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的历史故事
本溪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太子河上游,土地肥沃,地势险峻,森林茂密。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风光秀美,素有“燕东胜境”之称。本溪县不仅有丰富的资源物产,也是辽东边陲重地和战略要冲,帝国主义列强对此垂涎三尺,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这片土地觊觎野心由来已久。本溪县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在这块土地上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溪人民揭竿而起,同仇敌忾,奋起反抗,表现出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
19世纪末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其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也由商品输出转化为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竞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有着丰富资源的中国东北地区,则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在争夺东北的斗争中,日本和俄国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占远东100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从1891年起,俄国开始修建连接欧亚的西伯利亚铁路,并谋取在远东建立不冻港。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由于本国资源缺乏,日本迫切需要工业原料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因此,地大物博、国力衰弱的中国便成为其最理想的侵略目标。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南部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统率清军进驻朝鲜汉城(今首尔)以南的牙山。这时,日本政府以保护驻朝使馆和日本侨民为由,派军队占领汉城,并于7月25日不宣而战,向中国在牙山的驻军进攻,清军败走平壤。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史称“甲午战争”。(www.guayunfan.com)8月中旬,日军分数路进攻朝鲜北部的平壤。9月,日军兵分四路向平壤发起进攻。当时驻军平壤的各路清军与日军实力相当,本可与之一战,但由于清军统帅叶志超不听聂士成、左宝贵等将领的建议,只是被动挨打。最后叶志超见战局失利,便下令竖起白旗,弃城北走,把大批的枪炮和粮饷全丢弃在阵地上。清军全线溃退,撤到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
日本侵略军又经一番准备后,10月,分陆、海两路向中国东北发起了进攻,于26日侵占安东(今丹东)和九连城。30日攻陷凤凰城。该城为盛京(今沈阳)东南孔道,而且守城的聂士成、吕本元、孙显寅、耿凤鸣等部的兵力甚厚,但是,接替被革职入监的叶志超为统帅的宋庆软弱无能,诸将不服其节制,从而导致城池失守。
日军攻破凤凰城后,叫嚣要“取奉天度岁”。日本侵略军的反动气焰使清廷十分恐慌,为扭转局势撤掉宋庆职务,命聂士成负责坚守大高岭(即摩天岭),吕本元、孙显寅、耿凤鸣等将领分守各处配合聂士成。
摩天岭是盛京(今沈阳)、辽阳的门户,若摩天岭失守,则辽沈难保。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金田少佐以一个大队的兵力占领了连山关,进而向摩天岭攻击。坚守在摩天岭的聂士成临危不惧,态度镇定。命令正面防御的部队死守,以巨炮打击进攻之敌,并且部署兵力于密林中摇动旗帜,击鼓鸣金迷惑敌人,同时伏兵于旗鼓之处。当日军趾高气扬地向摩天岭前进时,埋伏在密林中的聂士成所部勇猛冲出,打得日军狼狈逃窜,迫使日军退至连山关转入防御,十数日不敢向摩天岭靠近。
11月26日,连山关地区普降大雪,扼守在摩天岭的聂士成心中大悦,亲率数百骑兵雪夜进攻连山关日军驻地,从梦中惊醒的日军金田少佐不敢抵抗,领着队伍仓皇逃往草河口。
在聂士成坚守摩天岭时,清廷曾多次命黑龙江将军伊克唐阿迅速统领所部进至摩天岭一线与聂士成合力防守。而伊克唐阿却将部队移扎在距离摩天岭近百公里之遥的宽甸一带辗转,清光绪帝谕电训斥后才向连山关移动。
日军退到草河口后,企图切断清军东、西之间联系,并欲与占领凤凰城的日军相策应。为粉碎日本侵略军的阴谋,聂士成和伊克唐阿商议后决定,由聂士成率军到距离草河口4公里的分水岭,担任伏击切断日军退路的任务;伊克唐阿率领10营镇边军从正面进攻草河口,形成对敌夹攻之势。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在草河口镇东的草河岭展开一场扬国威、丧敌胆的激战。此战从上午打到天黑,日军伤亡很重,击毙日炮兵大尉中队长、步兵大尉小队长、中尉小队长各1人。日军败退至凤凰城,聂士成率部乘胜追击,经樊家台一战大败日军,日军丢弃凤凰城外围阵地。
坚守摩天岭、收复连山关、攻克草河口和樊家台大捷等战,充分展示了聂士成的军事指挥才能。广大清军爱国官兵和地方民团与日军在本溪摩天岭、草河口一带激战3个月,大小战斗10余次,粉碎了日本侵略军从东路进犯奉天(今沈阳)的企图。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首次侵入本溪,并遭到本溪军民的重创。在当时整个清军兵败如山倒的形势下,聂士成却率领所部在本溪地区取得了局部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取奉天度岁”的美梦,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独占辽东半岛,引起俄国的强烈不满。伙同法国、德国联合向日本提出威胁性“劝告”,要求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经过谈判,日本以中国支付3000万两白银为条件,暂时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占领。俄国乘机向中国东北南部扩张。1896年,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国东清铁路(通称中东路)”的权力。1898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和《续旅大租地条约》,强租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域25年,在远东取得了天然不冻港。整个东北日益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引起了日本的不安,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势力范围的斗争愈演愈烈。
