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务管理含义

财务管理含义

时间:2022-1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管理也称公司财务,或称公司理财、公司金融。本书将立足于工商企业这一财务主体,对其财务管理的基本问题,如财务管理内容、理财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本书将就一般性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阐述,并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财务管理给予必要的倾斜。这样企业中不同利益集团组成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1.每一个利益集团都希望企业的经营活动取得成功,具有把企业搞好、把企业经营的“蛋糕”做得好一点的愿望。

第一章 财务管理概论

第一节 财务管理含义

一、企业与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也称公司财务,或称公司理财、公司金融。对于理财而言,它普遍存在于国家(政府)、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厂商)、事业机构、家庭(个人)的组织之中,这些组织既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利益的主体。

就国家(政府)理财主体而言,主要活动是在市场上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保持市场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通过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维持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发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秩序稳定,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国家(政府)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无不渗透其理财活动的同步运行,在这一层次的理财活动我们称之为财政(政府理财),例如税收政策、财政预算都是财政的主要内容。

就金融企业理财主体而言,主要活动是金融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融通资金、开展信用活动,以谋取金融利润,因此金融主体,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在进行上述金融活动时,也必然伴随其理财活动,这一层次的理财活动我们称之为财金(金融理财),例如存贷款活动、同业资金拆借、货币汇兑等活动是其理财的主要内容。

就工商企业理财主体而言,主要活动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以追求市场活动的效益最大化,同时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需要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并对资金收益进行科学分配,它组成的理财活动我们称之为财务。本书将立足于工商企业这一财务主体,对其财务管理的基本问题,如财务管理内容、理财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下面就企业财务管理这一经济范畴,给出逻辑分析。

(一)企业

“企业是一种赢利性的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财富,人们需要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在一起,以提高劳动效率,必须从一家一户的手工业作坊式生产整合成工厂式的组织形式,再进而发展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制组织形式。

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安排下的公司,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从现代企业的含义上来说,它是从事生产、流通和其他服务性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

1.现代企业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和法人财产。

2.现代企业通过市场并按照市场机制组织生产和经营,筹措资金,以实现市场利益的最大化。

3.现代企业在产权关系明晰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份额享有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根据授予的权限独立开展供、产、销活动,对企业的人、财、物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

而公司制则是最能体现上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的组织形式。企业制度如同国家制度一样,它要用一定的组织机构加以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实现预期目标。例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现代企业制度对应的就有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行政机构负责人是国务院总理,而现代企业制度对应的则是总经理负责制;司法机构为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现代企业制度对应的就是监事会。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这种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体制结构,只有通过公司制的形式才能得到充分表现。本书将就一般性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阐述,并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财务管理给予必要的倾斜。

由于企业,特别是现代企业(公司)是通过一系列合同关系,将不同的利益集团组织在一起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因此也是各种契约关系的集合。每一利益集团由于其角色不同,在企业中拥有不同的权利和利益。投资者要得到投资效益,债权者要收回本金并得到资金收益,经营者要得到管理报酬和奖励,劳动者要取得劳动报酬和相应福利,材料供应者要取得销售收入,消费者要得到所需求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政府由于其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而取得税收。这样也就会使得不同的利益集团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加以参与和干预,没有所有者投入的资本金,企业就无从开办;离开债权人对企业追加资金的必要补充,企业资金就有可能周转困难;没有经营者的管理,企业运行就会杂乱无章,缺少有效组织;没有企业劳动者的参与,就无从谈起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没有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宏观调控,企业就无法在市场上得以进行公平竞争。这样企业中不同利益集团组成的关系(也即财务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1.每一个利益集团都希望企业的经营活动取得成功,具有把企业搞好、把企业经营的“蛋糕”做得好一点的愿望。因为只有企业经营取得成功,各自的利益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企业经营失败,遭受损失的不仅是投资者,还包括管理者、劳动者、债权者以及政府。这种与企业利益相互依赖、互相支撑的一面体现了各利益集团相互合作的一面。

2.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不同,在他们共享企业收益这块“蛋糕”时,还存在分割大小的问题,存在利益此消彼长的相互对抗的一面。

因此,如何化解对抗,使各利益集团通过妥协增进合作,需要通过相互间的讨价还价,签订合同契约,保证基本利益的实现。因此,上述利益集团形成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财务关系),既是企业运行的条件,也是如何协调财务关系的中心内容。

(二)财务

财务包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般认为企业财务是指企业在生产运动中的资金运动(即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财务关系)。

