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洪水滔天〔2〕。鲧复生禹〔5〕。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禹跳石〔40〕,误中鼓。第一节是鲧禹治水的梗概和提纲,《山海经》《天问》各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在这种意义上说,鲧禹治水故事是中国政治神话的奠基叙事。通过大禹治水的叙事可以看出,这个题目下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前后一贯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它实在是中国神话体系化的一个典型。

洪水滔天〔2〕。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3〕。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4〕。鲧复生禹〔5〕。帝乃命禹卒布土〔6〕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7〕?佥〔8〕曰何忧,何不课〔9〕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10〕?顺欲成功,帝何刑焉〔11〕?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12〕?伯禹腹(一本作“愎”,今不从)鲧,夫何以变化〔13〕?纂就前绪,遂成考功〔14〕。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15〕?洪泉极深,何以寘之〔16〕?地方九则,何以坟之〔17〕?应龙何画?河海何历〔18〕?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19〕?……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20〕。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21〕?闵妃匹合〔22〕,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23〕?……阻穷西征,岩何越焉〔24〕?化为黄熊,巫何活焉〔25〕?咸播秬黍,莆雚是营〔26〕,何由并投,而鮌疾修盈〔27〕?(《楚辞·天问》)

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28〕,乃辞〔29〕云:“吾娶也,必有应〔30〕矣。”乃有白狐九尾,造〔31〕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32〕也。”于是,涂山之歌曰:“绥绥〔33〕白狐,九尾庞庞〔34〕,我家嘉夷〔35〕,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36〕。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吴越春秋〔37〕·越王无余外传》)

禹治洪水,通轘辕〔38〕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39〕,闻鼓声乃来。”禹跳石〔40〕,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41〕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42〕·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

【注释】

〔1〕鲧禹治水有两种神话叙述样式,一是《尚书》等儒家经传所记载的雅驯叙事(如《尧典》《皋陶谟》《洪范》等篇),一是子史所记载的语怪叙事。本段所选主要是《山海经》《天问》等典籍的语怪叙事,语怪叙事是雅驯叙事的流衍和支脉,《尚书》等经传无疑是最经典、最古老的叙事,如果要追溯“原型”,那自当以经传叙事为准。不过,子史叙事自有其特定的叙事意图、视角和意趣,不必强执经传以否定之。本选所录分为三个故事。第一节是鲧禹治水的梗概和提纲,《山海经》《天问》各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第二节是大禹和涂山氏之间的恩怨,这也是鲧禹故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第三节是大禹除害。

禹娶涂山,《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以为出于《吕氏春秋》,今本失载。该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其中提出的伦理思想。中国神话的基调就是伦理,神话叙事绝大多数是伦理叙事。《尚书》简单地提及了禹娶涂山,《天问》则对此发问,诗人发问将大禹置于一个两难境地。如果依帝命而行,则耽误婚期,以后世伦理观点看,无妻无后是为不孝。而如果娶妻,则耽误治水,这样就违背帝命,是为不忠。尽管在大禹时代忠孝未必就称为普遍认可的伦理,不过神话一旦从口头叙事凝结为经传叙事,必然要荷载伦理思考。这个问题为后世关于家一国、忠一孝等问题的思考开端,是中华民族神话故事中的瑰宝。本选所录的两段禹娶涂山的故事,一则见于吴越一带,它在礼法观念的基础上结合了瑞应思想,其实本质上是一则政治神话,夫妇大伦乃政治兴衰之本,故《汉书·外戚传》云:“禹之兴也以涂山”,涂山女家世如何,难以做具体考据,不过从这些隐微的细节可知,她应当是豪门望族,对于大禹治水和后来建立夏朝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另外一则是流传于嵩洛一带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战国年间《随巢子》,《淮南子》可能系转引。这个故事清新朴野,似乎未曾经过伟大心灵的过滤,像是嵩洛一带民间口承故事的记录。作为志怪故事,它补充了鲧禹治水过程中的一些有意趣的环节,但是从神话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并没有多大的思想蕴涵。

