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电影集团:以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链

上海电影集团:以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链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短短几年,上影已拥有电影650多部、动画片30 000分钟、科教片1555部、电视剧近10 000部的庞大片库,形成了制片、发行、传播三足鼎立的经营格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了自己的产业链。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是上海电影集团下属拥有75个加盟影院、198块银幕的跨省市院线公司,其规模在目前全国30多条电影院线位列第一。

贰 上影集团:以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链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电影集团之一。公司拥有5家大型制片企业,14家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大型拍摄基地,旗下的上海联和电影院线被誉为“中国第一院线”,2003-2005年该院线票房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短短几年,上影已拥有电影650多部、动画片30 000分钟、科教片1555部、电视剧近10 000部的庞大片库,形成了制片、发行、传播三足鼎立的经营格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了自己的产业链。

一、七年磨一剑,打造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电影集团

img15

老牌国企 再塑辉煌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是由闻名全国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等单位合并组建的大型电影企业,是目前全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电影集团之一。上影的主营业务是制片、发行、传播,并形成三足鼎立的经营格局。随着电影技术服务日益成熟,电影拍摄基地不断完善,上影的影视文化产业链基本形成,产业水平初具规模。

行内人士知道,七年前的上影集团,负债率曾高达70%,向银行借了5亿多元人民币,下属单位属于亏损的有71%,亏损总额加起来有3500万,年产电影只有三五部。

然而,七年磨一剑,如今的上影已风生水起,迅速成长壮大。人们发现热播影片《风声》的背后是上影集团,观众通过《高考1977》《建国大业》《锦衣卫》《大耳朵图图》《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优秀影片记住了上影集团。默默七年,厚积薄发,上影集团改革的步履匆匆却迈得坚实而执著。

现在的上影集团已经拥有5家大型制片企业,14家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大型拍摄基地,旗下的上海联和电影院线被誉为“中国第一院线”,2003-2005年联和院线票房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旗下的东方电影频道是24小时播出的影视频道,播影视精品,树评论权威,建专业频道,在收视市场备受大众关注。短短几年,上影集团已拥有电影650多部、动画片30 000分钟、科教片1555部、电视剧近10 000部的庞大片库。他们的奋斗目标是:把上影集团建设成为以一流影视内容产业为主体、一流影视技术为支撑、一流拍摄基地为基础、一流市场覆盖为保障、一流影视人才为首要资源的上海标志性文化产业,成为主业突出、择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强、跨越区域发展的、具有海外重大影响和国内领先地位的影视文化集团。

二、制片、发行、传播形成三足鼎立的经营格局

(一)影视制作

上影集团以发展影视内容产业为立身之本,以“华语电影”为品牌理念,始终追求创作生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他们出品故事片、美术片、科教片、译制片、电视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广告片、纪录片、资料片及电视综艺节目等各种类型的影视片,一直受到国内外广大华语影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仅故事片就荣膺国内外各类奖项500多项。同时,上影集团多方募集资金,吸纳各路精英精诚合作,共同打造上海电影品牌,携手推动华语电影繁荣,出品的优秀电影和电视剧有《邓小平1928》《生死抉择》《红河谷》《紧急迫降》《美丽上海》《城南旧事》《一江春水向东流》《2046》《风声》《建国大业》《我的青春谁做主》等。

(二)影视发行

上影集团的影视发行主要依靠上影集团影院投资发展公司、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等,这4家公司的强强结合使上影的发行如虎添翼。

上影集团影院投资发展公司是为了适应上影集团发展电影销售渠道和销售终端的要求,落实上影集团影院投资发展战略目标而成立的专业化影院投资管理公司,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细分市场,以全资、控股、参股的方式建设了一批标准化影城。

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是上海电影集团下属拥有75个加盟影院、198块银幕的跨省市院线公司,其规模在目前全国30多条电影院线位列第一。上海联和院线对旗下成员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在做好做大上海电影市场的同时,不断向华东乃至全国拓展市场空间,成为全国电影行业中的“航空母舰”。

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电影集团下属的中国内地电影业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由原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制组建而成,公司在上海地区拥有十几家全资、控股或参股的电影院,主营影视录产品的发行、放映、制作、销售,以及影视器材、相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公司下设拥有特殊许可证的上海电影影像出版社,可承接各种影像制品的出版发行业务。

