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教育传播过程

农业教育传播过程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是中国的“天”字号产业,同时,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劳动力有4.8亿,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业教育传播的主要对象是农业生产的实施者农民。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状况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步伐,也给农业教育传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第一节 农业教育传播过程

一、传播的基本过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研究传播过程来考察传播现象,从理论上系统提出了传播过程观点:

(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2)

他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和传递各种信息给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者则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并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信息流动于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可以对二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又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社会的其他部分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通过研究传播过程来考察传播现象的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许多学者注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它把传播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考察,各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

我们讨论传播的过程,主要是讨论传播的动态性和结构性。研究的视角最常见的有两种:纵向考察和横向考察。前者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时间序列和历史过程,后者考察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下面主要对传播过程进行横向考察。

194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五W”模式,他的表述是“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他认为任何一种类型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依次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阶段,即:传播者(谁)——信息(说什么)——媒介(通过什么渠道)——接收者(给谁)——传播效果(取得什么效果)。这个口语化的模式有时被批评为过于简单,但是它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传播过程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其他的传播学者对线型模式进行补充和发展,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如信息的反馈、转换和噪音对传播过程的干扰等,使传播过程研究的骨架不断丰满。如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来对后续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另有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信息源、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农业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分析

农业教育传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传播活动,是传播过程研究的细化与分支。它的传播过程有与其他传播活动相同之处,也有其特殊性。农业教育传播仍然包含一般传播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和反馈等,同时,各要素又都有其特性。

(一)传播对象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是中国的“天”字号产业,同时,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劳动力有4.8亿,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业教育传播的主要对象是农业生产的实施者农民。农民勤劳、朴实、善良,特别吃苦耐劳,但是我国农业人口的现状是总量过大,素质偏低。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8亿的劳动力中,小学以下的占40%,初中文化的占48%,高中文化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我国整体农民素质不高已经影响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整个国家的小康建设进程。

现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熟练劳动力、缺乏技术人才,然而同时又存在着人口增长率较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劳动力供给总量长期大大超过需求量的问题。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给农村的致富和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影响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农村人口的素质是影响农民生育观的主要原因。电视上曾播放一期节目,记者到陕西北部的一个山区,看到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在放羊,他就问:“你怎么不去上学?”男孩子回答:“不想去,妈和大也不让去,我要放羊挣钱。”“哦,挣了钱准备干什么?”“娶媳妇。”“娶了媳妇干什么?”“睡觉,生孩子”“那生了孩子干什么?”“放羊。”……农村人口的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育观,影响着农村人口的数量,而且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如何将这种人口压力转变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实现从人口数量向人口质量的提升,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发展教育,提高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则是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

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农村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民和农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远远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围。我国农村劳动力凭借着人均受教育年限仅达到小学毕业的水平,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国际竞争,如何走向工业化,如何致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与该国的国民素质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状况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步伐,也给农业教育传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农业教育传播的服务对象有特殊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且有着人口众多、分布面广、区域性强等特点。农业人口的现状对于农业教育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整个传播过程包括其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选择等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二)传播者

农业教育传播的传播者,包括各教学系统、科研系统、农业行政系统,党、团、群众组织等系统中的人员以及一些农业推广人员等,他们在传播中收集、加工和发散信息。在农业教育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要素,因为农业教育传播体系本身就很庞大,绪论中提到农业教育有农业专业教育和农业一般教育之分。前者为职业教育,培养农业自我经营者或农业技术人员;后者为普通教育,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进行的必要教育,包括中小学农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业教师的培训、农业开发培训、农村家政教育、非正规农业培训等。另外,广义的农业教育包括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活动,既包括各个层次的、全日制的正规农业教育,也包括各种业余农业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等。另外,由于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书的农业教育也把农业科研和推广包括在内。

由于农业教育传播的受众大都是生活在乡村,传统的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紧密,那些信息灵通、善于接纳新事物的“意见领袖”活跃在乡村人际关系网络中,他们的传播作用不可小觑。大众媒介可以让大家接触到关于某新鲜事物的信息,但是通常是这些活跃分子先接受它,然后才影响到其他观望者,改变他们的态度,促使其采取行动。所以,研究农业教育传播活动的传播者应该重视这部分人的作用。

传播者在农民与社会、与科研机构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没有一支强有力的传播者队伍,传播的整个过程不可能通畅高效。

(三)信息

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从事信息资料加工的机构都是信息的提供者,2000年全国地区以上(含地区)农业部门属全民所有制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不含科技情报机构,以下简称“科研机构”)共有1099个。其中部属科研机构52个,省属科研机构419个,地区属科研机构638个。广义的农业教育传播的信息内容也会因传播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具有其特殊性。农业教育传播的信息内容,专业性比较强,且地域和地域之间有很大差异,内容的确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历史来看,在生态区域最适宜地区设置的农业科研机构,对该地区农业的贡献都比较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应包括分布在不同生态区划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强,所以不宜按行政管理体制划分农业科技创新的层次,而应以项目确定支持的重点。

另外,由于农业教育传播受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信息的选择、制作都应该考虑到受众能否接受的问题。在符号的选择上,应该尽量考虑当地人的思维和用语习惯,也可以采用图片、具体生动的例子等,让农民听得懂、看得明、学会用。

(四)媒介

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是受者与传者之间的桥梁。在农业专业教育传播中,可以选择直接的面对面的语言和非语言传播,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以及远程教育。在农村、农民教育传播中,大众传媒已经普及。广播一度是农村中占绝对优势的媒介。新中国建立后的近40年里,广播迅速普及,有线广播与无线广播都是农村名副其实的大众传播媒介,是农村了解外界的主渠道,听众的比率一直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其稳定听众的数量也是电视、报纸等无法企及的。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播的受众逐渐被电视甚至报纸分割。电视媒介在农村逐渐普及,造成受众分流,又由于农村文化水平日渐提高,对于报纸的关注加强就造成了再次分流。农村对于广播和电视的兴趣主要在其娱乐性,其次为新闻性,再次是知识性。对于报纸的兴趣依次是新闻性、娱乐性、知识性。以前在农村,除政府部门明令要求购买外,农民极少主动去购买报纸,报纸几乎就是城市的产物。但是随着农村文化水平日渐提高,特别是在如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民对于报纸的关注日渐加强。

传播的过程中,媒介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时需几种媒介相结合,达到最优传播效果。30年代乌江美棉推广的例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运用不同媒介进行组合传播的成功范例。传播者不仅印刷了很多宣传资料,进行口头演讲,提供实物供农户参观,而且还通过农户进行面对面实践指导,通过他们影响周围的农户。

(五)反馈

不同的农业教育传播模式其反馈的途径和效果不同。面对面教学或培训的反馈比较及时,而通过网络的远程教育,以及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的农业教育,其反馈环节就很薄弱了。很多靠行政力量从上向下来推行的农业教育传播活动,农民反馈的途径很少,这样的农业教育传播很容易犯“一刀切”的毛病。要切实提高农业教育传播的效果,我们必须注意捕捉和搜集从农民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并努力为农民发出他们的声音、表达他们的需求建立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