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金融预警监管的区域合作

加强金融预警监管的区域合作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能事先通过跨国合作建立区域金融预警制度,于某国家或地区爆发金融危机前,就能事先预测危机的问题所在,并能迅速事先采取解决措施,就可防危杜渐,避免全球金融体系的大面积恶化。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预警制度实施的最佳运作模式。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关建立区域性最终贷款人的呼声甚高。3.建立区域汇率联动机制。正式的货币区域同盟可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且区域协定可在各国当局与全球性金融机构间作为沟通的渠道。

三、加强金融预警监管的区域合作

环顾国际现状宛如地球村一般,地球上任一角落不论在政治、军事、经济、环保、文化、交通等哪一方面发生重大变故时,其他国家或地区均或多或少遭受不同程度之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风险”或“问题”也全球化了。一个国家单靠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已不足以维持本国经济的稳定,既无法防止“风险”、“问题”从境外“传导”过来,也无法制止本国出现的金融风险或问题向其他国家或地区“传导”。只要一国的经济或金融出了问题,就会通过价格、利率汇率、股价等机制,把“风险”或“危机”“传导”、“扩散”到本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甚至更远,酿成地区性甚至是世界性的“风险”或“危机”。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爆发,震憾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震撼了美国,许多美国报刊惊呼“拉美的债务危机,实际成了美国的银行危机”。1997年泰国爆发金融危机,随即蔓延至亚洲其他国家,造成所谓亚洲金融危机,并殃及亚洲以外,连带影响全球金融的不稳定。如果能事先通过跨国合作建立区域金融预警制度,于某国家或地区爆发金融危机前,就能事先预测危机的问题所在,并能迅速事先采取解决措施,就可防危杜渐,避免全球金融体系的大面积恶化。

(一)加强区域间宏观经济政策合作

为了维护经济稳定与发展,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实行经济合作,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合作。其间,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重要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最为重要。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主要是有关各国政府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包括汇率政策)上的合作。这种合作的形式,可以逐步向高级提升,例如,可从政策对话和信息交流开始,继而实行政策讨论和政策磋商,再而实行政策协调和共同行动。这种合作的原则应是“尊重主权、平等协商、互助共赢”。这种合作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些机制和制度,如经济情况通报或交流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定期的政策对话和磋商机制、紧急支援机制(包括货币互换)等。

宏观经济政策合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小规模的实践。当时,美国为了遏制通货膨胀而紧缩银根,实行高利息率,导致美元币值即使在“双赤字”(预算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加重的情况下不仅不贬值,反而节节升值乃至超值。至1985年美元对日元汇率竟超值35%~40%,国际汇率市场风波迭起,迫使五个主要货币国家(美、英、日、法和西德)中央银行行长于1985年9月在纽约的广场旅馆会商,达成协议,联手对汇率市场实行“集体干预”,以实现英镑、马克、日元、法朗对美元的稳步升值和美元的“软着陆”。然而,“集体干预”毕竟是事后调节,为了防患未然,需要各主要货币国家不仅就汇率政策,而且就一般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政策协调”,因为汇率的波动是宏观经济活动的综合表现。1986年,在东京召开的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由广场协议五国加上加拿大和意大利),决定七国以后每年定期就九大宏观经济指标(汇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利息率、失业率财政赤字、外贸逆差以及储备状况),进行“监察”、“磋商”和“政策协调”。这样,“七国集团”就把对个别政策(如汇率政策)变成了对一般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并形成制度,而且曾多次联手干预了国际外汇市场,平息了金融风波,促进了国际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七国集团”每年定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协调”和不定时的“集体干预”,便是这类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的不同形式。这是“国家干预”的国际化发展。

(二)探索区域间金融预警制度实施的最佳运作模式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预警制度实施的最佳运作模式。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是西方国家采取的旨在维护存款人利益的制度。其基本含义是指由吸收存款的商业银行对其吸收的每一笔存款进行投保,一旦该商业银行破产,则由保险机构向存款人支付所损失的存款。以稳定金融市场为主要目的的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美国等西方国家认识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以银行业为轴心的金融信用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933年《联邦存款保险法》确立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为稳定美国银行制度起了积极作用。六七十年代以后,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及地区,逐步深化了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认识,先后效法美国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1999年统计资料,全世界已有68个国家建立存保制度,其中欧洲有32个国家,西半球有14个国家,而亚洲则仅有9个国家设有存保制度。

2.建立区域性最终贷款人制度。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关建立区域性最终贷款人的呼声甚高。区域性的最终贷款人应该是对全球最终贷款人的补充。区域内的各国更熟悉彼此的情况,更容易给出符合各国国情的改革建议,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防范流动性危机。目前,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如果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共同抵御货币危机,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3.建立区域汇率联动机制。从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僵化的固定汇率制度可能是导致货币危机的原因之一。但是,由于东亚各经济体多为开放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汇率的过度波动对其出口和吸引外资都十分不利。这些经济体可能面临着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的两难选择。有的经济学家主张实行非常“硬”的固定汇率制度,如阿根廷曾经实行的货币局制度。但是阿根廷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货币局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无法依赖于所盯住货币的发行国作为最终贷款人。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盯住的是美元,一旦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只是袖手旁观。欧洲货币联盟的经验似乎能够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即通过建立一种区域内汇率联动机制,既消除了区域内部的汇率波动,又能够保持区域内货币与区域外货币的自由调节,兼得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利。

4.建立货币联盟,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在政治经济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通过区域性合作的方式建立货币联盟,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对于加强区域经济,抗击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正式的货币区域同盟可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且区域协定可在各国当局与全球性金融机构间作为沟通的渠道。例如,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深入,墨西哥民间主张以美元取代墨西哥比索的呼声日渐高涨。目前包括民间经济研究中心的CEESP及墨西哥最大的银行-Banamex银行在内的多家民间重要机构,均对于墨西哥仿效欧盟方式与美国形成货币同盟持正面的看法。然而,货币区域一体化需要区域内各国具备相应的政治经济条件,容易使一些经济总量较小的国家的货币政策受制于大国经济。因此,在当今仍然强调国家民族利益的时代,除欧盟之外的大多数地区难以满足上述条件。

(三)建立国际间信息交流制度,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

通过建立区域性的监管体系,共同开发早期预警体系,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督,能够在较早阶段就发现危机的迹象,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但是,目前要建立区域金融预警制度,需逐渐解决下述诸项问题:一是各国有关金融的统计、会计的定义标准与实务内容不尽相同,需整合为可兼容比较的统一制度。二是由于各个国家的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程度不同,及受本位主义与保护政策的影响,对提供或揭露对该国金融经济及个别机构有负面效应的信息或恶化警讯有所顾忌,此种情形有碍区域金融预警制度功能的发挥。三是技术上的配合,尤其是各国计算机化程度有别,系统整合的兼容及数据传输的安全控管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为排除前述障碍,可采取渐进的方式:①建立国际间信息交流制度。不同国家间应先抛弃本位主义,彼此共享相关信息,由一般整体信息的共享运用到个别敏感信息的交换,循序渐进相互交流,逐步进行更深一层的合作。②建立参与国的金融统计、会计等标准定义。可参照国际通用之相关原理原则或惯例,制定一套区域合作共同准则供参与国参考比较,并由专责单位将之加以整合。③建立金融预警制度的统一准则。参与国应建立金融预警制度或配合修改金融预警制度的参考准绳,其后再透过局域网络的联结建置一个区域合作的金融预警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