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俄罗斯网络文化安全危机

俄罗斯网络文化安全危机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俄罗斯互联网取得了上述的显著成就:网民人数大幅增长,互联网覆盖面越来越广,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应用领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安全危机。美国所谓的“网络信息自由流动”,实质上就是让互联网信息按照美国的需要“自由流动”。这一切都决定了俄罗斯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虽然俄罗斯互联网取得了上述的显著成就:网民人数大幅增长,互联网覆盖面越来越广,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应用领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安全危机。

(一)外来文化霸权

1.网络意识形态霸权

网络是不同意识形态竞相高下的重要舆论阵地。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垄断了全球信息传播的制定权和支配权,抢占了世界舆论的制高点,把互联网变成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一方面,他们将其价值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政治模式强制性地通过网络输送到其他国家。在互联网上大力宣扬、美化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博爱”“公正”等价值观,推广西方“民主政治”理念等。“网络自由”成了西方推行网络霸权主义的主要借口之一。

实际上,美国所定义的网络自由与西方的民主价值观等同,凡是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美国便借网络自由的棍棒大加讨伐。美国所谓的“网络信息自由流动”,实质上就是让互联网信息按照美国的需要“自由流动”。另一方面,他们将互联网视为制造舆论压力、煽动民众情绪、控制社会意识、扰乱政治生态的有力工具。从2012年俄罗斯大选、“阿拉伯之春”、颜色革命,到日益紧张的伊拉克、叙利亚和乌克兰局势,西方大肆利用网络推手在幕后兴风作浪。作为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之一,俄对美国在“制网权”上拥有的无可匹敌的绝对优势始终如鲠在喉、不能释怀,一直主张制定国际网络空间的行为准则,甚至提出将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权力移交联合国。

2.网络话语霸权

国际关系中的话语霸权是指世界大国凭借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将自己的话语强加给他国,从而使其逐渐丧失自我意识与认同而接受霸权国的话语体系。从19世纪开始,随着美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英语已成为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英语文化势力正在向其他国家文化扩张和覆盖。据统计,在互联网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法语的内容占5%,其他不同语系占5%。同时,软件的编写、系统的操作、网址的注册等都要使用英语。另外,70%左右的互联网网址出自美国,80%左右的网上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在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流量中,超过2/3来自美国。

作为世界网络的通用语言,英语承载着霸权大国,特别是以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美国文化。而且在初期阶段,俄罗斯的IT词汇大部分借自英语,如“文件”“聊天室”“网站”“账号”“主机”“服务器”等词;网上的许多信息都是用英语发布,不懂英语要想上网是很困难的;俄罗斯国内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都必须以美国为中继站;俄罗斯网络媒体发展需要美国投资者,需要来自美国的技术和“热钱”。这一切都决定了俄罗斯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现在,虽然大多数信息在网上已用俄语发布,英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俄罗斯国内也可直接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俄罗斯已基本上建立起自己的互联网,但美国网络话语的优越性仍然存在,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3.网络文化产品霸权

近年来,互联网的即时、迅速等特点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如好莱坞电影、迪士尼动画、格莱美音乐、网络游戏等更为便捷地在俄罗斯网络上传播,使许多俄罗斯人尤其是年轻人趋之若鹜。这些国家通过语言、形象、明星和故事等元素使其影视产品在极具视听效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西方的社会政治理念及价值观念渗透给观众,如美国一些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所宣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理念。这不仅实现了文化产品的网络倾销,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旗号下进行文化颠覆、推行文化霸权。

关于网络文化产品霸权的现象,我们仅从俄罗斯最大的网络搜索引擎“Yandex”公布的2014年分类搜索热词排行就能一窥究竟。通过这份榜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俄罗斯网民在即将过去的一年对哪些人物、事件和现象最感兴趣。2014年在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外国剧集是美国制作的《权力的游戏》,反响最强烈的电影是美国制作的《驯龙高手2》;在设备类搜索热词中,美国的智能手机iPhone位列前茅;手机游戏中最受欢迎的则是国外制作的《坦克世界》《孤岛惊魂4》《刺客信条3》《愤怒的小鸟》;俄罗斯年度男神第三名则是于2014年8月自杀身亡的美国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还有相当多的人疑惑“为什么美元升值而卢布贬值”“为什么美国人被称为美国佬”。[26]

