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慧城市对个体智慧的开发

智慧城市对个体智慧的开发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从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的视角开展对个体创造力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视角的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行为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
智慧城市对个体智慧的开发_智慧信息

潜能发展学说一直强调潜能开发的其终极目标是创造。个体潜能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个体与个体潜能范围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什么样的发展时机、创造什么样的情境可以更好地开发潜能?我们认为:个体潜能发展的研究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多是探讨结构性的潜能特点,确立早期教育的策略与技术;而后期功能性的潜能开发,则重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因此对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过程及信息化社会网络的关注逐渐成为潜能发展学说关注的对象。

一、智慧城市对个体创造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争论

早期的个体创造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个人的特质上面,认为只有某些天才才具有创造力。而后来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它在个体身上呈连续发展的状态。于是研究更加关注于创新过程与对创造力的激发上。近年来,从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的视角开展对个体创造力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

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理论之所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它抛弃了以往仅仅关注个体的研究观,将个体放置于广阔的社会关系背景下,强调人行为的社会嵌入性。不同于以往集中在针对个人特质的个体创造力的研究上。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视角的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行为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为什么人际互动能发展人的创造力呢?那是因为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为个体提供了创新的基础——多样化的知识。根据个体创造力的经典定义,创造力来自于两种或更多种存于人头脑中的全异(Disparate)想法与概念的“合并”。

创新的本质就是知识的重组,创新者需要获得各种知识来进行创新。而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正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是资源流通的管道。即使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面对组织已提供的如此繁多而又便捷的知识管理工具,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仍旧是个体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20]个体创造力的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视角正是基于知识重组的观点。

尽管社会互动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对于何种结构的网络更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创造力,至今还存在着争论:基于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定义的观点认为,闭合网络促进了员工间的信任与协作,个体间的强关系将带来频繁的互动与风险共担,有利于知识尤其是复杂性知识的转移,从而对创造力的产生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则与早期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研究中的看门人研究,以及格兰挪威特的弱关系研究一致,强调稀疏的、富于结构洞的网络,以及个体所具有的弱关系和跨组织边界的关系为员工带来了非重叠的异质信息,为创新性想法产生,以及多样化信息的重组提供了可能。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争论,张华等人认为原因有二:第一,这些研究要么基于静态结构主义分析逻辑,要么只考虑二元层次上的强弱关系对个体创新的影响。将网络结构或者强弱关系作为唯一的自变量去解释对创造力的影响。如果仅仅从网络结构这一个维度去分析对创造力的影响,不但会遗漏很多影响创造力的关键变量,而且将导致自相矛盾的观点出现。第二,造成研究争论的原因在于研究者把创造力理解为一种通用的现象,事实上这种全能观并不适用于创造力研究。因为不同类型的问题和工作需求可能依赖于不同的理论背景、技能、认知和行为策略去解决,这表现为个体将发展出不同的创新行为。因此张华在引入网络内容来解决第一类研究缺陷之外,将重新思索个体的创新行为,将个体创造力按照表现出来的不同方面,以及对异质知识的不同需求加以区分。

二、智慧城市的功能结构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信息流来源于不同渠道。探索型创新需要打破路径依赖,试图创造不同于以往的“前所未有”的结果,个体要完成探索型创新则需要异质的、多样化的知识,接触各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探索型创新对知识的广度更加敏感;而改进型创新则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深入挖掘提出比以往更加具体、深入的创新办法。改进型创新要求创新者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与具有相似知识背景的人进行频繁的讨论,也就是说,改进型创新对知识的深度要求更高。

