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颛顼高阳氏的历史故事

颛顼高阳氏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颛顼高阳氏的历史故事颛顼高阳氏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帝王,为“五帝”之一。《纲鉴易知录》云:“颛顼高阳氏,以水德王,色尚赤。”少昊与颛顼是伯父与侄子的关系,实际上两人关系胜于父子。颛顼十岁辅佐帝少昊,后来受封于高阳国。颛顼称高阳氏,源于初封之高阳国。颛顼居高阳国没几年便继承了少昊帝位。帝颛顼建立“高阳氏”王朝,官民热烈庆贺,表演了帝颛顼乐舞《五茎》。帝颛顼继位之初面临共工氏的挑战。

颛顼高阳氏的历史故事

颛顼高阳氏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帝王,为“五帝”之一。《纲鉴易知录》云:“颛顼高阳氏,以水德王,色尚赤。”“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

史记.五帝本纪》云:“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水经注.若水》云:“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1],东南至故关为若水。”“若水沿流,间关蜀士,黄帝长子昌意[2],德劣不足以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蜀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有圣德,二十登帝位,承少昊金官之政,以水德宝历(国祚)矣。”

玄嚣青阳,即少昊金天氏。高阳,即颛顼高阳氏。少昊与颛顼是伯父与侄子的关系,实际上两人关系胜于父子。《吕氏春秋.古乐》云:“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若水,今四川省雅砻江,为颛顼生处。空桑,今山东曲阜市,为少昊之都,颛顼跟着伯父居于此地。

又《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养)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帝少昊抚养颛顼于东海的“少昊之国”,就是传说中的少昊鸟王国,其地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古代在大海中。少昊送琴与瑟给颛顼玩。颛顼十岁辅佐帝少昊,后来受封于高阳国。颛顼就国后,帝少昊很难过,便将琴瑟抛弃于大海。

颛顼称高阳氏,源于初封之高阳国。《读史方舆纪要》云:“高阳城,在杞县西二十五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高阳城,又名高阳聚、高阳亭,今名高阳镇,在河南杞县西部。

颛顼居高阳国没几年便继承了少昊帝位。《帝王世纪》云:“颛顼生十年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帝少昊有好几个儿子,却传位于侄子,非同寻常。《史记.三代世表》考证云:“五帝时以天下为公器,子贤则传子,子不贤更(换)择人。”少昊有重、该、修、熙等几个儿子,都不是平庸之辈,但是他们只适合做金正、木正、水正之类的官(相当于后世的各部大臣)。少昊知道侄儿颛顼有圣德,毅然传位于他。

龙宇纯译《史记.五帝本纪》云:“帝颛顼高阳者……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白话史记.五帝本纪》译文:“帝颛顼高阳……沈静渊深而有智谋,清明通达而知事理;生养财物以尽地利,顺时行事以法天道,凭依鬼神以制义法;调理五行以教化,洁净虔诚以祭祀。”

颛顼继承祖父黄帝之姓,姓姬。颛顼继少昊而立,约于黄帝纪元185年(约公元前2514年)践位,国号“高阳氏”。《读史方舆纪要》云:“帝颛顼始都穷桑,徙帝丘。”穷桑,今山东曲阜市。帝丘,今河南内黄县帝丘故城

帝颛顼建立“高阳氏”王朝,官民热烈庆贺,表演了帝颛顼乐舞《五茎》。《中华文明史》云:“颛顼高阳氏乐舞《五茎》,《吕氏春秋.古乐篇》则说颛顼命飞龙作乐名《承云》,用以祭上帝。”

唐代文学家元结有感于“伏羲氏至于殷室,凡十代,乐歌有其名,无其辞,考之传记而义或存焉”,乃作《补乐歌十首》,序云:“《五茎》,颛顼氏之乐歌,其义盖称颛顼得五德之根茎,凡一章,章八句。”

植植万物兮,滔滔根茎;

五德涵柔兮,沨沨[3]而生。

其生如何兮,秞秞[4];

天下皆有我君兮,化成。

帝颛顼由穷桑迁都于帝丘,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南部梁庄乡大城村。汉代在此置濮阳县(在今濮阳之西15公里),故又称濮。《水经注.河水》曰:“河水旧东决,径濮阳城东北。故卫(都)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谓帝丘。”

帝颛顼定了都城,又制定了朝廷官制。少昊登位置鸟官,颛顼登位设五正,有显著不同。那五正官,乃是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土正,以五行木、火、金、水、土作为官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春秋传》云:“句芒,春官,为木正;蓐收,秋官,为金正;祝融,夏官,为火正;玄冥,冬官,为水正;句龙,后土,中央土正。”

