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意经济及其外延

创意经济及其外延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意经济及其外延当社会对产品的创新需求越来越大,企业界对于商品创意性的供给也势必越来越迫切,于是创意的生产蔚然成风,并形成了涵盖丰富、特点明晰的产业及经济现象。二是创意经济的资源整合力。

创意经济及其外延

社会对产品的创新需求越来越大,企业界对于商品创意性的供给也势必越来越迫切,于是创意的生产蔚然成风,并形成了涵盖丰富、特点明晰的产业及经济现象。

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曾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它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国际著名的文化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他认为知识产权有4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霍金斯还指出,知识产权法的每一种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加在一起,“这4种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32)

由此,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工业、创意经济、创造性产业、文化产业等,其概念来源于英文Creative Industries或Creative Economy,是指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美术和文物交易、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以及电视、广播等诸多行业部门。换言之,创意产业可以指那些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经济活动。其特点主要有:

——创意产业是高附加值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创意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交融和升华,是技术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交互发展的结果,可以渗透到许多产业部门。

——创意企业人员主要是知识型劳动者,是拥有能激发出创意灵感的设计高手和特殊专才。创意从业人员不断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其职业能力既来自于个人经验的积累,也来自于个人灵感的迸发。

——创意产品是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创意产品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运用知识和技术,产生出新的价值,是创意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它们都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

——企业管理向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创意通常是个人的灵感体现,往往是零乱的、不系统的。因此,创意企业需要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手段,通过知识管理来整合和集成。

在过去的约10年间,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可以分为3个阶段,如图6-4所示。

img74

图6-4 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33)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创意集群式产出”的文化设计产业乃是创意产业的核心,也是创意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经济运行主体的各个产业均对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品牌创新、战略创新提出要求,再加上我们前面已经说明的网络已经有效地整合了社会上的“创意公民”,一种全新的创意经济已经油然而生。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分析,创意经济是以创意为源头,实现创意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特运行方式的经济形态。创意是创意经济的“源”和“核”,是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主导要素。所谓创意,是经济主体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而获得的对某种潜在获利机会的原创性识别与认知。这是一种原创性的知识,它既可以是某种点子、想法,也可以是某种策划、思路或解决方案;它既可以是某种新发明或新技术的内心感知,也可以是对某种新的要素组合方式、新的商业模式或某种新的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判断与敏锐洞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创意从人力资本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创意不同于一般的已经显性化、编码化的知识,具有高度难言性、不确定性与互补性的鲜明特点。创意的难言性体现在观念、想法、灵感等是非标准化的,难以准确描述和表达。创意的产生高度依赖于个体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是难以充分交流的。创意的不确定性集中体现为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实现的未知性,某种创意能否转化为某种现实的物化产品(服务),这种现实的物化产品(服务)能否被市场所接受,等等。在事前大都是未知的,只有最终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够有明确的答案。创意的互补性体现在其是在已有知识存量基础上的一种增量知识,是人类社会知识分工的一种深化,其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与已有的各种相关知识及各种类型的要素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并发生不同程度的嬗变,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

以一种超越文化产业的视野来看待创意经济,我们可以发现,创意经济具有强大的要素资源粘合能力和整合功能,进而推动资源配置方式质的飞越和财富的快速增长。创意经济是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意经济的需求创造力。创意的物化产品一般都是创新性产品,其往往能够引导或者创造需求。二是创意经济的资源整合力。广泛的创业活动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已有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资源的高效率整合,进而有效地提升了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创造能力。三是创意经济的产业渗透与扩张力。以版权、专利和设计等为内核的创意经济,以居于价值链高端的地位广泛地渗透到社会既有的各种产业中,并根据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全过程即价值链原则,迅速对这些产业进行分解与重组,推动传统产业发生新的变革,促进产业的升级演进。

创意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不完全排他性,但容易被盗用和滥用,权利易遭侵犯,这种现象被称为“阿罗困境”或“信息悖论”。解决的对策有两种:一是通过法律,如专利法、著作权法(版权法)等保护创意权利人的权益。二是可通过签署内部商业秘密保护协议来保护创意权利人的权益。显然,这两种方法的共同本质是通过合约方式确立当事人的各种权利和责任,前者是与政府签约,后者是与内部人签约,但其核心都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减少交易费用。由于信息不完全,合约通常为不完全合约,所以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完全消除“阿罗困境”。如一个盈利机会以及如何利用这个机会的创意一旦说出,买者就不费分毫地拥有了这个创意。因此,当一个创意被视为商业秘密时,以签约的方式将其整合到企业行为、凝聚到特有品牌上乃是实现创意价值的最佳方式。

