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时间:2022-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更是具有基础较好、布局有序、特色突出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湖北装备制造业的重新崛起和新一轮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实需要并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战略课题。在国家启动4亿投资拉动内需的今天,湖北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迎来大发展的机遇。

报告七 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研究依托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专题组长:黄科舫            

主要研究人员:陈吉红 佘文芳 曹 国 何 施

装备制造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行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和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更是具有基础较好、布局有序、特色突出的比较优势。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湖北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无论就发展速度和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差距却越拉越大。现在正值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在现有条件下,利用既有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努力在区际分工和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湖北在新世纪实现经济振兴的关键。湖北省明确提出了建设中部重要先进制造基地的发展目标,未来5~10年,将是决定湖北装备制造业能否重新崛起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湖北装备制造业的重新崛起和新一轮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实需要并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战略课题。

一、湖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湖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湖北的装备制造业近乎空白。建国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湖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建设时间较早、国家投资项目多、建设规模大、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等特点。

“一五”时期,国家把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3项安排在武汉,即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在这期间,国家还在湖北新建了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以及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和部分矿山工程。

20世纪60年代后,国家又在湖北兴建了60多个军工企业以及东风汽车公司、江汉油田、荆门炼油厂、湖北化肥厂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同时,湖北省贯彻为大工业服务的方针,相继建成了一批化肥、农机、棉纺等中小型工业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工业初步形成了以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纺织等基础原料工业和机械与汽车、电力设备、通讯等基础装备工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湖北以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湖北装备制造业的特点

湖北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企业数量、资产规模、就业人数等指标均占全省工业的四分之一强,增加值、销售收入占三分之一左右,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品和行业。

1.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

目前,我省已形成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襄樊十堰三大重点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形成东风、神龙、三环、凯迪电力、武锅、武船、长飞光纤光缆等一批大集团大公司为支撑的产业格局。这些基础条件已经成为推动湖北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力量,成为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重要支点,为湖北制造业复兴迎来新机遇。截至2008年末,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012家,资产总额2730亿元,工业产值2400多亿元。在国家启动4亿投资拉动内需的今天,湖北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最近,湖北省申请设立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武汉市提出在钢铁、汽车、石化、光电子信息4个千亿元产业的基础上,新增4个千亿元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居其一,包括航模、机床、机电、锅炉等行业,到2010年,武汉装备制造业产值将达23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装备”。

2.产业规模、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2008年,湖北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60亿元、工业增加值134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38亿元,利税总额285.3亿元,其中利润139.7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同期总量的30.1%、34.9%、28.2%、21.7%和20.2%.装备制造业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2.5个百分点。

表1 近3年来湖北省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img51

到2008年底,湖北已有东风汽车等6个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长飞光纤电缆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成为“中国进出口企业500强”,武钢等2个企业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湖北的“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21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10位,“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在全国居第11位。

3.产业技术支撑不断强大

(1)部分装备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武重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黄锻大型数控板料加工设备、宜昌长机大型数控超长齿条插齿机等属国内规格最大的产品;华中数控、七○九所开发的数控系数和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已实现替代进口,黄石山力公司涂镀层成套设备居国内领先水平,并批量出口国外;武锅具备了600MW电站锅炉的生产能力,并自主开发出大型碱回收锅炉;东风公司混合动力汽车、宜昌力帝废旧汽车拆解设备、凯迪电力大型干法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洪城水能机进水液动蝶阀等重大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批量生产能力;激光加工设备在国内品种最全、产量最大、水平最高;光通信设备及器材研发生产水平居国内前列,光纤光缆产量国内第一,世界第二;中小型特种船舶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出口势头强劲。

(2)装备研发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省装备制造业已建立各种研发机构40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8.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17%.主导产品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由“九五”前的20年左右缩短到10年左右。主要产品品种60%达到20世纪九90年代中期水平,其中约6%的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不断显现

目前,以高校为研发主体的智力资源优势日益凸显。全省已形成以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知识创新平台和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

(1)重点实验室

img52

(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img53

(三)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湖北省产业规模偏小,发展速度较慢,缺乏龙头企业,缺乏带动性和规模效应强的整机产品、系列产品和成套产品。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弱等制约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绝大多数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

湖北除汽车产业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外,其它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均不大,尚未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中低端技术水平的装备多,高技术水平的装备少,信息化程度低,高端设备与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在国家重点发展的16大重大装备领域中,湖北现有装备能进入的仅有6类产品。2007年湖北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规模及产值比东部等省市低4.5%~10.8%,平均每个企业资产分别低12.5%~13.8%.

