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分析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与活力之源。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时刻,不断地融合先进的管理模式、整合金融业资源,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表3.1 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演变历程2.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分布与规模浙江共有11个市级单位: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湖州、金华、台州、衢州、丽水、舟山。

一、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与活力之源。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培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土壤”,不仅是浙江各家金融机构的理念,更成为宏观调控背景下,各类金融机构的具体实践。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监管部门大力推动下,从银行业的机构设置、产品研发、服务体系创新到第三方金融服务主体的准入,浙江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更新理念、探索模式、先行先试,可持续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浙江金融机构,创新产品蔚然成风,并取得了实效。但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深度不够、供给存在一定的盲区以及风险隐患的有效控制等问题客观制约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有待机制建设予以完善。

(一)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

1.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历程

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见表3.1),分别是探索开拓时期、规范稳定时期、快速成长时期。其发展经历了从零到一、从少到多的转变理念、开拓创新与锐意进取。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浙江省金融机构开始探索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之路,经过基层的试点和探索,陆续推出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化“两难”为“双赢”。2001年,中小企业金融业务进入了分类管理、规范稳定发展阶段,初步树立了按照企业规模大小进行分类管理的理念。2005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企业效益逐步提高,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步重视,中小企业金融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时刻,不断地融合先进的管理模式、整合金融业资源,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表3.1 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演变历程

img9

2.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分布与规模

浙江共有11个市级单位: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湖州、金华、台州、衢州、丽水、舟山。杭州、宁波、温州是浙江省内经济最发达且企业最多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全国性的银行比较多,占银行机构总数的59%;而衢州、丽水、舟山属于相对欠发达地区,大型银行机构较少,占银行机构总数41%[1]。全国性银行在经济状况发达的杭州、宁波、温州三市较为集中,而区域性中小银行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集中。见图3.1 。

截至2009年末,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9526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3519个,政策性银行机构网点56个,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网点612个,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机构网点499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3916个,邮政储蓄银行机构网点796个。见表3.2。

img10

图3.1 浙江省11市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分布

备注:图形数据来源于“区域中小银行区位分布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2010年)

表3.2 浙江省各类中小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

img1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

3.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特点

(1)大型银行扩展战略坐标,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项目。

2008年开始浙江省内各大型银行纷纷推出了服务中小企业的“组合拳”,为中小企业提供贴心服务。工行浙江省分行作为省内规模最大的银行机构,打出了“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主力银行”的口号,明确提出“竭尽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定位。在全国工行系统首家推出了“商贷通”、“易融通”、“网贷通”等创新产品,积极探索推广了流水线式运作和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以满足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和服务的新需求。2010年,工行浙江省分行向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84亿元,余额达631亿元,比年初新增13.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当年贷款新增、贷款累放等指标在全国工行系统处于领先地位。

农行浙江省分行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中小企业客户进得来、借得到、放得快、管得好。建行浙江省分行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一条龙操作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并首创了网络银行业务,实现了大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新突破,并与知名网站阿里巴巴联手推出网络联保贷款[2]。交通银行杭州分行为小企业量身定制了“展业通”特色产品,仅2008年上半年就新增小企业客户399户,新增授信22.49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在宏观调控背景下,优先支持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尤其将有市场潜力、但是暂时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作为浙江金融机构的优先信贷投向[3]。为鼓励在浙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积极推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参与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县(市、区)已达57个,截至2008年上半年,补偿金额达6432万元;同时,杭州中心支行还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并根据浙江省产业特点,对中小企业集合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争取全国试点。

