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北省冶金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湖北省冶金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时间:2022-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期间,我省冶金工业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克服金融经济危机影响,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节能减排,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而言,世界冶金工业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全球各国纷纷加大对冶金行业的科研投入。但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冶金工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报告九 湖北省冶金工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研究依托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专题组长:张 晓            

主要研究人员:王家斌 高建平 陈晓峰 查晶晶

冶金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产品应用领域广等特点,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我省冶金工业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克服金融经济危机影响,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节能减排,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05至2008年,全省冶金工业增加值由254.26亿元增至454.50亿元。技术经济指标不断优化,全省冶金产品按国际标注和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产量达到85%以上。但也要看到,2008下半年以来,全省冶金行业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外部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产量急剧下降,经济效益增速放缓。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技的支撑与引领作用,集中力量突破未来5年我省冶金工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加快我省关键短缺特种钢材生产、高端有色金属深加工和难选冶资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域的发展,以技术进步、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带动我省冶金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冶金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冶金工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金融危机首先发生在经济发达国家,因此,发达国家冶金工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企业重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的要求也更为强烈。但是,由于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刺激经济的力度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金融危机对行业带来的影响,整体规模和效益企稳回升的趋势开始显现出来,而发达国家冶金工业尚未走出困境。总体而言,世界冶金工业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全球各国纷纷加大对冶金行业的科研投入。为摆脱金融行业对冶金行业的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加大对冶金行业的研发投入。以钢铁产业为例,2009年以来新技术新设备投入生产运营的不乏其例。2009年6月,意大利阿尔维迪公司克莱蒙纳厂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薄板坯无头连铸连轧生产线,实现了钢水热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美国在能源部和钢铁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数家大型钢铁厂出资,联合大学开展了减排技术的研究,推出了新型湿法处理设备;为减少炼铁工艺中的CO2排放,日本新能源产业综合技术开发机构牵头与多家钢铁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发,开展了环境和谐型炼铁工业工艺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减少30%的CO2排放。

二是企业兼并重组整体加速。受金融危机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全球冶金行业产量下滑、进出口减少和利润摊薄的趋势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特别是汽车、造船等行业的持续低迷,更是对钢铁冶金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打击。国际兼并重组的经验表明,行业发展低迷期往往是兼并重组发生最频繁的时期,20世纪发生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的三轮钢铁业兼并浪潮即是例证。因此,当前全球冶金行业的持续低迷给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了机遇。但是,从总体来看,发达国家钢铁冶金巨头由于财务负担较重,因而无法实施兼并或放缓了兼并的步伐,而发展中国家基于技术、市场及资源的兼并重组正方兴未艾。

三是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发达国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拖累,整体研发投入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受惠于优惠的产业政策和低成本的研发人才优势,迅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冶金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并借助FDI的溢出效应,逐渐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转变,其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但由于受到技术积累、人才储备、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冶金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依然较弱。而发达国家依靠大型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高科技公司等为主的研发力量,占据着高性能钢铁、有色金属材料等高附加值业务。

四是世界冶金产业向低碳化发展。自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冶金行业作为高污染行业,具有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特点。如何实施前端治理及资源综合利用,必将成为各国冶金行业关注的重点。因此,许多国家纷纷通过建立循环工业园区、实施绿色冶金工程、开发绿色冶金产品,探索新型的碳利用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冶金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时低碳化发展,也意味着钢铁冶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应用更多的低碳技术和装备,以降低单位能耗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美国由数家大型钢厂出资,联合政府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了炼钢炉渣水浸解吸CO2废气工艺,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冶金工业步入快速增长期,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冶金工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要想使冶金工业尽快走出低谷,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就必须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冶金,努力增强冶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冶金企业技术水平。我国冶金产业发展存在以下趋势:

一是产业振兴规划取得初步成效,但政策效应将逐步弱化。在国家“一揽子”政策特别是投资的拉动作用下,冶金工业逐步走出低谷,国内需求扩大,生产企稳回升,逐步展现出波浪型恢复性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5.68亿吨,同比增长13.5%;有色金属产量2 681万吨,同比增长5.8%;国家通过出口退税和减少出口关税等政策措施,使钢材、有色金属出口逐步好转;规划出台后促进了企业联合重组和海外开发,2009年宝钢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实现了并购重组,五矿集团等有色金属公司对国外的矿产资源进行了收购投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上述成绩的取得主要是依靠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投资支持、税收减免和出口补贴。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部分针对冶金行业的优惠政策将被逐步取消,政策对于冶金行业发展的刺激作用将会减弱。因此,如何从长远出发,整体谋划冶金行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尽快克服主要依靠政策发展的局限,将是摆在我国冶金行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是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及落后产能淘汰任务仍将十分艰巨。我国冶金行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型骨干企业少、产业集中度不高、工艺装备水平落后、初加工产品多而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少。虽然在实施冶金工业振兴规划后,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部分中小冶金企业被关并或者停产,部分落后产能被淘汰,但结构优化和产能布局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今后可能的重点应该是:严格冶金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克服单纯发展冲动和地方保护主义,对于那些技术含量不高、规模不大、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项目坚决禁止上马;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采用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大对绿色冶金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围绕价值链建设开展兼并重组,关闭一批落后的中小企业;按照物流科学、交通便利和原材料易得的原则,整体谋划冶金产能的区域布局,进一步提高我国冶金行业的经济效益。

三是冶金生产性中小服务企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冶金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既是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过程,也是价值链重构和优化的过程。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我国冶金企业的兼并重组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如2009年宝钢集团与宁波钢铁、首钢与长冶、山东钢铁集团与日照钢铁均完成了收购重组,使我国大型冶金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企业兼并重组的任务初步完成后,围绕大型冶金企业发展需要,在大型冶金企业周围将逐步聚集一批研发设计、工程设计、工艺设计、环境治理、物流服务等研发和生产性中小服务企业,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从而以大型企业为核心,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这一过程既有赖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发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形成产业集聚。

四是低碳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冶金行业是资源高消耗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资源节约化、减量化、再利用和环境治理的任务尤为艰巨。为顺应世界冶金行业低碳化、绿色化发展的要求,增加冶金产业对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贡献度,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冶金循环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开发和推广使用绿色技术、绿色工艺和绿色装备,并从原材料采选、加工等前端环节着手,将冶金产业发展成为两型产业。冶金装备整体优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热能综合利用技术、粉尘治理技术、CO2等废气减排技术、低品位金属矿采选技术、废旧金属回收利用技术等,将成为冶金行业下一步科技研发的重点。

二、湖北冶金工业科技发展概况

冶金产业是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全行业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建设一批新型冶金材料生产基地,加速了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使全行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据统计,2008年,全省冶金产业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710亿元,钢、铁、钢材及粗铜产量分居全国第8、6、7、4位。上述成绩的取得,与近年来我省冶金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一)湖北冶金工业科技发展成就1.冶金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我省具有较强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在冶金行业聚集了一批特色专业和特色人才,建设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带动下,冶金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得到了建设和完善,在冶金产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扩散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高校研究机构来看,以武汉科技大学为核心,建设了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国家重点实验室、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及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科技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机构。从冶金科研院所来看,中冶南方的研发和工程总承包、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的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实力。从冶金企业来看,武汉钢铁集团、中铝华中铜业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均建有研发实力雄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关系稳固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从冶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来看,以武钢为中心,在青山区建有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冶金安全环保生产力促进中心、青山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青山环保科技园、青山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安环院科技园等一批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基地。

2.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及设备改造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壮大产业规模。武钢通过重点完善冷轧钢片、三硅钢工程技改项目、三冷轧工程项目等,加大了对高科技含量品种的研发力度,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武钢集团鄂钢公司进一步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实施了4300mm宽厚板工程、130转炉工程、2200m3高炉工程;湖北新冶钢积极推进φ273和φ460钢管项目建设,配套建设了中厚壁无缝钢管生产基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通过实施铜绿山矿山深部开采项目、粗铜精炼40万吨配套改造项目,开发了铜资源并高水平发展了铜冶炼技术;中铝大冶钢板带实施高精度铜板带加工项目建设,推动铜产品延伸产业链;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10万吨再生铝、10万吨再生铅项目建设。这些重点规划项目的实施,对我省冶金工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及设备改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产品科技含量得到提升,技术经济指标不断优化