日本独占辽东半岛受挫之后,利用从中国得到的巨额战争赔款极力扩军备战。经过10年准备,于1904年发动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东北,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在本溪,日、俄两军先后在本溪县的碱厂小平岭、摩天岭、平顶山、清河城、高官等地展开激烈厮杀,给本溪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战争中,日军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以武力威胁清政府同意日方修筑安奉铁路(今沈丹铁路),其中,本溪段从姚千户屯至通远堡,长113公里172尺。1905年,日本守备队驻守界线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进入。
日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905年9月5日,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国被迫将旅顺、大连地区的租借权和长春至旅顺铁路及附属权力无偿“转让”给日本。日俄媾和后,抛开清政府,重新划分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长春一线为界,其北部“北满”地区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其南部的“南满”地区为日本的势力范围。自此,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所谓经营南满地区,逐步变东北为其殖民地的活动。通过倾销商品、创办工厂、开发矿山、修筑铁路、设立银行等手段,日本逐渐控制了南满地区的经济命脉。同时,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保护在华利益,日本派遣大量军队,驻扎在南满主要城镇和铁路交通要道上。1907年,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正式成立,以保护铁路安全为由,派6个独立守备大队常驻铁路沿线。1909年4月,日本独立守备队第四大队进驻连山关,辖4个中队,一中队驻本溪湖,二中队驻草河口。同年9月4日,日本和清政府在北京签署《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清政府被迫出让安奉铁路沿线矿产权益。1910年后,本溪明山沟、连山关、桥头、南坟、石桥子和本溪湖等地均驻有日本守备队。1914年9月25日,日本根据《中日溪城铁路公所览书》有关条款控制了本溪的交通命脉。1915年,日本守备队200人进驻连山关,80人进驻本溪县街(今本溪湖)。1922年,连山关日本守备队人数达到300人,明山沟200人,桥头50人,南坟10人。至1930年,日本派驻本溪的守备队、宪兵队最多时达580人,并在南坟、下马塘、连山关等铁路沿线修筑碉堡、炮楼多达60座。日本帝国主义磨刀霍霍,做好了军事侵略的准备。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武装侵华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本溪县成为东北最早沦陷的地区之一。1931年9月19日,本溪县政府本溪湖被日军占领,不久,日本侵略军占领本溪县全境。本溪县人民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过着悲惨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溪县各阶层民众群情激奋,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抗日风暴,拉开了本溪县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本溪县人民举起了抗日义旗,先后成立了抗日便衣队、大刀会、南侠、老北风抗日义勇军、东北民众自卫军、辽宁民众自卫军、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一路军等抗日队伍,涌现了钟子忱、王殿甲、邓铁梅、苗可秀、黄拱宸等抗日英雄。这些抗日队伍,深入敌后,出没深山密林,攻城陷镇,炸毁铁路、桥梁和军事设施,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歼灭和牵制了日本关东军兵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开辟本桓游击根据地,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和抗日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溪县的抗日组织在1931年10月兴起,经过1932年的全盛时期,至1933年后,在日本侵略军的疯狂镇压下相继瓦解。此后,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重任,开始了以东北人民革命军(后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为主体的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性转折。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是中国人民抗日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满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挺进本溪。1934年11月7日,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进驻本溪县后,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建立中共党组织,建立地方抗日政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军事密营,转战本桓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粉碎敌人“集家并屯”和“大讨伐”,取得了胜利。
