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栏目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智慧

栏目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智慧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央视《道德观察》:栏目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智慧(一)栏目和核心竞争力创办一个有个性的栏目并不难,难的是栏目在个性化之后能够成长,形成竞争优势,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道德观察》的成功,离不开媒体对栏目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而总结其间的智慧对于如何办好电视栏目则不无裨益。纵观整个栏目,《道德观察》是在使用以下三大法宝来打造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四、央视《道德观察》:栏目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智慧

(一)栏目和核心竞争力

创办一个有个性的栏目并不难,难的是栏目在个性化之后能够成长,形成竞争优势,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武汉有家面向市场的综合性都市报在2006年创办了一个叫“歉意转播”的栏目,主要刊发由当事人口述、记者整理的各类当事人对有关相识者,尤其是自己亲友的愧疚,栏目不可谓不独出心裁。然而,这个别具一格的栏目并未存活多久,表面原因是传阅率低,社会影响力不大,深层原因则是栏目信息特长与受众接受偏好未能实现有机匹配,以致栏目所传播的信息在满足目标受众迫切需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与文化含量上还不突出。栏目上承媒体全局,下启具体节目,对办好电视传媒具有格局建构的特殊重要性。

中央电视台的《道德观察》栏目,是一个个性鲜明、内容厚重并深受广大受众欢迎的优秀栏目。从数量上看,在《道德观察》2005年2月5日—3月7日所做的受众网上调查中,对该栏非常满意的受众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53.55%,满意的占30.33%,两者合计为83.88%。从质量上看,曾有涉嫌经济犯罪的嫌疑人在收看节目后与《道德观察》联系要求自首。上述数量与质量的传播实际,说明《道德观察》栏目具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影响力。《道德观察》的成功,离不开媒体对栏目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而总结其间的智慧对于如何办好电视栏目则不无裨益。

我国传媒的生态环境,要求栏目编辑工作正视栏目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大众传媒既有企业的一些特点又不限于企业:大众传媒首先是信息传播中心与舆论机关,其次才是产业机构。由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实际与文化改制的有序推进所形成的我国大众传媒业的二元特征,在使我国大众传媒还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游戏规则行事的同时,又必须对企业经营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有所借鉴。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大众传媒业的竞争毕竟扎扎实实地存在着,媒体相互间的比拼日益激烈。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早在1993年就仅依靠5分钟的广告收入作为栏目的运作经费,成为央视第一个实行制片人制度的栏目。[32]在央视内部,如果栏目收视理想,综合排名长期靠后则有遭末位淘汰之虞。因此,打造核心竞争力之于电视栏目的生存与成长就显得不可或缺且具有紧迫感。

(二)《道德观察》打造栏目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法宝

《道德观察》需要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大众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栏目相对于竞争对手用于实现服务对象价值与栏目自身价值而形成的持续竞争优势,栏目由此获取的是收视率、美誉度、社会影响力与广告收入。核心竞争力以传媒素养为主要内容,具有难以替代的特点。开头是重要的,没有先声夺人就难有广大受众对节目开头之后主体部分的接受兴趣。《道德观察》通常由出镜的主持人以精辟的议论和对新闻事实概述的结合在节目的开头设置悬念,但是,这种由美国《华尔街日报》所开创的特稿结构技巧早已普遍用于我国的各类大中型纪实类电视节目当中,因而也就无法构成《道德观察》栏目的核心竞争力。有人认为大众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有三个层面20个着眼点。[33]笔者以为,从实务工作着眼,编辑人员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应着重抓取受众、人才、内容与形式四大要素。

那么,《道德观察》栏目的核心竞争力何在?纵观整个栏目,《道德观察》是在使用以下三大法宝来打造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1.栏目设置:不做加法做减法,独辟栏目成长空间

所谓不做加法做减法,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指的不是在竞争对手较多的领域搏杀成一片血腥的“红海”,而是另辟空间、立桩划界来创设栏目,经营栏目,实现错位发展。此即进行另类竞争的差异化成长方法。