4.网络媒体霸权

西方许多知名通讯社,如美联社、路透社等都先后在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页。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纷纷在网络上开播新闻,其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信息发布总量的100倍。同时,有线新闻广播公司(CNN)网络版是互联网上点击量最大的新闻网址之一,互联网上的大多数报纸也是由美国开办的。此外,美国还拥有许多由政府主办的对外宣传机构,如美国之音、世界电视网等。这些机构集广播、电视、卫星和因特网为一体,通过互联网将声音图像传递到世界网络的每一个终端和节点,范围几乎覆盖全球。由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传媒帝国基本垄断了报道和解释国际重大事件的权力。其结果一方面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难以抵挡美国发动的文化攻势,另一方面则是形成全球范围的信息垄断。[27]

(二)网络文化环境不佳

1.知识产权备受侵犯

目前,俄罗斯网络盗版侵权问题严重,视频、电影、电视节目、书籍、音乐、软件等都存在网上被盗的恶劣情况,使得知识产权拥有者的知识产权严重受到侵犯。据调查,俄罗斯46%的网络用户直接通过网站免费下载盗版资源,包括软件、电视节目、电影、电子书等,俄罗斯每年因网络盗版造成的损失约合人民币112亿元,其中仅音乐产业一项每年因网络盗版造成的损失就达43亿元。比如在著名的Loupukhovs案件中,Loupukhovs夫妇建立了收集BT种子信息的interfilm.ru网站进行电影和音乐共享,据俄罗斯反盗版协会估计,他们的行为给电影公司造成的损失达到了至少61亿元。[28]

2.不健康内容大量出现

据俄罗斯经济新闻通讯社报道,俄罗斯联邦通信、信息技术与大众传媒监督局自2012年11月以来,分析了16.5万个可疑的互联网资源,其中约5万个网站被纳入查封清单,其中有3.2~3.3万个网站宣传或参与贩毒,约7000个网站含儿童色情,约6000个网站宣扬自杀,另有6000个网站是按照法院判决列入黑名单[29]。可见色情、自杀、毒品等不健康内容在俄罗斯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这严重破坏着互联网环境,传播着许多不健康的负能量,扭曲了很多人的价值观。

第一,毒品网站信息泛滥。例如,在过去两年半时间里,一家名为俄罗斯匿名市场(RAMP)的毒品黑市的业务一直在蓬勃发展,主要向俄语客户供应互联网上品种繁多的毒品,如兴奋剂、镇静剂、迷幻药等。俄罗斯匿名市场使用了匿名上网软件Tor,拥有14000多名用户,组织形式类似一个网络论坛,通过提供第三方保管的中介服务系统,帮助用户在进行大额交易时避免受到欺诈,但大多数卖家似乎并未利用它的中介系统,而是在论坛外进行非正式交易,卖家和卖家通常使用加密即时通信工具Off-The Record进行沟通,并使用比特币或与俄罗斯支付服务QIWI进行付账,之后再秘密地完成发货取货过程,买家还会在该网站上留下对毒品品质的评论和反馈。该网站还在不断积极吸纳潜在毒品卖家,其广告称:“来俄罗斯匿名市场上攫取成功吧!立即销售!优质大麻、安非他明以及可卡因卖家,我们正等待你们的加盟!”由于俄罗斯执法部门对网络犯罪重视不够,而且俄罗斯匿名市场很少参与交易流程、牵涉的人员较少,这意味着泄密者也更少,所以该网站依然逍遥法外。[30]

第二,利用网络传播色情内容的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青年报载,俄总检察院于2008年共立案起诉了223起“非法传播淫秽资料和物品罪”案件,其中有187起为利用互联网进行上述犯罪活动;据悉,每天俄互联网站新增的以未成年人为拍摄对象的淫秽图片和视频就达两百多个;有关专家评估,俄境内带有未成年人淫秽图片和视频的网站约有二十万个,相关犯罪分子由此而获得的非法收入高达三十亿美元。另有调查显示,在2010年,“性”和“色情”在俄未成年人互联网用户“经常使用的搜索词”中位于前10名。[31]这些网站严重影响了俄国内的网络文化环境,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性犯罪率不断走高,扭曲着青年尤其是青少年的性观念,成为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重要隐患。

第三,网络上自杀信息泛滥。调查者发现,俄罗斯有不少自杀或集体自杀的专业网站,网站上将自杀描绘得非常平静和轻松,详细介绍各种自杀的方式,包括饮用烈性毒药、切割静脉、上吊、跳楼等。俄警方坦承,近期自杀指导信息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导致少年自杀案频发,令人措手不及[32]。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社会福利监督局在2013年3月11日在一份通报中说,俄罗斯未成年人自杀事件逐年增高,位列欧洲第一,该通报还显示,近年来,俄罗斯未成年人自杀和自杀未遂事件增幅达到35%~37%,每12个15~19岁之间的青少年人就有1人产生自杀倾向。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网络和媒体中有关自杀的不良信息影响,这些不良信息泛滥是导致未成年人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33]另据俄罗斯《独立报》2013年4月26日报道,俄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证实,谷歌网站有超过一百个网页及其附属视频网站涉及自杀等不良内容信息,已涉嫌违反俄罗斯相关法律条款。[34]

