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经验启示

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经验启示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时期,也是党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带领全国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时期。深入研究并认真总结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对于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柏坡时期,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已有了把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正确而具体的政策和策略体现出来并加以贯彻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孟庆云 王英杰 张 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时期,也是党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带领全国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时期。深入研究并认真总结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对于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引领,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党在西柏坡时期之所以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觉地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引领,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牢牢把住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早在建党时期,毛泽东在与蔡和森通信中就明确表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更进一步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正是基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党确立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随着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发展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到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牢固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了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各项工作之中的高度自觉。土改运动的发动,战略决战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新中国蓝图的描绘,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领力量,无不彰显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战略部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如何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光荣梦想,就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就要求全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切实尊重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把人民群众看成智慧锦囊和力量源泉,自觉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真正看作历史的主人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力量,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之所在。

二、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共产党人想问题、谋发展、干事业,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西柏坡时期之所以成为党的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之一,关键就在于我们党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土地问题始终是关系着人民群众利益的核心问题,是历代王朝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要矛盾,贯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在西柏坡时期,党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全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就有了通过土地制度的变革来实现人民利益的高度自觉。因此,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把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作为“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群众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和实施,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保障了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正如毛泽东所说,“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利益矛盾冲突加剧,严峻考验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回应群众期盼,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

三、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命线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什么样的政策策略,关系着它的兴衰成败。毛泽东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斗争实践一再证明,什么时候制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党的事业就能顺利推进,反之就会遭受挫折乃至失败。西柏坡时期,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已有了把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正确而具体的政策和策略体现出来并加以贯彻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西柏坡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为进一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投身斗争实践,党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突破口,制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从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到《五四指示》的发布,再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党的政策和策略的灵活性;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群众的不同觉悟程度,在老解放区、半老区、新解放区采取不同的土改策略;针对土改实践中出现的侵犯中农利益、不给地主生活出路等问题,城市工作中片面强调工人眼前福利、侵犯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等问题,及时纠“左”纠偏,使土地改革和城市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些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执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党在农村和城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这项重大历史使命的完成,同样需要科学的政策来体现,正确的策略来实施。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要以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着眼于人民利益,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省情、市情、县情出发,把国家惠民利民的重大决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和办法,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要反复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政策和策略,就予以坚持并实行下去,反之就应果断地加以纠正和制止。

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决定因素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是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是推进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决定因素。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西柏坡时期,党之所以带领全国人民取得辉煌胜利,关键就在于党十分重视干部工作,注重干部的培养和提高,锻造出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西柏坡时期,在中共中央华北局的筹划下,我们党开办了马列学院、华北军政大学和华北大学等党校、军校、大学和各类专门学校,以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结合土改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思想、作风和组织不纯问题,开展整党运动,通过“三查三整”,克服了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和官僚主义作风,纯洁了党的队伍,提高了党员干部觉悟,端正了思想作风;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建立了请示报告制度,恢复健全了党委制,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活跃了党内民主生活,加强了党的集体领导,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召开了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注重了妇女干部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这些重大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为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当前,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更需要我们牢牢抓住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因素,全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切实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站稳马克思主义群众立场;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严明党的纪律,做到令行禁止,对那些违反党的纪律、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和查处;健全干部管理体制,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队伍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引导干部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五、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是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作风保证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生存之本,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作风保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曾告诫全党,“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是党的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

西柏坡时期,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当成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他们简朴的生活、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影响和感染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毛泽东深入百姓家访贫问苦,刘少奇下马扶麦苗,朱德到田间同老乡一起劳动、谈心,周恩来给房东还梨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体现着老一辈革命家牢固的群众观念、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两个务必”的提出和“六项规定”的制定,更是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升华,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更加自觉而坚定。正是靠着这一传统和优势,我们党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顺利走上执政地位并巩固了人民政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面对当前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更为紧迫。然而,有一些干部却离群众越来越远,特别是“四风”滋长和蔓延,引起了群众强烈不满,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从党的作风抓起,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释放上行下效的正能量;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刹“四风”,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切实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问题;要强化社会监督,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要注重建章立制,通过长效机制建设,使党员思想境界不断提升、行为规范不断加强,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