我省钢铁行业中,如冷轧硅钢、汽车用钢、气瓶钢、管线钢、桥梁钢等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其产量大幅度提升;各类钢丝绳、钢绞线、轿车轮胎用钢帘线等的产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武钢生产的石油管线钢、集装箱板、IF钢等许多高品质产品在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厂家能够生产;无取向硅钢在我国首家实现批量生产,已具有替代进口的能力。在有色金属工业中,铜铝延伸加工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管、线、型、棒材产量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在科技进步推动下,我省冶金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全省冶金产品按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产量达到85%以上。武钢高牌号的无取向硅钢、中铝大冶钢板带无氧铜铸锭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炉入炉焦比、吨钢综合能耗、连铸比等技术经济指标,均处在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2008年,全省吨钢综合能耗639.44kg/t,同2005年的738kg/t相比,吨钢节约标煤98.56kg。2008年底,全行业主要质量指标“双表率”、主要消耗指标高炉入炉焦比、吨钢综合能耗、连铸比、钢铁产品产能均已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湖北冶金工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冶金工业科技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部分装备技术水平落后,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装备率是衡量行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我省冶金企业中,除武钢、新冶钢、大冶有色等大型冶金企业采用了国际国内较先进的装备及工艺外,其它企业大部分存在装备老化、落后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省冶金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步伐正在加快,不少企业通过引进技术装备改善企业的技术构成,提高企业技术素质,但整体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不平衡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中央在鄂企业和地方企业之间、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处于起步期的地区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冶金企业观念转换不够,习惯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乏重点投入,导致多数钢铁企业仅限于生产低附加值的长线产品,如线材、螺纹钢筋等,有色金属企业多为生产线材、窄铝板、窄铜带等初端产品,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差。

2.大部分冶金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

冶金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为基础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是研发战略联盟的核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求企业成为创新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但在冶金科技创新实践中,由于产学研各方存在利益和科研导向上的差异,同时受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企业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习惯于向各级政府要项目,以项目资金来弥补企业营运资金的不足,企业缺乏针对自身发展的创新投入。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紧缺、R&D强度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除部分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外,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1%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这一情况基本上是我省冶金企业科研投入的一个缩影。

3.产业园区等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有待加速建设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省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中铝大冶铜板带有限公司为核心,在武汉、黄石、鄂州、襄樊、宜昌、十堰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冶金产业集聚,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园区缺乏整体规划、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产业特色不突出、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链缺环等问题,导致冶金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足够的载体和平台。 “十二五”期间,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以目前初具雏形的武钢钢材加工基地、鄂州冶金产业园区、黄石特钢与板材深加工产品基地、谷城循环经济园区试验基地、团风钢构产业园区、十堰冶金产品深加工产品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为基础,进一步加快冶金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任务十分艰巨。

三、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创新型湖北和两型社会建设,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宗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积极开展结构调整和技术优化升级;以加快技术改造、优化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为主线,提高资源循环利用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增强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着力推动钢铁、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冶金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搭建公共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加速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以自主创新技术、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冶金产品、绿色冶金产品、精加工冶金产品;以大型重点冶金骨干企业为重点,完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原则

通过支持冶金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冶金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速技术进步,促进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全面实现技术优化升级。

2.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原则

冶金工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产业,对资源能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冶金工业必须通过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与污染治理先进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产业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构建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环境清洁、生产高效的产业发展体系。

3.集约发展原则

按照低碳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冶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把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方向转变。积极推进企业之间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实施专业化分工。严格行业监管,调整招商引资思路,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于那些技术装备落后、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冶金企业坚决实施关停并转。通过政策引导,按照园区模式,构筑包含上中下游的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三)主要目标

1.提升冶金技术装备水平,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我省大多数企业的冶金技术装备档次不高、环境污染大、产能小、精度差。虽然在产业振兴和调整方案实施后,我省在淘汰落后产能设备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省中小冶金企业装备在淘汰范围的比重还很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十二五”时期,一方面要加大冶金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力度,依靠自主创新提升冶金装备的档次和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使我省的冶金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同时,要动态把握国际冶金技术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根据我省冶金产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求,实施冶金行业技术路线图计划,重点突破影响我省冶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我省冶金企业应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能力。未来5年,需要重点解决高效低成本纯净钢生产技术、大型板坯连铸技术、连退炉温度自动化控制技术、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生产技术、热轧和冷轧宽带钢关键技术装备、可循环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低品位难选冶矿选矿冶炼技术、铜材连续挤压技术、铜材连续铸造技术、无氧铜带材生产技术、变形铝合金生产新工艺新技术、铝加工生产工艺流程及优化技术等。