2.企业的生产工艺落后

产品技术含量总体偏低,附加值不高。总体来看,湖北装备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制造水平仍处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同类制造业的水平。目前还处在以简单的机械化生产为主阶段,缺乏信息化对机械化生产的渗透,产品技术含量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许多装备制造企业尚处于“模仿型”的生产模式中,产品设计、研发、试制水平较低,先进技术的应用程度低,许多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依赖进口。

3.技术开发投入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07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武汉市仅有0.92%,全省只有0.4%,均低于全国同行业1%的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按照国外的经验,要想维持企业的技术水平不落后,研发的投入应占到销售收入3%以上;要想有一定的产品创新,研发的投入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7%;而要保持技术水平在行业内领先,销售收入的13%以上应作为研发投入。湖北多数装备制造企业尚不具备较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大部分关键设备与技术依赖进口,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缺乏,特别是集成创新能力较弱。

4.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成套设备设计和生产能力较弱

根据用户需要,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历来是湖北省装备制造业的弱项,略具优势的产品却难成套供应或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当前,国家亟需的发电设备.湖北省已具备30万、60万千瓦电站锅炉生产能力,但汽轮机、发电机短腿;电子及通信产业,占产品成本七成以上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另两成配套件由沿海提供。湖北省装备制造业缺乏一个核心企业,来形成一个产品覆盖面广、技术水平先进、相互协调配套紧密、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优势行业。

5.人才流失严重,“产、学、研、用”未能紧密结合

多年以来,由于受到南方及沿海地区高薪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的吸引,湖北省各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出现了大范围、大规模流失。再者,湖北省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人才济济,每年都有大量科研成果产出,但由于种种原因,科技成果省内的转让、产业化速度缓慢,产学研用之间未形成有利的互信机制,导致各环节互相脱节,影响产业整体升级。

表2 湖北省装备制造业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分布表

img54

表3 湖北省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研发人员)分布表

img55

二、湖北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环境

1.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别

工业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劳动密集型和高劳动强度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服务化。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进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大改组,从以消耗能源和资源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以节约能源、资源且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从硬件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以软件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向创造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方向发展。此外,工业发达国家精密机械所占比重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美国的这一比例基本上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3倍;关键零部件所占比例也高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工程服务创造的产值已经相当于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80%。

2.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工业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加工组装环节陆续向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不仅如此,资本含量与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业与以IT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扩散程度加大、速度加快。同时,转移的方式也由合资、合作为主向独资、并购为主转变,产业转移出现日益深度化和广度化的新趋势。

3.产业布局调整逐步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在不断拉长,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全球化设计、全球化零部件制造、本地化成套组装与销售已成为跨国公司的主要生产组织方式。这种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演变,是建立在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基础上。历史上,西方国家制造业企业共发生五次重组的浪潮。20世纪90年代末期掀起的第五次重组浪潮,与以往重组的重要区别在于跨国界的强强联合,以进一步谋求全球竞争力。现在的跨国公司均具有这样的特征,不同的用户面对一个相同的技术平台,共同的技术平台支撑着公司内不同的产品,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样的重组整合所体现的“规模效益”,不仅是固定资产或企业生产能力的规模效益,而是更深层次的研究开发规模效益和市场开发、销售和服务的规模效益,从而赋予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集中度新的内涵。

(二)发展趋势

1.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产业技术是当今全球科技发展最活跃的领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应用领域加深与拓展而不断变化,并随时孕育新的突破和掀起新的革命。

(1)信息技术的渗透性更趋突出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结合,使得传感器、开关等传统机电产品智能化,工业监控由仪表向电视化发展,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成为现实,不断地催生出层出不穷的集合性的新的产品门类和新的业务。同时,信息技术的渗透还变革了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网络技术在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中,电子商务和IT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固有的生产、消费、流通方式,网络技术将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一体化、网络化制造贯穿于从订单开始、经营活动组织的组建、产品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产品全寿命周期,网络正在改造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一些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分包的合作方式。