大禹除害是其治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这些故事更多的见诸于地志或风物类注疏之中。“形法家”的《山海经》有“禹杀相柳”的故事,有“禹攻云雨”“禹攻共工国”等名目,应是除害类故事。《天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还有“禹擒无支祁”的故事,显然是禹除害的故事在后世流衍的结果。大禹治水有许多贤人帮忙,通过这件事情禹广泛积累了人脉,为其后来受禅奠定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拾遗记》卷二说羲皇(即伏羲)授予他玉简,使其能够度量天地。而《尸子》的记载更奇特:

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

大禹得到《河图》也是治水故事的一环,而《河图》是一部神秘的政典(参本书的《洪范九畴》),可见大禹治水对中国将来政治走向的重要影响。在这种意义上说,鲧禹治水故事是中国政治神话的奠基叙事。除害故事和求贤故事互相表里,为此这里将二者放在一处。通过大禹治水的叙事可以看出,这个题目下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前后一贯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它实在是中国神话体系化的一个典型。

〔2〕洪水;大洪水是一个世界性的神话母题,中国古籍中关于尧舜时候的洪水起因,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如《孟子》认为是“天下犹未平,洪水逆流,泛滥于天下”(《滕文公上》),这将洪水泛滥看成上古开天辟地之初的结果,用现代神话学术语说,此处的洪水是原始大水。一说是舜的时候,由共工酿成的水患(《淮南子·本经》)。鲧禹治水的策略,诸书也有两种不同的记述,就是填塞和疏导。这曾经被看作鲧禹父子不同的治水方法,也曾经被视为鲧愚顽而被流放的原因。其实问题不会这么简单,填塞和疏导两种方法当并用而行。《禹贡》所记载,大禹显是以疏导为主。然《天问》《淮南子·地形》以及本篇都记载了大禹用填塞之法治水。

〔3〕帝:天帝。息壤:神话中生长不息的土壤,郭璞注:“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一说是上帝禁用的土壤,朱熹《楚辞集注》以为是“上帝欲息此壤”。息,有蕃息和止息两种相反的意思,古人通过一语双关,暗示了息壤在帝和鲧之间的斗争中的双重作用。它既是富有生长功能的土壤,又是上帝对人类蕃息渴求的约束力量。

〔4〕羽郊:羽山之郊。羽山,神话中地名,大体位置在北方。《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也见于《左传·昭公七年》)羽渊,羽山下之渊。引文中“黄熊”,一本作“黄能”,有认为熊不能入水,故从一本“黄能”,“能”读如“耐”,谓三足鳖。但神话叙事中变怪之事本来极多,似不必以常情改之,从“黄熊”之旧可也。

〔5〕鲧复生禹:鲧从腹中生出大禹。复,通“腹”。古书对此神话较为详细的记载主要见于《归藏》,曰:“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启筮》)又曰:“大副(bī逼,意思就是剖之)之吴刀,是用出禹。”(《初学记》卷二二引)

〔6〕布土:就是用息壤填水造地起山。《淮南子·时则》曰:“以息壤堙洪水之州。”《地形》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这个做法和其父鲧并无不同,《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启筮》:“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其实都是在原始大水中创造陆地的创世活动。

〔7〕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汩(gǔ古),治理;《说文》曰:“治水也。”鸿,通“洪”,古书中“洪水”亦作“鸿水”(如《史记·河渠书》)。师,众人,指鲧的同僚。尚,推崇,荐举。

〔8〕佥(qiān千),都。

〔9〕课,试。

〔10〕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鸱,枭鸟。一说以鸱龟为一物,以为即《山海经·南山经》的“旋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曳衔,牵扯相连的动作。听,听从。关于这句有多种理解:或为鲧死之后被这两物所食,鲧无能为力而不得争辩(朱熹引旧说);或以为鸱龟两物,习性不同,鲧何由不知高下而取法于此(黄文焕);或以为鲧听从鸱龟献计而依据地势高低治水(毛奇龄);或以为是鲧听从鸱龟献计而窃取息壤(袁珂)。最后一说较通。此处出现的“鸱龟”和“应龙”情节,保存了一些动物故事的影子,动物助入本是神话中的一个常见主题,不过在传统典籍中这方面的材料很少见。“鸱龟”情节不详,应龙叙事则还见于其他的载籍,比如《山海经》。后世杂书据《天问》对大禹治水做了如下敷衍:“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卷二)。”这里继承了《天问》的细节,黄龙是应龙之变,玄龟系鸱龟之变,而青泥无疑是息壤的转语(青从生从丹,为五行中东方成长蕃息的方色,和“息壤”之“息”语义相应)。

