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慧信息空间

智慧信息空间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空间也可以根据信息生成的环境分为实在空间和虚拟空间。现代许多人一方面生活在由时间、位置等可直接感受的现实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又“进入虚拟空间寻求精神升腾的狂喜”,主体、客体、事实、真假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生活常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这使得人们开始研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本质及其对人的心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智慧信息空间_智慧信息

环境潜能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思路,那就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复杂性,潜能发展心理学还将面对如何获得信度、效度极高的环境量表的巨大挑战,只有最终获得相对满意的环境量表,我们才能快速地评价环境,获得环境商数。”因此,所有的环境作用,都是以信息刺激的形式表现的。“信度、效度极高的环境量表”也只能在信息空间寻找和建立。

一、信息空间

信息空间最初是描述全球信息化未来的新词汇,目前在英国字典中还查不到。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业”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被带入到一个新的世界环境之中。信息空间由供人们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及传送电子邮件等狭隘领域,而成为人类进行交流、活动的新概念,它是全球所有通信网络、数据库和信息的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相互关联、具有不同民族和种族特点相互交流的“景观”,是一个三维空间。在不久的未来,全球网络的融合将改变单个网络的特性,网络将能不再只是简单地作为一种人们进行交流的中介,而将创造出一个“全球网络生态”,人们将能够在“全球网络生态”环境下从事各种活动。

这就是信息空间。

近年来,美国学者约翰·阿奎那(John Arquilla)等关于信息的三个空间理论研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7]三个空间是指网络空间(Cyberspace)、信息空间(Info here)和思想空间(No sphere)。网络空间指全球范围的因特网系统、通讯基础设施、数据库等一般称作网络的信息系统,最多的是指因特网;思想空间由法国科学家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于1925年首创,是一个知识与智慧的领域,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联系交流而出现思想空间,是范围最大的一个空间;关于信息空间的概念,目前尚无普遍的定义。信息空间比网络空间大、比思想空间小,不仅包括网络空间的全部,还包括一系列无法包含在网络内的信息系统,比如广播电视、印刷品和其他媒体以及图书馆等一些尚未完全电子化的机构,三个空间都基于信息而存在,都有其内在的特性,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网络空间发展最快、最具技术性,也最受限制;思想空间最具观念性;信息空间作为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础和环境正在凸显出来,有着“将所有的人和知识集中到一起的潜力”(Vlahos,1998),是一个动态的智慧信息体系。

信息空间也可以根据信息生成的环境分为实在空间和虚拟空间。实在空间即传统的信息空间,一般指那些供人们日常生活交流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广义上则可扩大到任何人们用于心灵交流的实在空间。勒温(Lewin)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认为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随着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研究出实在空间的“心理场”。随着计算机革命爆发,人们的心灵又有了新的家园,那就是虚拟空间或虚拟现实。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源自计算机仿真,是与网络并行和交叉的一种新技术,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仿真设计、操作训练之类的技术领域,许多人直接或通过网络空间沉浸于其中,使其成为一种前卫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及伦理实验室。马克·史洛卡在《虚拟入侵》一书中称之为“实在空间被虚拟空间入侵的恐慌”[8]现代许多人一方面生活在由时间、位置等可直接感受的现实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又“进入虚拟空间寻求精神升腾的狂喜”,主体、客体、事实、真假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生活常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这使得人们开始研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本质及其对人的心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信息的实在空间

实在空间的感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另一方面则产生于感知系统本身的特性。视觉刺激有以下几种:(1)大小:如果认为两个物品大小接近时,产生网像较大的就被知觉解释为较近。(2)视野中的高度:在视野中远处物品通常位置较高。(3)遮挡:视野中远物是被近物遮挡的,部分被遮挡就成为一个很好的深度线索。(4)线性透视:平行的铁轨向远处延伸时,会趋向于相交,因此两条直线越趋向接近,就表示距离越远。(5)纹理变化:近处物体纹理清晰、细节分明,远处组织纹理模糊,清晰度减低。(6)光照与阴影:日常生活中光线多自高处向下照射,因而阴影与光照的位置也成了深度知觉线索。