(2)装备制造技术日趋极限化

为适应各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装备制造技术正在从常规制造、传统制造向非常规制造及极限制造发展,集中表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和强场(如强能量场)制造等,并已成为装备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3)新材料推动了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使材料产品实行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化、复合化、低成本化以及长寿命和按用户的要求进行订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纳米材料与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各领域发展的主导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形成纳米加工、纳米电子、纳米医疗及机器人等未来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是对现在的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深入改造。也有人预言,纳米技术在21世纪将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此外,微电子、光电子、新能源、生物、超导、稀土功能、智能等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发展,都将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4)绿色化、人性化和安全性愈加受到重视

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与资源约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形成全球的共识,因而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绿色制造技术是力求产品制造对环境影响最小,对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寿命周期中,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最少,以减少对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欧洲、美国等已制定并实施有关限制产品中有害物质、化学物质等的法律和政策,绿色制造技术将被全球各产业广泛采用,如汽车产业追求的零排放等。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更加关注新技术对人与生物的安全性影响,更加重视产业的安全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积极开发的第四代核电,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更加优越,并具有防核扩散能力的核能利用系统。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中,纳米材料对有机体、环境及健康的潜在影响成为聚焦的重要问题等。

2.新理论新技术手段引领产业的持续发展

由于计算机技术、新型控制理论、测量工程、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推动机械工程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各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及新兴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新理论、新技术手段,这些日臻完善的新理论、新技术手段,为装备制造业的脱胎换骨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1)现代设计的方法和手段

模块化技术和仿真技术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新的设计方法研究领域,三维CAD正成为机械设计的标准,美、日等国家已开始运用虚拟现实理论进行装备产品设计,采用智能CAD系统来表现三维结构模型的设计方案,不断地创造出新型机械、新型元器件和新的系统与软件。

(2)加工技术相互融合,派生出新的装备制造技术

如传统的磨削加工与电加工相结合,形成了电磨削新工艺,从而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用户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组合与固化,形成了新的产品。

(3)绿色化、人性化和安全性愈加受到重视

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与资源约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形成全球的共识,因而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绿色制造技术是力求产品制造对环境影响最小,对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寿命周期中,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最少,以减少对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欧洲、美国等已制定并实施有关限制产品中有害物质、化学物质等的法律和政策,绿色制造技术将被全球各产业广泛采用,如汽车产业追求的零排放等。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更加关注新技术对人与生物的安全性影响,更加重视产业的安全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积极开发的第四代核电,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更加优越,并具有防核扩散能力的核能利用系统。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中,纳米材料对有机体、环境及健康的潜在影响成为聚焦的重要问题等。

3.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机理、新思维的作用下,不断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同时带动装备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20世纪传统的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正向多品种、个性化生产方式转变,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目前出现的并行工程,集单件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优点为一体的精益生产方式,以及基于柔性制造技术的敏捷制造,还包括虚拟制造、智能制造等,开创了制造业定制生产的新时代。与此同时,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同步跟进,表现出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结构转变,减少中间层次,加速信息传递,并且保持着向动态组织管理模式转变。另外,借助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近年来欧美国家出现了以航空、航天、汽车等产业为中心的企业集成趋势,所谓企业集成是指所有企业共享相关的信息,构成一个大型虚拟企业网络,企业间的结合不是靠资本或人,而是由企业拥有的信息来决定,所有全部靠电子设备存储并进行一体化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制造质量,标志着装备制造业开始向网络化时代迈进。

三、需求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衡量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在各省经济发展进程中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湖北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并保持较好较快的发展。从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总量和结构看,仍然存在发展不够,层次不高,附加值偏低等问题。

(一)抢抓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出现新的特点,呈现出加快转移和区域协调联动的趋势。一方面,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和区域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主要行业,除了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区域,但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其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者。另一方面,近年来,沿海地区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等突出问题,经济发展正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提升阶段,加上国家外贸政策的重大调整,到外地寻求发展空间已成为这些地区企业、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共识。因此,推动现有部分产业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沿海产业加快向国内中西部转移,这对湖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加快湖北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

