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中印金融合作的影响因素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中印金融合作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金砖峰会的深入开展,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逐渐成形,金融合作步入正轨。因此,金砖国家多边机制能够为中印双边合作打下基础,促进双边合作的开展,共同抵御西方国家的阻碍。建立五国共同货币区是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前期目标,这需设立五国通用的金融政策。对于中印金融合作而言,若合作过程中经济波动幅度过大,将阻碍两国货币合作机制的发展。

新兴经济体崛起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对改变国际既有金融制度诉求加强,建立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是一个突破口。随着金砖峰会的深入开展,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逐渐成形,金融合作步入正轨。而中印努力探索双边金融合作以降低外汇储备缩水等国际金融冲击。因此,金砖国家多边机制能够为中印双边合作打下基础,促进双边合作的开展,共同抵御西方国家的阻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危机冲击范围扩大,目前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和自身脆弱的市场抵御能力仍将迫使其承受国际金融风险转移,所以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将长期面临一系列风险,这又将影响中印两国金融合作的进程。

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中印金融合作的促进因素

(一)外部促进因素

1.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政策协调可为中印双边合作打下基础

建立五国共同货币区是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前期目标,这需设立五国通用的金融政策。根据金砖峰会所签署的协议,金砖国家已在五国货币结算及融资贷款等方面进行合作,初步建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创立了应急储备库及外汇储备池,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政策协调已步入正规化道路。目前,五国都在加强利率通货膨胀率的控制和对财政赤字的把控,并与其他成员国协调相关金融政策,推进政府间长效对话机制。以平等磋商的方式解决成员国的政策冲突,并在金融监管力度、金融政策协调、相关信息披露及财政、货币政策一致性上着力,提高成员国间的合作效率。中印两国可以借力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政策协调的“东风”,在此背景下制定符合两国合作目标的金融合作政策,以此为基础深入微观层面发展两国双边金融合作。若金砖国家间的政策沟通与协调良好,将为中印双边金融合作的开展和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能为抵御西方对中印金融合作的阻碍提供支持

长期以来,金砖国家所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地位和贸易规则都受发达国家主导,不断遭受其压迫,严重损害了自身利益。因此,改变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是新兴经济体的共同诉求,而改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进行双边或多边金融合作,规避现有制度。中印两国都是国际贸易、投资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金融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在新兴经济体中外汇储备较大。一旦两国实现双边金融合作,将严重降低西方经济体从发展中国家剥削财富和转嫁危机的暴利份额,危害西方经济体的既得利益,因此他们会全力阻碍中印双边金融合作机制的运行。因此要想顺利实现双边金融合作,中印两国必须借助金砖国家多边合作机制,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减弱西方的阻碍力度。目前,金砖国家正在组建金砖开发银行和外汇储备池,以绕开国际金融制度的桎梏,而中印可以借助这些实现合作。

(二)内部促进因素

1.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中印金融合作的稳定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任务,韬光养晦发展经济。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占经济发展比重较大的出口业增长放缓。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经济增长最终企稳回升。此后中国提出经济转型目标,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增强。对于中印金融合作而言,若合作过程中经济波动幅度过大,将阻碍两国货币合作机制的发展。而中国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因而有条件成为未来双边合作及多边合作的核心力量。最近20年里,中国相较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更加稳定,1980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变动系数一直低于0.35,因而中国能够成为稳定器。

首先,中国国民经济增长较快,为两国金融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在转型目标的要求下,中国原本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方式有了较大改变,2011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回升到49.1%,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35.4%,同时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超过了资本形成总额,截至2012年中国GDP增长率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分别为51.8%和50.4%[1],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契合未来世界经济的局面,中国持续性经济增长模式更加完善(见表17-1)。

