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中印金融合作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中印金融合作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成为金砖国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敲门砖”。因此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发展中,开展中印金融合作研究具有长远意义。金砖国家将“资本市场合作”列入《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中,将在包括债券发行、企业上市在内的资本市场等方面展开合作。金砖国家还在成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上进行合作。

近年来,金砖国家开展积极合作,向国际社会传达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自身话语权的诉求。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发达经济体受挫,国际市场萧条,以外贸为主的新兴经济体面临重大挑战,加上西方国家转移金融风险的举措,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缩水,但由于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弱势地位,金砖国家不断受到发达国家的联合打压,因而金砖国家亟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三亚宣言》将金砖国家在金融、工商、智库、统计等领域的合作加入到“行动计划”中。《新德里宣言》突出了五国在金融市场合作的重要性。《德班宣言》就筹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及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等议题展开讨论。可见,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成为金砖国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敲门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财富创造能力强,人口增长速度快,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因而两国储蓄率长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为两国深入开展金融双边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而根据五国官方数据,2013年金砖国家外汇储备总规模达4.03万亿美元,中国以32851亿美元位列第2,印度以3005亿美元位列第3。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为6.394%,印度的份额为2.751%。总的来说,两国金融需求和环境都在增强。由此,作为地缘政治中关系密切的贸易伙伴,两国金融领域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并能反向促进金砖国家间其他各国在金融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发展中,开展中印金融合作研究具有长远意义。

一、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本币结算及信贷合作

1.中俄本币结算业务相对成熟

2002年中国同俄罗斯签订《中俄边贸本币结算协议》,中国银行自2003年3月至2009年1月为中俄客商办理折合12亿美元的业务,而俄罗斯进口商则以人民币买入中国制成品。[1]2008年中俄及周边8个贸易伙伴国签订协议,允许10国自由选择双边货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2009年中俄签署《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俄罗斯对外经济银行7亿美元贷款框架协议》,降低双边贸易货币结算对美元的依赖。2010年4月,中国银行推出卢布对人民币直接汇率下的卢布汇款现汇业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010年在中国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挂牌交易,次月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开办卢布对人民币挂牌业务,当日交易额达491.5万元。

2.金砖国家之间信贷业务逐步发展

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印度、巴西之间的石油、电信等大型国有企业提供数额大、期限长的信贷业务。2009年中国同俄罗斯签署石油贷款合作协议,由中国向俄罗斯Rosnefit公司和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250亿美元长期贷款,而两家公司以石油为还款,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从2011年至2030年期间向中国提供3亿吨原油,以此避开汇率波动的风险。2010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巴西石油公司签署期限10年100亿美元贷款协议;而巴西石油公司同中国石化公司签订10年长期原油出口协议。2010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印度信实电信注资19.3亿美元,为其与上海电气集团订购上百亿美元电力设备提供偿债资金。2011年印度首次允许人民币作为外部商业借款的币种,同意印度企业向中资银行借入不超过10亿美元的人民币贷款。2012年印度移动运营商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中获得期限为7年、利率为5%的12亿美元贷款,远低于印度本国企业的贷款利率。

(二)资本市场合作

金砖国家将“资本市场合作”列入《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中,将在包括债券发行、企业上市在内的资本市场等方面展开合作。2011年,中国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巴西证券期货交易所、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俄罗斯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及南非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共同签署了《金砖国家证券交易所合作联盟协议》,次年由五国同意成员交易所的基准股市指数衍生产品在彼此交易平台挂牌上市,自由买卖。这为金砖国家拓宽了渠道,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此外,成员国还将合作开发金砖国家新股市指数相关金融衍生品。[2]

(三)成立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构

作为金砖国家及新兴经济体范围内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发展中国家降低对现有经济金融秩序的依赖,充分发挥新兴经济体的优势,共同挑战发达国家主导的现有国际体系。

1.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在第五次峰会中,金砖国家明确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主要为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和生产项目筹资,解决其开发性融资困难。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代替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范围内充分调动资金支持成员国基础设施和可持续项目建设,并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复兴贷款。与世界银行不同,该银行作为金砖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范围内的“发展融资机构”,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中并没有附带任何经济、政治方面的附属条件,提供的资金更具针对性。作为现有区域金融机构的补充,金砖银行成为第一个以服务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建设为主的机构。

目前金砖国家代表提议各成员国分别向金砖银行出资100亿美元作为“种子资金”,然后金砖银行通过发行债券向全球资本市场筹资。尽管五国总体已达成一致,但在资金来源等操作细节问题上仍存在分歧。金砖银行的建立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包括资金来源、借款人限于主权国家还是包括私营部门、具体投资项目范围等。

2.外汇储备库

金砖国家还在成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上进行合作。《德班宣言》提到“建立初始规模为1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安排”,这一应急储备将构建金砖国家金融安全网,相互合作以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资本运作带来的风险,维持金砖国家的金融稳定。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将代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避免金砖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现金融危机,并在受到金融危机波及时将降低成员国损失。当前,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为摆脱“美元陷阱”,维持本国主权财富和金融安全,金砖国家有必要成立共同外汇储备库,应对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冲击。