(二)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开发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能力。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上仍然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业主体技术依赖国外,大量先进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缺乏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总承包企业。当前,国际制造业领跑企业呈现一个发展趋势:以工业自动化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产品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甚至不惜从某些成熟技术领域退出,以求重点突破。我们装备制造业的落后,表现为产品竞争力低下,但根源在于企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因此要大力支持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提高技术水平。

(三)推动装备制造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在产业结构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重大技术装备层次不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不优,表现为产业链较短,系统集成能力较弱,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型的龙头企业较少。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全省装备制造业七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一枝独大,占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的50%左右。重大技术装备发展不够。在国家重点发展的16大领域的重大装备中,我省现有装备能进入的仅8类产品。

四、发展思路研究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实施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千亿元产业”和“百亿元企业”计划。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湖北装备制造业已经到了赶超全国企业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而国内工业化进程加速引发的旺盛市场需求和国内外产业转移,为我省在今后5到10年建成装备制造业强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关于振兴湖北省装备制造业的若干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上台阶,即2011年至2015年,装备制造业进入总量扩张阶段,开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高,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力争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一)总体思路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承接转移,扩大需求;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自主化工作;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引进战略投资,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形成“武汉”、“荆宜”、“襄十”(即武汉城市圈、荆州和宜昌、襄樊和十堰)三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全国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预期发展目标

1.行业平稳较快增长。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以上。

2.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等数量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

3.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在优势领域形成多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4.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省装备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平均达到产品销售收入的5%以上,重点领域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国家及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30家以上。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基础件产品水平得到提升。

5.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全省装备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五、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

(一)战略重点

1.保持装备制造业平稳较快运行

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抢抓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机遇,运用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做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加强生产运营协调,创新管理方式,抓好成本、安全、质量和节能等基础管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支持担保机构简化贷款担保手续。提高审保和放贷效率。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

2.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继续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快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我省装备制造业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水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增强装备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集成和成套供应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数字化和本地化制造水平。

人才是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通过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建立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新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以工程项目带动科技进步,培养从设计、制造工艺到操作、管理和应用的各类各级优秀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拥有装备制造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3.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大集团

以壮大企业规模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实施重大项目为依托,按照政府政策扶持推动、企业自主决策运行的模式,加快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培育壮大一批实力雄厚、能够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组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舰队。

重点培育武汉重工集团、三江航天工业集团、中冶南方工程技术公司、湖北航宇装备有限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鼓励采取联合、并购、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直属企业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发展壮大一批产业集群

以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打破条块分割和企业、地域界限,加强社会化、专业化协作与配套,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联合,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企业或以分工协作为纽带的联合体,带动一大批协作配套企业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

以武汉为中心,依托黄石、黄冈、鄂州,襄樊、十堰,宜昌、荆州三大工业经济密集圈,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促进全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光机电一体化、船舶、发电和输变电、数控机床、模具工业、石油化工工程成套设备、冶金设备、环保机械及成套设备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强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湖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新优势。

(二)重点领域

“十二五”期间,湖北装备制造业在下列几个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应重点支持,优先发展。

1.大型清洁高效发电和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

重点发展600MW及以上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热电联产机组,大型水电机组和抽水蓄能水电机组,核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兆瓦级以上大型风能发电设备的核心功能部件。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交流和直流输变电产品、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加快武锅与阿尔斯通合资项目建设,打造全球先进的锅炉生产基地;积极争取支持长动与西门子合资合作,提升汽轮发电机、热电联产和余热综合利用发电机组的优势;抓住东方电气与武锅合作的契机,拓展合作领域,发展核能发电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究开发大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型能源装备,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武汉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依托国家电网武汉高压研究院高压输变电技术、高电压测试技术和高电压大电量及电磁兼容技术的优势,研发500~1000千伏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特高压电力系统动态监测与控制、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等关键技术及设备;支持企业开发生产高压超高压电缆,提升高强度铝合金、铝包钢、光纤复合导线和海底电缆、阻燃电缆的产业化水平。推动西门子输配电集团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和阿海珐集团的“大中型输变电设备制造”武汉阳逻基地建设;支持发展电力远程控制装备、电力电子无功补偿设备、特高压合成绝缘子、500千伏及以上断路器和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系列真空断路设备、全绝缘户外环网开关柜、无励磁分接开关、滤波器、电抗器等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的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主导产品。