五正,沿袭了伏羲、炎帝、黄帝的五官制,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换言之,是这样的:

木正春官,即礼部春官大宗伯,掌管典礼;

火正夏官,即兵部夏官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

金正秋官,即刑部秋官大司寇,掌管刑狱;

水正冬官,即工部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制作;

土正中官,即吏部天官大冢宰,为百官之长,总御百官。

古籍记载,重、该、修、熙、黎、句龙等人担任五正官。《孔子家语.五帝》云:“少昊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实能任金正、木正及水正)。使重为句芒(木正春官),该为蓐收(金正秋官),修及熙为玄冥(水正冬官)。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祝融(火正夏官)。共工氏之子曰句龙,为后土(土正中官)。此五者以其能业为官职,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别称五祀。”句芒、蓐收、祝融、玄冥、后土,均为五官死后所祭神名。

杨复竣《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一文说:“黄帝死后,出了颛顼高阳氏,这是一个本领非凡的帝王。”帝颛顼“本领非凡”,办事果断,治国有魄力,这些古籍中多有记述。

帝颛顼善于识人用人,用人不疑,有魄力,有胆识。《路史.高阳纪》云,颛顼“取(娶)邹屠氏、胜img30氏。初,黄帝僇(戮)蚩邮(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恶者于有北。邹屠氏有女,履龟不践(鞋触龟不践踏),帝内之(娶之为妻)”。黄帝擒杀蚩尤,把九黎族中善良者迁移到邹屠这个地方,把恶劣者迁到北方远处。邹屠氏有个女儿为人善良,踩到龟不践踏,颛顼娶为妻子,不怕他人议论。《孔子家语.五帝》云:“古之平水土及播殖百谷者众矣,唯句龙兼食(血食祭祀)于社。”《礼记.祭法》云:“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水土),故祀为社(神)。”共工氏与华夏族为敌,但是其子句龙能平水土,善殖百谷,为人善良正派,帝颛顼不计较他的出身,毅然任用他为中官后土,担任百官之长。

帝颛顼继位之初面临共工氏的挑战。共工氏看到少昊氏衰微,九黎族作乱,天下不宁,因而产生了觊觎天下之心。帝少昊崩,帝颛顼继位,共工氏欺他年轻,并不足虑,于是野心越来越大,决心与颛顼“争为帝”。

共工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王泉根《上古人物的名号》一文介绍:“原来共工氏是伏羲氏之末至高辛氏(帝喾)时一个强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其领袖人物为共工氏,以此名作为氏族的公名。”共工,水官名,世居此官,遂以官为氏。共工氏族早期首领康回,被女娲击败灭亡,于是共工氏族平静了两千来年。到了帝少昊末期,共工氏族出了一位著名首领,世称共工。共工像其老祖宗康回一样,又图谋夺取天下。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共工国,属于炎帝部落的共工氏,建国于太行山南麓。”太行山东南麓的河南省辉县市境,是共工国所在地,共工氏族依水而居,善于水上活动。这里的“百泉湖”,湖中泉眼无数,湖水清澈,三面环山,景色秀美。共工在百泉湖练兵,准备袭击颛顼,夺其帝位。

颛顼新都帝丘位于百泉湖东北方,两地相距200余华里。共工派探子到帝丘侦察,得知颛顼将由穷桑迁都帝丘,决定乘颛顼立足未稳时攻而破之,一举夺取帝位。

共工与臣子浮游率领共工国军队向帝丘进发,在黑夜的掩护下冲进了帝丘城。共工军队喊声震天,却不见颛顼军队应战。找到居民询问,方知颛顼尚未入城,正在前来帝丘的路上。共工命令军队出城向东方进发,阴谋于途中袭击颛顼。

在进军途中,共工听说颛顼大队人马已经到达雷泽[5](今山东菏泽东北)。共工知道,雷泽南面有大道,颛顼西迁必走这条路。共工渡过黄河,进军到东南方的雷泽,沿着大路向东行进,天明时到达隘口,遇到了颛顼的军队。

帝颛顼率领朝廷人马西迁,知道共工有野心,愈行近共工国,愈时时不忘备战,每天晚上驻扎,必定派出侦探远出侦察敌情,侦探报告共工来袭。帝颛顼一面命令土正句龙、金正该等维持后方秩序,保护官民,一面命令火正羿调遣军队埋伏于隘口,准备迎击敌人。