1.企业财务活动。在讲述财务活动时,由于工业企业表现的财务活动更具一般性和完整性,因此以工业企业作为各种企业形式的一般代表。工业企业组织其再生产活动,必然伴随资金运动过程,而资金运动过程则体现财务活动。工业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供、产、销活动,必须首先筹措资金(货币资金);再购买劳动资料和原材料,形成储备资金;然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在产品),形成生产资金;伴随着产品的制造完成,产品消耗的劳动价值、材料价值和固定资产价值转化为生产成本和费用,形成产品资金;通过产品销售,产品价值得以实现,企业取得收入,形成货币资金;这种在取得的销售收入中,除了补偿企业的物耗和活劳动消耗外,还实现了利润增值,这就是企业利润;利润需要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这就是分配资金。可见企业周而复始的生产循环必然伴随着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也称作资金周转。因此资金周转运动就表现为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收回资金和分配资金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财务活动。上述关系可见图1-1。

由前所述,企业的资金运动又体现为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入(投资)、资金的耗费以及资金的收回与分配,概而言之就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损益及损益分配活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务活动,即企业理财活动。

图1-1 生产运动、物质运动、资金运动、财务活动示意图

2.企业财务关系。企业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经济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企业作为法人财产权主体同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各方利益集团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表现在:

(1)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投资者指向企业注入资本金的出资者,如果是国家出资,称之为国有资本;如是其他企业出资,称之为法人资本;如是股东投资,称之为股本。因此投资者(即出资者)是企业的所有者,我们所说的国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就是从出资方所界定的。企业的所有者按照投资的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行使相适应的管理权并享有收益分配;作为企业就是利用投资资本进行营运,获取资本收益,向出资者支付报酬。在股份公司制度下,如果企业经营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期望报酬,那么股东(出资者)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行使其财产所有权:一是通过股东大会参与对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用手投票”),包括选举董事会成员、表决收益分配方案、决定企业重大投资项目;二是通过转让其股权选择新的投资方向(“用脚投票”)。可见,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与投资者在投资与报酬上体现利益博弈,其最终结果是:投资者(所有者)获得预期报酬,企业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得以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者需要明晰以下问题:

①投资者出多少资能对企业加以控制(控股权),或者在何种程度上对企业进行控制。

②投资者在获取利润上参与分配的份额以及对净资产的分配权。

③投资者对企业承担何种经济义务和责任,并在何时放弃其经济义务和责任。

企业和投资者根据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合理的选择,最终实现双方之间的利益均衡。

(2)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以购买股票直接投资的形式向被投资企业注入资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是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企业作为出资者成为被投资者的所有者权益,从本质上说也属第一种关系中的企业与所有者之间关系,只是调整了位置。但从目的上看,则有很大不同。企业之所以成为投资者,从目的上看,或是取得投资收益,或是稳定已有的购销关系,也就是收益性投资和控股性投资,无论何种投资目的,都要反映投资的本质要求,即取得预期收益。因此投资—收益之间的均衡是这类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企业与债权人的财务关系。企业在取得资本金后,不足资金需要向外部资金供给者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形成了企业“欠人”的财务关系。企业是债务人,资金供给者是债权人。从现时来看,企业的债权人主要包括企业债券购买者、银行信贷机构、商业信用提供者。债权人不同于投资者,不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管理,也不能参与剩余权益的再分配,但债权人能够取得资金固定收益,与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相隔离,其资金投入的风险也随之趋弱。企业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形成的债务—债权关系,是通过风险—收益的均衡和博弈并通过借贷合同来实现的。

(4)企业与债务人的财务关系。企业在利用资金交易和商品交易过程中,以购买债券、提供借款或商业信用给其他企业和个人,并按约定条件收取利息,收回本金,形成了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人欠”财务关系。这种关系如同(3)一样,体现债权与债务经济关系,也需要通过风险—收益的均衡和博弈并形成借贷合同来实现。

(5)企业与国家、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国家、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财务关系体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方面行使政府职能,并依据这种职能和服务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缴纳各种税款,包括流转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取得税收,是由于国家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制造“公共产品”时花费了“社会费用”,必须得到补偿,也必须视为社会成本从收入中扣除。企业照章纳税既体现了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公平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强制性特点,这是企业与国家之间财务关系的本质。

企业内部各单位(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既有各环节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联系关系,同时各单位(部门)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形成不同的利益中心。如何组织生产活动中企业内部各单位(部门)在生产中的衔接,是生产管理的中心内容,而如何协调经济利益分配中所发生的冲突则是财务管理必要的组成内容。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由于劳动者付出了活劳动,因而企业有义务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工资),提供劳保福利和奖金,按规定提取公益金,体现劳动者个人同企业的财务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处理得当,能够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还有可能制约企业自身发展。从这一点看,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财务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三)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由一定的专业人员利用科学方法和专门技术对特定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过程。这一定义对特定的财务活动而言,对其进行管理则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要有预期目标。管理本身不是目的,管理是为实现预期目标服务的措施和过程。这一特征确定了管理要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

