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明的发展及其外延

文明的发展及其外延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的意识。”距今一万年前出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由原始文明进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人化自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一) 原始文明——无知的自然敬畏和失衡时代

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生活,学术界通常将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称为原始文明或渔猎文明。在原始社会中,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是采集和渔猎,这两种活动都是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作为人的生活资料。尽管原始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十分低下,但已开始推动自然界人化的过程了。同样,原始人类的精神生产能力也十分低下,他们没有文字和用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其主要的精神活动是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产生于对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和敬畏。原始人类在自然界之外构想了一个超自然的世界,认为自然界的秩序来自超自然力量的支配,许多自然事物和现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凶禽猛兽等,均为超自然神灵的体现。

在原始社会,尽管人类已经作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呈现在大自然面前,但由于缺乏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十分薄弱,他们不得不依赖自然界直接提供的食物和其他简单的生活资料维持生计。但这一时期的人类无法抵御各种自然力的肆虐和侵害。因此,人类把自然界视为威力无穷的主宰者,视为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化身。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的意识。”

(二) 农业文明——低级的自然认知和平衡时代

距今一万年前出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由原始文明进入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使自然界的人化过程进一步发展,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农耕和畜牧,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而是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植物和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并改变其某些属性和习性。对自然力的利用已经扩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如畜力、风力、水力等,加上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从而大大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并能用文字记录人类获得的自然知识,使其在空间和时间上便于传播。与此同时,农业社会中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有了专门的“劳心者”,从而提高了人类的精神生产能力。在人类的农业文明时期,一方面,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仍然有限,所以仍然肯定自然对人的主宰作用,主张尊天敬神;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信心的增强,人们已经把自己提升到高于其他万物的地位。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同土地、同大自然保持着直接的接触。所以,古代农业文明容易形成尊重自然规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通过对农业生产进行哲学思考,人们就会自然地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断运动、生长和发展的演变过程。也只有这样,人类才会产生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的有机论思想,产生既利用自然又保护自然的生态学观点。

纵观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和自然关系处于初级平衡状态,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是利用和强化自然的过程,缺乏对自然实行根本性的变革的能力,对自然的轻度开发没有像后来的工业社会那样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但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落后且发展缓慢,没有也不可能带给人类高度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也不可能得到人类主体的真正解放。从总体上看,农业文明尚属于人类对自然认识和变革的幼稚阶段。所以,尽管农业文明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但这只是一种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水平上的生态平衡,也是一种与人类能动性发挥不足、对自然开发能力单薄相联系的生态平衡。

(三) 工业文明——过度的生态掠夺和失衡时代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人类文明出现了第二个重大转折,即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控制和改造自然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人化自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自然界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只需凭借知识和理性就足以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近代工业同古代农业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广泛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机器成为物质文明的核心。生产的机械化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机械化,人们把社会、自然和人都当作机器,机械化的思潮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观、社会观 (历史观) 和价值观。同时,农业生产一般引起自然界自身的变化,它的产品是在自然状态下也会出现的生物体; 而工业生产则引起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变化,它的产品是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人工制成的产品。因此,如果说在农业文明中人们力求顺从自然、适应自然,人和自然是相互协调的关系,那么在工业文明中,由于工业生产同农业生产相比与自然界的距离较远,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间接的,所以人们就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人和自然只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

工业文明中人类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们把自然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的机器,可以无穷索取的原料库和无限容纳工业废弃物的垃圾箱,而忽视了人类自身还有受动性的一面,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根源性、独立性和制约性,忽视了马克思所说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方面,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其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 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和动物是一样的,是被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开发观念和行为准则违背了人和自然的辩证法,在对自然造成空前严重损害的同时,也使“人类自己面临史无前例的各类危机,如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这场全球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这就使人类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必须改弦更张,摒弃传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四) 生态文明——和谐可持续发展时代

生态文明的本质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关系。围绕着这一和谐关系,生态文明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向人与自然整体价值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的转变,实现了从人控制、征服甚至统治大自然的伦理道德观向尊重、保护并且合理利用自然的伦理道德观的过渡,从而使人与自然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生态文明从线性的、单向路程的生产方式向循环的、双向的螺旋式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从过度奢侈的高消费方式向节约低碳的绿色消费方式的发展,从注重经济发展的一元发展观向经济社会生态多元共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

生态文明就是要把生态作为文明发展进步中最为重要的内在价值,这是考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考量其社会进步程度时,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精神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将生态标准内置于其中,评判其优劣。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将生态文明融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中,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从文明构成的角度看,有必要将生态融入社会发展形态、人类进化过程、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整个过程和生产方式之中。就将生态融入社会发展形态之中而言,社会发展形态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一种普遍接受自然生态价值的社会发展形态。从将生态融入人类进化过程之中而言,生态文明提出了生态人、生态型政府和生态型社会的人类发展理想模式。从将生态融入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整个过程之中而言,生态文明产生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等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从将生态融入生产方式之中而言,生态文明就是提倡生态化的生产方式。

生态文明,既是多种文明融入生态的过程,也是生态文明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生态文明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 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 既有自然生态系统层面的,也有人类社会系统层面的。文明不是纯观念形态的概念,人性的文明、社会的文明最终要通过良善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呈现出来,达到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统一。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是一个对象化的过程,文明的对象化就是文明所作用的对象,这个对象便是自然环境。将文明融入生态之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将人的文明对象化到自然环境的过程,并且通过自然的文明化来确证和显现人的文明。在文明的对象化中,自然界或自然环境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承载和表现着人的文明和社会的文明。无论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还是现代工业文明,人类文明总要融入自然之中,人类文明的成果总要凝结在自然当中,人类文明的程度也总是通过人化的自然表现出来。生态是文明的物质承载和体现,若是脱离了自然以及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将无以附立,也无以呈现。将文明融入生态之中,需要将人类的文明成果对象化到自然环境中,以自然的美丽、稳定与和谐来显现人的文明,这既是生态的文明化过程,也是生态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实现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包含构建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在内的现代社会文明体系。在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社会主义文明仍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构成,但支撑生态文明的是生态文化,支撑物质文明的是生态经济文化,支撑精神文明的是生态精神文化,支撑政治文明的是生态政治文化。生态型经济,即经济增长方式走向生态化,资源经济走向知识经济,单纯经济总量走向绿色经济总量,粗放经济发展走向集约经济发展,通过环境改善来促进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型政治,即政治意志的表达和政治意志的执行实现生态化,换句话说,就是在整个政府范围内实现生态化,即实现政府生态化或构建生态型政府。它要求政府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以身作则,低碳出行,绿色采购,减少资源浪费,杜绝腐败,扩大民主,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生态型社会,即实现非可持续向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消费,减少垃圾,降低环境污染,提倡公交出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生态型文化,即实现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提倡绿色科技创新,普及和加强环境保护教育,践行生态伦理,做生态文明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简言之,生态文明化就是在社会发展的各种文明中融入生态的因素,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体现生态因素,使各种文明不仅具有本身的内容,同时还要有生态因素。生态文明与上述三个文明既是并列的,又是比三个文明更高一级的文明形态,渗透范围具体体现在生态型经济、生态型政治、生态型文化和生态型社会建设领域。文明生态化就是指在各种文明的建设过程中都要达到大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和谐共生、公平、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和谐,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自然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也是本书中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化与文明生态化双向互动见图1-1。

图1-1 生态文明化与文明生态化双向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