中国上古时期,羿是一个善于骑射的氏族,族中善射者,世人统称作“羿”,故许多时候都有羿的传说,并被称为“帝”。《帝王世纪》云:“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姓何先。帝喾以上,世掌射正(官)。”帝颛顼“二十而登帝位”,其子黎年幼,尚不能任火正。即位之初,羿任火正,训练出大批射手,不用靠近就能杀敌。共工军队行近隘口,看地形险恶,正自狐疑,忽听号角响起,大吃一惊,霎时众箭射来,死伤了一大批。

共工、浮游知道势不可当,于是急忙下令退却,往西而逃,一路上部队溃不成军。浮游顾不得主子,带领几个人向南逃去。《汲冢琐语》云:“昔共工之卿曰浮游,败于颛顼,自沉于淮(河)。”奔逃至淮河,浮游投河而死。

共工向西奔逃,帝颛顼与火正羿挥兵紧追不舍,不消灭共工,誓不罢休。传说共工爬上一座孤山,头撞山峰而死。《淮南子.天文训》曰:“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6]折,地维[7]绝(断)。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传说那不周山是一根天柱,被共工撞折了,致使天的西北方倾斜下来,地的东南部塌陷下去,天上的日月星辰便向西北方移动,地上的江河湖泊水向东南方流去。这个古老的神话生动地表述了先民们对祖国地形特点的认识。中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江河多数自西向东流,或自北向南流。

不周山在何处?一说,在“昆仑西北”;一说,在“西北海外,大荒之隅”。从古至今,没人找到过西北的不周山。有人认为,陕西岐山县岐山,就是古代传说中的不周山。

郑慧生《“不周山为岐山”说》一文曰:“周原之北有岐山,岐山两歧,像一山断开,这与上引典籍所载‘不周山’的特征:‘有山而不合’、‘山形有缺’、‘不交’相互印证。南有周原,北有岐山:岐山不周,理所当然的就是不周山了。”“岐山是不周山,它与共工的神话故事早就有了联系。共工头触天柱,而‘岐山亦名天柱山’(《元和郡县图志》),这支‘天柱’折断后,才出现了有缺口的岐山。岐山周围的水,统统向东南,可与‘水潦尘埃归矣’相印证。”

共工是人,同样为骨肉之躯,说他撞折不周山,古今都没有人相信。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云:“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如)蝼蚁也,兵革(如)毫芒也,安得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

如今的共工后裔依然牢记着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宋颖、张俊飞《赵州桥边龙牌会》一文记述:“赵州桥又称安济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境内,距离赵县县城2.5公里,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赵州桥边有个古老的村子——范庄镇范庄村,它位于东滹沱河故道,占地4300余亩,果园700余亩,约有1000多户、4700多人,刘姓与武姓是村里的大姓。”“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范庄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龙牌会。”“对于范庄人,‘二月二’是除春节外的另一盛大节日,他们把龙牌会当成真正的‘龙节’祭典。龙牌是范庄人的始祖勾龙。当地传说共工与颛顼大战不敌,怒触不周山,天塌地陷,洪水肆虐。其子勾龙带领部落来到范庄地界,治理水土,教民耕种。当颛顼追来围住部落时,勾龙为了民众的安宁生活挺身而出,人们说他死后化为一道白气,变成一只白蛾飞走了。怀着对勾龙的景仰,范庄人因此每年都要举行龙牌会。”人们抬着“龙牌”,龙牌上书写“天地三界十方真宝龙之神位”,神主两边画着龙,被抬进“龙棚”后,开始举行纪念活动。

据古籍记载,帝颛顼举用的句龙(一作勾龙),“共工氏之子曰句龙,为后土(土正)”,属于“生为上公,死为贵神”之列,与范庄的勾龙后人的传说不同。帝颛顼与句龙距今4500余年,年代久远,存在不同说法可以理解。

帝颛顼击败共工后,进入帝丘城[8]定居下来,随后建立朝政秩序,整顿社会秩序,图谋复兴。《史记.历书》云:“少皞氏之衰也,九黎(族)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菑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会合)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会合)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也即如前文所讲:“到了少昊氏衰微的时候,九黎(族)作乱,破坏了原有的法则,扰乱了人神的关系,以至二者无法区分,因此各种灾祸就接踵而来了,而人也无法享尽天年,难得善终。颛顼继少昊氏而有天下,于是就命令南正重主管有关天的事务,负责祀神,命令火正黎主管有关地的事务,负责理民,使之回复旧有的规矩,不至于互相侵扰淆乱。”

