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纪实性电视剧的不同理解及其真实的意义
从分类学的意义上说,对纪实性电视剧的美学特征作一些理论的探讨也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因为,这一类电视剧,在理论上还有些模糊之处令人费解,或者说,分歧意见还存在,需要辨正,而且,创作中,这一类电视剧存在的问题不少,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规范和引导,这,都需要我们对它有一个清晰的说法。
关于纪实性电视剧的理论阐释,张凤铸在他1997年12月出版的《电视声画艺术》一书里提到,到那时为止,国内还很欠缺。倒是美国,在1988年,有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传播学副教授罗伯特B·默斯伯杰和布赖恩·罗斯合作的一部《纪实性电视剧》问世。那部书,介绍了美国纪实性电视剧的创作情况、特点和审美效果,指出:“人们明显地喜欢这些介于事实与虚构之间,并可以安逸地消磨时间的故事。”(45)事实上,在1997年12月这部《电视声画艺术》出版之前,我们中国的电视剧理论界已经对纪实性电视剧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阐释了。
早在1983年6月25日,电视剧《新岸》、《家风》的编剧李宏林就写有一篇叫做《谈纪实性电视剧创作》的文章(46)。文章对“纪实性电视剧”所作的理论阐释中,提到的要点有:
它取材于真人真事……创作的焦点对准这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主要情节和一些感人的细节及语言,都来自生活本身。
纪实性电视剧,不是新闻报道,它是戏剧艺术之一种。我们写作这种电视剧时,一定要按照艺术规律去创造艺术品,关键一点是创造出真实可信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的电视剧,目前有几个品种。
一种是以介绍真实事件为主的报道剧,它虽署名为剧,仍应属于新闻报道范畴。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表现手段,把新闻报道形象化。做为一种艺术品的电视剧,应以创造艺术形象为任务。因此,对这种电视报道剧,不能作艺术上的苛求。又一种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进行创作的电视剧,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真实的,如《栾茀》、《人生的答案》、《新岸》等。
再有一种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主要素材,进行艺术再加工创作的电视剧,主人公的名字是虚拟的,有些情节是虚构的,但又公开宣称此剧是根据某某人的实际编写的。如《萤火虫》、《夙愿》、《陌生人》、《家风》等。
我认为后两种是纪实性电视剧,属艺术范畴。(47)
在那以后,1985年第4期的《电视剧艺术》上,王维超发表《谈〈新闻启示录〉的艺术特点与不足》一文,就《新闻启示录》进行分析,说到,“这部电视剧是纪实的”(48)。1987年3月,在山西太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山西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举办“全国电视剧美学研讨会”。同年4月7日,《人民日报》以《新时期电视剧美学特征的探讨》为通栏标题,选发了这次会议的8篇文章,其中,徐宏的文章题目就是《情感纪实的美学追求》,文章说到了“纪实”。再往后,韦陀在1989年2月的《中国电视》上还发表了《纪实性电视剧:必要的选择》一文。路海波在1989年6月交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电视剧美学》一书,也说到了“纪实性风格电视剧”的问题。
前面我已经提到过的1989年5月出版的那部《电视辞典》,列有“纪实剧”词条,释文是:
以真实事件或人物为基础创作的电视剧。其特点是:①追求生活真实感,尽量避免让观众看出艺术加工等人为痕迹,尽量保持生活原形;②摄录方面运用纪录手法,少用或不用技巧镜头;③表演上启用非职业演员,强调本色表演,少用或不用演技。总之,各个创作环节应突出自然、真实。(49)
近两年后,我在前边也提到过的1991年3月出版的那部《电视艺术辞典》,也列有“纪实体电视剧”词条,释文是:
亦称电视剧“纪实片”。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着力追求“纪实性”的电视剧。它一方面力图突破传统的戏剧性的表现生活的艺术原则和方法,强调电视媒介特殊的“纪实”、传真、即时性传播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受到了“纪实体电影”理论的影响,强调客观、真实地记录生活,而不是按照某种意念刻意地“塑造”生活、安排生活。纪实体电视剧在内容方面,基本上直接取自生活原型,在表现形式方面,也多采用朴实无华的“纪实”手法,尽量摄取生活的原生形态。
纪实体电视剧能够不加雕琢地,真实地再现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因而往往可以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给观众带来一种亲近感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所以它对传播新思想、新观念,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纪实体电视剧(电视剧“纪实片”)的代表性作品有《新闻启示录》、《女记者的画外音》等。(50)
两部辞典,当然意在规范。
然而,这“规范”,在电视剧理论界是“规”而不“范”,不具权威性。
此前,1990年第2期的《电视园地》上,时任四川电视台电视剧部副主任的苏亚平发表了《纪实电视剧研究》一文就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苏亚平的文章认为:
纪实电视剧无一例外地都把现实生活当作了表现物,但并不能反推出“写现实的电视剧就是纪实电视剧”的结论。大量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都是常规形态的,而纪实电视剧却被视为电视剧艺术的独家产品。
仿佛报告文学热自有深刻的背景一样,纪实电视剧若想站稳脚跟,必须谋得多边的认同:社会的、人文的、心理的、欣赏习惯的……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电视剧艺术对它的认同。一种风格如果离开了艺术规律的界定,缺乏艺术标准的验收,那它就无法被确证为“新”。
纪实电视剧、戏曲电视剧,常规电视剧等的母体都是电视剧艺术。子系统在本质特征上与母体系统保持着一致,同时也保持着彼此的质量差异。
苏亚平的文章提到了人们当时议论的热点作品《新闻启示录》、《大角逐序曲》、《狂潮》、《我们起誓》、《长城向南延伸》、《女记者的画外音》等等,在承认纪实电视剧确乎在开拓者自己的叙事道路的同时,却十分明确地指出:
业已存在的纪实剧为数不少了,但没有任何一部可以说是全然不叙事的。故事可能很淡,情节可能是开放的,时空转换可能很自由……然而无一摆脱了基本的故事框架,都不是纯意念或情绪的载体……
纪实电视剧突破戏剧结构的方法并非完全情绪完全用情绪结构取而代之,它甚至未抛弃戏剧结构的最基本原则——叙事性……
也是这一期的《电视园地》,还发表了时任《广播电视天地》副主编的陈庄的《报道纪实可以成为电视剧本性吗?》一文。陈庄的文章对当时的一些论断提出了质疑:
什么是电视剧的纪实性?电视剧如何纪实?纪实在电视剧艺术中是否具有本体地位的意义?
陈庄以为,“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真正分析,不可轻易了断的,尤其在为数不少的电视艺术家都讲视点转向纪实的时候”。陈庄提出了一个“风格化纪实”和“复现式纪实”的命题。关于“风格化纪实”,陈庄说:
当我们在统称“纪实剧”的时候,常常忽视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区别,这就是风格化的纪实与复现式的纪实。
所谓风格化的纪实,就是电视剧中的事件、情节、人物都是虚拟的,而在表现方式上,却采用了一种逼近生活自然的存在形态的方式,即让人们感觉到它所展现的不是生活的加工,而是生活的本相。《新闻启示录》、《我们起誓》、《公共汽车咏叹调》、《巴桑和她的弟妹们》都属于这一类作品……
强化新闻采访色彩和造成纪录片感,是风格化的纪实剧常常采用的形式。此外,一些电视剧还刻意加入政论、评论段落,以这些非艺术的元素来打破作品的戏剧性与纪实的间离。比如《新闻启示录》、《公共汽车咏叹调》都掺入了成段的戏外评论。这种非艺术的手法破坏了戏剧结构的圆整,阻断了观众入戏状态而唤起观众理性的参与,从而加强了观众如同面对生活本相的感觉。
