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作为事业的自然辩证法的继往开来

作为事业的自然辩证法的继往开来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作为事业的自然辩证法的继往开来作为学术事业,自然辩证法是一个最具中国特色、最复杂、最广泛的领域。作为一项学术事业,自然辩证法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获得了飞速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学会建设、专业刊物、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三大方面。据资料介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1977年由著名科学家提议,由中国科协出面申报,1978年1月2日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批准成立的社团组织。

二、作为事业的自然辩证法的继往开来

作为学术事业,自然辩证法是一个最具中国特色、最复杂、最广泛的领域。作为一项学术事业,自然辩证法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获得了飞速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学会建设、专业刊物、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三大方面。

(一)学会建设

学会是由研究某一学科或某个学术领域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是典型的“无形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中国仅有世界少有的不甚符合“学会”特征的社会组织,而且是一个有编制的司局级事业单位。它除了负责组织几十个领域各异的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外,还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的联盟,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同其他学术团体不一样,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团体。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仅在于自然辩证法本身就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而且还在于它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组织起来的。

据资料介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1977年由著名科学家提议,由中国科协出面申报,1978年1月2日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批准成立的社团组织。1979年3月,方毅、李先念、余秋里、王震、耿飚、王任重、谷牧、康世恩等8位副总理批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人员编制。1984年,中编办以(中直编发[84]10号文)批准其为直属局级事业单位,编制25人,是中央财政二级预算单位。1987年,中国科协以[科协人发字(1987)09号文]批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设4个处级机构,编制23人。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以(人中编函[1990]78号)文,批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为使用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编制25人。1994年,中国科协成立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中国科协所属13个直属学会统一归属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编制290人。1995年4月,中编办以(中编办字[1995]83号文),确认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制归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2005年,中国科协将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改为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心编制175人。2006年4月,中编办以(中央编办复字[2006]43号文),确认其编制归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社会定位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由全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和热心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工作者、科学管理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愿组成,依法登记的公益性、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根据这一定位,它在领域上仍然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的大多数前瞻性领域。这一背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知识、新思想、新学科不断涌现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和扶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性学科的兴起与发展的作用,推动了下属各门学科的迅速成长,因此,其历史和现实意义也远大于标准的“学会”组织。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1981年10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光远任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第一届副理事长有周培源(时任科协主席)、卢嘉锡、李昌、钱三强、钱学森、钟林,第二届副理事长有李昌、龚育之、李宝恒、钟林、丘亮辉。

1992年7月17日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龚育之任第三届、第四届理事长,第三届副理事长有王梓坤、彭瑞骢、朱训、周传典、李宝恒、唐敖庆、陈昌曙、曾近义、丘亮辉;第四届副理事长有朱训、朱丽兰、周传典、王梓坤、彭瑞骢、廖自强、何祚庥、陈昌曙、李庆臻、李惠国、王国政。

2001年2月在北京召开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朱训任第五届理事长,副理事长有殷瑞钰、王德胜、孙小礼、毕孔彰、朱清时、邱仁宗、李庆臻、李惠国、郭春贵、曾国屏、颜泽贤、王国政。2006年4月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朱训任第六届理事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坚持民主办会,实行会员制;最高决策权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港、澳地区)有30个有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现有30个专业委员会(含筹备)和8个工作委员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1996年以“国家会员”身份加入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IUHPS)逻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分会(DLMPS)。2007年8月9日至8月1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联合主办召开了“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大会”,规模为700人。国际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大会有科学哲学界的“奥林匹克”之称。时任中国科协书记冯长根到会并致词。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探索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领域遍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等基础研究,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化学哲学、地学哲学、医学哲学、生物哲学等应用研究。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伦理学、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经济哲学,以及各个产业、行业领域的一些哲学、方法论、科技政策、发展战略等都是研究会研究的范围。

研究会的宗旨是倡导科技工作者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思想和实践,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为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研究会成立以来,在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会主办的刊物有《自然辩证法研究》、《医学与哲学》和《工作通讯》(内部出版),研究会委托主办的刊物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目前,《自然辩证法研究》主编邓勇,副主编李伯聪(常务)、王玉平、张明国、刘孝廷;《医学与哲学》主编杜治政(常务)、邱仁宗;《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主编郭贵春;《工作通讯》(内部出版)主编王萍(常务)、王玉平。

(二)专业刊物

专业刊物是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也是其学术水准的鲜明标志。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的期刊,其二是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刊物。至今发挥作用的刊物的主要有:

1.《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术性、理论性刊物。该刊是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囊括了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这本综合性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在它的版面上,科学与人文比翼齐飞,学术与思想圆融汇通。该刊自创立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专业性学术期刊,并深受各国学人的赞誉和重视。

该刊辟有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与科技政策、科学技术史、人物评传以及学人论坛、学问人生、学术评论、科学前沿、问题讨论、教学与研究、学术动态、读者作者编者等专栏,注重向读者传递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学术信息,启迪读者的思想和智慧,是求知者和爱智者的良师益友。读者对象是科学家,工程师,科研管理人员,高科技企业家,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与科技政策研究者,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大学生,中学教师,以及对自然辩证法和相关学科感兴趣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研人员和业余爱好者。这本格调高洁、雅俗共赏的杂志,是每位学术守望者和文化驻足者砥砺思想的竞技场和精神漫游的憩园,各个层次的读者都能由此通幽寻芳,探赜索隐。

《通讯》创刊于1979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亲自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创刊、出版的。1977年10月19日,李昌、于光远、钱三强联名向方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和邓小平(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呈交了“关于筹备出版《自然辩证法通讯》的请示报告”。该报告经批准后,中国科学院于1978年2月27日遂将“请示报告送: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委;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中国科学院分院,院直属、双重领导单位,院机关各部门”。1978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发出“关于成立《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的函”。函中写道:“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物资总局:经中央批准,《自然辩证法通讯》由我院主办,并成立《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归我院建制。该社为司局级单位,编制为四十人,其中二十名业务骨干现正与有关部门和地方商调。有关经费、物资等自即日起单独立产。”由钱三强任首任社长,于光远任杂志主编,李宝恒、查汝强任副主编。

《通讯》1979年1月创刊时为季刊,从1980年起改为双月刊。1985年5月,中国科学院利用杂志社的司局级建制,把院政策研究室与杂志社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通讯》遂由该所主办,由其下属的科学哲学研究室编辑、出版。自1991年起,中国科学院决定把《通讯》移交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并由其下属的人文社科部负责编辑、出版工作。尽管隶属关系几经变动,但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的名号一直保留使用。

《通讯》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始和中华民族再觉醒之际,既重视老学者的真知灼见,又注重青年学者的斗胆之言,自出版以来,在国内“一直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准”,是国内相应学科发展的缩影,培育和促进了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学科在中国生根和发展,使一批批青年学人脱颖而出,成为有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国家栋梁之材。

《通讯》在海外学术界具有相当影响。其一,在海外的订户遍布发达国家的主要高等学府和学术机构。时任编者李醒民1987年访美时,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亲眼看到陈列的《自然辩证法通讯》。20世纪90年代初,剑桥大学图书馆缺收一期杂志,来信请求补寄。其二,已永载专业史册的业内大师级学者也以能在《通讯》发表文章感到荣耀,如库恩、亨佩尔、西蒙、斯基夫、弗兰克、霍耳顿、奥海根、牛顿史密斯、L.J.科恩、杜开昔、沃尔特斯、A.I.米勒、巴伯、海尔布伦、沃勒尔、胡克、盖尔德塞泽、毕晓普、斯蒂奇等;外籍华裔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吴京生、卢遂现、朱传榘、黄克孙、汪定生等;日本学者田村三郎、阪本楠彦等;新加坡学者黄生材;中国港台学者林正弘、方万全、何秀煌、文思慧、叶锦明、叶敬德、周柏乔等。其三,在许多国际会议上,国外及港台学人对《通讯》青眼有加,评价甚高,认为《通讯》是中国严肃的、真正按学术规范运作的、符合国际学术刊物规范的一流刊物。其四,《通讯》80年代的部分论文经翻译后结集,作为R.科恩教授主编、在科学哲学界享有盛誉的《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丛书》之一(Vol.179)于1995年出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的H.莱曼·米勒教授称赞《通讯》内容丰富、思想新颖、富有吸引力。1996年,国际科学界权威杂志《科学》第274卷第5286期(1996年10月18日出版)和第5294期(1996年12月13日出版)连续发表两篇文章,引用并高度评价了《通讯》上发表的“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一文。由新竹清华大学主办,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台北“中央研究院”科学史委员会协办的《中国科学史通讯》每期都刊登《自然辩证法通讯》的目录和部分文章的摘要。此外,《通讯》还在维护学术自由、加强学术批评、共建学术规范、整饬学术道德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是专业性学术期刊,读者对象为哲学、理论、管理、科技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教师以及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该刊是由中国科协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编辑、出版,创刊于1985年。创刊时为季刊,自1986年起改为双月刊,1991年改为月刊。《自然辩证法研究》研究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方法论等理论问题,探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互相关系,注重对最新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的哲学探索和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百事通辟有科技思想史、专题研究、读书与评书等栏目。