在不做加法做减法上,《道德观察》栏目有三个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回避那些一眼可知的新闻传播热点领域,长于在人们熟视无睹、习焉不察的新闻区域开掘编辑耕耘空间,先声夺人。时政、财经、司法等领域向来被视为新闻资源丰富区域,但挤在同一区域设置栏目,稍不留神就难免出现同质化倾向。央视的法律栏目可谓不少,面对同一个频道中的《今日说法》、《法制在线》、《大家看法》、《法律讲堂》、《中国法制报道》、《天网》、《忏悔录》等栏目,广大受众要想将这些栏目区分清楚还真不容易。相形之下,《道德观察》则是一个可以让广大受众眼球一亮且过目难忘的栏目。传媒为内容产业,栏目设置应该在目标受众确立后先明确栏目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规定形式、形态要素,减少乃至消除栏目之间的模糊地带,突出栏目个性。《道德观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系统、全面、深入报道中国道德生态的电视栏目,以道德信息为核心是栏目所独具的最鲜明的特征。一个栏目不可能满足受众的所有需求,故媒体在传媒竞争激烈的今天,应根据自己的战略定位来确立栏目的服务对象与编辑工作的主攻领域。《道德观察》仅仅选取从社会到家庭的道德生活耕耘,是中国第一个日播的道德栏目,也是包括央视在内的我国内地上星电视频道中唯一一档关于道德生活建构的大中型电视栏目。该栏目对道德生活另辟蹊径,而不是跟在他人背后亦步亦趋地随大流。

其次,《道德观察》以社会新闻为主,报道百姓生活,但自具新闻境界。作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有家庭道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社会公德)之分。在《道德观察》栏目内,《前妻后妻》、《失重的亲情》、《重婚大战》事涉家庭伦理,《哭泣的骨灰盒》、《变味的红色旅游》、《生死抉择16秒》以职业伦理为主旨,《迟到19年的荣誉》、《想说宽容不容易》等讨论的中心是社会公德。也有的节目同时触及不止一种道德问题,如2005年播出的《小妈妈的悲剧》就以社会公德为主,以家庭道德为辅。13岁的农村女孩三丫被以村小学校长的儿子金强为首的几个不良少年强奸并因此怀孕,及至被大人发现因已无法终止妊娠而只能生产。金强等加害者的父母身为人民教师,不仅溺爱自己的孩子,反而在事发后为自己的孩子百般辩护,歪曲事实,逼迫三丫的父母写三丫主动与金强恋爱、睡觉等违背事实真相的材料。金强等人的父母、家人的上述做法有悖家庭道德与职业道德。而当地的不少村民受金强等不良少年家庭在当地的强大家族势力影响,昧着良心欺侮受辱的三丫一家,又导致三丫一家被迫远走他乡。此后不久,当地的佳木斯法院联系团市委、县妇联救助三丫一家。这些内容就不能不再与社会公德相关。不过,无论何种道德伦理均离不开个体自律,故《道德观察》在注意保持三类道德节目在栏目内议题设置平衡的同时,很少采用宏大叙事手法,街头、车间、厨灶与乡间土路成为栏目的视听场景常态。与此同时,《道德观察》坚持新闻的严肃品格,绝不让娱乐成为栏目的主心骨。

再次,《道德观察》具有浓郁的人情味。栏目不做加法做减法,意味着先要确立栏目不是什么、不做什么,然后再明确自己是什么、做什么。道德不是法律,不是经济,与政治互动突出但又不等于政治。道德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关涉的重点是人际关系与个体的内在操守,既要“内得于己”,让个人的身心受益,又要“外得于人”,使各方各得其所。《道德观察》栏目本身“观察的是世间百态,感受的是人情冷暖”。道德规范属于非制度化的规范与内化的规范,故节目往往围绕个体,尤其是人物的命运展开,如《抱错的儿子住对面》报道的是湖北省黄石市两对夫妇因医院工作失误互将对方孩子养育19年的寻亲故事,这些就使得栏目便于将与人的情感、意志与信念相关的内心道德走向置放在栏目的中心区域,让栏目有血有肉,具有浓郁的人性与人格色彩,成为使栏目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道德观察》的有选有弃使栏目操作起人情味元素游刃有余而不生硬。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放弃与选择,《道德观察》在我国的电视媒体中为自己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空间,栏目也由此变得定位明确、轮廓清晰、个性鲜明。万绿丛中一点红,《道德观察》独步于我国电视栏目之林,跳脱而打眼,在建构我国电视传媒的栏目平衡中起到了特殊作用。