2.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

依托武汉高压研究院技术优势,开展高压超高压交流和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研制,加快产业化进程。支持永鼎红旗电缆、武缆、武汉变压器等企业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研发和生产高压超高压电缆,提升高强度铝合金、铝包钢、光纤复合导线和阻燃电缆的技术水平。

3.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及数控系统

抓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研发的机遇,重点发展重型多坐标联动数控龙门镗铣床等系列产品、重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五轴以上数控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车床、磨床系列产品,大型立、卧式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机床、数控专用机床产品;数控系统及新型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单元;高精度电主轴及其伺服单元;直线电机及其伺服单元;数控回转工作台、大型交换工作台、数控刀架、精密滚珠丝杠副、新型气动液压件等功能部件。

重点依托武重和三环锻压、长机科技的机床优势,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推进武汉重工集团与华中数控公司的合作,巩固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及其数控系统的优势;支持三环锻压机床与比利时LVD公司的合作,打造中国最大的锻压机床龙头企业;支持长机科技发展大型插齿加工设备;加快发展普及型数控机床;支持华中数控开发应用中高档数控系统。

4.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

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系统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废酸除硅再生机组等大气治理、工业污水处理等环境净化和危险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系列产品。支持凯迪、安环院、都市环保等企业形成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和污水处理核心技术,承接电厂脱硫、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工程;提高武锅碱回收锅炉、潜江环保除尘成套设备、宜昌力帝报废汽车拆解设备、仙桃衡德生活垃圾处理成套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武汉鼓风机、广水风机、龙净环保、襄樊五二五泵业、武汉四方泵业、天虹仪表等企业发展环保装备配套产品,提高环保设备本地化配套率。

5.特种船舶及船用配套设备

依托武昌船厂、青山船厂、宜昌船厂和中船重工在鄂企业,发展海洋平台工作船、不锈钢化学品船、多用途集装箱船、豪华游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种船舶,以及大马力船用低速柴油机、发电机、船用辅机等船用配套设备,做强做大特种船舶出口基地。

6.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成套设备

重点发展大型板坯连铸机、大型薄板热轧机组、冷轧机组和涂(电)镀层成套设备,形成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开发、本地化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冶金装备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支持中冶南方自主研制冷轧机组,加快实现极薄板五机架全六辊冷连轧机组产业化和双机架平整机国产化;支持中冶连铸发展高端板带和电镀成套设备;支持黄石山力公司发展大型化(热镀锌25万吨级以上、彩涂板12万吨以上)、柔性化、高效化、清洁化、节能化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

7.激光加工设备

重点发展大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设备、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全息防伪材料等系列产品。支持华工团结激光公司及华工恒信等企业消化再创新CO2激光器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泵浦的全固态激光器,开发生产高功率激光设备,以及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支持楚天激光公司等企业开发生产激光医疗设备和激光美容医疗产品等;支持华工图像公司开发应用填补国内空白的综合防伪全息快速定位烫印技术。加快配套技术扩散,带动产业链上配套企业的发展,力争激光成套设备产业链配套环节综合配套率达到60%以上。

8.光通讯设备

依托武汉邮科院、烽火通信、武汉普天、长飞公司的研发和制造优势,发展光通信设备及新型光通信器件和特种光纤光缆,打造光谷产业链。

9.大型石油钻采设备

重点发展大型石油钻机,车装钻井、修井和固井、压裂设备,天然气压缩机等系列产品。依托江汉石油四机厂为主体的荆州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巩固提升车装钻井、修井和固井、压裂设备的优势,发展大型石油钻机及海洋石油钻修井工程装备;支持江汉石油三机厂发展大型天然气压缩机、抽油机等主导产品,加快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机械生产出口基地。

10.特种运输车辆及新能源汽车

依托东风、三江航天、三环等大集团和随州专用车基地,发展公路运输和市政作业、工程施工、机场、油田、国防等急需的特种车辆、特种汽车底盘和改装汽车,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加快产业化进程。支持南车集团整合武昌车辆厂、江岸车辆厂等资源,组建南车集团武汉货车公司,形成武汉铁路货车研发生产基地;支持武汉正远铁路电气公司发展铁路电气自动化、智能化系统。

