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学术界研究情况

国内学术界研究情况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下面简要回顾一下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情况。同步指标是对金融运行的未来状态以及对国民经济活动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预警的依据。应认识并剥离滞后指标,并通过对其分析研究,达到对先行指标预警进行验证的目的。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湖北分行在其《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及防范对策研究》报告中提出,金融风险来自非系统和系统风险。该研究还提出了每个指标的极值、预警值及变动区间。

四、国内学术界研究情况

国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中国是在80年代中期开始这方面研究的,积极倡导者是吉林大学董文权教授。后来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政府机构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于90年代初正式投入应用。下面简要回顾一下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情况。

1996年,赵英等在其所著《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国家经济安全论》中设计的国家经济安全监测指标体系设计有5个子系统,基本指标41个。这5个子系统为:国内经济状况指标体系,国际经济联系指标体系,社会与政治因素指标体系,国家防务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内容上看,比较全面,也有一些新指标,但最突出的问题是,许多指标还不具体,难以操作,此外,在测算时,许多指标数据缺乏,作监测评价时主观估计成分大,不能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我国经济安全的状况。

1997年,邱丕群按照时序将国家经济安全指标划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①先行指标:是指在金融运行趋势变动前率先反应的指标。它可以在金融运行波动的不正常先兆出现之前,及时地、先行地发出预警指标。一般地,先行指标的运行周期应比金融基准循环领先3个月以上,而且先行关系比较稳定,其不规则现象较少。这里,金融基准循环是指金融基准指标的循环,可选择某一常用的,能准确反映金融运行周期规律的指标为基准指标,以基准指标的运行代表金融运行。先行指标都是敏感性指标,要满足超前性、及时性、灵敏性要求。如各项利率变动指标,就可作为金融监测预警的先行指标使用。②同步指标:是描述金融运行当前状况的指标。同步指标是对金融运行的未来状态以及对国民经济活动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预警的依据。同步指标可以反映运行达到振荡点时系统的状态,它的数值可出现明显异常。从理论上讲,同步指标运行周期应与金融基准循环相一致、时间上应同步,但实际上可把某些领先时间很短的指标和落后时间很短的指标都作为同步指标使用。一般地,同步指标循环与金融基准循环的时差应保持在前后两个月以内,质量高的同步指标,时差可控制在前后一个月以内。常用的金融监测同步指标如各类存款额、各类贷款额等。③滞后指标:是指那些在波动发生之后才显示作用的指标。在时间上落后于同步指标。它们是“失衡”的标志,在金融监管活动中造成信息滞后。应认识并剥离滞后指标,并通过对其分析研究,达到对先行指标预警进行验证的目的。一般地,滞后指标的运行周期应比金融基准循环落后3个月以上。常用的滞后指标如各类逾期贷款等。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湖北分行在其《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及防范对策研究》报告中提出,金融风险来自非系统和系统风险。为此,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分为非系统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系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其中,非系统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指标包括:①信用风险指标,关键指标是呆滞贷款、呆账贷款,普通指标是逾期贷款;②流动性风险指标,关键指标是备付金比例,普通指标是资产流动性比例、存贷比例;③经营风险指标,关键指标是拆入资金比例,普通指标是各项资金损失率,自有资金比例;④资本风险指标,关键指标是资本/总资产比值,普通指标是资本充足率,同一贷款客户贷款余额。该研究还提出了每个指标的极值、预警值及变动区间。系统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货币风险、政策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等。

1998年,陈秀英在《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一文提出的金融预警指标体系包括20个指标,即:实际GDP增长率,财政收支差额/GDP,经常项目差额/GDP,国内信贷增长率,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呆账、坏账/银行总资产,进出口额及进出口贸易增长率,(FDI+经常项目差额)/GDP,实际利率,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实际汇率及其波动幅度,贸易差额/GDP,外汇储备/GDP,外汇储备/短期外债,外债总额/GDP,短期资本流入额/GDP,资本充足率和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这些研究中所提出的指标,对于判断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价值。金融风险虽然是国家经济安全或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家经济安全或风险并不就是金融风险,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别,金融风险只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全部。

从1998年初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专题研究,提出了《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征求意见稿)》,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界定开始,到指标体系的设计、对中国经济安全的演变和评价、对改进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议,以及实证分析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5个大类、15个小类、共计33个指标,作为反映国家经济安全的指标体系。但该指标体系在涵盖方面还存在不足,有些指标还不具体,难以操作。

1999年,王蓉、乔红涛在“金融危机及其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一文中,从界定危机的类别开始,从3个层次建立金融风险检测指标体系:一是反映货币危机的指标。主要有:GDP的实际增长率、国际国内利率差、短期外债比例、真实汇率偏离幅度、投机压力指数。二是反映银行业危机的指标。主要有: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银行流动性指标、银行资金质量的指标、银行赢利状况指标、贷款投向结构指标。三是反映债务危机的指标。主要有:偿债率指标、负债率指标、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GDP)比率、一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GDP的比率、外债总额与本国黄金外汇储备额的比率。在三类指标基础上,把监测指标的实际值与其预警值比较,若有半数以上指标超过预警值,则认为有较大的可能性发生金融危机,并以超过预警值指标个数除以总指标个数作为危机发生的概率。

2001年,人民银行总行何建雄在《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必要性、指标与运作》一文中建议使用IMF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即微观审慎指标、市场指标和宏观审慎指标)作为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预警指标。