2.栏目角色:勇担社会责任,高张大台风范

电视栏目的个性应该建立在准确的受众定位之上。优秀的栏目必须自觉把握时代潮流,顺应社会需要,而远离孤芳自赏,自娱自乐。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一个栏目,《道德观察》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高度打造栏目,以栏目分工来主动满足社会管理层与受众这两大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而彰显国家首席电视舆论机关的大台风范。

首先,立足大局,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高度设计栏目,执行规划。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旧的社会矛盾在消失或深入之际,新的社会矛盾又开始大量涌现。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在出现新走向、新融合的同时,又出现了新困惑。使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党中央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以德治国、德法共治的治国理念。从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到2006年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党中央先后推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党的喉舌,中央电视台在为受众、广告商服务的同时,还必须为党服务,服好务。而《道德观察》恰恰是央视自觉承担党和国家宣传重任的重要行动,是对党中央“规定动作”的精心布局与身体力行。该栏集中关注国家道德建设大局,细心观察国家道德生活现状,静心体察我国思想道德的矛盾波涛,全力建构国家道德的良性生态,积极引领全社会思想道德的健康走向,在我国道德生活的电视新闻舆论建设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形于时政、经济、法律、娱乐栏目,我国急需在《道德观察》的基础上从全局对道德类电视栏目进行丰富与补充,《道德观察》自身也要进一步强化“道德”的分量。

其次,立足时代潮头,把握民意趋向,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斥恶扬善,旗帜鲜明。古今中外新闻传媒发展史证明:受众的迫切需要是栏目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优化核心竞争力与进行栏目调整的重要动力。权威传媒的新闻栏目如果无法在社会管理层与广大受众之间找到兴趣的共同点,则难以避免陷入自弹自唱的尴尬局面而被逐渐边缘化,所谓的主流也就只能剩下伪装。在新旧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中,新未必尽是,旧亦不会皆非。从一定意义上说,近年我国的道德失范伴随社会转型不是减少,而是增多;道德矛盾不是简化,而是复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道德滑坡”、“道德沦丧”的惊呼一再响起,道德已经成为精神疾病兴风作浪的重要领域。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是生命个体的高层次需求,是人用以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时代的进步呼唤社会主义道德观与时代同步,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希望身边能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环绕。因此,《道德观察》栏目就成为对社会思想共识讨论的集合,成为关于道德的社会舆论聚集平台,引发深思,培育向善,促进道德环境良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道德观察》选择的样本往往比较复杂。如2006年3月播出的《一言成祸》所面对的素材就颇为棘手。在江苏省溧水县晶桥镇,村民芮春英自杀身亡,芮家将死者的骨灰盒放到同村村民何木英的家里,双方互告对方要求赔偿。那么,导致芮春英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几个方面似乎与此都有关联。怪村民何木英吗?有村民证明,村民何木英在有关场合确曾公开表示芮春英与包括自己丈夫孔桃林在内的许多男人有染。此后,芮春英与何木英吵了一架,并服农药死在何木英家门前。怨同村的何根龙吗?已婚女性芮春英在死前已与同村的何根龙保持了八年的婚外情,何妻为此早在2003年就和丈夫离婚。而芮春英却因为孩子等原因,并未与在外地打工的丈夫离婚。芮春英、何根龙之间为此忽冷忽热,相互猜忌,何根龙甚至不允许芮春英与其他男人说话。责任在芮春英自己吗?警方调查结论证明,芮春英的死亡属于自杀。那么,个中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道德观察》在该期节目的最后进行了辨析:“一个死人、两场官司,这场祸惹得可算不小。到底是谁的错、谁惹的祸。毫无疑问,那几句流言是引燃祸事的导火索。背后嚼舌头的人当然可恨,可是因为别人嚼了舌头自己就自杀,自杀还是为了向自己的婚外情人证实自己的忠贞和清白,这道理怎么越说越别扭呢?因为这件事情本来就别扭。为了孩子,芮春英不想离婚;可为了自己,芮春英又像个痴情的少女一样离不开何根龙,这本来就是个死结。如果这是个数学方程式,所有的参数都是已知的,可你就是算不出它的解。死结解不开,芮春英连自己的活路也给断了。对死者的家属我们一般会说什么呢?节哀顺变。人已经死了,我们是应该节哀,顺便也把婚外情的恶果想想清楚吧。”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道德观察》所作的剖析是非常精彩的。一方面,节目对死者既有同情,又有原则,在对死者同情的同时并没有丧失否定婚外情的道德原则。另一方面,节目又将批评的目标锁定为以婚外情为主,以公共场合散布闲言碎语为辅。这一段剖析实事求是,条分缕析,抽丝剥茧,鞭辟入里,一语中的,但又有理有礼有节;既讲求现实针对性,又照顾到死者家人的心理波动,显示出栏目敏锐的思想能力、精细的思辨水平与处理社会矛盾的高超艺术。显然,《道德观察》顺应民意,因势利导,成为我国道德思想建设的重要舆论领袖与广大受众精神生活的得力助手,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阵地。