11.新型包装、纺织和建材机械

重点发展数字化成套纺织设备、包装机械、新型涂布机等系列产品。巩固京山轻机包装机械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成套化水平;提高宜昌纺机、天门纺机和黄石印染机械制造水平,促其向智能化、成套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支持沙市轻机开发生产替代进口的新型涂布机等造纸设备;支持华新集团、航天双龙等企业发展大型超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混泥土揽拌车、泵车等。

12.航天航空设备

围绕航天器、大飞机、灭火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和浮空飞行器及其关键部件,大力推进重大装备、关键工艺产品自主化和产业化。依托三江航天集团、605所、航天42所、航宇救生装备公司、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公司等军地企业和科研单位,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工艺产品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大飞机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航空座椅配套产品以及拓展与航空相关的航空培训、使用、维护、服务等。

13.大型工程与农业机械

重点发展轨道工程、系列挖掘机等大型施工工程机械,大吨位起重机、叉车等系列产品。依托中铁科工集团、武汉重工、武船、三江集团万山公司、南车集团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和合资合作等途径,开发生产大断面岩石掘进机、轨道工程设备、轨道交通车辆,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支持武桥重工发展大型桥梁、港口专用机械;积极引进徐工、三一重工和小松等知名企业,发展大型施工工程机械;依托湖北神牛、永祥粮机等企业,发展大马力拖拉机等农业耕作机械和农产品成套加工设备。

14.重点基础件

大型铸锻件。合理配置资源,向专业化生产集中,实现资源、设施共享,支持大冶、阳逻建设大型铸锻件加工中心;巩固强化大型船用曲轴、冷热连轧机铸锻件等主导优势产品,重点向高附加值、新技术产品方向延伸,满足电力、石化、冶金、船舶等行业的发展需求。

基础零部件。重点发展数控功能模块,大型、精密轴承,高压柱塞泵/马达、液压阀,气动元件,橡塑密封件,高强度紧固件等;联合高校等科研力量,重点突破中高端基础零部件研制难题。

加工辅具。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精密高档磨料磨具等;积极支持武汉、十堰、随州、鄂州模具产业基地建设。

15.现代制造服务业

大力发展与装备制造相关的配套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依托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e-works、天喻软件公司、开目公司等单位,重点围绕汽车、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主要行业,积极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制造企业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研究开发智能化数字设计技术(平台)、虚拟制造技术、生产过程集散系统控制技术、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数字化改造专用软件与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依托中冶南方、中冶连铸、中铁大桥局、武船重工、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等提供工程总承包总集成服务。

六、若干建议

从总体上考虑,湖北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是:解放思想,加大装备制造业改革开发的力度,以体制创新、结构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为契机,促进湖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一)结合实际,科学规划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制定振兴和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产业重点、地区布局、重大政策,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促进作用。

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鼓励出口政策、补贴节能产品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强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积极谋划一批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影响的装备大项目,争取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落实和争取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优惠政策。

(二)深化改革,优化结构

一是坚持和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积极支持和推进兼并重组。出台在人员安置、资产划拨、财税分配等方面鼓励性政策,支持优势装备企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并购、控股。二是创造条件组建集科研、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工程公司和总包企业,扩大市场化的外包和社会化协作,培育专、精、特的配套企业,形成若干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装备产业链。

(三)自主创新,培育品牌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同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湖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和协同研发的合力。二是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力度,积极采用信息技术、网络集成技术、数控技术和其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产品的设计开发效率、工艺制造水平,力求在交通运输、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等重大领域,以及核心元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掌握核心技术。三是积极培育和精心打造“湖北制造”知名装备品牌,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湖北的“航空母舰”。

(四)打通投融资渠道,政府采购扶持

一是充分利用证券、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资源,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企业通过直接上市、增资扩股或买壳、借壳、置换、重组等途径及发行企业债券等,拓宽投融资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二是对湖北生产的装备产品,特别是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项目和政府采购优先订购、示范使用。三是对装备制造业中的基础性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协调研究院所和装备企业共同参与,加大转化和应用的力度。