1936年,是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第六个年头,东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大量兵力。日本侵略军在不断组织武装“讨伐”的同时,又紧锣密鼓地准备将兵力增至10余万人,向抗日联军发动新的大规模进攻。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巩固和扩大本桓游击根据地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为了摆脱敌人的进攻和险恶的生存环境,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一军一师,决定做出战略性军事转移,开始了两次西征。第一次西征,1936年6月上旬,抗联一军一师根据军部指示,在本溪县境内和尚帽子密营集结,在汤沟召开团以上干部西征会议。6月28日,一师西征部队从本溪县铺石河出发,开始了抗联一军史上的首次西征。第二次西征,1936年11月上旬,杨靖宇率军部在本溪县红土甸子红通沟召集一师、三师领导干部开会,决定由三师进行第二次西征。
抗联一军两次西征是东北抗日战争史上的壮举。虽然两次西征受挫,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它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渴望得到党中央直接领导和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的迫切愿望,体现了抗联主动进攻,扩大游击区域,实施外线作战,防御中寻求进攻的战略思想。在西征过程中,抗联一军不怕艰难险阻,长途跋涉,冲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经受了严酷的生存考验,打击了围追堵截的日伪军,取得了摩天岭大捷。两次西征充分彰显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抗联的政治影响,极大地鼓舞了辽南、辽西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同时,两次西征也一定程度转移了敌人的注意力,减轻了老游击区的压力,牵制了日伪军的兵力,打破了日伪当局的“围剿”部署,对南满抗日游击战乃至全东北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行军事“围剿”下,东北抗联的武装斗争和生存面临巨大困难,抗联一军一师决定放弃本、桓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第一路军的活动区域重点转向长白、濛江、桦甸、抚松一带。一师剩余部队化整为零,分散转移到上述地区,与第一路军主力会合。
1939年5月,一师军需部一分队甄宝昌带领10余名战士离开本溪县西河掌,经桓仁县仙人洞等地到达了吉林省桦甸一带找到一路军总部。这是从本溪县撤出的最后一支一师部队,也是从辽宁地区撤离的最后一支部队。至此,抗联第一路军第一军第一师全部离开了本、桓地区,转战濛江等地,继续进行更加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
1941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各部队陆续进入苏联远东地区后,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实行野营整训。于1942年编入远东军步兵第八十八旅序列,并保持了中共党组织的独立性。
抗联一军所有部队撤离本溪后,本溪地区的很多中共党员、反日会员和农民自卫队员惨遭杀害,在本溪的中共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地方组织难以生存和发展。只有在本溪市区工人比较集中的煤矿和铁矿,特殊工人中一些优秀的共产党员自发地秘密建立起党的组织,领导工人群众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更加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迎来抗战胜利,本溪县光复。
1945年8月,抗联第八十八旅配合苏联红军反攻东北。在东北重要城镇战略点上,都有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的身影。他们在沟通关内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的部队同苏军的联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抗战最后胜利,解放全东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我在华北及东北边境抗战的八路军接受总部“向东北挺进,配合苏军作战,迅速接管东北”的命令,分数路向东北疾进。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人民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活终于结束了。全民族的抗战胜利了。
9月18日,我冀热辽部队开入本溪,受到各界人民及工人武装的热烈欢迎。我军进入本溪后,即着手接收降敌伪部队。此后,本溪县同全东北一样成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基地,开始了新的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