再次,注重栏目的思想性与负面信息的正面化表现,打造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舆论高地。虽然身处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负面信息比例较高,但《道德观察》能够远离血腥、暴力的感官刺激,格调雅正。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节目选题往往从社会日常生活入手,集中关注由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标准、生活方式所折射的道德是非,与国计民生等政治、经济、法律的刚性生活缺乏直接碰撞,内容相对温和;二是栏目的出发点不以曝光为宗旨,不以游戏为终端,而是与人为善,讲究分寸,在负面信息的传播中使用了正面化表现的力量;三是观点鲜明,思想性强,扶正祛邪,与鲁迅精神相通,着重国民性扬弃,有一定的言论色彩,抑止了猎奇、窥视心理的张扬。

上述三种举措在建构《道德观察》栏目的严肃性、权威性与社会责任中功不可没。

3.节目形态:夹叙夹议,调查与解释相结合

1)节目形态

关于节目形态,现有的认识尚须完善。北京学者冷智宏等认为:“节目形态……是指节目的形式和格式……似乎更强调节目所表现的一种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略带抽象的气质和韵味。”[34]这样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偏颇的。所谓电视节目形态,其实指的是电视节目的形式问题。由于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之间介质的不同,电视传媒因画面—镜头—文本的流动,使得电视节目文本在形式上又与印刷传媒同中有异,“形态”一词的出现不过是为了强调电视传媒在文本表现上不同于印刷传媒的特质。电视节目形态由四大部分组成:符号、文体、结构与表现手法。其中,符号声画两轨,可再细分为人、声、词、画、音、字六大元素,[35]而那些不便纳入符号、文体与结构之内的其他要素,如在节目中偶用的象征手法可以归入表现手法当中。这些印刷媒体所没有的元素或者有关的表现,在电视传媒中就表现为电视节目形式的特有状态。

2)《道德观察》栏目的节目形态

纵观整个栏目,《道德观察》最突出的节目形态是夹叙夹议,将调查与解释融为一体。

第一,《道德观察》取调查性报道之“调查”与解释性报道之“解释”并熔于一炉,节目形态别具一格。

《道德观察》是一档深度报道栏目,而深度报道的主流类型有二:一是解释性报道,二是调查性报道。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属于解释性报道栏目,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属于调查性报道栏目。《道德观察》善于提取两类深度报道的核心元素重新冶炼,使“调查”与“解释”既互融又区隔,从而形成夹叙夹议、以“解释”为主、以“调查”为辅的独特节目形态。

第二,《道德观察》栏目的“调查”元素主要体现在节目形态的叙述上。

栏目的“调查”元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题材上,以揭露现实生活中的负面信息为主。