2001年,贺晓波、张宇红在《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及实证性研究》一文中,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和管理风险。针对这四种风险设计了下列指标体系:①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有三类:一是资产方面:备付金比率、二级准备金比率;二是负债方面:核心存款比率、净拆入资金比;三是资产负债结构指标:流动比率、中长期贷存比率、短期负债依存率。②反映信贷风险指标,有三类:一是保证性指标:抵押(质押)贷款率;二是收益性指标:利息回收率;三是质量性指标:次级、可疑、损失贷款率。③反映利率风险指标:利率敏感比率(短期生息性资产与短期生息性负债之比)。④反映管理风险指标,有三类:一是盈利性指标:资产利润率、银行利润率;二是效率性指标:营业费利用率、资产利用率;三是综合性指标:风险加权资产比率。

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冯芸和吴冲锋在“货币危机早期预警系统”一文中从长期、中期和短期三个层次构造预警指标体系。该文将影响汇率运动的变量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类型,指出它们对汇率变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时间特性。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投资、政府消费和经常项目余额涉及到实物领域的生产和流通,其作用周期往往以季度或年度来衡量,因此将它们归入长期预警指标中。信贷、股价、货币供需、国际储备、汇率、外债等涉及到金属资产的流通,其作用周期明显小于上述长期预警指标,可以用月度来衡量,因此归入中期预警指标中。短期预警指标中仅有一项波动率指数。波动率指数是外汇市场波动状况的一种度量。由于危机本身就是一种波动,而且是一种异常的、极端的波动,但从正常波动向异常波动的变质过程中,有一个量的累积,如果将这一过程进行阶段(或级别)划分,那么危机就处于该过程的末端,而处于前端的若干阶段可作为危机先兆的判断依据。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波动率指数不仅是衡量外汇市场波动状态的指标,同时也是预示危机的短期预警指标。

2003年,湖南省统计局在《我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中,从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的类型上来构建金融风险指标体系。按此设想,将子指标体系设计为三个:①引致型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引致型金融风险的根源产生于基本面经济因素的变化。它是三个子指标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为一个国家金融的稳定首先是由最基本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这类金融风险又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故又将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与扩张的货币政策有关。主要有货币供给(M2增长速度、国内信贷/GDP、对公共部门的信贷数三个指标进行监测预警。第二层次是由于不合理的政策搭配造成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指标,即将通货膨胀率实际汇率作为其风险监测指标。第三层次是由不合理的经济自由化的顺序造成的金融风险。主要有GNP与M2的比率、GNP与金融机构贷款比率、外债总额,资本外逃与外债总额的比率。由于资本外逃数很难准确计算,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近似地反映。第四层次是扭曲的经济结构造成的金融风险。主要有银行坏账率、市盈率和股票流通市值/GDP等指标。②选择型金融风险指标体系。政府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虑,放弃汇率平价而导致的金融风险,称之为选择型金融风险。主要选择利率、GDP增长率、失业率、广义货币与总储备的比率几个指标进行监测预警。③自发型金融风险指标体系。自发型金融风险是指金融风险与基本的经济因素无关,而是由外汇市场运作失误或外来冲击造成的。由于自发型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偶然性,所以均为一些软指标,只能由专家们根据经验得出的分数作为权重

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汪莹提出了“五系统加权法”预警模型。它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和灯号显示四部分组成。首先是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运用专家评价法对各子系统及其内部指标进行了二级赋权;然后运用指标值映象管理办法,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得分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来显示金融风险状态。该指标体系涉及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泡沫经济风险、国债风险、外资冲击型风险等五个方面,17个监测指标。每一类指标组成一个监测子系统。这5个子系统,比较全面地从5个方面反映了金融危机: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从经济运行的大环境的角度来总体预测、反映金融危机;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子系统、泡沫经济风险子系统、国债风险子系统和外资冲击型子系统分别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来预警金融危机。

顾海兵认为,测定金融危机指标有五条:币值稳定程度、汇率稳定程度、股指稳定程度、外债严重程度和资产不良程度。①币值稳定程度。通常用消费价格环比指数代表。通常是指通货膨胀程度,个别时候也指通货紧缩程度。一般当年度价格指数上涨超过4%时就认为有了金融危险,当年度价格指数上涨超过20%时就认为发生了局部金融危机。②汇率稳定程度。汇率稳定程度是币值的对外稳定程度,一般指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下降程度,即人民币贬值程度。当人民币的日贬值程度大于5%时,就可以认为有了金融危险;当日贬值程度大于10%且具有持久性时就可以认为有严重的金融危险;当日贬值程度大于20%且具有持久性时就可以认为发生了局部金融危机。③股指稳定程度。一般来讲,当股价指数(包括债券、基金等指数)日波动在正负10%以内时不属于金融危险区间;当股指日变动连续每日变动10%,或者每日变动5%、累计周波动达到20%以上时则进入金融危险阶段;而超过30%且具有持久性时,就可以认为发生了局部金融危机。④关于外债严重程度。它取决于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短债率和债储率等几项指标。国际公认的危机警戒线是:偿债率为20%、负债率为25%、债务率为100%、短债率为20%、债储率为100%。⑤资产不良程度。金融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坏账、呆账,是不能偿还的贷款。结合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备付金率、资本金率,银行的不良资产一般应不超过其总资产的20%。超过8%(资本金率)即是进入危险区间,超过20%就进入了危机区间。这五个指标,如果任何一个指标的数值达到了极为异常的情况,即可以认定发生了金融危机;如果没有一个指标达到公认的危机程度,则需要加权或不加权综合处理,判定金融危险的程度。这如同检查一个人的健康情况,只要他的主要器官或系统有一个出现了严重问题,如肝癌、艾滋病等,医生就可判定他得了重病,但如果每一个器官都没有大病,但小毛病不少,则就需要综合考虑他的健康程度了。

表5—2 国内学者关于金融预警指标体系分析方法一览表

img49

续表

img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