(五)组织重点技术攻关

选择特大型及关键零部件制造、轻量化材料制造、精密成型制造、柔性及超精密加工制造、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与控制、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等集成度高、综合性强、产业渗透和辐射作用显著,对我省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支撑作用的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省科技三项费用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重点技术开发的支持。

(六)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发展

围绕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强客户咨询、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发展市场调查、工业设计、软件开发、信息咨询、会展物流、维修检测等中介服务公司。鼓励和引导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联合国内外相关企业或机构组建形成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提高装备产业的总承包总集成能力。支持取得工程和设备总承包资质,提高总承包总集成业务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七)人才为本,加强领导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外籍人员在鄂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坚持用技术创新项目招揽人才,用搭建创新平台吸纳人才,用良好的创新环境聚集人才。对企业急需的领军人才、关键人才,要舍得开出优惠条件,不惜投入相当成本吸引过来。二是把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现代产业技术工人放在突出位置,完善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激励、考核、监督和约束机制,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用一流人才办一流的企业。三是加强振兴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工作的领导,建立振兴湖北省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

七、相关附件(重点项目建议说明)

(一)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及数控系统

1.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制造业是我国的基础性、支柱性的战略产业。制造业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制造装备。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数控机床。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工作母机”,是先进机械制造装备的典型代表,是制造装备的“母装备”。

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核心,是决定数控机床的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也是数控机床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数控系统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我国数控系统产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中高档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依赖进口,且进口额逐年上升。数控系统产业关系到巨大的国家经济利益,是现代各种新兴技术或尖端技术产业得以存在或发展的“使能产业”。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是《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2.现有工作基础

(1)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并取得了一批阶段成果

我省拥有武重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机构,技术实力雄厚,承担了数控机床国家重大专项多项研究开发任务。在全数字高档数控装置、基于国产CPU的数控系统、全数字伺服装置与伺服电机等领域和部分关键技术上居国内领先水平。

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设计制造的十六米数控立车、十二米五滚齿机等一批超重型机床产品代表了国家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数控落地铣镗床和六十吨强力旋压机在能源、军工、航天工业被誉为“功勋设备”。“华中I型数控系统”被专家评定为重大成果、多项创新和国际先进,五轴(及以上)联动数控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机床配套用联轴器、涨紧环系列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工艺适应性。FGD系列多功能快换刀架技术具有结构先进、制造精度高、使用方便、互换性强等优点。

(2)企业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明显提高

我国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科技攻关、开发自主版权数控系统两个阶段,已为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新开发1300个品种,已有一定的覆盖面。新开发的国产数控机床产品大部分达到20世纪中叶的国际水平,部分达到90年代国际水平,为国家重点建设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数控机床。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黄石锻压机械股份公司、华中数控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十一五”以来,已开发出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几十种,并已经在国防军工和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取得良好的应用业绩。

2007年,华中数控与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和镇江推进器厂合作,承担国家863项目,生产用于加工8米船用螺旋桨的七轴五联动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CKX5680,能一次装卡完成螺旋桨五轴联动数控加工,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

经过“十五”、“十一五”以来技术改造,重点骨干企业的制造能力又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形成一定的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能力。

2006年,我省武重机床集团、三环黄石锻压等企业先后有多工位压力机、数控不落轮对车床、重型数控铣镗床、四柱热压液压机和数控折弯成形机等成套、批量产品出口。开创了大重型机床成套出口新局面。

3.产业发展重点

抓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研发的机遇,重点发展重型多坐标联动数控龙门镗铣床等系列产品、重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五轴以上数控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车床、磨床系列产品,大型立、卧式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机床、数控专用机床产品;数控系统及新型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单元;高精度电主轴及其伺服单元;直线电机及其伺服单元;数控回转工作台、大型交换工作台、数控刀架、精密滚珠丝杠副、新型气动液压件等功能部件。

重点依托武重和三环锻压、长机科技的机床优势,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推进武汉重工集团与华中数控公司的合作,巩固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及其数控系统的优势;支持三环锻压机床与比利时LVD公司的合作,打造中国最大的锻压机床龙头企业;支持长机科技发展大型插齿加工设备;加快发展普及型数控机床;支持华中数控开发应用中高档数控系统。