调查性报道指的是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细致的报道。调查性报道的中心位置是负面信息。在西方国家,调查性报道又叫揭丑报道。而《道德观察》栏目在题材上以负面信息为主,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频道因素。《道德观察》有日播版与周播版之分。其中的周播版见于央视的综合频道与科教频道,而日播版则活跃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日播版所处的频道,要求栏目服从于以负面信息为主的法律频道大局。二是收视因素。在区分中西文化时,人们常称西方文化为乌鸦文化,中国文化为喜鹊文化。这其实是从传者立场进行辨析。若从受众角度考察,中国老百姓同样倾向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中西受众偏好负面信息的接受心态的区别仅在于西方更多为了求真,中国则因为环境限制而多了几重好奇的成分。文似看山不喜平,法律元素的介入有助于为节目增加紧张、刺激、戏剧、热闹的成分,对栏目节目的可看性大有帮助。

其次,在信源上,逆向思维,讲求以独家新闻立栏。

《道德观察》的这一特点与调查性报道相关。经典调查性报道的一大特点是原创,由媒体独立进行。在资讯发达,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是克服媒体同质化的利器。但也正因为如此,独家新闻特别珍贵与不易获得。《道德观察》之所以能够占有丰富的独家新闻资源,就在于栏目自觉放弃时政、经济、法律等热门区域,转而双眼下视,紧盯民间,不再以人物的显著性作为栏目取舍的核心标准。退一步海阔天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活力无限,具有栏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独家新闻资源。获取独家新闻的关键在于栏目要有一双发现重要新闻的慧眼。

再次,在结构上,讲求以记者的调查过程作为组织整个节目的结构方式。

依记者的调查路径作为节目的结构顺序,是调查性报道的常见结构方式之一。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自云:“以展示记者调查行为为主”,“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这是该栏目践行这一特点的自我表述。2007年春,《道德观察》栏目中《倾斜的古塔》可谓这种结构方式的典型代表。《倾斜的古塔》集中披露山西省介休市义棠镇政府与当地小煤矿矿主缺乏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了局部物质利益而置社会大义于不顾,在位于银锭山上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虹霁塔附近胡挖滥采煤炭,以致始建于唐代的古塔严重倾斜,摇摇欲坠。这个节目前后结构顺序的依凭就是记者的现场调查路径。①节目以倒叙开篇,由主持人讲述发生在山西省介休市的咄咄怪事从而引发全文悬念。②面对实地调查的记者,当地村民的欲言又止,山下的古塔看门老人告知现在不能参观古塔与随后在背人处打手机,让古塔的倾斜不能不显出诡谲色彩。③记者爬山拾级而上,却在石梯尽头遭遇两人堵截。④在记者的反复诘问中,两个阻拦者见势不妙而匆匆离去。⑤记者在山头现场调查,发现古寺地面出现塌陷,古塔塔身存在巨大裂缝。⑥那么,古塔为什么倾斜?记者举目发现山下的煤矿人来车往,一派生产繁忙景象。⑦古塔发生倾斜与如此近距离的采煤是否相关?记者带着疑问下山,走入南沟煤矿,却发现刚才还在生产的煤矿现已车去人稀,不再生产。蹊跷的是,面对记者的询问,现场的有关煤矿工作人员撒谎说煤矿从未生产。⑧记者采访介休市、义棠镇等当地行政机构,除文物局外,其余受访政府机构要么见不到相关领导,如国土局;要么否定当地现仍在非法采煤、出现死人、伤人事件,如义棠镇副镇长张有峰。⑨记者采访受伤的煤矿矿工、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与知情者,最后获悉:造成古塔倾斜的罪魁祸首就是山下的南沟煤矿等煤矿长期违规采煤,而煤矿之所以能够违法开工恰恰是因为其行为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默许。由此可见,记者的调查先后所形成的路线,恰恰构成此期节目的结构顺序安排依据。

