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教育传播的国际环境

农业教育传播的国际环境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农业教育方面,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对我国农业教育传播影响很大,许多地区和部门都派相关人员到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学习,对我国农业教育传播启示不少。在第一部农业教育立法颁布100多年来,美国又陆续修改和颁布了近30项与农业教育有关的法律,为其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随着《农业教育法令》的实施,高等农业院校也相应提高了学业标准。《农业法》和《农业教育法令》对推行农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第三节 农业教育传播的国际环境

现阶段,和平和发展是国际社会的主题。在农业教育方面,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对我国农业教育传播影响很大,许多地区和部门都派相关人员到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学习,对我国农业教育传播启示不少。这一节里,主要介绍这种文化方面交流带给我们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农业教育现状

(一)美国农业教育

美国的农业教育事业得益于摩里尔法(The Morrill Act of 1862)。该法决定将一部分国有土地按每州议员人数赠给每个州,州里可将土地出售,其收入用于建立一至二所以农科为主、不排除其他学科的赠地大学(Land Grant University)。这一法案保证了每州至少有一所以农科为主的赠地大学。在这一法律的指导下,美国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在全国建立起了近70所以从事农业教育为主的增地大学,后来还建立了20所土族学校。现在,全国已有105所赠地大学,这些学校目前大都已成为综合性大学。

在第一部农业教育立法颁布100多年来,美国又陆续修改和颁布了近30项与农业教育有关的法律,为其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经过100多年的努力,美国以赠地大学为主的农业教育已十分完美。总的来说,其农业教育具备以下特点:

(1)专业设置非常齐全。从管理到具体技术,从种植业到畜牧业、林业、水产业,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几乎应有尽有,样样齐全。

(2)培养学生的层次非常广泛。大多数专业都可培养专科生、学士、硕士、博士,有的可培养博士后。

(3)师资水平较高。美国在大学任教的老师大都具有博士以上文凭。

(4)招生数量大。美国赠地大学招生数量都很大,如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在校生数量高达5万多人。由于招生量大,几乎所有的农村青年,只要愿意,都可进大学学习。

(5)教学方式灵活。美国的教育方式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式引导为主,教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提问、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使用的是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活”教材,主要来源于参考书、电脑中查询的信息(最新资料)、报刊上发表的重要科研、生产成果,以及向有关农业生产、科研、推广等单位了解的近期生产动态、新技术、新成果、市场情况等。

(6)教学设备先进。由于美国的总体经济水平较高,加上他们重视教育投入,现在大学的教学、实验手段和设备十分先进,教室里都有幻灯、投影、放像等电教设备,计算机也十分普遍。

(7)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必须到农场、公司等参加生产实践,并帮助完成某一生产课题,解决生产实践问题才能毕业。必须有工作经验积累,才能拿到毕业文凭和专业技能鉴定证书。如在屈柯加州州立大学,一年级学生每人分一块一米多宽、十余米长的土地,作为试验田,根据课程进度在这里种植蔬菜,每种种十几棵,这是学生向老师交的作业。到了三年级每人分1英亩土地,学校负责投入,从种植计划到播种、管理、收获全部由学生完成,根据经济收益评定成绩,并偿还学校的投入,若亏损则成绩评定不及格。几千英亩的实验农场专职管理人员只有三名专家教授,大量生产任务由学生承担。

(二)英国农业教育

1.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教育

政府重视立法在农业与农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早在1947年,英国政府就颁布了第一个《农业法》。以后,又分别于1957年、1960年、1964年、1967年和1974年多次修订《农业法》。英国教育与科学部也于1967年发布了《农业教育法令》,对农业经营者的资格及文化程度都作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随着《农业教育法令》的实施,高等农业院校也相应提高了学业标准。《农业法》和《农业教育法令》对推行农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国家通过教育拨款委员会的评估与拨款方式间接进行管理,官方权威机构每年要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效益等方面对全国农业院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评估;设立“教育拨款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按照一定的条件、标准及权威机构的评价结果把国家预算中划给地方当局的教育经费分配给每所学校。

2.三级农业学校体制与多样化学校类型

三级农业学校体制包括:(1)高等农业教育,主要有农业大学、农学院以及综合大学的农学系构成,英国现有农业高校57所(含农业工程学院),学生3.5万人;(2)中等农业教育,主要有中等农业学校、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场技术中学,此外在中、大型农场中还开办了约2000所农场职业中学,主要培养农业技术工人、农场独立经营者以及日后打算继续进入农业大学深造的学生;(3)近百所衔接高、中等农业教育的专科农业学校,专门培养中级技术人才。

英国农业学校类型多样。除了上述三级体制所涉及的学校外,目前英国又出现了一种跨校的联合农业院校,如阿伯丁大学农业系同苏格兰北方农学院组成的专业性联合体。在许多农场还建有业余农校、广播函授学院等多种类型的农业学校。不少私人及地方组织办起了各种农业讲习班,如冬季农业讲习班、广播农业教育、农工业余技校、农青培训学校和农工夜校,等等。