(2)各型商业银行契合区域优势,定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业务。

浙江省作为中小企业最活跃的省份,中小企业成为了经济的主体。各银行机构适应省情,积极定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把“做活中小企业”作为全行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工作,在杭州市组建了9个中小企业业务拓展团队,并筹建中小企业专营支行。渤海银行杭州分行在内部对中小客户进行分类,设立专业的职能部门分别服务不同的客户,由公司部门负责服务授信1000万元以上的客户,创业服务部门负责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小型企业,以专业化的分工来实现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推出的一种创新融资模式——小企业种子基金。分行与小企业集中的地区政府合作,由政府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小企业的风险担保资金,银行按1∶8或1∶10配套信贷规模,专门用于对当地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此外,该行还积极应用销售链融资、船舶融资、数据融资、存货质押、保兑仓等新型融资模式,为小企业开辟行之有效的融资渠道。兴业银行杭州分行改变传统的担保模式,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优化环境,而且项目融资期限长、还款方式灵活,有效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目前分行已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5亿元。光大银行杭州分行在浙江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推出了经营户联保业务,市场内多家企业通过抱团担保及引入风险保证金方式取得银行的综合授信。这项业务自今年3月份正式投放运行以来,已对市场内9家中小企业累计投放1.4亿元。

浙商银行在全国率先设立小企业创新支行,推进专业化经营,小企业专营机构数量已经达到37家,超过了机构总数的50%。2010年成立了具有独立金融许可证的“浙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专业化经营的绩效回报和品牌效应得到了初步体现。泰隆商业银行创新出一套独特的小额信贷管理模式,叫做看“三品”、读“三表”工作法,成功破解麦克米伦缺口[4]。民泰商业银行的离散式、捆绑式多样担保方式,有效缓解了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金融服务上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建立了一套效率高、管控严、风险小的小企业信贷服务模式。

(3)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体与模式创新不断涌现。

在以银行为主体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的同时,各种新型的准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金融服务主体的有机组成与有益补充。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共有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家,外资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16家,农村信用合作机构82家,证券机构20家,保险机构199家;另外,99家小额贷款公司,266家典当行,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家信托公司,5家金融仓储公司[5]

各新型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形式和产品,打造自身服务品牌,在全省小企业贷款市场产生了一幅百舸争流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小本贷款,全质押贷款、便民小额贷款,小企业债权投资结合基金、信托等产品层出不穷。

典当业利用自身“方便、快捷、灵活”的经营特点,在满足短期小额应激性融资需求、促进个私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了银行信贷融资的有效补充。保险业发挥自身优势,创新保险品种,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保险扶持力度,积极拓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债券发行等金融服务。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项目推出了一系列基金创新产品,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两难困境”。

img12

图3.2 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体

2010年上线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数字金融服务中心“数银在线”,是国内目前唯一引入企业和个人身份认证系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受理平台。“数银在线”可把中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通过融资引擎对称系统,匹配到相应的银行、担保、小额贷款、典当、风险投资等融资机构。为客户量身定做了特色化的“1+3+3”(1个客户、3个服务经理、3个融资银行)的服务,即给有明确融资需求的客户配备客户经理、贷审经理、跟单经理和3家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

(4)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成效显著。

2008年全省小企业贷款逆势增长,为支持小企业走出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8年末,全省银行业机构对小企业授信户数达到44.8万户,增长了12.38%,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168亿元,增长18.4%。截至2009年3月,按照新的统计口径,全省新增小企业贷款占比达到82%[6],高出余额占比6%。

截至2010年10月,浙商银行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企业贷款户数16170家、贷款余额216亿元,均较年初增长近100%,增幅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幅72个百分点;并且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各项贷款余额的20%,部分分行甚至已接近其全部贷款余额的50%,在小企业中初步形成了“要贷款找浙商”的良好声誉。截至2010年7月,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扶持的中小企业有8万多家,累计贷款29万多笔、1300多亿元。在这些企业里创业和就业的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有30多万人。民泰商业银行全行小企业贷款户数占全行贷款总户近90%,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总额的89.24%,小企业贷款不良贷款仅为0.08%。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开创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新版本“路衢模式”,截至2009年底,共推出“平湖秋月”、“宝石流霞”等9个项目,共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11.74亿元(详见表3.2)。

