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俄罗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俄罗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时间:2022-04-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俄罗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从国际评价来看,俄罗斯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还是得力、及时的。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俄政府今后将视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和补充应对危机的措施。危机冲击开始后,俄罗斯政府吸取199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大力救助金融体系。

第三节 俄罗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从国际评价来看,俄罗斯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还是得力、及时的。自2008年9月初开始俄罗斯政府意识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之后,相继推出了一些反危机措施,并根据俄罗斯具体情况和危机变化逐渐补充完善。[8]到2009年6月19日,又出台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2009年俄政府反危机措施计划》。总体来说,俄罗斯政府陆续推出的抗危机宏观调控措施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基本方向与主要目标。

一、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金融市场,支持本国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

为恢复市场信心和稳定国内经济形势,俄罗斯议会和政府先后批准或出台了旨在支持国家金融系统的一系列法律和措施。2008年10月13日,俄罗斯总统签署《支持金融体系补充措施》法案,并修改相关法律,利用各种方式向银行注资,以化解流动性风险,该法案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全面救市。实际上,在此法案出台前,俄罗斯央行就已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向商业银行注资,2008年9月16日至10月13前,共进行38笔国债回购业务,投放了28773.47亿卢布(合1100亿美元)。10月7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政府将再拨出9500亿卢布以支持金融系统。据宏观经济学家评估,这笔资金外加国家先前紧急拨付的1万亿卢布,对俄罗斯经济的作用与美国救市的7000亿美元是等值的。10月25日,俄罗斯政府总理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俄罗斯将动用石油美元储备拯救股市,政府将从国家福利基金中拿出1750亿卢布购买公司的股票。政府计划2008年动用2500亿卢布预算资金,2009年计划在预算中预留2500亿卢布,同时动用1500亿卢布国家福利基金,总计约合210亿美元,用于回购上市公司优良资产。根据《2009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反危机措施纲要》,2009年俄罗斯将向对外贸易银行、对外经济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分别注资2000亿卢布、1300亿卢布和2250亿卢布,以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提高银行的可信度。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俄政府今后将视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和补充应对危机的措施。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后,俄罗斯便开始实行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在此期间,油价大幅上涨,政府从石油出口当中获利颇丰,因此,在1999年至2008年俄罗斯积累了丰裕的财政盈余。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俄罗斯政府一改往日的保守作风,大规模地增加开支,同时由于油价下降及政府减免税收等因素的作用,俄政府财政状况开始恶化,政府财政赤字达到GDP的5.9%。1999年以来的持续财政预算盈余状况被打破。2009年4月15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了争执长达三个月之久新版2009年联邦预算案,这是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第一份出现赤字的预算案。同时,俄政府将中止现有的三年期联邦预算,转而执行一年期预算。该方案资金规模达到2.923万亿卢布,其中55%的资金,即1.611万亿卢布,来自于政府预算,其余资金是来源于诸如中央银行等政府机构或者以减税的形式。2009年的救市方案与2008年的危机初期的方案内容区别很大。在危机初期,政府将财政扶持重点放在银行与外债负债率较高的非金融公司,并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的新方案把重点转向支持社会保障支出、退休金等民生领域、国有企业、小企业和银行(见图6.2)。[9]总的来看,俄罗斯积极财政救市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扶持金融系统,增强其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危机冲击开始后,俄罗斯政府吸取199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大力救助金融体系。2009年新预算方案中有48%的资金是拨付给银行以支持银行体系的稳定,特别是给予国有或国有控股大银行建立授信支持,支持大银行购并重组中小银行,以增强金融体系抗击危机的能力等。

2.通过减退税帮助实体经济复苏。减退税规模占总预算资金的14%。对于重点扶持的企业[10]及小企业下调营业税率和增值税率。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俄罗斯财政部还出台了购买新房、新车退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保持石油出口稳定,政府还多次降低石油出口关税