2.管理要有特定对象和特定内容。管理存在于企业活动的各个侧面,如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再如有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特定的对象是针对特定活动而言的,也形成了特定的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是一种资金运动管理,因此构成了财务管理的特定内容,这就架构了本书的内容体系。

3.管理要有专门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管理是从社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劳动,这种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它需要有一定的专门技术,同时还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具体来说是专门技术和管理艺术的结合,就形成了科学的方法体系,它包括规划(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组织、领导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不同的工作环节,这就构成了本书的方法论体系。有关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的进一步分析将在第二节予以阐述。

上述管理的三个基本特征同样适用于财务管理,它是本书第二节内容阐述的逻辑线索。

(四)企业财务管理

由以上关于企业、财务、管理三个方面的阐述,可以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遵循国家法规政策和各种契约关系,组织和控制企业的资金运动(财务活动),协调和理顺企业与各个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的特点

企业的管理活动是全方位的,包括人、财、物等各个要素以及供、产、销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如材料(商品)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劳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各项管理工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配合,同时又各具特色。其中财务管理的特点更加明显,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一)财务管理的实质是价值管理

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是企业分工的要求,它也赋予不同管理活动以不同权力。有的管理活动侧重于物的使用价值管理,如生产活动产品质量管理;有的管理活动则侧重于人的素质和行为管理,如劳动人事管理;而财务管理则侧重于价值管理,即在物和人的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价值方面的管理,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范围。如提高产品质量必然涉及成本和费用的增加,这就不仅是质量管理的范围,还需要财务管理活动的参与,需要通过质价比衡量提高质量的得失;再如劳动人事管理活动,其人员的调配和人才的引进是其日常工作范围,但如果涉及增加工资和提高人才福利待遇的问题,无疑也需要有财务管理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各项管理活动尽管是独立的,但它们都必然与财务管理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面。所以财务管理其外在特点是价值管理,内在特点则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

(二)财务管理的根本是资金管理

如上所述,财务管理活动深入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是由于对它们所涉及的价值能够加以制约和调控,而这种制约和调控都会引起资金流量的变化。可以说一切与资金无关的价值管理都是虚拟的财务管理,特别是现代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包括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的企业收购、兼并、控股等重大理财活动,也都会引起资金流量的剧烈变动,如果缺少资金的介入,资本运营则完全是一句空话。可见价值管理就是要把资金的增减、资金的收支、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起来,并通过科学的理财手段和方法调度资金,有效地对资金运用配置,节约资金的占用,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所以说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根本。

(三)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根据以上两个特点,可以明确“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价值管理为实质,价值管理以资金管理为根本”这样一个结论。由于各项管理活动与价值管理、资金管理密不可分,并形成了递进式的联系,因此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心就是要做好资金的管理工作。资金犹如企业经济活动的血液,当资金充足、运用得当时,企业各项活动就会健康发展并达到良性循环;当资金短缺、运用失当时,企业就会贫血,缺少生机,出现病态现象。由此可见,企业管理的第一位工作就是加强资金管理工作。它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合理配置、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资金效益的合理分配。资金管理各项工作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各项管理活动也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保证其运行的畅通。这就体现财务管理是中心、价值管理是实质、资金管理是根本,其内涵是一致的。

三、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是财务活动的组织和财务关系协调的总和,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财务管理的责任和权利。通常我们把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制度、各种组织机构、各种运行方式的集合称之为财务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是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的基本前提和合法依据。财务管理体制的形成又衍生出财务活动的运行方式。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规范的、科学的、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正在酝酿之中。现仅就一般性的财务管理体制作一简单介绍。

一般性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概括为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行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组织机构

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包括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主管部门专门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管理的行政机构,以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目前各级行政管理机构正在进行重大改革,在结构上尚未完全成形,这里主要就股份制公司制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机构体系作一简要介绍。

股份制公司一般设有财务副总经理,直接对公司总经理负责。财务副总经理下分设财务管理机构和会计核算机构,分别由财务长和总会计师领导。财务长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总会计师负责会计账务核算和报表编制,具体示意图如图1-2。

图1-2 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简图

(二)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这些基本规则包括国家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规范性的政策、准则、通则,也包括企业自己制定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还包括国家制定的其他法律所涉及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和税法等法规文件有关条款。