目前金砖国家丰裕的外汇储备为建立外汇储备库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据相关资料显示,金砖国家计划建立一个2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池以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并向国际收支困难的金砖国家提供支持。初步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中,中国拟出资410亿美元,巴西、俄罗斯、印度分别出资180亿美元,南非出资50亿美元。[3]目前金砖国家的财经部门仍需解决包括建立储备库的规模、各方占比、资金使用、计价货币等细节问题。

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中印宏观金融合作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经济实力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重要新兴经济体。在两国关系的历史上,既有过和平共处的亲密时期,也有边境争端的兵戎历史。近年来,作为亚洲两大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导向国,中印双方经贸投资日益增强,使“搁置争议,经济先行”成为两国共同的认知。2008年两国宣布《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2009年以来高层接触超过20次,2010年还举办了“中印交流年”。2011年4月金砖峰会期间中印启动“中印交流年”,以此为契机积极扩大各领域的合作。

贸易方面,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而印度在服务业、软件外包、生物制药等领域独树一帜,两国经济互补性强是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17.6亿美元,是十年前的20倍,而2011年已突破700亿美元。中国现在是印度第一大贸易国和进口来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场;而印度则取代加拿大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国,同时也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首要合作国。2010年12月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确立2015年双边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4]投资方面,作为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之一,2009年对印度承包工程31.1亿美元,同比增长84.5%,投资占双边贸易比重由2008年的5.3%上升至10.5%。[5]2011年8月中印贸易与投资对话会中,两国政府将合作范围扩展至银行和金融领域。而同年11月举行的第五次中印财金对话明确将中印双边金融合作提上议程。就宏观层面而言,中印两国金融合作需求迫切,如何切实发挥好宏观层面对金融合作的助推作用尤为重要。

(一)依托金砖会议建立中印定期高层政策对话机制

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提高5%,世界银行的份额增至47%,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主要金融机构中“拥有更大话语权和更高代表比例”趋势明显[6],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及其影响,值得中印两国借鉴。目前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包括建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协调和合作机制、五国财长对话机制、金砖国家银行联合体机制,以及相关人才交流、信息共享、项目建设等协调制度。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已经基本建立,也已经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展了以贸易融资、项目融资和授信服务等为核心的合作模式。

在这个多边合作的基础上,中印可以将多边与双边合作有机结合,按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双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协调和业务合作机制,开展双边本币结算和货币信贷业务,及中印金融人才和信息交流会。同时,针对两国货币和资本市场互补优势开展中印金融机制长期项目建设。此外,中印两国可将双边合作作为金砖金融合作的试点,及时反馈双边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办法和创新方式,并与金砖国家其他成员国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创立长期合作机制。

(二)依托金砖金融机构成立中印双边金融合作机构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五国金融合作为目标,提供本币贷款和信贷业务,促进本币投资及结算业务发展,减轻金融危机对外需减少、外储缩水的影响。同时,金砖国家正在建立外汇储备库替代IMF以应对短期货币流动性危机,通过开发基金降低流动性危机的损失,为金砖国家提供短期外汇保护,稳定成员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外汇储备库促进中印金融合作。两国在金砖合作机制下,完善双边贸易投资,设立便捷的货币结算方式,绕过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巨幅外汇风险波动。

第一,成立中印双边合作银行,增强两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两国本币结算业务发展,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两国外贸活动的影响。第二,建立中印双边外汇储备池,制定双边本币结算和货币信贷政策,摆脱第三方汇率干扰,降低金融潜在成本和流动性危机,同时平衡双边国际收支,带动外贸投资可持续增长。通过设立双边金融机构,两国能形成相对独立的融资和储备渠道,有利于摆脱因国际消费力下降对出口的影响。同时能加深双方贸易往来,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双方市场,加强不同优势产业的相互投资。此外双边金融机构的运行还能反向引导金砖国家金融机构,促进多边金融机构的完善,降低对现行国际金融机构的依赖。

三、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中印微观金融合作

(一)开展双边货币互换以降低双边贸易中对美元的依赖

中印双边贸易是两国合作的一个重点。2010年两国工商界签署了40多项经贸合作协议,总金额超过16亿美元[7],该年双边贸易同比增长42.4%,2011年双边贸易额为739亿美元,同比增长19.7%,中国对印度出口5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而印度进口2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1%。虽然2012年因反倾销等原因双边贸易流有所下降,但随着中印双边经贸关系的不断加深,以及由两国设定的“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1000亿美元”协定,未来两国贸易还将进一步发展。中印两国双边贸易见表16-1。

