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西方理论的引进以及为了回应西方对中国的“妖魔化”,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了对国家形象比较系统的研究和理论探索。随着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关注,国内相关的专著也陆续出版。这些专著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显示了我国学者对国家的国际形象问题研究的水平和实力。这本书是国内关于国家形象研究的比较成熟的著作。

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探讨和研究炙手可热,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比如对国家形象概念的界定、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关系、传播与国家形象修复,以及从形象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等,这些研究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这些主要成果也多集中于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和国际关系战略研究上,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以下从研究论文、成书著作、学术研讨三个方面展开对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

1.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论文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基本处于自发的初期阶段,除了个别研究和著作中提到国家形象的观点外,基本没有成体系的研究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由于西方理论的引进以及为了回应西方对中国的“妖魔化”,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了对国家形象比较系统的研究和理论探索。

1995年,时任中国国际广播学会常务副会长的李松凌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论树立中国形象问题》,对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他在文中明确表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愿意不惜巨资去开办国际广播,都是具有其战略目标的,那就是要树立本国形象,争取世界人心,为本国的内政外交服务。”[6]

同年,中国新闻学院的徐小鸽教授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国家形象形成的因素。他在文中对中美两国在彼此新闻媒介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比较,进而阐述了影响中美两国国家形象的主要因素。他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但国家形象不仅仅只是由新闻媒介的新闻和言论报道形成,还可以由娱乐媒体、广告和公共关系形成,其中国际新闻流动就是形成国家形象的主要因素。[7]

1996年,北京大学的袁明教授在《战略与管理》上撰文《谈中国形象的塑造》,表明西方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与本国对自身形象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认为,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等种种差异和障碍,西方世界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往往是“瞎子摸象”,带有虚构性的异国空间,所有的褒贬文章都显示出这一明显特点。因此,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形象多是由非中国人来塑造的,这与中国对自身形象的认识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文中,袁明教授还论述了美国人对中国形象的研究状况,并呼吁应让世界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特色的内涵。

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毓强教授在《现代传播》上撰文《中国国家形象刍议》,对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文中,他首先采用了系统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些方法对国家形象研究中所涉及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等基本概念进行初步的界定,然后他进一步对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形象的形成过程是一种类似于单纯的物质的形成过程,国家形象其实就是一种映像的输出,但是国际社会的复杂性造就了这一映像输出过程的复杂性。

此外,还有很多的相关研究论文出现在学术期刊上。如董青岭、李爱华的《和平、发展、合作——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几点思考》、程曼丽的《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汤光鸿的《国家形象传播》、宋效峰的《国际威望政策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杨冬云的《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与国家软实力》等。这些论文分别从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国际关系与“国家形象”的互动以及对外传播的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但这些研究多数是“就事论事”的对策性研究,而没有进行理论战略的归纳和升华。

2.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著作

随着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关注,国内相关的专著也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分别从我国国家形象的基本理论、历史演变、形象定位、形象构建、战略目标以及对外传播的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系统分析和论述。这些专著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显示了我国学者对国家的国际形象问题研究的水平和实力。

1999年,电子科技大学的管文虎教授等著有《国家形象论》。该书是国内最早比较详细论述了国家形象理论的著作。在此书中,“管文虎等分别运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讴歌了建国5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形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今中国塑造的辉煌形象”[8]

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刘继南教授等著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该书从国际关系的新视角,运用大众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等当代最新理论对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现状、国际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以及中美两国的媒体对彼此形象的不同刻画及实质进行了剖析。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张昆教授著有《国家形象传播》。此书是为建构全球化背景下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而着力打造的一本专著。该书在对外宣传和传播规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新见解,如必须“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新闻传媒建构国家形象的策略”等,对于推动中国对外宣传和传播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学术和理论支持。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李正国著有《国家形象构建》。这本书是国内关于国家形象研究的比较成熟的著作。在书中,他采取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了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国家利益角度对国家形象的概说、建构的心理语境和掣肘、建构手段、修复、形象定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证,并从政治影响力、军事力量、人道主义、公共外交、政治传播、文化逆差、借势成事七个方面论述国家形象多重手段构筑的系统工程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刘明教授著有《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该书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世界潮流、时代特征、国际背景及独特的社会经济变革历程,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作出了一般性概括;围绕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探讨了如何准确定位、构建精致化的国家形象,以便向外界提供更具接纳性的“中国答案”。

此外,针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发展战略,王岳川的《发现东方》提出了构建中国形象要积极输出文化的主张;刘艳芳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与国家利益实现研究》探讨了当前中国实施国家形象战略与维护国家利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有效途径;王珏的《权力与声誉》选择政治传播学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家形象理论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周宁的《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形象在西方的话语演绎。

3.关于国家形象的学术研讨

1999年12月,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召开了“21世纪中国国际形象的构建”的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60多名专家围绕“媒体上的两个中国”“国际传播中有关中国的话题设计”“邓小平理论中国的世界定位”“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主要因素”“《北京青年报》与科索沃报导”“新闻的构建与国家利益”“宣传者的形象和宣传效率”和“宣传的负面效应”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讲评。[9]此次研讨会认为,国际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报道和分析是带有偏见和欠公正的,由于西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占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打破西方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的思想模式和话语霸权就必须掌握自身形象的制造权。

2002年12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在美国举办了“中国在美国政界的形象”研讨会。2004年4月,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举办了“美国在中国的形象”研讨会。[10]这两次研讨会分别从美国和中国两个不同的视角对对方国家形象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有利于中国更清楚地看清自身的形象,明确未来的国家形象构建战略目标。

2008年11月,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本次论坛分为“国家形象论坛”与“城市形象论坛”两个分论坛。来自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人围绕“奥运会是否改变了中国形象”“国家形象的构建”“多元媒介中的国家形象”和“城市形象传播”等议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这是学术界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城市形象建设的经验与成果。

除了上述研讨会之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举办过类似的研讨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等政府相关部门还专门对这一课题立项调研,不少高校也纷纷开展了关于国家形象的专题研究。可以说,国内对国家形象研究这一课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