上述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

1.国家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作出的直接的规范。它包括企业财务通则、财务准则,以及行业财务制度。它体现为国家对企业财务一般性规定等。上述规范由财政部制定,各类企业都必须严格遵守。

2.国家所制定的有关法律文件涉及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有关条款。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可简称《公司法》)中公司资金筹措和使用的相关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可简称《税法》)中企业财务应尽的纳税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可简称《证券法》)中法人股本上市等有关方面的规定。上述的有关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由国务院总理颁布实施,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同样具有高度的约束力,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

3.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这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并加以约束的规章条款,以满足各个企业生产经营的自身特点及其内部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作为独立的财产法人所享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主发展所体现在财务上拥有的自主权。因此,企业制定科学合理、便于具体操作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尤为必要。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可以看作是在满足国家和财政部一般性规范基础上,更深入、更具体、更细致地对企业理财活动加以约束的各种条款,从而体现纲与目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求以《企业财务通则》为统帅,以行业财务制度为指南,以其他法规有关条款为补充,以企业内部制度为依据的系统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企业财务活动得以有效和规范地运作。

(三)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缺乏理财自主权,按照“行政干预”的运行方式,统收统支,极大地损害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动力。改革后,对国有企业按照“放权让利”的指导思想,使得国有企业在一定范围内有了理财的自主权。但从实践来看,国有企业囿于传统理财思路,既没有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对所获得的理财权有效运作,又由于“行政干预”的运行方式不得力和不得当,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可见企业是采用“行政干预”运行方式,还是采用“市场机制”运行方式,或者是采用混合式运行方式,对于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应该有所区分。

一般认为股份制企业的财务管理运行方式必须采取“市场机制”行为,以资金有效配置为基本依据,对外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作用,拓宽融资投资渠道;对内部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从我国目前来看,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在对外自主融资投资方面已经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并卓有成效,但是在对内部资金运用方面,不少上市公司还停留在长官意志的行政干预的方式上,主观决策失误,资金运用随意,造成了ST现象,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的。

对于一般性中小型国有企业,除了深化体制改革以外,对于其财务管理运行方式,除了强调它也应以“市场机制”方式进行运作以外,还必须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对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加以必要的行政干预,不能因强调政企分开而对国有资产管理放任自流。

对于不参与市场竞争、维持垄断地位的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其财务管理的运行方式多数采用行政干预手段,但是这种行政干预的运作方式也必须是科学和高效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干预。这些特大型骨干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也应尽可能采用市场机制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杠杆的作用,保持内部资金的高效配置。

四、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管理体制是生成于一定的环境之下的,不同的财务管理环境会造成不同的财务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采用固定基金、流动基金、专用基金三段式基金管理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则采用筹资投资市场机制的管理体制。可见财务管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企业开展财务活动的舞台,谈理财离不开理财环境的分析。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财务管理可以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存在于财务管理系统之外,并对财务管理又产生影响作用的总和,便构成为财务管理的环境,它们也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各种条件。企业理财活动受环境的制约,这些环境有的来自于企业内部理财活动之外的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劳动人事活动以及技术、材料等因素,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金融、税收、市场、物价、行政政策等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在各种理财环境下协调平衡地组织财务活动,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财务管理环境按其范围大小分为宏观财务环境和微观财务环境。

宏观财务环境是指它普遍作用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类企业的财务管理条件,通常存在于企业外部。它包括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体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市场以及社会政策,也包括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其中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是宏观财务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微观财务环境是指仅对某一特定范围内的财务活动产生一定影响的条件。它通常与企业内部条件有关,从而决定企业要制定的相关财务活动的对策。微观财务环境包括企业的经济类型、组织结构、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水平、企业规模、产品质量以及企业市场占有率。其中企业的经济类型和企业规模是微观理财环境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财务管理环境按其稳定性可将其分为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和显著变动的财务环境。

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其理财条件(或因素)变化不大或基本不变的环境,它是企业日常理财活动的基本条件和依据。它包括企业的地理环境、主营业务、生产方向、产业政策、税收政策。

显著变动的财务环境是指事件临时发生并对日常财务活动产生较大冲击的因素。它是企业特定理财活动的基本条件和依据。如企业变更或改制、金融危机爆发、原材料资源短缺、市场物价迅猛上涨、市场竞争格局的调整等。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与生成的各种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决定其财务管理的目的、手段、方法、方向和力度;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已有的财务环境,使财务环境由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正确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求在财务管理活动时既要尊重客观环境,充分发挥有利的财务环境的一面,同时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方法去改变不利的财务环境的一面,以提高财务管理活动的聚财、生财能力。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基本问题

