能,加上先进的传播技术来完成优秀价值观作品的传递,为社会增加正能量,对传媒乃至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7]因此,编辑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熟悉全媒体时代的编辑需要,集采编、校对、摄影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媒体技能缺一不可。处理稿件速度要快,减少时滞;回复作者要及时,保持双向动态沟通;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不断优化栏目、调整内容结构;使用读者容易接受的文字表述,将艰深的科技知识以活泼的形式表达;要掌握广告客户的潜在需求,搜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我们需要关注读者屏阅读思维与心理的变迁,我们需要用‘屏文体’来取代今天的‘纸文体’。在屏阅读思维中,人们更乐于接受平等而人性化的文字,就好像聊天一样轻松而娓娓道来;人们希望写作者的面貌越清晰越好,而不是板着脸说‘我是来教育你的’;人们快速地关注话题、追逐话题、遗忘话题;人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并找到兴趣的归属地”[8]

参考文献

[1]张聪,张文红.NPG期刊运营特点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2):4-9.

[2]王学青.论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路径选择[J].出版广角,2013(5):69-71.

[3]高萍,方圆.期刊品牌经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3(2):28-31.

[4]贾佳,潘云涛.数字出版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J].科技与出版,2013(2):68-71.

[5]陈丹,董鑫,张玉洁.爱思维尔期刊运营模式及数字出版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3(2):10-14.

[6]冯琳,包韫慧.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期刊运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2):19-22.

[7]肖东发.“大文化”“大传播”时代更应重视编辑出版人才[J].出版广角,2013(3):卷首语.

[8]胡晓东.拥抱未知的数字出版未来[J].出版广角,2013(5):51-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