〔11〕顺欲成功,帝何刑焉:顺,依照。欲,愿望。帝,天帝。刑,处罚。这句理解也有歧义,主要是“顺欲”,顺谁的欲?是鲧依照天帝的意志,还是自己的意志,还是听从鸱龟的献计?总之,结果是被流放到羽山。这一问包含着一个“窃息壤不待帝命”的故事。

〔12〕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遏,幽囚。三年,多年;古语三、九谓多,不必实指。施,有两解:一训杀,一训舍。据前后文,第一解似更贴切。诗人问:鲧被长久幽囚在羽山,天帝何以多年不杀他?

〔3〕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即《山海经·海内经》所说“鲧复生禹”的神话。

〔14〕纂就前绪,遂成考功:纂,继承。前绪,旧业,前人未竟之事。考,父亲。

〔15〕厥谋不同:鲧禹的不同结局是最早的伦理故事之一,《山海经》说“鲧窃帝之息壤”,又说“不待帝命”,注意此处的叙述核心并不在于治水与否,而似乎更突出的是待不待帝命的问题。《山海经》的作者通过鲧被流放的神话触及到神界的伦理问题,就是上帝的无上权威性,它很可能包含有某种信仰的因素。只是由于《山海经》乃风物地志类的著述,难以从中发掘出更深的思想内蕴。《天问》的问语与此侧重点不同,它似乎和《尧典》和经传叙事有着某种相似性,诗人问的是尧既然在用人上有所失误,何以最终却要将责任归结为鲧“功用不就”,何以尧并不为此承担责任?语义之中,似并不仅仅责问鲧。

〔17〕地方九则,何以坟之:九则,朱熹曰:“九则谓九州之界,犹上所谓圆则也。”坟之,起土为坟,此处指在“洪泉”中“布土”,息壤长起而成大地,并界画为九州。

〔18〕应龙何画,河海何历:应龙,有翅膀的龙。王逸注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划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历,过。这是创世时的情景,应龙根据水土之势,以尾画地,江河湖海就流通了。诗人问:应龙如何画地?江河湖海怎样流通?

〔19〕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康回,共工之名。冯(píng平)怒,大怒;冯,即“凭”。墬,即“地”。王逸引《淮南子》为注。《天文》篇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引文“天柱折,地维绝”王逸作“天维绝,地柱折”,更有理致。共工和禹大约同时,这说的是大地创造之后,西高东低以及天上星辰何以分布在西北的因由,属于鲧禹神话的一部分。

〔20〕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之力,用力;和“献功”同义并列。降,从天而降。下土,犹如“下地”,大地之上。

〔21〕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嵞山女,即“涂山女”,禹的妻室。通,私会。台桑,所谓“桑中”之地,古代男女幽会的所在。《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禹行水,窃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所谓“通之”大概就是指“窃见”而发。

〔22〕闵妃匹合:闵,忧。妃,配偶。匹合,配合。闵妃匹合,是说因忧无妻而婚娶,《吴越春秋》所谓“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即此意。

〔24〕阻穷西征,岩何越焉:阻,通“徂”,往。穷,困。这句说鲧欲西征,而为岩险困阻,不得反其故乡,照应上文“永遏在羽山”之问。

〔25〕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化黄熊事参《国语》。巫何活焉,仅见于《天问》,大概鲧化为黄熊,乃巫师之法,以异类的形态继续存活。

〔26〕咸播秬黍,莆雚(púhuán朴环)是营:王夫之曰:“秬黍。嘉谷;莆雚,恶草。”这是说要播种嘉谷,必须铲除恶草;隐喻贤佞不并立。雚,古同“萑”。

〔27〕何由并投,而鮌疾修盈:杨万里曰:“由,用也;投,弃也。言何用禹而弃鲧耶?岂以鲧疾恶悠长而贯盈耶?”