3.农业教育经费渠道多元化

英国农业教育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政府拨款。一部分是中央政府拨款,每年为3.9亿英镑,占农业院校总办学经费34亿英镑的11%,农业院校学生的学费90%由政府负担;另一部分是地方政府拨款,即从地方税收中抽出32.6%用于初等、中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办学单位创收。学校扩大招生,收入就相应地增加,另外可以举办各类培训班,如卡福亚当农学院,一年的办班收入约为12万英镑。其他创收方式还有吸收外国留学生、教学实习农场商业化、争取科研项目与企业的捐助、利用校产和资源提供有偿服务等。

4.农业教育地方化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办农业学校进一步考虑到经济地理特点,如英国西部主要以畜牧为主,当地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办了许多畜牧学校;二是国家把农业学校的开办与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部门。扩大地方办学的自主权,农场所建立的学校同当地农业生产的联系更密切,农业教育的地方化,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周围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农校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

5.重视农业科学研究,普及推广农业科技

英国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并不优越,其农业生产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首先是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研究,英国现有正式农业研究机构46个,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萨里农业研究中心、北爱尔兰女王大学农业食品科学研究所等。另外,在一些高等院校里建立小型农业科研机构,从事青年科技人员培训,向上级部门提出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进行农业科技情报交流。其次是研究成果产业化迅速。为了在全国农村迅速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与科学部下设的农业教育司在各地建立了小型农业科技推广站,并培训了大批推广人员。

(三)日本农业教育

早在1872年日本东京就创办了“开拓式临时学校”,后聘请美国农业教育专家克拉克(William Smith Clark)主持校务,改革学校教育教学,为日本培养农业人才。这是日本最早建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办学形式和办学内容基本依照美国的农科大学。之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公立和私立的农业学校。

1879年,日本颁布《教育令》,明确要求各府县根据各地情况设置中学或设置专科学校、农学校等。之后,1883年颁布《农学校通则》,对农业学校的目的、种类与课程设置做出详细规定。自此,日本农业教育有了专门的制度。此后,又制定《实业补习学校规程》、《简易农学校规程》和《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等教育文件促进农业教育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日本农业教育基本形成初等(农业补习学校)、中等(农业学校)、高等(专科、大学)3个层次的教育系统。此后数十年间,初等农业教育普遍发展,中等农业教育渐成规模,高等农业教育也具雏形,为“二战”以后农业教育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教育使节团抵达日本,提出全面改革日本教育。这次改革废除了战前的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被削弱。大学教育制度改革在60年代末取得新成果,形成了短期大学(2—3年)、综合大学学部(本科4年)、专攻科(1年)及硕士课程(2年)、博士课程(5年)。大学农学部在校生由1960年的28040人增加到1970年的49853人。由于这个时期的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批中等技术人才和营农者,中等农业教育迅即普及,至60年代未农业从业者基本达到中等文化水平,高等农业教育也由“精英”型转向“大众”型。

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新技术革命,日本经济开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农业高新技术如组织培养、基因、细胞、酶、发酵和生物化学工程及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等逐步扩大应用,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栽培不断发展,日本农业教育也进入一个新阶段。

1971年,中教审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和整顿的基本政策》,要求教育体制必须适应能力“多样化”、“个性化”。为了有计划地培养中级农业人才,农林水产省与各都道府县兴办农业大学校约75所,这是一种专修学校,相当于短期大学,培养目标是造就能正确认识农业、有热情为农业现代化而奋斗的农业自主经营者及农业农村的领导者。

1984年,临教审组成以后,四次提交咨询报告,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正式开始,农业教育现代化开始了质的充实过程。

——建立市、镇、町青年交流促进组织,促进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的交流,使农村青年对建设农村感到自豪,并充满信心。

——农业高中修订公共课程后新设农业信息处理、课题研究、生物工程基础、农用会计等课程,废除了综合农业,新增的“农业经济科”主要传授与农业产品流通和信息处理有关的知识和技术。

——农业大学校把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农业信息处理等尖端技术教育作为主要课程。

——大学农学部把过去的农学科、农艺科等改为生物资源、生物机能开发、森林科学、畜产科学、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经济等新兴学科,农业这个词被更具普遍意义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生产”所代替,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范围和概念,注重农业与粮食、人类与环境的有机关系。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设了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农业生物技术、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专业。

——在教育方法上,除学习基础理论外,大量课时用于让学生进行各种试验和实习,以提高学生对农业教育的理解和未来生活的体验。

——注意对农民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农协、农业改良普及所等组织,不断地向农民传播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