3.稳定居民生活,刺激内需。早在2007年,普京政府就已经做出提高养老金、最低工资、公务员工资的决定。危机来临后,梅德韦杰夫仍然将此项列入反危机政策中,作为提高内需的制度前提来加以完善。直接投入于养老金及就业扶助项目的资金达到政府预算的15%,人均养老金提高23.9%,使其跑赢通货膨胀。给予特殊困难人群以补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设立就业咨询站,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帮助就业困难人群再就业、自主创业。

4.发展创新领域并促进经济结构转变。为促进科技进步,建立了国家级“俄罗斯风险公司”,把纳米技术、医学、清洁能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风险投资优先领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大幅度降低能耗。如增加对纳米技术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将国家的现代化列为长期重点工作。保持并加强工业技术的未来发展潜力是俄罗斯后危机时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扩大预算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俄政府以补贴和对地方贷款的形式,拨款解决依靠单一大型企业发展的城市发展问题。

图6.2 2009年反危机方案财政支出结构图

资料来源:转引自Vladimir Tikhomirov of Uralsib,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Russia’s anti-crisis plan,http://www.businessneweurope.eu/story1563。

三、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反危机协调

在金融危机下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金融形势的研判和反危机行动的指导,是一些转型国家的普遍做法。俄罗斯于2008年8月由梅德韦杰夫总统下令成立了隶属于联邦财政部的金融市场咨询委员会,专门从事对金融市场发展走势和国家贷款政策的研究和评价。同年10月20日,梅德韦杰夫总统又下令成立直属于总统的金融市场发展理事会,对如何发展俄罗斯国内金融市场并保证其稳定等问题展开研究,同时对政府在这一领域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12月10日,普京总理宣布,政府将成立以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为首的政府金融危机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协调各政府部门的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反危机措施。

总体来讲,俄罗斯政府依据外部危机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情况,运用财政、金融、汇率和就业等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政府调控特点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以经济手段为主,如在修改银行法、保险法等法律手段以及遴选195家优先扶持的核心企业等行政手段的基础上,主要采用银行信贷、央行授信、税率降低等经济方法。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混合运用,以间接手段为主,如政府以直接财政无偿拨款和经济建设投资或者给予企业补偿较少,通过公共开支稳定社会领域、改善基础环境方面较多。俄罗斯反危机政策的主要指向扩大企业产能,刺激短期增长较少、针对长期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较多。此外,俄罗斯政府的宏观调控基本属于传统范畴,创新性并不突出。俄罗斯政府反危机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出口规模剧烈收缩,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很大,出现大面积失业现象,低于贫困线以下人群显著增加,多年来的财政盈余被赤字替代,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社会造成重挫,经济增长下挫幅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超过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俄罗斯大国复兴进程和国际形象受到严重打击,俄罗斯被认为是“金砖四国”中表现最差的,不再具备“金”砖资格,变成一块“土”砖了。同时,还对俄罗斯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11]

【注释】

[1]World Bank,Russi an Economic Report,No.18,p1.

[2]World Bank,Russi an Economic Report,No.21,p5.

[3]不过,2009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萎缩的行业已经出现回暖迹象。

[4]徐向梅:《2009:艰难的俄罗斯经济》,《学习时报》2010年2月11日,第二版。

[5]驻俄使馆经商参处:《2009年俄罗斯对外经贸形势》,http://www.unsbiz.com/information.do?method=detail&id=190752。

[6]韩显阳:《卢布贬值利弊参半》,光明日报2009年1月17日。

[7]林跃勤:《俄罗斯反危机宏观调控政策及其启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3期,第26页。

[8]Padma Desai,Rethinking Russia:Russia’s Financial Crisis,Economic Setbacks and Policy Respons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63,No.2,Spring/Summer 2010,P141。

[9]Vladimir Tikhomirov of Uralsib,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Russia’santi-crisis plan,http://www.businessneweurope.eu/story1563。

[10]俄罗斯政府遴选出195家“联邦级”大企业(federalkeyenterprises)和1000家联邦主体重要企业。

[11]林跃勤:《俄罗斯反危机宏观调控政策及其启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3期,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