归于财务管理最基本的问题应是财务管理主体(谁理财)和财务管理目标(理财主体要实现什么目的)、财务管理内容(管理什么)、财务管理方法(怎样管理)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构造本书内容体系的基础。

一、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应是财务管理主体,继而研究不同财务管理主体的财务目标。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和消费者一组契约关系的集合,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是多元的。就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制企业而言,最主要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应该是所有者(出资者)、经营者(厂长、经理)、财务经理(财务负责人)三者。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两权分离,以及经营者的内部的分权管理,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三者是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场,并以不同的行为方式参与企业的理财活动,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可以认为是企业理财主体所希望实现的最后结果,也可以认为是企业理财主体为之努力的方向。财务目标对理财主体起着制约、激励、导向作用。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财务主体和财务管理主体之间的不同。财务主体是针对法人财产权的归属而言,由于法人财产权属于企业(公司),因此财务主体则是企业。财务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而管理活动是依赖一定的行为者参与的,所以参与理财的人员称之为财务管理主体。

所有者可以视为资本投入者,他们把资本投入企业,目的是使资本得以增值并获利。在国有企业,由于是独资,国家作为所有者侧重于国有权益在总量上保值增值;在股份制企业,由于是众多股东以不同比例投资,因此投资者不仅从总量上,而且从相对量(股份比例)上关心股东权益保值增值。总之,所有者财务目标就是为了使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这一财务目标既是明确的,也便于在实践中考核。只要根据资产负债表下“所有者权益”要素项目便可以观察所有者财务目标实现情况。在两权分离的公司制度下,所有者财务主体在日常财务管理上是间接管理,但在重大财务事项上,如企业重大投资方向决策、所有权变更(企业购并、终止、转让)、权益结构调整(取得或放弃控股权)、收益分配等方面可以认为是直接管理,上述各项财务决策必须报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同时所有者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着眼点则是侧重企业长期的财务状况,即反映在“所有者权益”的有关项目上。

经营者可以视为是资产经营者(商品经营者也可),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经营者把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转化为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效益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并以此对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进行全面管理,财务管理虽然只是企业经营者全面管理的一个方面,但却是根本性的。这是由于全面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经营活动出效益、出利润,企业经营者能否给企业带来利润,这关系到经营者能否取得这一职位的最重要条件,因此说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就是保证利润持续增长。这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也是明确的,也便于实践考核,只要根据利润表的数据,很容易考核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实现情况。由于经营者的管理是全面管理,因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范围主要针对日常财务活动中的重要财务决策(一般性投资决策、一般性长期筹资决策)进行直接管理;而对日常财务中的一般性财务活动(流动资金筹措和运用)则委托财务经理管理,因而这一部分是间接管理。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的着眼点侧重任期内的财务成果,它直接反映在利润表中。

财务经理可以视为特定意义上的货币经营者,他们对企业的钱进钱出、资金的筹措调度、与银行打交道、在高度发展的金融市场上负责现金有价证券转换、外汇兑换等这一类货币行为负有直接的责、权,可以说凡是涉及现金流量(现金流入、流出)的管理都是财务经理的权责范围,因此说财务经理财务目标是保证实现现金流量的良性循环。同样,这一财务目标的含义也是明确的,在实践上也是易于考核的,只要根据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就能考核这一财务目标的实现情况。从财务现状看,财务经理是对日常财务管理中的一般财务进行最直接的管理。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侧重近期(每日或每月)的现金流量,它直接反映在现金流量表和现金(银行)日记账上。

我们在分析上述三个层次财务管理目标时,是从三个财务层次的特点、着眼点、权责范围、考核形式上加以分析的。三个层次的财务管理主体尽管财务管理目标有所差异,但是都必须建立在“取得利润并保持利润不断增长”这一基本前提下,也即“利润”是企业的最基本财务管理目标。因为没有利润,根本没有可能使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也无法使现金流量保持良性循环,因此说,企业“取得利润”这一财务管理目标是必要条件。但是企业有了利润如果分配不当,也可能导致所有者权益不能增值,甚至在隐性不良动机下,会使所有者权益不仅不能保值,还会流失减值。当然企业有了账面利润,但如果不能实现,也不能保证现金流量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利润增长、资本保值增值、现金流量良性循环三者之间保持协调同步是企业完整的目标,这样企业三个层次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构成了企业财务目标的充要条件,并统一于完整的目标体系之中。