最后,在表达上,栏目讲求通过修辞强化节目符号的表现力。

好酒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内容,缺乏形式上的恰当修饰,也难免会被广大受众敬而远之。人力资源是栏目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道德观察》最重要的主创人员多具备内容“包装”的学习背景。栏目主编朱韬曾任国家航天部第四研究院青年团体方圆文学社社长,先后主编报刊《季节河》与《音乐生活报》,发表过短篇小说、散文与诗歌。制片人倪俊199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栏目主创人员的上述文学艺术专业背景,自然使精细打磨栏目形态有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便于将精神信息交流建立在精雕细琢的匠心之上。《道德观察》也因此生就了流光溢彩、顾盼生辉的外貌,成为被广大受众所钟爱的传媒“情人”。

第三,《道德观察》栏目的“解释”元素主要体现在节目形态的论说上。

在强化节目形态的“解释”上,栏目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夹叙夹议。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来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意义或预测新闻事实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而《道德观察》对夹叙夹议的采用,具体表现为主持人对新闻故事的评价与对新闻故事讲述的相互结合、相互穿插。栏目在节目的叙事上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形成了叙事的基本模式。①开头:由主持人用精辟的议论与对新闻故事关节的概括性讲述形成全文悬念,先拔头筹。②主体:讲述新闻故事并在讲述中穿插对故事的评析。③结尾:由主持人就新闻故事的成因、得失、意义等从道德取向上进行议论,此即“卒章显志”,清朝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最爱使用这一手段。可见,《道德观察》夹叙夹议的特点是鲜明的。

其次,思想犀利。

解释性报道的常规表达方式是边叙述边说明,而不是《道德观察》栏目的边叙述边议论。论说之间相当接近,但双方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所谓说明,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特征、性质、形态、功能等进行的解释、介绍,而议论则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是非进行评价,以表明议论者的观点和态度。[36]在写作目的上,说明与议论不同。说明的根本目的是使读者有所“知”,晓事于人,说清真相,故重在对事物作出客观、冷静、科学的解释。而议论的根本目的是让读者有所“信”,服人以理,明辨是非,故运用概念、推理和判断的形式明确提出作者的主张。在《道德观察》栏目的夹叙夹议中,议论虽然不多,但讲求质量,既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又循循善诱,点到为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求绕梁三日之效。与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相比较,《道德观察》的这一特点是十分鲜明的。2006年7月22日上午,山西省太原市一位叫李良贵的老人出门看望亲人,但翌日清晨却被以无名尸体的名义火化为骨灰。对于这一新闻事件,《道德观察》报道在先,《共同关注》报道在后,后者报道材料基本来自前者。从表达方式看,《道德观察》讲求夹叙夹议,而《共同关注》则追求夹叙夹说。两个电视栏目同题报道的结尾,颇能见出夹叙夹议与夹叙夹说的差别。《共同关注》节目《没有骨灰的骨灰盒》的结尾如下。

画外音解说:无奈之下,在李良贵死亡之后的第七天,李良贵的家人、亲戚和邻居只能捧着一个空骨灰盒寄托自己的哀思,上演了节目一开始那悲哀的一幕。一纸证明让李良贵的尸体成了无名尸,并迅速被火化了,而今又因为一纸证明,却让李良贵至今无法安息。2006年8月10日,李良贵的家人将杏花岭公安分局和大东关办事处告上了法庭。

死者李良贵的妻子孟凤珍:这个骨灰都不给我们,逼得我们打官司,是他们逼得我们没办法了,走投无路了。

画外音解说:2006年10月17号,杏花岭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公安分局下属大东关派出所出具的证明,并不是无名尸的证明,只是一个情况说明,其行为显属不当,但该行为并不违法。大东关办事处将尸体送交殡仪馆火化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李良贵的家人和大东关街道办事处都向太原市人民法院提出了上诉。2006年12月22号,太原市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死者李良贵的二儿子李辉胜:我觉得难度是很大的,可是我觉得我一定会尽力的。我要不尽力,我觉得我这口气都出不来。

画外音解说(画面为黑底白字):2007年1月18日,死者李良贵的家人将永安殡仪馆起诉至太原市杏花岭人民法院,要求归还李良贵的骨灰。目前,在法院的调解下,永安殡仪馆的有关负责人已经口头答应将李良贵的骨灰归还给死者家属。