涿鹿之战中,九黎族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九黎族起了很大的变化。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云:“九黎族经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9],一部分被黄帝族俘获,到西周时还留有‘黎民’的名称。”“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仍奉行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逼令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当时南方苗族又逐渐向北发展,自颛顼到禹,传说中常见苗族、黎族与黄帝族的不断冲突。”

针对九黎族作乱,帝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大体如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所记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是说只有他,或者说只有他同帝颛顼才管得天上的事情,把群神的命令会集起来,传达下去,此外无论何巫全不得升天,妄传群神的命令。又使‘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就是使他管理地上的群巫,使他好好地给万民治病和祈福。”

帝颛顼的措施被称作“绝地天通”。帝颛顼是上古的宗教主,利用宗教的功能来治理天下。《中华文明史》说:“原始宗教是全氏族人员的共同信仰,早期巫觋(xí)(女称巫,男称觋)并不固定,家为巫史是司空见惯的。……巫觋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和思想家,他们把宗教观念系统化,为的是编造关于未来生活的幻想。颛顼的‘绝地天通’,大约是在父系氏族社会进行的一次宗教改革,从此人神交通为少数宗教职业者所垄断,古老的全民的宗教开始了等级性的分化。”

帝颛顼进行宗教改革,在帝丘设立“玄宫”,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庄子.大宗师》曰:“夫道[10],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颛顼得之,以处玄宫[11]。”帝颛顼得“道”,在帝丘建立的“玄宫”,乃是中国上古的宗教庙宇。《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云:“帝颛顼是一个宗教主。他死后,他所居住的帝丘,大约还继续不少年岁为宗教的圣地。”“帝颛顼为宗教主,他死以后,高阳氏承袭他,仍为宗教主。”

原始宗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起着积极作用。《中华文明史》云:“中国原始宗教是维系中国原始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没有信仰的世界只能是动物的世界。当人们还没有创造出更为高等的精神生活方式来的时候,宗教生活便是主要的精神生活。原始宗教又是原始文化滋生的温床,在宗教的激发下,先民的智慧、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得到开拓,创造出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始艺术和器物,孕育着哲学。原始宗教是原始文明的投影。”帝颛顼的宗教活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黄帝治理天下的法则得到继承并有所发展。《史记.太史公自序》云:“维昔黄帝,法天则(效)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黄帝效法天地规律治理天下,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四圣,皆能遵序黄帝的法则,并有所发展,“各成法度”。帝颛顼是一位贤明的上古帝王,为后世所崇敬。

高阳氏王朝国土辽阔。《史记.五帝本纪》云:“北至于幽陵(今北京市),南至于交阯(今岭南两广),西至于流沙(甘肃西部),东至于蟠木(东海中山名)。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历代帝王年表》载:“颛顼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崩。”帝颛顼在位年代,约为黄帝纪元185—262年(约公元前2514—公元前2437年)。

《皇览.冢墓地》载:“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门外广阳里中。”濮阳,汉代濮阳县(非今濮阳),治所古帝丘。帝颛顼陵,在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三阳庄西边的硝河北岸,东面为“帝颛顼陵”,西面为“帝喾陵”,合称“二帝陵”。唐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在二帝陵前建筑“二帝庙”。二帝陵和二帝庙为羲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之一。

《史记.五帝本纪》云:“颛顼崩,而玄嚣(帝少昊)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颛顼“高阳氏”王朝之后,帝喾“高辛氏”王朝继之。

【注释】

[1]旄牛县边界之外。在今四川汉源县南大渡河南岸。徼,音jiào,边界。

[2]应为黄帝次子昌意。

[3]形容乐声宛转抑扬。沨,音fēng,又读féng。

[4]禾黍盛貌。秞,音yóu。

[5]古代大湖。唐时尚有记载,宋以后为黄河南决淤没。

[6]神话中顶天立地的大柱。

[7]古人以为地是方的,有四角,以大绳维系,叫地维。

[8]在河南内黄县南部梁庄乡大城村,有“颛顼故城”,长宽各1公里。清末,被黄河东决故道黄沙掩埋,城废。

[9]商代诸侯国,《尚书.西伯戡黎》:“西北既戡黎,祖伊恐,奔告(纣王)。”注释:“黎,殷的诸侯国,在今山西黎城县,一说在长治县西南。”

[10]思想,学说。不同学者、学派,赋予道的含义各不相同。

[11]北方之官。依据帝颛顼“以处玄宫”“乘龙至四海”之说,今河南濮阳市建有“玄宫”“帝颛顼乘龙至四海”雕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