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主要科普基础设施简介

我国主要科普基础设施简介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邓小平和方毅同志批示,国家计委批准筹建中国科学技术馆。1979年2月中国科技馆筹建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座科学中心类型的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是以自然类的标本、文物、实物等为基础,进行收藏、研究和展示教育的一类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自然博物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壮大。

1.中国科技

在我国,科学技术馆的英文名称虽然是“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实际上特指那些相当于国际上被称为“科学技术中心”(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简称“科学中心”)或以科学中心展示教育方式为主的科技博物馆。

从1958年建中国科技馆算起(1959年因迎接国庆10周年,为保证北京十大建筑而缓建),我国的科技馆事业至今已走过近45年探索和发展的历程。1978年,在茅以升、王大珩等83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呼吁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向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兴建中国科学技术馆。经邓小平和方毅同志批示,国家计委批准筹建中国科学技术馆。1979年2月中国科技馆筹建委员会成立。以茅以升为首的中国科技馆筹建委员会经过出国考察和反复论证,决定引进国外现代科学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思想及方式。同年,中国科协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科协发文,要求各地积极筹建科技馆,并印发世界科学博物馆资料供各地参考。1984年,中国科技馆开工建设。1987年9月22日,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展品110余件的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建成开放。这是我国第一座科学中心类型的科技博物馆。2000年4月29日,以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新展厅为主要建设内容的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新展厅)建成开放。未来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将至少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馆,一些企业也积极投资兴办科技馆。

2007年,由中国科协主编、由建设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国家《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101-2007)正式颁布,我国科技馆的建设与运营正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定义科学技术馆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培训等科普教育活动的社会科普宣传教育机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设施,是我国科技和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其任务为:向公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作用,组织社会科技和教育力量,举办科普展览教育及相关活动,并创造公众主动参与的条件,培育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满足公众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增强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和参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意识,为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中国科技馆穹幕电影报告厅

2.中国的自然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是以自然类的标本、文物、实物等为基础,进行收藏、研究和展示教育的一类博物馆。它主要是给予受众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而给受众以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熏陶和享受的这样一类博物馆。国际上一般称为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History-Museum),其所诠释的是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和人类起源史。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

自然历史方面:天体、地球、生物、人类的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规律;

自然资源方面:包括天象、地球(天气、地质地理和矿藏等)、生物等方面的资源及其利用;

自然环境方面:由自然力造成的环境,其中如生物多样性,其实这也是自然资源之一,这里主要涉及环境变迁及其原因;

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与破坏自然(造成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生物多样性破坏)。

此外,还包括在自然知识中的有关人文方面的内容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自然博物馆还有关于种族和民族方面的研究和展示。

我们简要描述世界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世纪中期,随着殖民主义的向外扩张,大量自然资源需要辨认、分类和利用,地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迅速发展,以分类学研究和展示为主的自然博物馆得到重视,自然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得到发展。到20世纪中叶,全球自然资源基本摸清,而地学、生物学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随着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和分类学、演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融合,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发展严重失调,引起全球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这时自然博物馆的生物多样性的标本和人才、学科优势正好发挥其优势。此时大多数自然博物馆已把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藏品采集、科学研究和展示教育上凭借本身原有的学术底蕴和物证(标本)收藏,借鉴前沿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关注社会以至全球性的热点,运用先进的展示理念和手段,采取陈列、特展、出版物、讲座、影视和网络等多种传播形式,在社会和公众面前树立不可替代的地位。自然博物馆在宣传环境保护、爱护人类家园上走在各类博物馆的前列。

中国的自然博物馆自诞生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最早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建于19世纪晚期的徐家汇博物馆(法国耶稣会创办)和亚洲文会博物馆(英国人创办),此后,英、法、美、日的不同教会机构相继在天津、成都、济南等地建立博物馆,其藏品大都是自然历史遗存、动植物标本以及少量文物。这些博物馆都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其中某些博物馆也成为后来一些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如天津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的自然部等。1905年,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1853-1926)在江苏南通师范学校公共植物园的基础上,建立第一座中国人自己的真正意义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其中就有自然历史的陈列,而且还有植物园中活的植物作为比照。1930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成立,即为今日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前身。1932年,由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发起成立的青岛水族馆,是以水生动物的展示来阐释自然历史的博物馆,其规模在当时为亚洲之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自然博物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壮大。