表17-1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张兵:《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与稳定增长》,《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3):转型与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其次,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为两国金融合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储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出口能力提高,吸收外商投入资产规模的增大,中国国际储备逐年增加,目前位列世界外汇储备资源第2位。在外汇充足的条件下,中国可以从中取出一部分外汇储备参与货币互换机制,成立货币合作基金,为外汇储备池提供资金资源,通过增强货币流动性缓解中印货币互换不均衡问题,支持两国贸易投资活动的深入。目前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特别提款权占比已上升到第6位,投票权上升到第3位,而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也提高到4.42%,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所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话语权的提高,打破了发达国家“大一统”的发展格局,因而中国可以代表金砖国家向发达国家协商更加符合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

最后,中国金融业深入发展、金融开放程度逐渐增大,积极促进两国金融合作。中国现将重点放在国内金融准备上,以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为主,提高国内金融市场效率,在金融机构、外汇管理体系以及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方面创新,逐步形成完善的金融运行机制。而在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目标的过程中,中国需制定较为完善的市场制度,以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改革,适应全球资本市场变化。此外,中国已建立上海、深圳等一批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高度开放的国际化金融中心作为货币调解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吸引国际资本不断涌入门户城市。通过借助上海、深圳金融城市的发展平台,中国能够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的国际金融业务,促进中印双边的金融合作。

总之,作为金砖国家中重要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参与金砖国家金融合作非常必要,能够对金融合作机制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应积极融入金砖国家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进程中来,更加积极推进货币一体化和双边合作,发挥中国在新兴经济体金融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2.印度经济的发展潜力是中印金融合作的助推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实行“优先发展基础工业和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摆脱了落后农业国模式,成为“粮食基本自给并有少量出口和大量储备的国家”。50到70年代末,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维持在3.5%左右。90年代经济改革后,软件技术和外包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推动印度越过工业发展直接向第三产业转型。到90年代末期,印度服务业已占到全国GDP的50%左右,印度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印度经济改革转型优势产业,为两国金融合作打下了基础。2008年以前,印度经济增长率最高达到9.8%。但因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冲击,印度经济虽暂时减速后又加快增长的步伐,但由于经济结构的基础问题,目前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已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国民经济增长率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不断下滑,具体数据如表17-2所示。

表17-2 印度国民经济增长率

续表17-2

资料来源: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2010-2011,Economic Division,Ministry of Finance,New Delhi,2011.

2012年印度GDP增长4.5%,为10年最低。但第二季度印度经济增长率回升至5.5%,环比增长0.2%,到第四季度继续回升至5.7%,表明欧美刺激经济政策放出的出口订单及印度本国产能触底反弹,加上近年来由于国际局势转变,外国对印度制造业的投资不断增大,2012年10月仅印度南部的日系企业已超过300家,印度经济整体呈微弱回升态势。虽短期内印度还无法迅速恢复2008年前的经济增长状态,但从长远看,印度依然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其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产业优势也能为两国金融合作增加动力。中印两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7-1。

图17-1 中印两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2012年)

资料来源:《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2012)》,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jz2012/。

其次,印度对外经贸发展较快,为两国金融合作带来更多潜力。2011年印度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为10256亿美元,在金砖国家中仅次于中国,其中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38.8%,外贸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2011年印度进口和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分别为2.55%和2.68%,相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1.00%和0.14%,增长趋势愈加突出。2002年至2011年间,印度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24.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8%),居金砖国家之首。作为世界主要的能源消费国,印度与中东产油国家及发达国家贸易密切,2009年美国增加对印投资,印度利用外资的份额上升到9.8%。次年日本和荷兰都增加对印投资,分别上升到8.4%和9.5%。2011年印度对外投资规模为147.5亿美元,利用外资315.5亿美元。印度对外经贸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减弱而逐步回升,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外汇吸收能力加强,为两国金融多元化合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最后,印度金融发展较早,能指导两国金融合作的制度完善。印度金融业发展对中印金融合作的指导作用,可以从正面促进和反面告诫两方面实现。受英国殖民时期金融启蒙发展的影响,印度是新兴经济体中金融业务出现最早、发展最深入的国家,独立后仍延续了西方的金融制度及发展思想。而随着两轮全国性金融改革,印度不断在失败中反思和总结,完善了原有机制的弊端并使其更加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国际金融形式。总的来说,印度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增大,金融制度与世界金融发展形势更加契合,与世界金融发达国家的交往不断扩大。因此,印度相对完善的金融制度和改革前后的相关经验教训都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指导老师,能够帮助中印两国更加顺利地展开金融双边合作,使两国在双边合作过程中少走弯路,以尽快完善双边金融合作机制。