在场景的选取、演员的选择和表演等等方面,努力逼近生活的原本形态,也是形成纪实性风格的种种重要层面,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时空处理,人物心理揭示方面,纪实风格的作品还尽可能少地采用分割,蒙太奇手段,尽量用顺序结构,用长镜头来叙述过程,以弱化作品的人工痕迹和戏剧色彩。
总之,风格化的纪实型作品,追求的是纪实的风格而不是纪实本身。这类剧作在表现上以客观复写的姿态出现,常常从一个记者,一个目睹者的视点出发展示生活,以强调其存在的真实性;在结构上有突出的“反戏剧”性质,有意引入评述、议论等非(艺术)元素来间离观众的戏剧意识。它将观众从艺术欣赏引向现实感受,让观众在心理上认为他们看到的是真实事件、场景和生活片断的复现。但是毫无疑问,这类“纪实”剧造成的是“纪实”的幻象,它的本位却是虚构。这一点我们需要加以区别。
关于“复现式纪实”,陈庄说:
所谓复现型纪实剧,就是它所展示的,是一段真实的生活,一个真实的事件或人物,艺术家在表现这段生活,这个人物的时候,则按照其原本面貌加以复制的。艺术家虽然也在进行艺术加工,进行概括综合,但是这种加工都是以不损害人物事件的面貌为前提的。在我国近年的电视剧创作中,《长江第一漂》、《成都87,8,5》、《大角逐序曲》、《女记者的画外音》、《长城向南延伸》都属于这类作品……如果说风格化的纪实作品常常启用非专业的演员,来使表演更加非技巧化,更加本色的话,复现型作品更是常常直接地让生活中人物担任自己的角色,再现自己的生活,如《长城向南延伸》中的轮长,轮机长,慰问团团长,都是由考察队中任此职务的本人扮演的。
复现型电视剧一般需要具有下列基础:
一、它所复现的生活事件,必须是人们关注的有强烈社会影响的,或者说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新闻热点的东西。
二、所谓有强烈的社会影响,不只是指事件或人物一时口耳相传,家喻户晓。
一场重大车祸,一个明星也能达到这种轰动效应。社会影响的内涵在于,这一事件包含着人们普遍关注的,有突出的现实性的社会问题,或者展示了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品格、思想、精神,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
三、由此,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复现,有一种普遍的期待心理。
对于这两类电视剧,陈庄强调的是它们的不同。陈庄说:
这两类剧作虽然一主要立足于虚构,是艺术家的创作物;一主要立足于复写,是艺术家的再现物,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以贴近生活本相为旨归。因此,风格形式的接近常常使两者混然莫辨。我们作区分的意义在于,作为风格化的纪实作品,它所展现的生活无论怎样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但是毕竟是编导加工出来的自然形态,必然带有很强的作家主观意识,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思考;而复现式的纪实作品中作家的创作从属于生活事件的本来面貌,因而作家的意识也从属于事件的客观意义。就是说,尽管作家们对同一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视点,当他决定采用复现式的纪实方式时,他就必须考虑事件的客观影响和公众舆论……我们可以说,风格化的纪实作品实际上是偏向于作家即主观的要素的,而复现式的纪实作品则主是立足于社会——观众一端这可以作为我们解读以“纪实”姿态出现的作品的大门钥匙。
此外,陈庄还谈到了“纪实与典型化”、“纪实性与电视剧本性”等问题。陈庄认为,无论是风格化的纪实还是复现式的纪实,“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艺术难题,这就是如何处理纪实方式与戏剧模式、自然展现与艺术加工、生活表演与艺术表演的关系”。他认为,“较之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纪实性电视剧更加依赖与它的题材的典型化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他认定“纪实剧是电视艺术中的报道文学和特写”,于是,主张,“我们在看到纪实剧的优势时,也要看到这种样式的缺陷。”这“缺陷”,陈庄说到了三点:
首先,它的特性决定了它对虚构加工的排斥,因此在典型化方面的路子较窄,难以塑造有丰富的,多层面的艺术个性的形象;其次,它过于依赖生活事件的典型性,作家在题材选取上难以有更广阔的范围,难以表现多层次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日常平凡的东西;再次,它所要求的生活化表演对导演和演员的想象力,对演员的技巧和技艺表现性也是极大的制约,它的复现性要求使本身不可能编制精致的悬念,精巧的结构。
再往后,到1991年第6期的《电视研究》上,时任中央电视台专题部主任的朱景和发表了《谈纪实性与电视剧不可相容性》一文。第二年,9月11日的《文汇报》上,朱景和又发表《名不正,则有害创作实践——我对“纪实性电视剧”种称和理论的补充意见》一文,继续阐明自己的观点。朱景和对电视剧的界定是:“电视艺术崛起的强大异军,它是电影艺术和舞台艺术在电视屏幕上结合的骄子。一些翻译文章亦称电视片。但大多数国内外同行已习惯‘电视剧’这个名称……它综合了电影和戏剧的主要特征——戏剧冲突和蒙太奇视觉形象,达到了自己的独立。它是虚构的表演艺术,它的社会作用和文艺节目相同。但不能要求它报道新闻和直接宣传政策。这对宣传和艺术都不利,电视剧的传播信息,宣传教育功能,引导作用,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立足于长远效益。”从他对“电视剧”所持有的这样的认识出发,朱景和毫不含糊地发表了一个理论的论断:“纪实性与戏剧性不能相容。”他说到,提出“纪实性电视剧”和“电视报道剧”这种名称的人主要根据是当时几部比较成功的现代生活题材的电视剧,像《新岸》、《刘文学》、《党救活了他》、《永不凋谢的红花》、《栾茀》(主要人物均为真实姓名)、《萤火虫》、《夙愿》、《家风》(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不用真实姓名)等,还有《长江第一漂》、《长城向南延伸》、《焦裕禄》、《燕居谦》等。朱景和完全不同意“纪实性电视剧”和“电视报道剧”的提法,他认为:
这些作品的取材途径和社会效果是一回事,它们的属性是另一回事。问题在于“戏剧性”与“纪实性”的基本范畴是对立的,不相容的。纪实性是新闻学与史学的特定属性,受“新闻必须真实”的规范制约,排斥虚构和表演。而戏剧性则是以虚构、表演、戏剧冲突为特征,它属于戏剧、电影、电视剧的一种重要属性。戏剧和电视剧离开虚构便不复存在。纪实艺术和虚构艺术两者都讲真实性。然而,一个是实实在在的真实,不容虚构和表演。另一个是艺术逻辑的真实,可以说虚构得越好,表演得越好,越真实。南辕而北辙,两个完全对立的范畴,无法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名称。自然,它的语法的矛盾结构也不是一回事。如果,这两个概念能成立,那么,古今中外一大批以真人姓名为标题、为题材的著名杰作都应冠以“纪实戏剧”、“纪实电影”、“纪实电视剧”了。如果这样,要研究其艺术规律,可就远远不是上述几部作品所能代表了。如果说,纪实性主要指现实生活题材,那么它的范围也大得多,因为相当数量的题材来源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它的表演形式,诸多虚构情节,使它完全符合艺术创作原则,而与纪实和报道绝缘。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
他还断言:
诚然,电影、电视剧还出现了大量插用纪录片资料的创作。意在增强作品的时代感、真实感。它作为一种纪实色彩、纪录片风格,并无不可。然而仅仅只一种风格和色彩,一种艺术手法,并没有改变作品的基本属性。
……要求电视剧(即使仅限于真人真事现实题材的剧目)讲究纪实性和新闻的时效性,不仅是概念和艺术原则的混乱,实践上也是弊多利少,对事业对艺术都没有利。艺术活动要“讲究新闻的时效性”,无异于以重炮代刺刀,舍长取短,越俎代庖。
朱景和的第二篇文章,说得更加干脆:
五、艺术有各自不同的规律、原则、方法。让一种艺术受另一种艺术范畴的制约,让一种艺术采用另一种艺术的方法,只能导致作品的似是而非,粗制滥造。六、基于上述道理,“纪实性电视剧”之谓,名不正,理不顺在其次,对创作实践有害无益,则是大事。戏剧——不管是舞台剧,还是影视剧,本质上都是虚构和表演的艺术;纪实艺术则绝对排斥虚构和表演。名实何以统一?让虚构艺术不虚构,放弃编织故事,放弃揭示矛盾,放弃人物冲突,让演员艰难地表演真人真事,有多少戏剧效果可言?再加以让艺术创作去贯彻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原则,岂非艺术创作等同于新闻报道?