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由“产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过渡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飞越,但是在这一提法中,过多地否认了“利润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认为这一财务目标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实际上“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提法恰恰暴露出其不考虑时间价值而追求眼前价值同时又冒最大的风险的弊端,因为它们判断的价值是指上市公司每股价格最大,但每股价格只体现瞬间价格而且又是眼前的,所以有最大的风险性。“利润最大化”也可以是指长期利润最大化,并不指短期行为中掠夺性利润的泡沫现象。其次,“最大化”是一个经济学的抽象提法,因为最大化无法划出其边界,难以在财务管理中得以量化考核。所以我们在分析以上三个层次的财务管理目标时,一般都采用能用定量考核的字眼给以表述。

二、财务管理内容

通常我们把财务管理内容划分为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它们在内容框架上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都体现为筹资、投资、损益及分配这样三大块内容。而筹资、投资、损益及分配从实质上来看,都可以纳入财务六要素管理范围之内。

筹资管理就是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个财务要素管理。企业(公司)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的筹措渠道,一是吸收投资者投资,成为企业自有资本金,即所有者权益;二是通过向外(内)举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即负债。任何企业筹资基本上是通过这两种渠道形成的。当然,企业筹集资金也可以通过利润留成、接受捐赠、增股配股、债转股等形式,但其归根结底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和负债要素管理内容下的衍生事项。在西方财务理论中,对筹资的比例、渠道、方式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系列的理论,如资本结构(MM)理论、资金成本理论、资本市场理论(产权交易置换)……这些筹资理论相对于我国传统的筹资理论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给以科学的借鉴,并能以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筹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为企业资金筹措服务。

投资管理则是对“资产”这一财务要素的管理。因为投资就是企业对资金的投放和运用,从而形成公司的资产形态。首先是固定资产投资(传统意义上的长期投资);继而购买原材料、生产在产品和产成品,并进行销售收回货币资金,体现为对流动资产方面的投资;在活跃的资本市场购买短期股票、长短期债券,体现为金融资产投资;除此而外,企业还通过购买长期股票参股控股,对外合资经营,形成外部资产投资,以及无形资产投资。所以说“投资”可以涵盖“资产”要素下的各个项目和各个组成部分,它不限于我们日常会计科目中短期和长期投资中的那种狭窄含义。在西方财务理论中,它以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在投资理论中产生了有效的市场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一系列有影响的经典理论,对我国现代财务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了推动和借鉴作用。

损益及分配管理体现对收入、费用、利润(含利润分配)三个动态财务要素的管理。正如在前述财务目标所言及的,企业筹集资金并投放使用资金,其目的是取得收入和利润,且利润的分配,既涉及投资者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又涉及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发展,是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西方财务非常重视利润分配管理,并且创立了每股收益理论、股利政策理论等财务理论,较之我国传统财务侧重于收入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更具其合理之处,所以说现代财务不仅要重视三个动态要素的管理,还要重视其延伸的利润分配管理。

日常财务管理的内容除了上述六要素管理之外,还把企业特殊财务活动纳入其范围之内,如企业的兼并、收购并购、破产清算等内容,从其现象上看,是资本运营范畴;从其实质看,仍属所有者权益管理和投资管理范围。但从管理活动状况看,它是企业偶然或间断行为,并不经常发生,所以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安排。

由此可见,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筹资、投资、损益及分配三块内容。但具体来说,本书将按照以下五个板块介绍。

第一板块介绍财务管理的基础问题。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论)首先对全书内容做出总括性介绍。第二章(基本价值观念)从价值管理角度论述资金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等基本价值观念,为以后各章的共同性问题提供基础知识。第三章(财务分析)主要介绍财务分析有关理论。

第二板块介绍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管理,它们隶属于筹资管理范围,分为筹资管理概述、所有者权益管理、负债管理三章。

第三板块介绍资产管理,它们隶属于投资管理范围,分为投资管理概述、流动资产投资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金融资产管理四章。

第四板块介绍收入、费用、利润管理,分为收入与费用管理、利润管理两章。这一板块介绍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要素的管理内容。

第五板块则对企业特殊财务管理活动加以介绍,设资本运营理论,企业设立、变更、清算的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三章。其中资本运营理论是从所有者权益要素衍生出来的内容,介绍企业利用产权置换和交易进行资本扩张的财务活动,它是现代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设立、变更、清算的管理则是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过程阐述其财务活动,体现理财活动的连续性;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则是立足于经济国际化、市场一体化角度讲述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特性,从而区别于一般性财务管理内容。