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是1994年10月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上海组建的全国第一家由制片厂经营的影视发行公司,1995年,公司在上海与20多家电影院共同组建了东方院线,率先打破了几十年来电影发行区域垄断、独家经营的计划经济模式,为电影发行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以及上影实行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三)影视传播

上影集团旗下的媒体资源主要包括一个电影频道——东方电影频道;四本杂志——《电影故事》《世界电影之窗》《电影新作》《卡通王》。其中,东方电影频道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地方性电影频道,本着“传承百年电影文化,共享全球影视盛宴”的办台方针,以播放电影为主,兼播电视剧、动画片、影视资讯,在内容上兼顾本土和海外文化的交融,在风格上注重经典和流行的搭配,表现出引领时尚的气势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每天滚动播出24小时的电视节目,是全国第一家全天候播出的专业电影频道。

三、内忧外患下的“转企改制”

上影集团曾经是一家国有文化事业单位,需要完成且仅能完成的工作只有一项——拍电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购统销的政策让上影集团养成了“没钱让你管,有了钱不要你管,拍出了影片他不管”的思维惰性。老牌国企沉重的文化包袱让上影止步不前,那时候的状况是:反正政府出钱拍电影,拍完之后,好的得奖,差的也不用管。这种心理让上影集团变成了一座被市场化海洋所包围的孤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影集团必须进行转企改制,对上影来说,意味着要从文化事业单位变成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这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大胆决策。1997-2002年,是中国电影的低潮期,国产电影年产量不足百部,中国的电影市场基本是美国大片的天下,中国加入WTO后,电影业更是一片“狼来了”的局面。作为中国电影诞生地的上海也同样遭遇“等米下锅”的困境,很多著名电影演员月薪仅300多元,有人甚至预言:上影等一批老牌制片厂“将终结其生命”。

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困境下,上影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转企改制,要重放光彩也只能转企改制。于是,他们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上影开始融入市场,走自负盈亏的产业化道路。

四、大刀阔斧打造“产业链”

img16

携手搜狐 强强合作

为什么在中国电影市场低迷的时候,美国电影却大行其道?这是一直困扰着上影集团领头人任仲伦的问题,也是拯救上影集团必须搞清楚的症结。2003年,任仲伦在好莱坞找到了答案,他发现好莱坞一些大的影业团体都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制片、发行、放映、片场、媒体,甚至还有主题公园,形成了一个上中下游相互关联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每个环节都是集团可控的,无须受制于其他企业或机构,主要是依靠市场进行调节。海外大型影业团体依靠档期和院线控制市场的产业规律,启发任仲伦提出了“造院线”的规划。

万事起步难。当时的电影厂没有发行功能,放映更是跟电影业无关,电影院不属于电影业而是属于文化厅,电影制片厂也只是一个艺术生产机构,跟市场几乎没有关系。如此的局面也给上影铺设产业链道路带来了巨大的阻碍,身为上影总裁的任仲伦,虽然当过老师、办过报纸,也曾经是公务员,然而看似儒雅的他,骨子里却有着“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他坚信要成为一个现代的影业团体,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要做产业链,就必须从“造院线”开始。在重重的压力之下,任仲伦带领上影集团抢先“造院线”,近至长三角,远到海南岛,以“联和”为品牌的院线遍布了全国40多座城市的100多家影院,他们还斥资3个亿和时代华纳开工建设10家国内最豪华的五星级影院。2008年上影投资在“造院线”上的资金超过5个亿,而在票房上,上影的联和院线在2006年一年就突破了3个亿,取得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数个第一,2010年仅1月份票房收入就达到了1.43亿元。目前联和院线在全国票房的占有率大概达到10%,排在万达和中影星美之后,位列第三。投资影院的效应显而易见,一时间,上影票房连年稳居全国各院线前列。

上影集团通过短短几年时间“造院线”,打造了一个最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上影的业务涵盖有:多片种的制片板块,跨区域的发行、院线和影院的市场板块,以东方电影频道为主兼杂志和音像出版社的传媒板块,以上海电影技术厂和车墩拍摄基地为主的电影技术服务板块,以及酒店衍生业务等。四大板块相辅相成,是上影全产业链战略的基本要件。

