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禹治水传华夏

大禹治水传华夏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鲧被撤销了职务,受到严厉的惩罚。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而大禹用“引”的方法挖渠疏导,化洪流为细流而治服了洪水。

●故事背景

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大禹治水的故事出自《大禹克俭》:夏禹治水。过门不入。菲食恶衣。俭勤莫及。

原始社会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灾难,许多地方上降暴雨,江河湖泊涨溢肆虐,洪水冲毁了农田和房子,家畜大多也死于非命,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尧四处寻找能够治理洪水的贤人,四岳和众大臣都推荐鲧担此重任,唐尧便委派鲧负责治水。

鲧治水采取了修堰治坝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急流大川沿用堵围之法,不仅没有治住水患,反使堤溃坝毁。造成更大灾难。因此鲧被撤销了职务,受到严厉的惩罚。

●故事梗概

鲧治水9年而不成,大约公元前2033年大禹接替父亲开始治理水患。

大禹注意汲取前人特别是其父治水的经验与教训,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排除万难,摸清了每条河流特别是黄河的变化习性,针对每条河流的具体情况,改变方法,放弃修堤筑坝,雍防百川的方法,开沟修堰,以导为主。

史书中记载,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

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

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据说禹担当治水的任务时,刚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忙得没时间进去探望。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在这些地区后来形成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智慧之窗

方法不当效果不同,重大问题的解决,往往最关键的是思想方法的正确与否,有了正确的的指导思想、方法又得当,解决起来便不很难。面对大自然的洪水灾祸,不同的方法,结果大相径庭。大禹的父亲为什么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没有把水治服呢?因为大禹的父亲是用“堵”的方法,越堵越不行,使洪水肆意横流。而大禹用“引”的方法挖渠疏导,化洪流为细流而治服了洪水。如果将这种“引”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那一定也会取得成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