当创意通过企业整合转化及品牌内涵的凝聚,其体现的形式则为品牌新商品或新商品品牌在市场上的丰富,并能够满足、扩展市场,从而引起经济增长。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34)

其一,现有商品质量的改进引起经济增长。其结果是新商品淘汰旧商品或部分替代旧商品,具有Schumpeter意义上的创造性破坏作用。例如,小巧的新式手机对旧式“大哥大”的完全替代,树脂镜片对玻璃镜片的部分替代,移动上网对有线网络的部分替代,具有存储功能的MP3对普通USB的部分替代,双核处理器对单核处理器的部分替代,新版软件对旧版软件的替代,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质量改进后的商品在市场竞争中优势突出,销售量大增,当这种过程持续不断时,长期的经济增长就有了保障,而基于人的创造力的创意产业就具有这种特性。

其二,商品种类增加引起经济增长。商品种类增加包括最终消费品种类增加和中间品种类增加。最终消费品种类增加,如笔记本电脑、电子图书、新游戏软件、新电影和电视剧、新绘画和新型建筑设计,等等。中间品种类增加,如新绘画原料、电脑硬盘中新配件、高清电视中的新元件、新汽车电子器材以及新机械加工设备,等等。显然,中间品种类的增加不仅改善了最终消费品的品质,而且意味着中间品企业的发展壮大,其总体表现就是经济增长。

总之,无论是质量改进还是种类增加,这种以“创意”为核心元素的经济增长,其主体乃是企业,而最鲜明的体现则是企业品牌创新度的增加。为此,澳大利亚的学者对创意企业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如表6-6所示。

表6-6 创意企业的特点(35)

img75

实际上,表6-6是从政策视角和产业发展的视角将创意产业进行了“文化”、“服务”、“知识”3个方面的分类认识,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创意企业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创意企业其实是从其运行的各个方面整合并凝聚了无数的创意。可以说,一个创意企业正是全方位的创新,对创意进行提纯、整合,并注入品牌内涵中,从而让企业与消费者交合于品牌,让创意需求与创意的商品提供实现了契合。

【注释】

(1)[韩]W.钱·金等:《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页。

(2)[韩]W.钱·金等:《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20页。

(3)邓正红:《透视星巴克的“蓝海”之道》,《商务导师》,2007年第1~2期。

(4)余来文等:《谭木匠公司的蓝海战略》,《化工管理》,2007年第4期。

(5)舒咏平:《广义灵感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6)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130页。

(7)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9页。

(8)[美]格莱克:《混沌·开创新学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9)[德]洪堡德:《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转引自[意]克罗奇《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页。

(10)[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1页。

(11)《毛泽东选集》壹卷本,第27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3页。

(13)[美]克雷齐等:《心理学纲要》(上),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05页。

(14)[美]克雷齐等:《心理学纲要》(上),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10页。

(15)[韩]W.钱·金等:《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32~234页。

(16)盘和林:《哈佛品牌战略决策及经典案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28页。

(17)《德国经济界警告媒体不要制造“中国恐惧症”》,http://news.sina.com.cn/c/2007-08-31/232813790000.shtml.

(18)[英]唐奈德·索尔:《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4页。

(19)[韩]W.钱·金等:《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4、91页。

(20)舒咏平:《广告创意思维》,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149~150页。

(21)[美]里斯、特劳特:《定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22)[美]汤姆·彼得斯等:《追求卓越》,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23)Joha Howkins(2005)The Mayor's Commission on Creatives.In J Hartley(ed)Creative Industres.Oxford:Blackwell,117-25;Howkins(2001)The Creatine Economy.London: Penguin.

(24)舒咏平:《广义灵感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25)《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3、281页。

(26)大前研一:《全球新舞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8、230、270页。

(27)大前研一:《全球新舞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28)[美]阿尔文·托夫勒等:《财富的革命》,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106页。

(29)[美]汤姆·彼得斯:《重新想象》,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7页。

(30)[美]迈克尔·乔治等:《创新引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31)张强等:《沃客:从创意到财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2)Howkins J.Creative Econ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 Allen Lane,2001.pp.11-13.

(33)[澳]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文版序。

(34)王红亮等:《创意产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促进作用》,《经济纵横》2007年5月刊。

(35)[澳]斯图尔特·坎宁安:《创意企业》、《创意产业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