(三)双边合作的需求不断加强是中印金融合作的指挥棒

1.完善双边金融交流和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机制协调

中印两国目前的金融合作交流始于中印财金对话,目前正探索适合两国国情的金融交流机制和对话平台,解决两国在深化金融合作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货币政策冲突、金融业务矛盾等问题,以协调和完善相关信息披露,并在对双边金融人才培养、金融信息共享、金融项目库建设等合作业务上建立合作配套机制,维护两国双边金融合作的开展。

2.建立贸易结算和支付机制,实现双边金融货币初级合作

目前中印贸易往来已发展到一定阶段,两国希望降低两国贸易结算过程中对美元及其他硬通货的过度依赖,减轻交易成本及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规避清算货币信用风险及政策不一致风险。目前两国都设立了健全的贸易计算支付体系,中国银行同印度银行正在研究开设贸易专项货币结算账户,商业银行将贸易差额货币转换为本国货币,而商业银行因此产生的交易差还可以换回本国货币,以此绕开硬通货汇率波动的风险,降低两国贸易成本,而一旦中印两国形成本币结算和贷款机制后,中印便可以实现“去美元化”的目标。

3.建立货币互换机制,逐步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和渠道

两国中央银行签署人民币-卢比互换额度机制并将额度分配到两国银行和企业,由银行授信外贸公司进行贸易融资、结算、开立信用证等。如果两国中央银行能实现货币互换和结算机制,那么可以将对方货币融入本国金融系统,本国公司就可以直接使用对方货币支付对方市场的进口商品,这样能抑制因汇率变动带来的成本风险,降低国际通货流动性缺乏造成的贸易和投资不足。该机制可以在金融危机出现时有效控制国际货币危机的恶化。

4.推动双边资本市场合作,逐步扩大金融合作范围

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放开本国的资本市场,而印度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不足,所以推动中印双边资本市场合作能够促进双边金融合作的深入。首先,中印可在本币跨境流动上开展合作。中印两国在进行本币结算后造成本币大量流出,要解决本币回流问题就需要两国将贸易项下所产生的本币进行跨境投资活动。在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动开放之后,两国可以允许本国企业参与对方融资活动分散资金跨境流动和回流过程中的风险。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合作。两国金融机构可以互相引进对方投资者发行双边本币债券,并对有跨国投资行为的本国企业提供货币债券资金支持,还可建立双边债券基金,深化债券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方面,两国在股市监管机构和证券信息交流机制进行合作,并建立离岸交易平台,在股权认购和证券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合作,拓展合作规模。

5.建立双边金融监管和预警体系,完善金融合作机制

一旦放开资本项目,两国就将面临国际投机和金融跨国犯罪风险,所以在放开资本市场之初,须在金融监管和预警体系上加强合作。首先,两国签署双边金融监管合作协议,定期沟通信息和交叉核实,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不良趋势并预警。监控和警示金融机构不审慎经营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并及时矫正。其次,两国建立适应两国金融发展现状的监管合作机构,共同协商制定监管标准和制度,通过严格执行监管标准和打击金融犯罪来确保该市场的公正和有效。此外,由于两国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较频繁,但两国金融管理能力较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因而两国必须加强对跨国资本过度投机和“热钱”流窜的防范能力,加强合作机制对“热钱”和跨国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的监管和打击能力。

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中印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外部制约因素