从对智慧城市的信息流的流动类型来看,富于结构洞的稀疏网络无疑更有利于个体进行探索型创新。结构洞为创新者带来非冗余信息,而异质的、多样化的知识对探索型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再者稀疏网络中创新者所具有的大多为弱关系,意味着个体能连接到各种具有不同观点、持有不同观察视角的人,这就为创新者接触到异质的知识提供了机会,使得创新者能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现有创新进行思考。同时,结构洞亦为创新者带来了结构上的控制优势,创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信息的筛选,从而使提高创新效率成为可能。与稀疏网络相比,智慧城市闭合网络的好处在于成员间的频繁互动促进了成员间彼此的信任,团队成员由于彼此信任而乐于分享知识,从而比稀疏网络带来更高效的信息流通,在闭合网络中成员间大多为强关系,彼此间强关系有利于隐性的、专属的、复杂知识的转移,这就为成员间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提供了可能。闭合网络中成员的新观点新想法,由于彼此间信任与强关系的缘故,将较快地在整个网络中扩散,有利于整个群体达到最新的创新水平。最后闭合网络也有助于组织规范的形成,频繁的互动促进了团队的集体行为,这对个体的不道德行为与群体所不期望行为的产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再者,知识的频繁交流必然带来知识的同质化,这都使得成员对群体不一致话题探讨交流较少,因此闭合网络在促进个体的改进型创新的同时对于探索型创新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智慧城市对创新思维的调节作用

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对个体创造力的研究产生结构争论的原因之一在于,研究者单纯用结构去解释对创新的影响,而忽略了具体的网络内容。不同于网络结构对于个体所嵌入的宏观网络结构特征的关注,网络内容更关注于网络中流动的内容,更关注具体的成员间关系、个体属性与连接对象的特征。网络结构关注资源获取方式,网络内容则关注资源获取的内容。伴随网络结构的研究所陷入的一些困顿,对网络内容的关注逐渐增多。[21]

Rodan S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重组,而重组的前提在于异质知识的获取,那么无论稀疏网络还是闭合网络不过是异质知识的代理。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仅仅为个体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的机会,但如何使这种机会转化成员工的创造力还有待深入考察体属性与情景的特点。Rodan S从个体所接触到的异质知识出发,从异质知识的角度考察对个体创新绩效的影响。无论个体处于何种网络结构中,个体探索型创新的强弱依赖于个体接触到的异质性知识的多寡。]Perry-Smith也关注到网络内容的特点,提出非冗余信息和网络成员的背景异质性将调节弱关系数量与创造力的关系。[22]

例如,智慧城市及社会网络对个体创造力的求异与求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过程。问题不在于闭合网络或开放网络哪一种效率更高,因为两种思维样式都是必需的。问题在于我们必须认清二者的区别,以便更有效地使用它们。在进行求同思维时,人们把信息当成信息使用,以求达到问题的解决;在进行求异思维时,人们并不把信息当成信息使用,而是当成一种启发,以求重新构建模式。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在智慧城市的完整信息体系中,既有求异思维的活跃,也需求同思维的介入。在功能上是捆绑在一起,相互缠绕盘旋上升着。闭合网络中由于频繁的交流互动在有利于改进型创新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成员知识的同质化,抑制了对知识广度要求较高的探索型创新的开展。而具有异质知识的创新者的加入将改变这样的状况,新加入者带来的新鲜的、异质知识将通过闭合网络迅速地传遍整个创新群体,对摆脱群体的路径依赖,开展探索型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有些人对求异思维感到不快是因为他们认为求异思维威胁着求同思维的合法性。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两种思维方法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对立的。求异思维用来生成新观念与方法,求同思维用来发展这些观念与方法。求异思维为求同思维提供更多供其选择的对象,从而提高求同思维的效力;求同思维很好地利用求异思维所生成的观念,因此使求异思维的效力成倍增加。一个人大部分时间可能都是在使用求同思维,但是当他需要使用求异思维的时候,不论求同思维多么好,也代替不了求异思维。当应该使用求异思维的时候,仍坚持求同思维是危险的。两类思维样式的技巧都是需要的。求异思维恰似汽车变速器的倒车档。谁也不会一直使用倒车档行驶。而另一方面倒车档是必需的,而且我们需要学会使用它,以便能够从死胡同里把思维之车退出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