3.网络攻击和数据泄密频发

俄罗斯迄今虽无危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网络攻击事件发生,但是潜在的隐患不少。一方面是对俄罗斯国家关键信息的网络攻击频发,这里的国家关键信息主要是指政府机关网站、外交机构、科研中心等的关键信息。

据俄联邦安全局统计,俄政府机关经常遭遇网络攻击,仅俄总统网站和议会上下院的网站,每年就遭到一万余次攻击。2007年3月2日,美国黑客通过境外服务器对俄国家机关的门户网站发动长达12小时的连续攻击,包括俄内务部、紧急情况部、对外情报总局在内的多个部门无一幸免;2009年9月9日,俄联邦航天署网站遭到黑客袭击,部分资料库受损;2010年8月23日,不明黑客袭击了俄联邦警卫局网站,造成众多内部文件在网上曝光数小时;[35]著名的“卡巴斯基实验室”2013年公布过一个名为“红色十月”的大型国际黑客网络间谍组织,该组织从2007年起不断窃取世界各国政府、外交机构及科研中心的数据,其中俄罗斯机构受该组织病毒感染的次数最多,达到38起。斯诺登爆料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量子”项目已经将软件植入俄罗斯军用网络,采用网络手段和现实手段获取信息并加以利用,旨在达到“拒绝、干扰、降级、欺骗”的目标。

另一方面是对普通民众的网络攻击频发。据《俄罗斯报》网站报道,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就有74%的俄罗斯电脑遭受过病毒感染,43%用户的社交网站密码被窃取,两项数据均高达世界第一,俄罗斯由于网络攻击造成的损失估计约为二十亿美元。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数据泄密新风险。在云计算方面:2009年的相关调査显示,95%的数据中心都采用了虚拟化云计算技术,但虚拟机器却有60%比实体机器更缺乏安全防护。同时,云计算服务的不稳定性也是主要风险之一。2009年4月,微软Azure云计算平台彻底崩溃,使相关用户损失了大量的数据。在大数据方面:一方面,大数据囊括了大量的个人隐私,以及各种行为的细节记录。另一方面,大数据给数据保存和防止破坏、丢失、盗取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同时,大数据的应用是人工智能、商业智能、数学算法、自然语言理解、信息技术等多个跨学科领域技术的集成应用,面临较高的技术和管理风险。2013年,斯诺登披露美国情报机关正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全球通信系统和互联网进行大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关联,实行全面的实时监控,从中搜集包括本国公民在内的全球个人信息和他国的情报。斯诺登事件表明全球已进人大数据时代,确保本国的大数据安全刻不容缓。

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也使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存在被泄露和非法利用的威胁,智能手机2011年4月被发现会自动收集用户位置信息,并将这些私人信息返回给谷歌、苹果公司。

4.社交媒体引发新危机

2006年,“Odnoklassniki”“Vkontakte”(简称VK)先后由阿尔伯特·波普科夫和巴维尔·杜罗夫创建起来,亚历山大·马木特则从美国人手里买来了“Live Journal”俄版所有权,这3家社交媒体连同脸谱网和推特,一同撑起了俄罗斯社交媒体市场,使得社交媒体的影响迅速上升。

一方面,社交媒体网络放大了现实问题,并成为引发舆论热潮,策动、组织和联系各种群体活动的重要工具。VK在经过几年发展后,成为俄语互联网上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网站,巴维尔·杜罗夫不但掌握着VK大笔股份,还一直担任该公司CEO,偏偏此人又满脑子自由思想,对普京权力体系素来看不惯。2011—2012年大示威期间,VK同脸谱网一同扮演了反对派组织示威民众的主要平台;乌克兰危机期间,VK的CEO杜罗夫高调批评俄国吞并克里米亚的做法;2013年3月和12月,杜罗夫先后公开拒绝俄总检察院和俄安全局的不当干预——总检察院要求他关闭俄著名反对派人物阿列克谢·纳瓦尔内在VK开设的以反腐为主要内容的账户,安全局则要求他交出正在乌克兰基辅搞革命的示威分子们的账户信息。[36]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网络也成为一些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进攻的新工具。2011年12月,“反普京”活动发起人通过社交网站,组织抗议俄罗斯杜马选举不公示威活动,使示威活动从莫斯科蔓延到西至圣彼得堡、东至海参崴的广大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