〔28〕失其制度:古礼男三十而娶,禹未娶,所以说“失其制度”。

〔29〕辞:此处用如动词,是“祝告上天”的意思。

〔30〕应:征兆,灵应。

〔31〕造:造访。

〔32〕证:验证。数极于九,故以九尾为王者证验。这是汉人术数观念的反映。

〔33〕绥绥:求偶貌。

〔34〕庞庞:充盈丰满貌。

〔35〕嘉夷:嘉,好。夷,平。等于说,我家平安,可能包含经济富足和交际广泛等多种因素。

〔36〕我造彼昌:我,指九尾白狐。彼,指大禹。意思说,我一出现,大禹就会交好运。

〔37〕《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所作的一部杂史类著述。《春秋》本是先秦史乘的泛称,后孔子“窃”取其义,遂专用为《六经》之一。后代史述为了表示宗经征圣的思想,通常也将自己的著作冠以《春秋》之名。自东汉到唐代,记述吴越两国逸闻的书籍,以《吴越春秋》为名的多达八九种,而赵晔的著作较早也较好。现传本分为十卷,已非赵晔之旧。

〔38〕轘辕(huányuán环员):在河南偃师东南,登封西北,山路曲折,车马至而复返,故名。

〔39〕饷(xiǎng想):此处用如动词,意指送饭。

〔40〕跳石:踩踏石头。具体未详,据上下文,似是疏浚河道的工程。

〔41〕嵩高:即嵩山,在河南登封县北,五岳之中岳。

〔42〕《汉书》:东汉班彪、班固父子所作的一部断代史。书起于高祖建立汉朝,终于王莽篡汉。班固于明帝年间做兰台令史,后又升迁为郎,典校秘书,这使他得以博览群书,从而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汉书》共百卷,由于内容深邃,注家蜂起,以颜师古的注为最佳。

〔43〕搏木:毕沅曰:“即扶木。”也就是扶桑,传说中日出处的大木。

〔44〕日出九津、青羌之野:地名,都在东方。具体不详。

〔45〕攒树之所:攒(cuán),聚集的意思。

〔46〕捪天之山:毕沅曰:“捪音民,抚也。疑亦与‘扪’同音义。”顾名思义,形容这山之高,上可触及天宇。

〔47〕青丘:东方国名,九尾狐所产之地。

〔48〕黑齿:东南方国名,因其人齿黑而名。或说该国风俗,漆齿为黑色。

〔49〕交阯:古国名,在今越南

〔50〕九阳:南方积阳,数极于九,故九阳是极热之地。

〔51〕羽人:国民生有双翅似鸟羽的地方。

〔52〕裸民:其俗无衣,裸体而行。

〔53〕不死:即《山海经》不死国。

〔54〕三危:山名,西王母三青鸟息止的地方。

〔55〕积金:高诱注:“西方刚气所在。”

〔56〕其肱、一臂三面之乡:毕沅曰:“其肱疑即《海外西经》之奇肱,所谓一臂三目者是也。”

〔57〕人正:《淮南子·时则》作“令正”。彼处注云:“令正,丁令,北海胡地。”

〔58〕夏海:高诱注:“大冥也。北方纯阴,故曰大冥之中处。”意思大约是说,幽冥无日极冷的地方。

〔59〕衡山:北极之山,不是今天的衡山。

〔60〕犬戎:西戎别种,据说狗首人身。

〔61〕夸父:兽名,似猿,能投石。

〔62〕窍藏:窍,指眼耳鼻舌口等七窍;藏,指心肝脾胃肾等五脏。

〔63〕《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其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类著述。《史记》本传称“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其自名其书为《春秋》,意图上实际是试图赓续孔子《春秋》,其中最主要的是《十二纪》,《序意》称“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而这也正是整部《吕氏春秋》的作意所在。

〔64〕相繇(yóu由):《海外北经》作相柳,郭璞注:“语声转耳。”

〔65〕九首蛇身:《海外北经》曰:“九首人面,蛇身而青”。自环:蛇身盘旋回环之貌。

〔66〕食于九土:《海外北经》作“食于九山”。这里九仍是泛指,不必一定是具体数目。食于九土或九山,都说诸山诸地所产之物为其所食。食,吞噬,与经传“食邑”(诸侯领地)含义有别。

〔68〕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指其所到之处其气或酷烈或苦寒,百兽不能居处。

〔69〕三仞三沮(jù巨):郭璞曰:“言禹以土塞之,地陷坏也。”沮,地低湿状。

〔70〕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不能填塞成为大地,索性掘为深池,而诸神也就以池旁积土为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