1.金融合作依赖的经济基础较脆弱

国际经济疲软和国际资本市场波动的负面影响,出口型国家面临外需低迷的困境,而内需无法快速增长弥补缺口,因而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欧洲银行“去杠杆化”和硬通货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金砖国家面临信贷、房产泡沫破灭,游资外逃和输入性通胀风险。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中东及北非局势动荡,国际油价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金砖国家经济增长被进一步抑制。此外,由于相似的发展模式,面对缩水的国际资源,金砖国家可能会放弃合作转而争夺有限的资源配置以首先维护本国利益,制约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发展。而作为外延模式代表,中印两国金融合作无疑将受此影响。两国对外资依赖度高,这种资源争夺的竞争关系更加突出。近年来两国都面临国内财政赤字、本币升值等问题,成为制约两国经济发展和深入双边金融合作的主要挑战。

2.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抑制金融合作的深入发展

金砖国家金融体系都还在发展探索,间接融资比重整体较高,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政府对直接融资的管制较严。金融体系不健全阻碍了资本有效配置,制约了金融资本对经济的优化作用。此外,由于金砖国家还未打破金融抑制局面,政府对金融业务发展有诸多限制,并随时改变这些政策,多且不连续的政策限制使得各国金融市场稳定性不足,不利于金融合作机制的开展。对中印而言,两国目前都经历金融改革,国内金融抑制程度有所降低,但中国一直没有开放资本市场,无法实现金融深化;印度虽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但因制度不完善长期面临通胀率高的问题,两国金融体系及其发展都存在问题,对两国开展金融合作有着不小的挑战。

(二)内部制约因素

金砖国家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和诉求,又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同时在价值观念、地缘政治和贸易竞争等问题上产生摩擦并积累矛盾。虽然存在共同利益,但由于担心利益和制约损失等“囚徒困境”问题,对合作国实力增强产生抵触,影响合作深入。中印两国长期的政治矛盾,加上相似的崛起动因、资源禀赋和低价劳动成本的竞争优势,使两国经济存在对抗风险。此外,由于金融体系和制度缺陷,两国政府对资本市场和对外贸易资本的高度管制也会阻碍两国金融合作。

1.两国历史和政治制度差异

印度政治制度深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而中国属于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会影响两国合作。第一,在西藏问题上,受西方势力影响,印度对西藏问题立场暧昧,一度支持西藏分裂活动;第二,印度一直不满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友好合作关系,并将其作为印度国防的重点;第三,由于中印发展和崛起的时期相近,且背景、方式和开放模式相似,因此印度一直将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认为中国实力“领先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印度的最大威胁。所以不同政治制度可能会对中印长期发展形成阻碍。此外,西方世界不断挑拨中印关系以影响金砖合作。可以想见,中印两国未来发展必然会面临政治制度差异带来的一系列猜疑和矛盾,中印两国金融合作道路必然不可能一帆风顺。

2.两国经济发展结构性差异

中国经济发展建立在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并通过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而印度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能提供有效资金,加上科技园孵化和早期跨国公司输入的高效管理模式,服务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0%~60%,而印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0%~60%。[2]两种不同产业发展模式就决定了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构,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济管理制度和宏观发展目标。印度由于资本市场运转效率和透明度高于中国,所以在双边金融合作过程中印度会不断要求中国开放资本项目,实现利率自由化;但由于中国一直以来金融活动以商业银行为重,金融服务主要针对国有企业,贸然开放资本项目风险很大,因而不能马上实现双边开放。所以两国经济结构的不匹配也会对双边金融合作造成不良影响。

3.两国金融结构和市场开放程度差异

印度金融体制发展较成熟,金融体系运转较好。而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贷款受政府影响,不良资产问题难以解决。印度资本市场机制较完善,资金配置效率和市场透明度较高,上市公司经营水平与业绩监管严格,因而上市公司整体实力高。总的来说,中国金融风险控制和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的能力不如印度。但是由于中国国民收入整体提高和较为稳定的储蓄习惯,中国金融体系在汇聚资金上优于印度。由于中印两国金融业发展优势不同,所以两国在开展金融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较长时间的磨合,加上两国金融中介机构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差异,两国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巨大落差,两国在磨合过程中必然还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注释】

[1]张兵:《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与稳定增长》,《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3):转型与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页。

[2]周文:《中印经济增长:趋势、问题与展望》,《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2):合作与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