任仲伦曾经说过,全产业链发展是上影集团的主要发展方略。

五、合作共赢凸显两大核心竞争力

上影集团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始终秉承“开放必改革,合作求发展”的方针,以强大的制片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赢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国内,在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时候,上影开放大门迎接各路人才,深入合作提升竞争力,贾樟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2004年之前,贾樟柯的作品只能归类于地下电影,在国内从未进行过公映,而上影却看中了贾樟柯作品的独特艺术水准,决定与其合作。贾樟柯并没有让上影人失望,从《世界》到《三峡好人》,从《24城记》到《上海传奇》,贾樟柯的作品屡获大奖,在国际上声名鹊起。正是这种对艺术的包容和尊重、对影片质量的追求,使得上影集团在2009年硕果累累。作为第一出品方出品的电影获得国际国内奖项达38个,若加上联合出品的影片获奖数量达到103个。同时,上影集团与民营电影企业如华谊兄弟,以及电影产业巨无霸中影集团合作密切,在《集结号》《画皮》《建国大业》等电影中以联合出品方的身份出现,从而分散市场风险并确保了自己的商业收益。

上影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他们2005年出品的《伯爵夫人》成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拍片,2007年的《蓝莓之夜》是国内电影企业第一次投资外国电影,2008年的《木乃伊3》是中国电影企业首次与美国著名公司——环球公司合作的顶级商业大片。此外,上影还与美国华纳合作建造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影院,在国内率先推出IMAX商业超大银幕。2010年又与全球最大的顶尖影视技术公司“法国特艺”合作打造影视技术基地,目标直指“东方好莱坞”。

至此,上影集团电影产业链上的两大核心竞争力已经凸显,即强大的制片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2009年生产电影456部,出品和联合出品、进入全国发行体系进行公映的影片18部;拍摄电视剧500集。依靠布局完整的市场发行体系,他们的产品已经覆盖上海,延伸江浙,突破京粤川,影响长江一线,吸纳了更多的影院加盟联和院线,2010年的票房成绩成功突破10个亿。

六、辉煌六十年,上影再度起航

2009年是我们祖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六十周年,并且是上影的丰收之年。他们创作的《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廉吏于成龙》《马兰花》和《大耳朵图图》等作品,获得电影华表奖、金鸡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十数个奖项,成为中国电影企业中的最大赢家。同时,联合出品的《建国大业》《风声》《铁人》等影片,也赢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双重盛誉。2008年,上影被评为“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同时被商务部等部门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09年,上影又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

目前上影拥有四大板块:制片、市场、技术、传媒;三个标志性建筑:上影总部大厦、车墩影视基地、佘山后期制作中心;制定了三个具体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多元产权和现代影业集团;确保两大核心竞争力:创作和市场的优势。创作上,上影坚持多片种繁荣,力求故事片、美术片、译制片、戏曲片、科教片、纪录片等多元发展,因此这几年,上影的作品也呈现到处开花、到处收获的局面。像2009年就推出了故事片《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美术片《马兰花》;戏曲探索片《廉吏于成龙》;纪录片《上海传奇》等众多作品。在创作方式上,则秉着“开放促改革,合作促发展”的心态,打开大门,既力推本土导演,又与国内外一流人才进行广泛合作。上影不断与王家卫、李安、贾樟柯、陈可辛等众多一流电影人合作,获得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收获。通过全体上影人的共同奋斗,他们的作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竞争力显著增强,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上影人建设一个产业链完整、多片种繁荣、创作生产能量领先、市场占有率领先、国际影响力领先的中国现代影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正在实现。

如今,当各大媒介公司纷纷上市融资的时候,上影也公布了准备已久的两个上市方案:一个是将包括制片在内的全部经营性资产进行整体上市;另一个是将影院投资管理公司、联和院线、东方影视发行和直属影院、东方电影频道广告经营权等市场资源上市。现在上影正紧锣密鼓地寻找战略投资者,共同来打造一个真正开放、具有竞争力、具有优势的新型的影业集团,一旦所有的部署成熟,便争取早日上市。

(中南大学文学院 赵晴 周静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