上述五个板块构成了本书的内容体系。

三、财务管理方法

财务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依赖于一定的管理方法运作。从财务管理的对象看,它是对财务要素的整合、组织和再配置;从财务管理的工作过程看,它是预测、计划、决策、检查、控制、评价等各种方法的顺序递进。上述各种方法有的是对财务活动中人的行为约束,需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有的方法则是对财务活动中的事和物予以科学的界定和评价,需要采用计量模型给以准确结论。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重视制度管理,忽略科学计量;而现代西方财务管理方法则主要依赖数量模型管理,淡化了制度管理的地位。所以在现代财务理论建设中,一定要对传统的制度管理方法和西方的数量模型方法给以合适的定位,保证管理方法在财务实践运用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财务管理面对的是真实具体的财务活动,要使各种方法的运用收到最佳效果,管理者必须把管理对象视作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系统论观点,灵活而不是机械,长远而不是短期,整体而不是局部加以有效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说系统论方法是财务管理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特征并研究其运行规律。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由物质、信息、能量三种元素所组成,这三种元素由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所以学习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控制等具体方法时,有的企业和理财人员照搬书本中的方法,不尽如人意,效果较差;有的企业和理财人员则能把理论上的预测、决策、控制方法屡试屡爽,成果骄人,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了系统论的方法。

系统论的人造系统、动态系统、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适应性的基本特征,要求在理财活动中,需具备这样的基本认识:

1.财务管理要有整体观点。管理活动要处理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系统中问题,必须要用整体的观点予以指导。财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多元的,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直接的人、事、物等,还要考虑种种间接因素;既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内在条件,还要考虑外部关系;既要考虑当前的影响,还要考虑未来后果。这样才能统筹兼顾,综合思考,使财务管理活动更具整体观念。

2.财务管理要有层次性观点。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系统也是多层次的,其中高层财务管理者的任务则是确定重大方向性政策和终极目标,并对次层次的财务活动实施予以监督,并进行有效调控;而较低层次的财务管理者根据高层次的指令,一方面组织实施,同时还肩负着及时报告、及时反馈的职责。应该按照层次递进、职责分明的要求运作,而不宜采用高层次越层指挥、低层次越层请示的管理方法。“现场办公”、“一竿子插到底”、“深入基层”等管理方法不符合系统论要求。

上述两个管理观点是财务管理方法运用时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它既贯穿于管理制度的设计之中,也贯穿于管理各阶段的运行过程之中,同时也反映在数量方法的计算和评价之中。

在明确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的基础上,有必要在这里强调财务管理方法和财务会计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衔接。财务会计是将事后核算方法的方法论体系连接起来,形成了财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则是将事前规划(预测、计划、预算、决策)和事中控制的方法论体系连接起来,形成财务决策控制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和财务决策系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并成为现代财务两个不可分离的分支系统,组成了价值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管理,因而在方法上两个分支系统有了连续性,这在理论上有了逻辑的解释。另一方面,在实务中,属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表外信息,包括募集股金的投资决策方案、投资收益预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估量等一系列信息披露,都依赖于财务管理方法提供相关数据,这就是实践中实现财务和会计两个分支系统进一步合作的契机。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在理论上的连续性、在实务上的紧密合作推动了现代财务的发展,也拓展了交流的空间。

本节从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等方面阐明了三个层次财务管理目标与三种会计报表具有呼应性,财务管理内容与财务六要素之间保持一致性,财务管理方法与会计方法有衔接性;表明了财务管理在最基本问题上除了保持自身系统性外,同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保持了和谐与协调,因此上述基本问题的阐述是合理的,也是科学的,它是历史形成和当代发展的逻辑结果。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上面两节就财务管理的基本含义和其基本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作为一门学科,即财务管理学,它自身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撑,就现代财务管理涉及的理论基础看,主要包括经济学理论、金融学理论、管理学理论、财务会计学理论、IT与网络应用、证券等相关法规六个大的方面,另外还涉及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行为学等有关学科。这里仅就六大理论基础作一简要介绍。

1.经济学作为财务学源理论基础。在经济学流派中,有两支理论始终在财务源流上起着重大影响,一是自由主义学派中货币学派衍生出的公司财务理论,它几乎涵盖了全部财务经典理论,包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它从理论层面上阐释公司财务融投资基本思想和立论依据;二是制度主义学派的企业理论。“企业理论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交易成本理论,二是代理理论。交易成本(交易费用)理论着重解释企业与市场关系,代理理论(代理成本)着重于解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这两条线索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因此,企业理论也称作企业契约理论”(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它从制度层面上阐释了公司治理和治理结构的基本思想及立论依据。把财务学放到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有助于深化财务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2.金融和金融市场作为财务活动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工具的基础。现代财务理论与金融学理论几乎完全一致地包括在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中,因而在理论上是完全融合的。在传统的经营理念上,金融企业主要从事的是货币—信用—货币交易行为,而工商企业所从事的是货币—实物(服务)—货币交易行为,因此从工商企业的始点和终点看都与金融活动密切联结着。同时现代工商企业的财务活动理解为对外部的融投资活动,融投资活动又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紧密联系,特别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使得公司财务和金融活动、金融市场交融在一起,有着共同的背景,依赖同一种工具,因而金融企业金融活动和工商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也是在互动中结合在一起的。传统的财务经营理念需要向现代金融经营理念转变,同时在各自独立的运行中相互分离。探索金融和财务关系,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际运作上有了进一步关联性,例如,金融企业借壳上市,工商企业股权交易达到控股目的,都是财务理念向金融理念转化的结果。