2.重点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科技引领示范作用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中铝大冶铜板带有限公司是我省冶金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在行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占据着主导地位。“十二五”期间,全省冶金行业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集中优势,重点向大型龙头企业实施倾斜,使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龙头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地位,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升级、标准升级为抓手,提升全行业的技术水平。武钢集团要充分发挥其人才、技术、产品开发能力等优势,成为高端产品的创新基地,综合竞争实力进入世界钢铁行业前10名,规模效益居中国钢铁行业前3名;武钢鄂钢公司要通过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工艺结构,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国内一流钢铁企业;湖北新冶钢公司要在汽车、船用优势齿轮钢、轴承钢、无缝管钢的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打造多品种特种钢精品基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要成为我省铜冶炼、铜加工精品基地;中铝大冶铜板带有限公司要成为我省铜板、带加工精品基地。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力争形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导,钢、铁、铜、铝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3.实施冶金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培育一批冶金自主创新企业

当前我省冶金行业的发展存在大型骨干企业数量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育不够并存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在着力培育大型骨干企业的同时,通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科技投融资专项行动计划、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等,围绕大型骨干冶金企业的配套需要,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要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资金倾斜、园区建设等,引导中小企业向具有资源优势、项目优势、技术优势的区域集聚。同时,要进一步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省级创新基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发展壮大。对武汉、黄石、鄂州、襄樊、宜昌、十堰等已经形成一定发展规模的地方,要进一步调动省地两级的积极性,采取省地共同投资、共同建设的方式,促进上述地区冶金产业园区上规模、上水平。要在冶金行业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鼓励全民创业和科技创业。要着力建设冶金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冶金专业孵化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通过上述努力,力争到“十二五”期末,针对我省六大冶金产业,建成专业企业孵化器6个,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 000家。

4.加速培养冶金专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我省冶金工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从事冶金工艺、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动力、创新才能的企业家队伍。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努力,我省冶金工业在研发人员数量、科研队伍能级结构、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我省冶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和人才基础,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得以茁壮成长。“十二五”期间,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以冶金自主创新关键领域为重点,加快高层次领军科技人才的引进步伐,带动学科向尖端和前沿领域发展。同时,要以现有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采取留学深造、出国交流、博士后培养等多种方式,使冶金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大力构筑和完善多元化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营造自主创新氛围,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管理与服务体系,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的综合环境,使创新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贡献。在创新型企业家培养上,要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鼓励全民创业和科技创业,对青年企业家进行重点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为我省冶金企业的发展造就一支年轻化、能战斗的企业家队伍。

(四)主要任务

1.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利益分配主体、风险承担主体的地位,坚持以技术与市场相结合为导向,加快冶金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同时,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冶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研发、检测、中试提供完善的服务。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对接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承接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共建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围绕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加快发展研发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冶金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自主创新群体。

2.加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

充分发挥我省冶金行业的人才、智力和技术优势,围绕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关键短缺钢材品种领域,对普钢、特钢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重点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特殊金属材料,如高速铁路用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齿轮钢、轴承钢、合金弹簧钢、高牌号模具钢)、耐高温高压腐蚀电站用钢、抗各种腐蚀介质油井管、抗腐蚀抗变形的管线钢、高强度轿车板、高档家电用板。在高端有色金属深加工领域,围绕交通、电力、建筑、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发展能填补空白、以产顶进、自主创新的高端深加工产品技术。在难选冶资源、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领域,围绕低品位难选冶矿产资源采选冶炼技术,开发利用低品位、难处理的高磷铁矿,支持利用低品位铜铝铅锌矿及尾矿、废渣等资源,推广冶炼尾气、余热、伴生资源利用技术,支持规模化的再生铜铝铅锌生产,推广应用钢铁厂含铁粉尘回收技术,支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

3.拓宽循环经济试点范围,开辟资源综合用新途径

冶金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对我省循环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我省冶金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容乐观,除湖北金洋冶金公司进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外,其它企业均未被列入试点名单。面对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我省冶金产业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严格控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资源产出率、单位产品主要原材料消耗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总量与达标排放率等关键指标,并将具体指标落实到每个领域、每个企业、每个项目和每个环节。必须以武汉城市圈和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申报国家两大低碳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拓展循环经济建设的范围,建立地区、园区、企业三级循环经济示范,并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尽快确立我省冶金行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名单,实施动态跟踪,加大监管力度。必须立足我省冶金行业能源资源基础薄弱的现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提高资源的循环和回收利用率,使我省的冶金资源利用结构由单纯的矿石资源转变为矿石资源与废金属资源并重,拓宽原材料来源渠道。