(二)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

1.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冶金装备制造业位于钢铁行业的上游,行业发展与钢铁行业的发展情况紧密相关。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中心,新建高炉和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大了对冶金设备的需求,致使我国冶金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也非常快。近年来,我国冶金设备国产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冶金工业本身的发展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很多冶金工业所需重大设备进口比例仍较大。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列为16项重大技术装备之一,并明确提出:研制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满足汽车工业和家电等行业发展需要。

2.现有工作基础

冶金设备制造业重点解决连铸连轧成套设备的制造,该产业是湖北省装备制造业中最具特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连铸设备研发走在国内前列,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产品约占国内市场的1/3。

中冶南方极薄板五机架全六辊冷连轧机组和双机架平整机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推拉式酸洗机组、连续式酸洗机组、盐酸再生装置、单/双机架可逆轧机以及所有后续加工生产线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所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

中冶连铸公司电镀成套设备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2009年,中冶连铸公司成功进行了厚度0.25-1.2mm、宽度1000-1500mm等规格宽幅带钢连续电镀镍试验生产,并实现镀层双面不等厚。此举填补了国内宽幅带钢连续高速电镀镍生产技术的空白,将带钢连续电镀高附加值产品推向更高水平。

山力公司围绕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镀铝板等新材料的深加工开发成套技术设备,形成了从研发设计、设备制造、中试生产、工程承包到实习培训的产业链和服务体系。成功开发出了适合我国国情,性能指标与国外产品相媲美的涂镀板加工成套设备,并逐步打开了国内市场,已承建了80多条同类生产线。

3.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大型板坯连铸机、大型薄板热轧机组、冷轧机组和涂(电)镀层成套设备,形成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开发、本地化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冶金装备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

依托武钢、冶钢等钢铁企业重大建设项目,中冶南方自主研制冷轧机组,加快实现极薄板五机架全六辊冷连轧机组产业化和双机架平整机国产化;支持中冶连铸发展高端板带和电镀成套设备;支持黄石山力公司发展大型化(热镀锌25万吨级以上、彩涂板12万吨以上)、柔性化、高效化、清洁化、节能化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

(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

1.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整合科技资源、实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应用,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变革,带动产品设计和制造模式的创新、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模式的创新,是新时期我国制造业适应全球竞争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将制造业信息化列为制造业发展的三大方向之一,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并将“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列为优先主题。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走制造强国之路的重要任务。

2.现有工作基础

制造业信息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一面旗帜。自2002年启动实施以来,湖北省紧密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果。

——制定并发布了《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规划》,成立了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同时,成立了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使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有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培育了一批“两甩” 应用示范企业,形成了精品工程。“十一五”期间,示范企业的平均年销售收入由1.8亿元增长到3.2亿元,增幅为77.78%;示范企业的平均库存占用率由27%降低到20%,降幅为26%;平均新产品开发周期由163.7天降低到87.2天,降幅为46.73%。

——攻克并推广了一批特色关键共性技术。在CAD、CAPP、PDM、CRM等信息化技术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培育了开目、天喻、莱恩等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软件企业。

——完善了中介服务体系,壮大了服务队伍,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开展制造业信息化专家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活动,为省内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提供了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服务,获得了良好效果。

——培训了一批信息化人才。初步构成了以业内专家为指导,以技术支持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制造信息化相关培训次数累计达20次,培训各类人才2.6万人次,省级示范企业中从事信息化人数达到近1000人以上。

3.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信息化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加速改变湖北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并使装备产业的生产向柔性制造系统、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与装备制造相关的配套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围绕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强客户咨询、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发展市场调查、工业设计、软件开发、信息咨询、会展物流、维修检测等中介服务公司。鼓励和引导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联合国内外相关企业或机构组建形成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提高装备产业的总承包总集成能力。支持取得工程和设备总承包资质,提高总承包总集成业务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依托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e-works、天喻软件公司、开目公司等单位,重点围绕汽车、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主要行业,积极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制造企业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研究开发智能化数字设计技术(平台)、虚拟制造技术、生产过程集散系统控制技术、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数字化改造专用软件与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依托中冶南方、中冶连铸、中铁大桥局、武船重工、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等提供工程总承包总集成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