表3.3 2008—2009年杭州市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汇总表

备注:表格中的数据来源于浙江金融业发展报告2010年卷

(5)银行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生态集群初步形成。

在浙江银监局的引领下,浙江银行业积极创新,探索推出了多种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生态集群效应。①以网络信用获得银行贷款。针对电子商务企业因缺乏信用记录、缺少抵押品而融资困难的实际,省工行、建行率先以网络银行为平台,携手阿里巴巴,推出“网络联保”这一网络联保融资新模式。②抱团增信,提升信用担保能力。截至2009年9月末,国开行浙江省分行已累计通过“抱团增信”担保体系合作平台发放贷款7.76亿元,共支持中小企业480户,创造就业岗位约27208个。③桥隧模式[7],瞄准高科技、高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在担保公司、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关系中导入了第四方(业界投资者:包括风险投资者和上下游企业),第四方事前以某种方式承诺,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而无法按时偿付银行贷款时,只要满足一定条件,由第四方来购买企业股权,注入现金流,偿还贷款。④中小企业成长信托基金,债权、股权有机结合。通过信托财产来源多渠道,实现风险承担多层次、风险补偿市场化。⑤信贷工厂,打造中小企业贷款流水线。中信银行杭州分行的“小企业引导基金模式”、广发银行杭州分行倡导的“原生态”营销模式、萧山农村合作银行的“合作银行+担保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华融金融租赁公司的“浙租模式”,以及泰隆商业银行面向失地农户、外来务工者等群体的“草根经营”特色,都为缓解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浙江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积极探索、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地区间、行业间不平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浙江中小金融生态体系有待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满足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手段和产品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1.金融服务集中于资金支持,多方位综合服务开发有限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当前缺的不仅仅是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更加需要一个综合实力强劲的合作对象,甚至转让部分控股权;他们的融资形式已经不只限于资金,也包括企业运作经验、管理能力、市场拓展、发展战、投诸多环而目前的金融机构所提供服务主要是集中与资金信贷层面,对于投资理财、发展战略、信用评价等环节的服务项目有待拓展。

2.金融服务存在薄弱环节,金融生态整体布局仍有完善空间

“从金融体系而言,在直接投资领域,浙江还缺乏比较有影响、有规模的金融机构,但银行体系的多样性在浙江已经初步形成。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底层服务机‘灌木’还不够繁茂,还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尤其是在乡镇企业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随着乡镇企业金融理财意识的不断加强,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理财服务。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灌木’,如台州商业银行、泰隆银行等,还需要更好的政策条件扶持,推动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的发挥。与其他省区相比较,浙江中小企业贷款的比例普遍较高。”[8]在金融机构准入与风险防范与管理之间需求:“帕累托”最优,增强金融监管能力、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汇聚民间资本的能力,不断促进金融生态的丰富化,完善浙江金融生态网络内涵。

3.国际化服务与支持业务尚待发展

浙江中小企业走出浙江、走向世界的金融服务项目有待发展。浙江作为中小企业大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升级,走出浙江,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浙江省对外出口贸易值从2004年的581.6亿美元到2010年的1804.8亿美元,实现了飞速增长,其中近70%的中小企业贡献。但是在飞速增长的同时,浙江中小企业面临着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专项服务与支持的缺口,票据贴现、信用证押汇、对外担保、信用保险单融资,开发出口信贷服务项目发展尚未到位。

4.专项支持的金融机构规模还不充分

浙江一些新型金融机构与金融组织的纷纷建立,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注入了活力、丰富了服务内容、提升了服务效率;但是总体数量有限,供需不匹配,不能满足日益增加与成长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的金融业务发展性需求。对于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政府出台的一些针对性的税收减免政策,并未完全落实到位;这部分组织与机构的资金补充机制还不够顺畅,资金使用的条件相对苛刻。

5.信贷数量爆炸式增长的风险监控压力

“信贷工厂”模式[9]下,信贷数量爆炸式增长会增加银行风险监控难度,防止不良信贷积聚是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时要监控的第一风险。而当前新兴的专业信贷机构以及中小金融机构在风险管控的手段与经验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面临较大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