4.突破性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完善我省冶金产业结构布局

我省冶金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钢铁和有色金属的发展并不平衡。从总量规模上看,我省有色金属只占全国的3%左右;从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占比看,我省有色金属的产值约为钢铁的1/3。因此,做大做强我省冶金产业,必须树立“发挥优势、补强短板”的思想,即在继续壮大钢铁产业的同时,突破性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大力支持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项目,加快矿山生产能力接替工程。重点开发合金铜管、电子铜箔、金银饰品等新产品。二是要进一步支持中铝大冶铜板带高精度铜板带加工项目建设,发展电子引线框架铜带、电缆铜带、无氧铜带、变压器铜带、紫铜带、黄铜板、阻燃电缆、动力电缆、特殊电缆等铜精深加工产品。三是要大力支持铝冶炼企业采用大型预焙阳极电解铝技术提升铝冶炼水平,加快铝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的铝板、电工圆铝杆、钢芯铝绞线等深加工产品。四是要大力支持钒冶炼加工企业发展钒铁、五氧化二钒及钒氮合金、精钒加工,尽快将钒产业纳入我省冶金行业重点扶持产业群。通过突破性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逐步形成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均衡发展的格局。

四、主要领域、关键技术及选择依据

进一步突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中铝大冶铜板带有限公司四家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产业园建设,形成并完善六大冶金工业基地;稳固电解铝行业基础,提升铝材的深加工能力;强化冶金工业链延伸,壮大金属制品等深加工企业实力;加快鄂西矿产基地建设,推动生态冶金工业发展;规范铁合金、碳素、焦化等企业发展,推进各项冶金新材料的工业应用。重点科技领域及专项如下:

(一)关键短缺特种钢材生产领域

特殊钢生产技术,包括不锈钢、硅钢、高纯净钢、模具钢及各种合金钢的冶炼、连铸和轧制技术。目前,世界钢产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特殊钢产量仍在持续上升。特钢在加快材料更新换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能源、交通、国防、石油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也是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物质。

应重点掌握的关键技术及产品:

1.高纯净钢生产技术,包括轴承钢、表面渗碳钢、弹簧钢、阀门钢等特殊型钢的纯净化技术;

2. KR法铁水预处理 、二次精炼、连铸技术;

3.铁素体不锈钢纯净化技术等;

4.模具钢生产技术,包括模具钢坯精整技术、模具钢冶炼脱气和二次精炼技术;

5.模具钢连铸采用大截面、保护浇注、液面控制及多级电磁搅拌技术;

6.模具钢扎制技术等;

7.冷轧钢生产技术,包括以减少铁损为目标,采用硅钢片薄型化和磁畴细化方法;

8.核电用钢生产技术;

9.船板钢生产技术;

10.无取向硅钢生产技术;

11.汽车板钢生产技术;

12.高速铁路用轨道钢生产技术。

重大专项:高速铁路用轨道钢生产技术

选择依据: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联系的更加紧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提升,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在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上的基本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可以预期,我国将迎来区域经济发展的 “高铁时代”。与此相适应,高铁用轨道钢的需求不断加大,而目前国内相关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对外依赖较大,在钢铁产业整体效益下滑的形式下,生产高铁用轨道钢无疑是帮助钢铁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捷径。

(二)高端有色金属深加工领域

近年来,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领域朝着低成本、无污染、高效益方向发展,初级加工产品不断环境污染大,而且利润空间很小,恶性竞争激烈。因此,发展高端有色金属深加工成为各国、各地区纷纷选择的重点产业方向。目前,我省冶金产品初级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阻碍了行业整体效益的提升。结合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实际,以下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应重点掌握的关键技术及产品:

1.新型镁铝合金材生产技术;

2.先进的铜板带及电解铜箔生产技术;

3.铝冶炼新技术的开发;

4.铅基合金深度脱氧工艺技术;

5.高纯铅生产技术。

重大专项:大型预焙阳极电解铝专项

选择依据:通过采用大型预焙阳极电解铝技术提升铝冶炼水平,可加快铝材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开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的铝板、电工圆铝杆、钢芯铝绞线等深加工产品。