北京自然博物馆

3.中国的专业科技类博物馆

专业科技类博物馆属于科技类博物馆的一类,是指以根据某种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某种专业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材料、设备、工艺流程等等为内容的科技博物馆,如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行各业自成体系,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现代工业和技术类博物馆才在欧美各地得发展,随后专业科技类博物馆的在全世界大量涌现。

中国最早建立的专业科技类博物馆,应该是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心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建于1959年。此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博物馆进入第二个建设高潮,专业科技类博物馆相继零星出现。1986年9月13日,隶属于农业部的中国农业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办北京航空馆(现属中国航空学会)对外开放。1989年9月20日,隶属于煤炭部(后改由山西煤管局领导)的中国煤炭博物馆对外开放。90年代以来,专业科技博物馆出现蓬勃的发展,包括正在筹建中的博物馆在内,内容涉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航空、航天、汽车、核工业、印刷、茶叶、丝绸、气象、消防、地震、自来水、中医药、啤酒、电信、铁道、电影、农业、盐业、建筑、石油、纺织、节水,交通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超过150家。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中国的专业科技类博物馆从隶属关系上多为政府部属部门主管或本行业内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办馆,另有少数大专院校为配合教学而建立专业科技博物馆,如北京航空馆、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的船舶博物馆等。专业科技类博物馆多立足于行业的发展,注重对行业科技史料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教育。

4.中国的天文馆

天文馆的起源来自于一架仪器——天象仪的发明。天文馆和天象仪的英文名字都是Planetarium。1923年,第一台天象仪在德国耶拿蔡司厂诞生,这是一架能在半球形的银幕上放映日、月、行星和恒星,以及许多天文现象的光学仪器。而放置天象仪的场所,即天文馆、天象厅或天象馆也因此出现。1925年,第一座天文馆诞生在德国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

天文馆的发展经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初创阶段,四五十年代的战争和战后恢复阶段,随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世界天文馆在六七十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除大型场馆在许多城市出现,中小型天文馆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而到八九十年代,随着天象仪的发展,天文馆进入一个重建和扩建阶段;进入新世纪,随着天文学、空间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和太空的关心,对地球在太空中所处太空环境的关注,达到空前的程度。这使天文馆几乎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世界各地已经建成3000多座天文馆。

1954年中央文委拨款200万元筹建北京天文馆。1957年9月29日,亚洲大陆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也是中国的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落成开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中小天文馆从零开始,重新起步。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型天文馆开始筹建。目前,我国天文馆的数量也达到近200个,但其中独立的天文馆并不多,大多数天文馆分布在科技馆、青少年中心、少年宫和学校等场所。除北京天文馆、天津科技馆、上海科技馆、深圳市少年宫、河北科技馆、香港太空馆(1980年开馆,直径23米)、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1980年开馆,25米)、台中自然科学馆(1986年开馆,23米)等几座大型场馆外,其余都是中小型天文馆。今后我国需要加强天文馆的建设。

北京天文馆

5.中国的地质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应该是以地质科学以及地质学史为内容来“陈列、研究和保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地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组成物质,各种地质作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等。地质科学又有很多学科,如矿物学、岩石学、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古生物学、矿床学、海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此外,还有边缘学科如天体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

地质博物馆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到1916年由民国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建立的地质矿产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前身)。它是随着我国近代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开展而创建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力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急需的矿产资源,在1952年成立地质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应的建立地质局和地质研究所,地质找矿工作和地质科学研究在我国得到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在这新的形势下,为了陈列、研究和保藏地质工作所获得的珍贵标本和资料,1958年新建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地质博物馆大楼在北京落成,于次年10月完成布展,并向社会开放。到1960年,地质部系统已经建有省级以上博物馆10个,其中3个是全国性的,即地质部全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地质学院地质陈列馆和长春地质学院地质陈列馆。1982年以后,中国的地质博物馆得到迅速的发展,地质博物馆已有近70个。