据统计,1997年底,98所国立大学设立与农业有关的学部38个,41所公立大学中设有与农业有关的学部3个,384所私立大学中设有与农业有关的学部15个,全国523所本科大学内设有与农业有关的学部共56个。农科在校研究生3500多名,本科生63000名。全国591所短期大学中有15所农业短期大学,在校生4000多名。

这一阶段日本农业教育的特点是:(1)调整课程内容;(2)充实和调整农业后继者的教育设施;(3)加强农业后继者的国际化教育;(4)加强政府对农业后继者教育的管理。

二、启示

(一)强化政府职能

在中国,政府应当在农业教育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发展农业教育必须强化政府功能。(1)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农业教育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做好全国农业教育的领导、协调与规划工作,并对各地开展农业教育和执行农业教育的有关规章制度状况进行督导和评价,以确保农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要制定农业教育法。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来看,立法在农业和农业教育发展中的保障与规范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至今尚未有一部农业教育法,这对我国农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极为不利,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从制度上保障资金、人才和各种教育资源的落实,也不能保障它的最终地位。(3)要制定农业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从有利于统筹全国农业教育资源、有利于农村教育持续发展、有利于预见性地为农业的线性非线性发展储备和提供人才支撑出发,制定农业教育发展规划。一是要把农业教育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日常工作计划;二是制定农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注意农业教育与整个教育系统以及其他教育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还停留在以开展“工程”为主的阶段上,这种方式大大阻碍了我国农民培训的进度。应以县、乡、村三级农村农业培训体系作为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提供农业合作项目的平台,即以县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学校为骨干、村级成人学校为基础的农村农业培训基地。该体系应与农业院校以及农村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三)拓展农业教育筹资渠道

农业教育经费光靠政府拨款是不行的,必须积极拓展办学经费来源,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保证农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及时、足额拨付农业学校办学资金,帮助农业院校发展赢利事业,并对其收入实行免税。各级农业学校可通过与企业、社会团体和私人合作办学与合作办企业等方式,筹集一定的办学资金,实施成本回收制,向接受农业教育的学生或农民收取合理的学费。鼓励非政府组织、地方社区团体及私人机构设立农业教育基金,还可以考虑发行农业教育债券、教育彩票,形成多渠道筹措农业教育经费的局面。

(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农业院校应根据所处区域农业发展特点,扬弃现有课程结构与专业设置,强化市场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农业院校要朝着多层次、多样化、多职能的方向发展,既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有望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增强办学活力。

总之,农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依靠相关人员的智慧和努力,更要从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发展中汲取经验,这样才能走出我国农业教育的困境,加快我国农业教育的步伐。

【注释】

(1)季明齐中熙:《农业部副部长: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在1亿亩以上》,http://www.lsj.xm.gov.cn/lsxx/hyxx/sczhxx/200603/411.html,2006年3月7日。

(2)王海坤:《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4月1日。

(3)杨墨:《中央财政加大2005年教育经费投入》,《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1月28日。

(4)陈志坚:《福建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首届全国农民职业教育校长论坛精彩论文集。

(5)蒋平:《欧美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启示与思考》,《中国农业教育》2006年第1期。

(6)《袁隆平呼吁关注农技推广站生存现状》,《科学时报》,2004年3月26日。

(7)参见《我国首次调查特困生,大学学费相当农民35年收入》,《新京报》,2005年8月10日。

(8)参见《福建农业院校遭遇就业热招生冷的尴尬》,http://www.fj.xinhuanet.com/fjjy/2006- 07/ 01/content_7404174.htm,2006年7日1日。

(9)参见《甘肃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受冷落》,《甘肃日报》,2005年1月12日。

(10)《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出现“新读书无用论”》,《长沙晚报》,2006年3月13日。

(11)参见《四成农村娃初中辍学牵动代表委员心》,http://www.legaldaily.com.cn/zt/2005- 03/03/ content_192042.htm,2005年3月2日。

(12)刘媛媛、孟昭丽、顾玲:《西部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能否美梦成真》,《半月谈》,2006年1月29日。

(13)周济:《义务教育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http://www.cetr.cn/Article/cehua/200604/408.html,2006年4月28日。

(14)《我国约有230万学生辍学多因家庭贫困造成》,《新京报》,2006年1月27日。

(15)参见《四成农村娃初中辍学牵动代表委员心》,http://www.legaldaily.com.cn/zt/2005- 03/03/ content_192042.htm,2005年3月2日。

(16)周文静、张清玲、周先进:《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危机及其解决对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7)吴玉蓉:《教育部坦承大学学费对困难家庭“高了点”》,《东方早报》,2006年4月26日。

(18)陆地:《2006∶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南方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

(19)孔德明:《农民的收视特征与电视媒体的自我调适》,《新闻战线》,2003年第12期。

(20)宋振远:《谁抓农业谁落后》,《河南日报农村版》,2005年3月24日。

(21)孔德明:《农民的收视特征与电视媒体的自我调适》,《新闻战线》,2003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