(三)难选冶资源、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我省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虽然有一定的储量,但经过多年的开采,目前冶金行业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何通过开发低品位矿和难选冶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拓宽矿产资源的自然来源渠道。同时,充分利用废旧金属资源,改变和优化我省冶金产业的原料来源结构,成为我省冶金行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应重点掌握的关键技术及产品:

1.废有色金属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技术。

2.开发金属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包括鄂西高磷铁矿的开发研究、钒资源和钒铁合金的开发、共生有色金属分离技术和提高金属回收率技术开发等。

重大专项:鄂西典型高磷赤铁矿综合开发利用专项

选择依据:鄂西高磷铁矿具有丰富矿产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交通、信息,特别是铁矿脱磷技术的限制,一直没有大规模开采。为了缓解我省铁矿石资源紧张的局面,必须加快鄂西高磷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几年,首钢和武钢开展了脱磷的攻关试验,目前,脱磷技术已基本成熟,但大规模工业化冶炼技术难关仍未完全突破。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冶金工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十二五”期间,武汉城市圈建设、城际铁路建设、新农村建设,及我省机械汽车、设备制造、房地产开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都将为我省冶金工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充分认识冶金工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基础上,将冶金工业的发展纳入到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站在战略和历史的高度,搞好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统筹布局,使其更好地发挥支柱、关联和带动作用。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总体回暖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发达国家必将在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和工艺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以技术优势带动市场优势。由此可以预期,未来冶金产业在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省冶金产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必须切实增强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形成的短暂的产业发展机会,超前研究,超前开发,加速发展,为当前和未来的冶金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整落实冶金产业科技政策,为冶金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推动冶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湖北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出台和实施,进一步丰富了我省冶金产业政策体系。但总体而言,针对冶金产业的专门政策相对较少,专门针对冶金行业的科技政策更显缺乏,大多借用产业共性政策,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因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应以《湖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为契机,针对我省冶金产业发展的实际,面向“十二五”期间的行业科技政策需求,制定、丰富和完善冶金产业发展科技政策。重点研究制定冶金产业的技术创新财税激励政策、成果本地转化激励政策、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激励政策、人才使用和培养激励政策、节能减排激励与惩治政策等。暂不具备制定专门政策条件的,可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精神,尽快出台行业实施细则。通过上述努力,为我省冶金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联动多方资源,构建产业技术联盟

以大型骨干核心企业为依托,以形成冶金产业面向两个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结合冶金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搞好技术预见工作。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产业价值链,选择钢铁产品深加工、有色金属延伸产品加工、稀有金属产品开发、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冶金企业节能降耗等若干重点领域,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促进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实现我省重点冶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程设计单位等在战略层面上的高效结合,提升我省冶金产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大公共科技资源的建设力度,创新科技资源的利用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冶金产业的后备力量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最活跃的群体。冶金产业由于投资巨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涉足。因此,当前全省冶金行业存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育不够的状况,这也影响了全省冶金行业的创新活力。事实上,在冶金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节能环保、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调整政策思路,从构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需要出发,围绕大型冶金企业的配套和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作用,引导和帮助企业积极申请各级各类创新基金;要通过建立冶金专业企业孵化器,为初创冶金企业提供良好的孵化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通过建立冶金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帮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等,解决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通过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增强我省冶金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五)着力培养创新人才,为冶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冶金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在知识经济加速发展、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决定因素的今天,创新人才的作用更加凸显。要按照中央有关人才工作的精神,紧紧围绕全省冶金产业发展的大局,以扩充冶金产业创新人才数量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调整和优化冶金产业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评价机制、选用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冶金行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为冶金行业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企业要将人才工作放在发展战略的首位,加强引人、用人环境建设,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同时,要通过行业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我省冶金行业的创新领军人才、创业企业家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十二五”期间,这一工作更显重要和急迫。

(六)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改造冶金产业技术结构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进行产业技术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手段,是使我省冶金工业企业做大做精做强,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促进冶金产业的“两化”融合,就是要使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转变和业务流程再造融合起来;就是要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产品,加快企业技术、专利和标准数据库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知识储备,为全行业的知识共享创造条件。当前,要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紧紧依靠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力量,建立冶金信息化专项建设资金,在全行业中遴选一批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企业,推动其在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待条件成熟后,充分发挥信息化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将它们的经验推广到全行业,实现冶金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加速“两化”融合在我省冶金行业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