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原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主要栏目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史、自然哲学、科技与社会等。该刊正式创刊于1984年,1992年始成为中国哲学类核心期刊,1999年至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998至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200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从2009年第4期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更名后其办刊宗旨、业务范围及刊载内容不变。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刊物虽然没有延续到今天,但是在学术事业中曾经发挥过一定作用。主要有:(1)《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季刊)。该刊由邱仁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主办。创刊于1979年4月,每期16开96页。1983—1985年更名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6年恢复原名并于1989年底停刊,共出版43期。(2)《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该刊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小32开译刊,创刊于1979年,停刊于1986年底,共出版48辑。该刊译载了不少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译文。(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通信》(半月刊),创刊于1978年1月,1990年底停刊。该刊系4开4版的学术新闻性报纸,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刊。其目的在于促进自然辩证法的学习、研究和普及。

(三)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1977年12月,全国自然辩证法规划会议在北京举行,其任务是制定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规划,筹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筹办学术刊物《自然辩证法通讯》。1978年1月6日,《一九七八年—一九八五年自然辩证法规划纲要(草案)》正式成文下发,它强调要加强自然科学方法论、各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和外国科学哲学的研究。同年7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筹委会在北京举办“全国自然辩证法夏季讲习会”,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工作者、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共1 500余人参加了会议,听取3位科学家和学者的专题报告,这次讲习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又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开始招收研究生,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哲学系等单位也开始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1981年,这两届研究生36人同时毕业,其中大多数研究生选定科学哲学或与科学哲学相关的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例如,《探索科学本质的模式》(周寄中)、《维纳和他的哲学思想》(朱熹豪)、《狄拉克和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曹南燕)、《彭加勒与物理学危机》(李醒民)、《布里奇曼的操作分析思想》(杜云波)、《假设与现代科学观》(刘大椿)、《科学理论与科学进步》(马献庭)、《自然学科与形象思维》(李建珊)、《论思想实验》(高文武)、《自然科学中的美学方法》(刘仲林)、《对称性方法的哲学探讨》(朱亚宗)、《论波普尔科学哲学中的反心理主义》(谢遐龄)、《论科学创造中的直觉》(周义澄)、《科学认识系统的信息过程》(官鸣)、《量子力学方法论问题》(王振武)、《试论经验与理论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梁国春)等。此后,高等院校哲学系逐渐设有自然辩证法专业,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哲学研究所开始普遍设有自然辩证法研究室。1987年以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撤销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将其作为理工农医科高等院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自然辩证法”开始由最初的包含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史、科学社会学等组成的一个学科群,稳定到只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方法论“三大块”的马克思主义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不仅哲学系,几乎所有的理工科院校都设有自然辩证法教研室,这些教研室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与教学人员的主要所在地,但直接任务是教“自然辩证法”这门公共必修课。时至今日,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史、科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中仍然在发挥作用的人才,与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大的学科群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无不有关。在教育教学领域出现了一大批名师,如邱仁宗、江天骥、舒炜光、王顺义、桂起权、郭贵春、陈其荣、殷正坤、曾国屏、陈昌曙等。随着定位的明确,科学技术哲学已经与世界学科接轨,成为业界和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随着新生代的成长,从事自然辩证法事业的人才出现了分流。从总体上看,老一代偏重哲学(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新生代偏重于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历史(科学史)和管理学(科学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等应用性领域。

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还召开了与自然辩证法有关的会议。例如,1980年11月20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自然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1981年10月29日至1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自然辩证法首届年会,1982年4月19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纪念达尔文逝世1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84年4月22日至26日在洛阳召开的全国现代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座谈会,1984年7月10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科学发现的模式学术讨论会,1984年8月25日至30日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首届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1986年8月19日至24日在安徽屯溪召开的全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1987年8月31日至9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牛顿《原理》出版300周年纪念大会,1987年9月10日至14日在黑龙江省密山县召开的全国第二届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1988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徐州召开的马赫学术思想讨论会,1990年5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理论发展中青年研讨会,等等。在国际交流方面,由于自然辩证法不被国际学术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业内认为是一门学科而体现在科学哲学的国际交流之中。

尽管“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科消亡了,但是作为恩格斯开创的学术事业仍在继续,由该领域培养的人才如今已几乎遍及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其历史功绩不容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