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五”期间机械工业的高速增长

“十五”期间机械工业的高速增长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十五”期间机械工业的高速增长“十五”时期是我国机械工业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表19-1 机械工业“十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资料来源:原国家经贸委《机械工业“十五”规划》、《中国机械工业年鉴》。

一、“十五”期间机械工业的高速增长

“十五”时期是我国机械工业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2004年,机械工业经历了连续3年的高速增长期;2004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后,机械工业的经济运行明显降温。即便如此,机械工业“十五”规划总体目标中的大部分要求,已经在2004年提前完成(见表19-1)。

表19-1 机械工业“十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

资料来源:原国家经贸委《机械工业“十五”规划》、《中国机械工业年鉴》(2005)。

1.产业规模快速扩张,重大装备产量实现大幅增长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1~2005年,我国机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从14756亿元、3217亿元和647亿元增长到41428亿元、10821亿元和2141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也较“十五”期初的2001年有较大提高,说明机械工业规模扩张的速度超出了全部工业的增长速度(见表19-2)。

表19-2 2001~2005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利润增长情况

img103

资料来源:2001~2004年数据根据历年《中国机械工业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0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与信息部:《2005年机械工业产销增幅超过20%》,载《中国工业报》,2006年2月6日;《我国机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4万亿元》,载《中国工业报》,2006年2月16日。

重大装备产品的增长超出行业整体水平。尤其是发电设备以及冶金设备中的冶炼设备和金属轧制设备,2000~2004年的产量增长速度分别提高4.7、4.3、3.6倍(见表19-3)。

表19-3 2000、2004年重型大型装备产品的产量增长情况

注:括号内数字为2004年比2000年增长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工业统计年报》(2000),《中国机械工业年鉴》(2005)。

2.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机械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以增加值衡量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1年的38387元/人提高到2004年的85725元/人,增加1倍以上。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增加值率2003年分别达到6.38%、10.80%和27.17%,2004年以后受市场需求回落、主要原材料价格上升和重要盈利产品——汽车降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行业盈利水平降低,各项效益指标有所下降(见表19-4),但较“十五”初期有较大提高。

3.技术进步步伐加快

新产品产值不断增长,从2001年的275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079.01亿元,占当年机械工业总产值的17.09%。2000年在机械工业13个大行业中,有9个行业的新产品产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行业是:电工电器行业(43.25%)、重型矿山行业(40.68%)、仪器仪表行业(37.15%)、基础件行业(32.43%)、石化通用行业(24.56%)、其他机械行业(18.62%)、文化办公行业(15.53%)、机床行业(15.42%)和食品包装行业(14.73%)。[1]

表19-4 2001~2004年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注: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企业。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机械工业年鉴》。

产品结构进一步升级,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迅速提升。以有“工作母机”之称的机床行业为例,“十五”期间在机床工业总体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数控机床得到更快发展,五轴联动加工机床等高端产品也取得重大进展,金切机床数控化率(按台数计)从2001年的9.12%提高到2004年的13.34%;液压件中的中高档产品产量迅速提高,一般中高档产品基本可满足国内需要;仪器仪表产品中,电表、水表、煤气表等一般产品比重不断减少,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已取得重要成果;电力设备中,30万千瓦、60万千瓦等大型机组得到很快发展;轿车在汽车中的比重迅速提升,重型汽车和高档大客车已基本上可满足国内需要。[2]

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果,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

在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的研制方面,用于世界相同电压等级中海拔最高项目的交流750千伏成套输变电设备已成功投产;代表当代先进技术水平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100万千瓦核电机组等的研制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化方面,我国企业引进技术、自主研制的30万千瓦、60万千瓦等级亚临界火电机组各项性能参数指标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水平,已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主力机组;超临界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2005年共生产60万千瓦超临界汽轮机33台,60万千瓦超临界锅炉34台;目前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订单已有玉环、邹县、外高桥、泰州等项目10多套。[3]为三峡工程制造的70万千瓦水电机组和主要辅机以及500千伏交直流输变电设备为大型水电和输变电设备立足国内设计制造奠定了基础,在三峡右岸70万千瓦水电机组国际招标中,国内企业中标全部12台机组中的8台,基本实现了国产化的目标。

大型乙烯成套设备中,6万吨、10万吨乙烯裂解炉、大型冷箱装置、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大型聚丙烯(25万吨环管法)装置、14万吨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装置、10万吨聚酯成套设备、6万吨湿法腈纶、大型炼油装置千吨级加氢反应器、800kN活塞力压缩机、循环氢压缩机等均已立足国内制造,为金山石化、燕山石化、大庆石化、扬子石化等48万~66万吨乙烯改扩建装置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国产设备,节约工程投资近5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型冶金设备领域,实现了鞍钢1700大型热连轧生产线成套设备国产化。这是我国首条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编程、自行调试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热连轧生产线。该生产线成套设备研制立足于国际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国产化效益显著。生产线工程总投资11亿元,仅为成套引进所需费用的1/5,年经济效益达7亿多元,投资回收期仅约一年半。该成套设备的研制成功,为我国自行建设大型热连轧带钢生产线树立了成功典范。[4]

4.进出口总额不断扩大,逆差大幅缩小

“十五”期间,机械产品进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在总量规模方面,进出口总额不断扩大。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886.9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228.67亿美元,2005年占当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的15.67%。在进出口顺逆差的增减变化方面,逆差初期不断扩大而后期迅速缩小。2001年,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191亿美元,其后的2002年和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255亿美元和387亿美元,2004年达到512亿美元。但机械产品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的情况在2004年就已经出现了逆转,当年进口增幅42.77%,出口增幅49.87%。2005年机械产品进口额1184.07亿美元,出口额1044.6亿美元,进出口逆差缩小到139亿美元(见表19-6)。进口结构向机械装备尤其是以大型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高档机械装备偏移,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用进口设备在进口额中占较大比重;出口方面,加工贸易出口取代了一般贸易出口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形式,从出口主体看,近60%是外商在中国生产的产品。[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