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在国家文化安全中的具体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在国家文化安全中的具体定位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深层次地体现了多元性国家文化安全主题。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民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影响着民族国家整体文化能力的创新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在国家文化安全中的具体定位_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导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在国家文化安全中的具体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与研究热潮使得无形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民俗、宗教等多样性文化的生存、发展问题提升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文化安全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深层次地体现了多元性国家文化安全主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的表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渠道”。概括而言,对于各民族国家、地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关涉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安全、文化能力安全等文化主权安全方面,更关涉到这个国家的文化生态安全和文化遗产资源安全,整体性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安全态势和安全性系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与国家文化主权安全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关系着国家文化政治安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关系着国家文化政治安全,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民文化权利和文化自由选择的重要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首先体现为其文化持有者生存发展方式的选择权。从人类学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凝结,是人类在自然、社会的生态系统中对于自身生存方式的选择与适应。因而,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问题首先是其所属群体对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文化需求的综合判断和发展与否的自主选择,属于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问题。而从国家范畴讲,各民族、地区或族群以及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选择应当属于公民的正当文化权利,阻碍了文化持有者对其文化发展的选择自由,甚或剥夺了这一权利的实施,都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团结。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民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英国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身份问题研究》一书的导言中提到:“身份认同建立在共同的起源或共享的特点的认知基础之上,这些起源和特点是与另一个人或团体,或和一个理念,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自然的圈子共同具有或共享的。”[7]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系统为各族群、民族乃至国家的人们提供了包括文化、社会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的发展从根本上反映了文化持有者对该文化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结果,其对于促进民族国家的团结,提升民族文化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具有核心推动作用。在欧洲,文化遗产一直被视为民族身份和国家象征。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国家的边界逐渐模糊,而文化遗产却能历史地体现和保持各国的个性[8]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遇的不断消失、消亡的安全危机,对于各民族国家而言,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文化形态”,更失去了“寄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9],最重要的是,使得国家、民族正逐渐失去这种带有“根”性特质的文化和社会认同依据。有学者就提出,“所有国家文化安全危机的发生,往往就在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解构。在这里,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表现出高度的同一性[10]。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成为了这种同一性的重要来源和归宿,其存续与否,意义甚为重大。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在文化权利、文化身份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多重意义上,成为影响国家文化政治安全的重要问题和方面。

2.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关系着国家文化能力安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安全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有生存形态上能够不断地发展、创新,而不是停滞不前,成为僵死的文化。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7条“文化遗产:创作的源泉”中指出,“每项创造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2002年,《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为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更进一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那些“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的文化遗产。国际社会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和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不仅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不断发展创新的,更要求其能不断促进文化的整体性创新,使得文化多样性更加发展丰富。对于民族国家而言,能否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民族人民的集体智慧,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和文化内涵,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阐释能力,对于提升国家文化形象,提升文化遗产资源厚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影响着民族国家整体文化能力的创新提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非主权文化安全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关系着文化生态安全

文化生态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内外文化条件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对不同文化生存条件下长期适应分化选择的结果的一种存在性状况,包括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娱乐形式、建筑风格和民族语言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11]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凝结,是在人类在自然、社会、历史、地理的生态系统中,不断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并证明自我的文化系统,它既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文化生态系统运动的综合活态的展现。如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有利于自然生态的平衡一样,文化多样性的不断丰富发展也会积极促进文化生态的健康平衡。作为文化多样性的熔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文化生态系统平衡运转的重要的文化基因。国家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生态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不断延续性,使得这个国家的文化基因得以不断留存、完整,国家的历史性和合法性都得到证明;反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受到威胁,民族文化基因将会改变,不仅会造成“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和民族“价值观念的混乱”[12],还会影响到民族国家内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2.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关系着文化遗产资源安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系统。文化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地获取所需文化资源的状态和能力,关系到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根本文化传统的维护。[1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的不断锐减,是威胁到国家文化资源数量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其自身发展质量、状态以及对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关系到这个国家文化资源的质量安全。在国外,有学者直接将文化资源看作是“了解某一时代社会和文化所必要的贵重资料的总称”[14]费孝通先生在谈到文化资源问题时,也发表观点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类文化资源”[15]。由此,那些任意使用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根本不予标明文化起源地,甚至肆意扭曲原有文化意义的“文化盗窃”行为,都是对所属国家的文化资源安全的侵害和触犯。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方面,并且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与文化复杂的整体性存在,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之于国家文化安全的意义也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