眼睛在注视物体时,为了使进入眼内的光线聚焦在网膜上,调整水晶体曲度的活动称为调节。在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为了使网像同时落在两个网膜的中央,两条视线必须向注视点集中,这时操纵眼球的肌肉活动称为幅合。调节与幅合活动是自动进行的,它们引起的各种神经活动是深度知觉的重要线索。由于两个眼睛位置不同,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是有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是大脑把两个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使人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立体图像和立体电影的作者们就是利用双眼视差,将两种稍有差异的图像片分别同时呈现给两个眼睛,引出了立体的视觉效果。类似于双眼视差作为深度线索的情况在听觉中也存在。由于声音进入两耳的时间差异,可使人能够辨别声音的方向。

实在空间的精神作用不仅表现在心、物的相互作用方面,也表现在个体在实在空间的精神切割上。实在空间,尤其在公共空间的属性在其起源时起便具有了精神特征,而且这一特征贯穿公共空间的整个发展过程,只是在各个时期表现的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便不难发现,交换是公共空间在物质领域的功能需求,在公共空间产生时起便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注入了更多意识的内容,如从简单的物物交换场所,到人们交往、言论、社交的思想精神的交换场所。以上虽然是对传统公共空间特征的一个笼统概括,但却是其十分明显的特征,同时,我们也可看出,公共空间一直与人的意识领域相联系,在某些时候,这种意识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对传统公共空间的理解,要充分注重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

三、信息的虚拟空间

“虚拟”最初与“现实”是一对反义词。在拉朗德的《哲学词典》中,关于“虚拟”一词的定义是:“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某一特定对象中完全可能实现的东西,就如同一块大理石可以虚拟为‘神像、桌子或马桶’;从较为限定的意义上讲,虚拟即是在一个对象中预先确定的东西,它自身内部具备了一切可以使之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虽然从外部看不到这些条件。故虚拟与可能性或潜在性相关,而与现实性相对。”[9]另外,虚拟还有“仿照”的意思。即“仿照真实”。对“虚拟空间”我们可以在字面意义上理解为是一种仿照的社会。如同现实社会中的人与对象的关系一样,在虚拟社会中也存在着主体人,这里的人认识并改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仿真对象”,这个“仿真对象”就是虚拟社会中的客体,或称作“虚拟客体”。

这样我们可以把虚拟空间中的主客体关系形容为,作为主体的人通过计算机中介作用于虚拟客体,并通过网络连接而在虚拟空间与他人形成互动,建立人一机对话模型是虚拟空间存在的必要条件。虚拟空间作为一种无形的社会形态,它必然要有人的参与,没有人的参与和相互作用,将不能称之虚拟空间。也就是说,网上的互动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点和情感等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所以当网上位于不同地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众多结点间在不停地交错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时,我们说这正是不同地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与沟通,一种无国界、无地界的网上社会已经形成,这就是建立在人一机对话模型上的网络虚拟空间。

虚拟空间的起源可追溯到1965年Ivan Sutherland在IFIP会议上的《终极的显示》报告,而Virtual Reality一词是80年代初美国VPL公司的创建人之一Jaron Lanier提出来的。虚拟空间系统在若干领域的成功应用,导致了它在90年代的兴起。虚拟空间是高度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各种领域的应用过程中的结晶和反映,不仅包括图形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性能计算技术,而且涉及数学、物理、通信,甚至与气象、地理、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

虚拟空间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实物虚化、虚物实化和高性能的计算处理技术是虚拟空间技术的3个主要方面。

(一)实物虚化

虚拟空间是一种以符号为基础的人工实在。它不仅仅再现原型,而且会反作用于原型,与原型形成互动。虚拟空间是对影像、声音等加以模拟而生成的人造物,它与传统的照相机、录像机和摄像机不同,它不是通过单纯物理过程直接地记录光线和声音后加以再现,而是用数字、用抽象的数学形式、用模型,简言之,用符号来制作图像和声音。

实物虚化是现实世界空间向多维信息化空间的一种映像,主要包括基本模型构建、空间跟踪、声音定位、视觉跟踪和视点感应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使得真实感虚拟世界的生成、虚拟环境对用户操作的检测和操作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它具体基于以下几种技术:(1)基本模型构建技术。它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生成虚拟世界的基础,它将真实世界的对象物体在相应的3D虚拟世界中重构,并根据系统需求保存部分物理属性。例如车辆在柏油地、草地、沙地和泥地上行驶时情况会有所不同,或对气象数据进行建模生成虚拟环境的气象情况(阴天、晴天、雨、雾)等等。(2)空间跟踪技术。主要是通过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数据衣等常用的交互设备上的空间传感器,确定用户的头、手、躯体或其他操作物在3D虚拟环境中的位置和方向。(3)声音跟踪技术。利用不同声源的声音到达某一特定地点的时间差、相位差、声压差等进行虚拟环境的声音跟踪。(4)视觉跟踪与视点感应技术。使用从视频摄像机到X-Y平面阵列、周围光或者跟踪光在图像投影平面不同时刻和不同位置上的投影,计算被跟踪对象的位置和方向。