在朱景和的第二篇文章发表之前,1992年第4期的《电视园地》上,时为四川医学院学报编辑的王跃还发表了一篇题为《纪实文学与纪实电视》的文章,谈到了纪实性作品的局限性。
当然,这个时期也有对纪实性电视剧作了正面评价的。比如,1992年第3期的《吉林师范学院学报》上姚莉发表了《电视剧纪实性美学的发端与嬗变》一文,1992年第8期的《中国电视》上宋昭发表了《纪实性电视剧艺术中的审美优势》一文。
这一年的11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与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在成都联合召开了全国纪实性电视剧研讨会,到会50余人。会后,由原任四川电视台台长、时任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的卢子贵主编出版了《纪实性电视剧初探》一书。书中辑入会议论文24篇,又将上述苏亚平、陈庄、朱景和、王跃等人的5篇文章放在全书的最后,颇有“附录”的“争鸣另一方”的意味。考虑到这些文章有它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我把目录列在这一节的正文里:
成长的年轮 卢子贵(四川视协主席)
编者的话
我对纪实性电视剧的思考 阮若琳(中国视协书记处书记)
对纪实性电视剧的几点看法 陈 杰(中国视协副主席)
扶持、发展、提高
——对四川纪实性电视剧创作的回顾 卢子贵(四川视协主席)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
——我国纪实性电视剧的发展轮廓 蔡 骧(北京视协副主席)
·纪实性电视剧编导谈·
纪实剧创作心态的纪实 唐毓椿(四川电视台导演)
我对纪实性电视剧的初步认识 朱 正(太原电视台导演)
浅论纪实性电视剧的客观依据及纪实与
真实的关系——兼谈《热血》创作体会 周振天(海政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导)
我对纪实性电视剧的认识及其他 马及人(重庆电视台导演)
纪实性电视剧的纪实手法和艺术真实 张华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主任)
纪实性电视剧小议 樊明仁(成都电视台导演)
·纪实性电视剧研讨·
本真的生活天然的美
——关于纪实性电视剧的思考提纲 王维超(广东视协副主席)
纪实性电视剧与纪实主义 杨田村(《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编辑)
风景这边独好
——纪实性电视剧美学追求断想 刘扬体(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副研究员)
纪实性电视剧的美学追求 朱汉生(《当代电视》副主编)
“画眉深浅入时无”——关于纪实性电视剧特征
及其把握的思考 鲁文浩(中国视协研究部主任)
真和美是纪实性电视剧的生命 周金华(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主任编辑)
生活纪实与艺术审美的融合
——论纪实性电视剧的特征与规律 王世德(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
电视文化中一大景观
——纪实性电视剧初探 符葵阳(《电视园地》副主编)
纪实性电视剧与“三长” 李习文(四川电视台一级文学编辑)
神圣的家族 里 沙(四川视协理事)
寻求纪实性电视剧的最佳契合点
——纪实性电视剧的美学特征初探 邹嘉仁(成都二中教师)
纪实性电视剧美学特征论 柳辉耀(城都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影视纪实异同论 文 岩(四川省影视评论学会副秘书长)
观赏的效力——论观众观赏心理对纪实电视剧
发展的影响 孔解民(四川电视台研究室编辑)
纪实性电视剧研究 苏亚平(四川电视台电视剧部副主任)
报道纪实可以成为电视剧本性吗 陈 庄(《广播电视天地》副主编)
纪实文学与纪实电视 王 跃(四川医学院学报编辑)
纪实性与电视剧不可相容性 朱景和(中央电视台原专题部主任)
名不正,则有害创作实践 朱景和(中央电视台原专题部主任)
纪实性电视剧的地位、概念和美学追求
——首届全国纪实性电视剧研讨会述要 习 文(四川电视台一级文学编辑)
·纪实性电视剧参考剧作·
长江第一漂 编剧:广建陈祖继
马龙骧 苏亚平
导演:马龙骧
长城向南延伸 编剧:金 涛 周永年
李 响 白山杉 唐毓椿
导演:唐毓椿
“长征号”今夜起飞 编剧:苏亚平 李鸣生
导演:唐毓椿
后 记 编 者
综合这部书里对纪实性电视剧持完全正面肯定态度的文章,主要论点有以下几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