表16-1 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国别贸易报告——印度》2011年第2期,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qikan110209.asp?id=3699。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快,其高额度为货币结算和融资业务提供支撑。由于人民币和卢比都不是流通货币,因而两国应鼓励双边货币结算和互换,扩大企业融资的授信范围,方便贸易和结算,维护双边外汇市场的稳定性,降低汇率波动风险。而双边货币结算业务的深化将反向促进金砖国家货币结算和贷款业务的进行,因而可以作为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起步业务。《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提到将进一步扩大货币结算和互换贷款规模,促使金砖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一国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由该货币国际兑换能力及国际市场流动性决定,而国际货币的建立首先要是区域性货币,因而要想实现货币国际化,首先就要使该货币在区域内自由兑换,这需要以双边本币结算货币互换为基石。所以,中印两国依托金砖国家开展本币结算和贷款的业务深化两国本币结算业务,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多边业务的发展。

(二)夯实本币结算基础以扩大双边直接项目投资

中印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以引入外商投资为主,因而受国际金融波动影响大。1997年印度实现经济项目可兑换,目前FDI开放产业名录增至44个,外资股份比例上升到74%[8],除了禁止领域和电信、银行、保险、矿业外,印度已完全实现自由化,本国企业对外投资额达企业资本的200%。而中国1979年颁布人民币可兑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条例》。2005年开始推行额度管理制,核定额度提高到50亿美元。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的银行和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9]。中印两国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因素的占比情况见表16-2。

表16-2 中印两国2009—2011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因素占比(%)

资料来源:《2009—2011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

中印两国直接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管制。20世纪70年代后期私人资本逐步成为国际流动资本的主体,而逐利本质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目标的矛盾迫使中印需制定措施对其进行限制,两国直接投资效率下降。中印若能实现本币结算合作,可扩大双边直接投资规模,实现技术和管理交流创新,提高双边金融服务效率。而由于共同利益诉求和相近发展模式,中印双边合作有相似的基础和需求,因而人民币和卢比从边境小额贸易支付手段变为区域贸易投资结算货币,可提高两国货币的资本化程度。而金砖国家直接投资的潜力巨大,中国具有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中印对能源需求量较大,而俄巴两大能源国家亟须融资支持经济发展,金砖国家开展双边或多边本币结算直接投资业务并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促进开放区域投资渠道,开拓低风险投资途径,深入发展金融合作机制。

(三)开展资本市场合作以拓宽双边金融合作领域

金砖各国资本市场都还没开放,市场差异性较大,因此金砖国家需加强资本市场合作。在金砖国家资本市场合作框架下,中印两国可建立相对稳定的资本市场合作机制。第一,中印两国可在本国债券市场上引入对方投资者,发行双边货币债券,双向调整贸易产生的货币回流额度。第二,中印两国可以进行股票市场合作,在监管、交易、交叉上市等方面探讨合作的可能性。首先,两国建立双边股市监管长效机制,完善股市合作;然后,两国建立认购股权交易机制,根据双边贸易特点和需求开发专有证券和利率产品,促进两国证券交易合作;最后,在资本市场合作有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宽资本项目,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在对方交易所挂牌上市,促进双边自由融资。第三,中印同为能源大国,因此可以加强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合作。两国可与能源国合作成立石油期货交易所,由双方提供交割石油份额;同时协议以人民币、卢比标价,将石油价格与英美原油机构投机资本脱钩,与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保持独立,实现双边石油定价权。而在中印资本市场合作机制深入发展后,将双边机制向金砖其他国家辐射,建立金砖国家债券基金、金砖国家证券交易所和商品期货交易所,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多边金融合作。

(四)加强双边金融监管以防范资本流动风险

金砖国家正在制定共同监管标准,建立金融监管合作机构,与国际监管组织配合,加强信息公开和交叉核实,完善金融结构惩罚机制。因此中印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也应将双边金融监管合作作为重点。印度金融监管体系由印度储备银行金融监管理事会和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年两部分组成,分别监管银行业和非传统型金融业务。而中国则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因此在开展双边金融监管合作时,可以在金砖多边监管合作化基础上完善双边金融监管机制。第一,两国可以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机制,加强对货币跨境流动的监管。第二,建立双边贸易本币结算数据核对机制,成立双边货币流动数据库,防范和控制双边资本市场“热钱”和洗钱行为。第三,成立专门监管机制。印度并未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而正处于管理转型阶段的中国监管能力较差,因而加强建设双边金融监管机构尤为重要。目前,中国证监会与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签订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但其他金融机构监管工作才刚开始,因而这是深化双边金融合作的重难点。

【注释】

[1]林跃勤:《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基于本币结算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页。

[2]桑百川、刘洋、郑伟:《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现状、问题及前景展望》,《金融》,2012年第12期,第32页。

[3]彭玉镏、刘美凤:《建立外汇储备库好比织金融安全网——可帮助金砖国家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稳定货币币值》,《证券日报》,2013年7月28日,http://zqrb.ccstock.cn/html/2013-04/02/content_347782.htm。

[4]张幼文、黄仁伟等:《中国国际地位报告(2012)》,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3页。

[5]林跃勤:《金砖国家合作,助推共同崛起》,《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2):合作与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6]张幼文、黄仁伟等:《中国国际地位报告(2012)》,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7页。

[7]吴兆礼:《印度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与金砖国家的合作》,《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2):合作与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8]斯琴图雅:《金砖四国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

[9]斯琴图雅:《金砖四国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