中国地质博物馆

6.中国的动物园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动物园始建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以皇家动物园的性质创建。1955年,北京动物园成立,作为中国动物园的代表,北京动物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把一个陈旧不堪的动物园变成用现代方式管理的动物园。当时在全国许多地方建动物搜集站,搜集各种野生动物,丰富野生动物的展出,以满足公众观赏的需要。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国家外交的发展,北京动物园接受国外赠送的各种礼品动物,还曾派出采购小组奔赴非洲收集一批非洲动物,动物展出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这一时期开始接触到国际上一些新的动物园理念,并确立动物园科研、科普、移地保护和观赏娱乐四大功能。

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后,保护和教育开始作为北京动物园的主要功能和一次全新定位。因为以前保护只是局限于动物园内的动物,现在是保护自然,依靠公众教育实现保护目的。

目前,中国已经有200多家动物园、20多家野生动物园,拥有各类动物700多种,动物个体数在几十万头(只)以上。动物园已经成为珍贵物种圈养繁殖的异地保护机构,动物繁育和保护的科研机构,向市民和中小学生进行保护宣传和科普教育的机构。

7.中国的植物园

植物园保护国际(BGCI)组织将植物园定义为“以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为目的而收集保存活植物并保有其档案记录的机构”。

人类向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和对环境的破坏正在造成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遭到高速破坏和侵蚀,全世界每年有2000种植物不可挽回地永久消失;正在发生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则可能给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迁地保护植物多样性、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以此为中心开展相应的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必然成为当前植物园的主要任务和功能。

植物园是随着植物学和与之密切联系的生药学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建立的。现存最早的植物园当数1544年在意大利建立的比萨大学植物园。现在全世界有将近2000个植物园和树木园,保存约8万种植物,占全世界植物总数的1/4左右,包括许多珍稀、濒危的植物种类。

科学意义上的植物园(包括树木园)在中国建立较早的有香港动植物公园(1871年)、台湾省恒春热带植物园(1906年)、辽宁省熊岳树木园(1915年)、台湾省台北植物园(1921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和浙江农业大学植物园的前身都可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55~1960年期间的经济建设时期和1978~1990年的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两次植物园建立、发展的高潮。在过去的近20年里,全国植物园数量继续稳步增加,目前已有约160个。植物园已经成为植物引种驯化、资源开发利用、迁地保护及园林景观建设重要的研究中心、资源宝库、科普教育基地和观光场所。

8.中国的水族馆

水族馆,即饲养、研究、展示水生生物的场馆。现在的水族馆既有博物馆的属性又有主题公园的娱乐性。水族馆从开始单纯的展示,发展为目前多元化的展示风格,不再是单纯的水池展示,更多赋予生态系统的展示,让人们了解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通过饲养可以观察研究水生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繁殖生物学等各种现象,解决自然状态下的一些科学难题。

世界上第一个供展览用的水族馆于1853年在英国摄政公园(Regent爷sPark)对公众开放。以后,柏林、那不勒斯、巴黎相继出现水族馆。1956年世界第一个大型海洋水族馆——佛罗里达圣奥古斯丁海洋地开幕,这才出现较大规模的水族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近几十年来,相继建成大水体、大隧道式海洋世界,使水族馆的展出形式由第一代的车窗式、第二代的洄游槽式演化为如今的第三代的隧道式,把人们带入更加深奥的海底世界中来。

中国第一座水族馆——青岛水族馆建成于1932年。1978年中国建立第二家和第三家水族馆——中国农业展览馆水族馆和广西北海水族馆。进入21世纪后,中国水族馆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理念,极地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在水族馆的建设中,先后建成了几家极地馆。中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水族馆几十家,虽然,数量可能超过了欧美,但建馆的质量、经营理念、社会责任等方面却和欧美的水族馆有较大的差距。

青岛水族馆——中国第一座水族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