《道德观察》节目《哭泣的骨灰盒》(日播版)的结尾如下。

画外音解说:面对判决,李良贵的家人只希望能尽快拿回骨灰。

张飞(大东关街道办事处代理律师):殡仪馆要求公安局或者办事处出具证明,但是从确认身份这个角度来讲,只有公安局才有权力确认身份。

画外音解说:如今李良贵家人还在为拿回李良贵的骨灰四处奔走着,不知何时才能让死去的李良贵得到真正的安宁。

主持人:这可真叫“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现在还得再加上一条“烧不见灰”。李良贵从活人到死人,从死人到骨灰,我们来数一下,这要经历多少个过程。首先得确认他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其次确定他是不是无名尸,再次确定是应该保存还是立即火化。这些过程杏花岭公安分局、大东关派出所、民政办事处、殡仪馆都参与了,可他们又都是怎么来完成这些过程的呢?法医在体表看看就排除了刑事案件,派出所在周围问问,人还没有查出来是怎么死的,就当做无名尸给移交了,民政局也就是问了两句,即确认是无名尸。办事速度快,快得让人有点不适应。刚改革开放那会有个词儿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回这个时间紧得,这个效率高得,不仅让死人差点成了孤魂野鬼,而且让活人失魂落魄。从生到死,这是每个人都要走的程序,为了保证生命的程序能够正常进行,我们才有了司法程序、管理程序。如果这些程序变得不再正常,那谁能保证自己生命的程序能够正常走完呢?

两相比较,《共同关注》叙中夹议,点到即止,更多的是在交代新闻事实、背景材料的同时将新闻事实的原委解说清楚,主要目的是明晰事实真相。《道德观察》栏目则剖析有路,议论深刻、精辟,令人深思,主要目的是以理服人,向新闻评论靠近,意在传递传媒不可或缺的“声音”——立场与意见。显而易见,《道德观察》栏目与客观报道方法是无缘的。

再次,主持人单人主持,冷静从容,尽显风格。

典型的解释性报道常在演播室内外设计多人解释新闻事实。在多人主持上,主持人的节目形态有主宾式与非主宾式两类。在主宾式中,有的主宾式为一个主持人配若干嘉宾。如央视《海峡两岸》栏目中的“热点透视”板块因为话题的专业性、政策性较为突出而多请数位嘉宾介入。这除了有助于信息传达的准确、科学之外,问答的形式还有利于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与便于观众理解。有的主宾式为一个主持人配一位嘉宾,如央视的《今日说法》栏目,这种形式比较适合规模短小、问题紧凑的栏目。此外,还有难分主宾的多主持人式,即节目由若干主持人主持,其间还常加入表演的成分。央视《天涯共此时》2007年由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同时登场,有时专职主持人桑晨扮演女儿,客串主持人侯耀文扮演父亲,两人通过虚拟的父女等关系在节目中相互穿插、配合来介绍海峡两岸民众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如中年男性离婚问题等。而2007年《每周质量报告》“五一”特别节目《消费者学校》则更为热闹。首席主持人为食品营养的介绍者、分析人,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胡小松教授客串;设课代表二人,其中一人由央视的节目主持人如阿丘、海霞、王小节临时担当;而真正的栏目主持人章秋伟扮演班主任,仅在节目的开头、结尾出现,或开场或总结,仅起串连作用。该栏还设立所谓的“食博士”一位,专门在演播室外的食品实验室现场进行食品营养方面的实验。该角色由一个叫陈颖的女性担任。但是,这些具有游戏色彩的主持方式与《道德观察》栏目的庄重基调是不协调的。《道德观察》仅选用了一位男性做主持人,适当掺加评书元素,节目由演播室内的主持人与身在新闻现场的记者这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记者承担新闻事实的调查功能,主持人担任报道的解释功能。《道德观察》的节目主持人头脑冷静,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口齿伶俐,专业素质到位,对伦理学与道德实践规范有着清醒的认识与较为深厚的积累。主持人推动节目形态轮廓明晰,特点突出,虽年轻了些,但伴随栏目的成长,只要假以时日,势必会进一步增强节目的说服力,给观众留下更为可靠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