(二)虚物实化

虚拟空间是使用者可以进入的空间和场所,没有使用者的感知和想象,虚拟空间是无法建构的。虚拟空间是主客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设计者、使用者、仿真技术、虚拟空间的表征物及其文化意涵等异质性的要素共同建构的结果。[10]值得强调的是,在虚拟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广泛地存在着使用者与设计者的互动。由于虚拟空间定位于知觉层面,而知觉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领域,许多数据含有主观感受差异等难以量化的因素,这就意味着虚拟空间不是一种完全由设计者规定的单向生成过程,而需要依据不同的使用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调节。换言之,使用者本身也是设计者之一,而许多设计者也常常作为使用者以改进其设计。由于数字化处理可以及时修正调节,虚拟空间被建构成为一种开放性的人工实在。

虚物实化是指确保用户从虚拟环境中获取同真实环境中一样或相似的视觉、听觉、力觉和触觉等感官认知的关键技术。能否让参与者产生沉浸感的关键因素除了视觉和听觉感知外,还有用户能否在操纵虚拟物体的同时,感受到虚拟物体的反作用力,从而产生触觉和力觉感知。力觉感知主要由计算机通过力反馈手套、力反馈操纵杆对手指产生运动阻力而使用户感受到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触觉反馈主要是基于视觉、气压感、振动触感、电子触感和神经、肌肉模拟等方法来实现的。

(三)人机互动

人机互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转换和数据预处理技术;实时、逼真图形图像生成与显示技术;多种声音的合成与声音空间化技术;多维信息数据的融合、数据压缩以及数据库的生成;包括命令识别、语音识别,以及手势和人的面部表情信息的检测等在内的模式识别;分布式与并行计算,以及高速、大规模的远程网络技术。虚拟空间是模拟仿真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处理环境下的发展和技术拓展。“完整”的虚拟空间的过程是:首先,对真实世界的事物A进行观测,并将观测量转换成数学世界中的数据流;其次,在真实世界中,利用数据流确定的参数,生成具有光影和声音等能够被感知的感觉特性,使人获得与事物A一致的感觉。

显然,人机互动微妙之处在于:一方面,它试图从身体感官和知觉等感性层面进行仿真和操作,另一方面,这种互动的基础又是理性层面的科学理论。由此值得指出的有两点:其一,虚拟空间的精致程度要受到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制约,而对决定感觉参数的数据流的处理则是问题的关键;其二,虚拟空间与真实世界中的实在的联系是间接的,虚拟空间实际上可以不受常识和因果律的制约而随意虚构。由此可见,虚拟空间是一种人可以进入其中的计算机仿真空间,即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和立体声所展现的能够与人互动的场景(事物和环境),所谓互动,意味着我们不再仅是场景的观察者而且是事件的参与者,即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场景的展现。

【注释】

[1]王红旗《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的名词解释》,给邱章乐信附件,2012、7、7

[2]王红旗《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的名词解释》,给邱章乐信附件,2012、7、7

[3]Sarah Trenholm,dnterpersonal conununicau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copyp4.

[4]皮亚杰著,姜志辉译:《心理发生和科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王红旗:《智慧的基因:我把原子链成人》,给邱章乐信的附件,2012、7、7

[6]王红旗:《智慧的基因:我把原子链成人》,给邱章乐信的附件,2012、7、7

[7]邱章乐:《心灵信息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马克·史洛卡:《虚拟入侵》,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年版。

[9]勒内·贝尔内:《欢腾和虚拟——复杂性是升天还是入地》,《第欧根尼》,1997(2)第23-45页。

[10]Lance Strate,Ronald Jacobson,Stephanie B.Gibson.(ed.)(1996)Communication and cyberspace:social in⁃teraction in an electronic environment.Cresskill,New Jersey:Hampton Press,Inc.P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