3.管理学作为财务管理的方法论基础。财务管理是企业生产要素人、财、物、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财务管理的一般方法,包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的方法。同样,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探索财务管理的具体方法则是一般方法的推广运用,如管理的计划方法推广运用到财务工作中形成财务预算方法,同时,财务预算是财务控制的工具,这就解决了管理学作为一般方法对财务管理的具体方法的指导作用。

4.会计作为财务工作的信息基础。会计通过规范性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记录计量所发生的资金运动信息,而财务有效地利用会计信息调动资金和配置资金;会计成为财务工作的信息基础,财务活动的开展依赖于内外部会计提供的数据信息。探索财务和会计的区分和融合,有助于企业财务和会计进一步明确分工和合作。

5.IT与网络应用作为现代财务技术应用基础。现代财务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如ERP技术、会计应用软件等成为会计核算、计量的基本应用技术,消除了手工核算效率低下、误差难以寻找的弊端,而且还提供了主动控制、自动平衡的基本条件;互联网和局域网提供网上交易和结算已成为现代财务最快捷的工具,资金往来、股权交易、委托理财有了高效通道和理想平台。

6.证券、税务、会计等相关法规作为财务控制活动的规范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可简称《会计法》)作为政府法令及相关规定,已经成为规范企业财务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指南和规则,每一类法规及其相应的结合都会具体指导如何进行财务活动和财务交易行为。如企业如何组成股份公司,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如何有效进行税务筹划,在企业提供相关财务报表时选择较为妥当的会计政策。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经济,因此财务在公司治理、会计政策选择、信息披露、企业纳税筹划上都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应规范。

当然,随着公司财务的拓展,财务工作、财务活动、财务学依赖更多学科的支持,但是财务基础支撑还是以上面六个方面为最主要的内容。

上面分别从基础理论指导、基本理念、基本方法论、信息基础、技术支撑、控制规范六大方面,阐明了现代财务理论与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网络技术、法规之间的关系,表明它们是构造现代财务理论框架的六大支柱,也表明现代财务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又自成体系的边缘性学科,它既是独立的,又是综合的,它不依附于任何一门学科,但与会计学科有更近的学科关联,这是不容置疑的一个现实。

二、对中西方财务理论的基本估计

传统的中国经济运行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的强制性和分配性特点,决定了传统的中国财务必然依据一元化的计划经济机制运作,缺少自主理财的功能,因而其财务理论是单调生产性财务,不具有现代财务所要求企业自主筹资和自主投资的基本内容。而西方现代财务理论建立在多元经济基础上,它要求企业必须在自主理财的基础上,通过在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多渠道的筹资方式和多样性的投资行为,参与商品市场、资金市场、资本市场竞争,并且有丰富多样的选择性,所以其财务理论是活跃的,也能够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理财实践予以指导。从这一方面看,中国在建立自己的财务理论时,必须认真吸收借鉴西方现代财务理论中的精华。

同样,我们要注意到西方财务理论在其几十年的发展沿革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至少对它自身存在的以下两大缺陷不可低估:

1.在理论上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在筹资理论中的时间价值理论、资本结构MM理论、资金成本理论、财务杠杆理论,还是在投资理论中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投资风险理论,抑或是利润分配的每股利润理论、股利政策理论,这些专题理论的研究在个别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各种财务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却未整合,对财务理论的整体认识还缺少系统性,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理论体系。

2.在应用上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西方财务理论以抽象的数量分析为主要手段形成各种模型,这些模型由于缺少对理财主体活动的行为探索,因此在运用过程中常常背离现实,缺少实践的操作性。这一点与中国传统财务理论体系侧重于通过各种制度对行为主体加以约束相比较,中国传统财务理论操作性强,比西方财务理论略显优势,所以很多人认为西方财务理论中的数量模型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从这一方面看,中国在建设自己的现代财务理论时决不能生搬硬套西方财务理论。

要借鉴而不要生搬西方财务理论是中国现代财务理论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