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的历史定位

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的历史定位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在党的精神建设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西柏坡时期的党的精神建设就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政治任务进行的。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既为我们党取得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又为新中国党的精神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的历史定位_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基于历史视角的研究

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在党的精神建设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方式,党的精神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时,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实践,开启了新中国党的精神建设之源,许多成功经验至今仍然具有指导作用与启发意义。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在党的精神建设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一、西柏坡时期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的辉煌期

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重任,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而自身建设的核心就是党的精神建设。党的精神建设贯穿于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活动的始终。从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激励无数党员不怕困难、勇于牺牲、不断进取的崇高精神都不是自发产生的,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自觉磨砺的结果,是党的精神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的精神建设的开创期。政党精神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对大部分政党来说,其政党精神一般都会经历政党意识的出现、政党风格的形成、政党共同价值观的构筑和政党成熟理论的诞生四个大的阶段。政党精神是政党发展状况的动态反映,是政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结果。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从诞生初期到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三个方面显示出党的精神建设处于开创期。一是从党的组织上看,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在很多方面需要共产国际进行指导和帮助。二是有威信、稳定的党的核心领导层还没有形成。虽然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建设一个能够胜任在复杂环境中领导革命的党,然而由于党的领导机关的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没有能够掌握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先后出现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党的建设造成严重损害。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党的建设的道路处于探索和开创期。正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领导红军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党的建设的道路。井冈山时期,既是党和红军艰难创业的起始阶段,又是党的精神建设的起始阶段。毛泽东在为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案中,着重强调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用无产阶级思想来进行党和军队的建设。这个决议,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一条正确的建党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精神建设的成熟期。抗日战争时期,党已经历了两次失败两次胜利的转变,在组织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培养出一大批革命的领导骨干,党的队伍空前壮大。在思想理论上,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特点都有了深刻而充分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已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党的建设上,党克服了“关门主义”错误,“已经从狭小的圈子中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14]。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对18年来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阐明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指出正确处理这些基本问题,党的发展、巩固就前进一步;相反,党的发展、巩固就会要后退一步。这篇著作,是毛泽东建党思想走向成熟的奠基之作,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开始成熟起来。在这一时期,我们党还创造了整风这一思想教育的形式。整风运动既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推进党的建设起了关键性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毛泽东的完整的建党学说,是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建立起来的。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党的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成为党的基本理论,标志着党的精神建设进入成熟时期。

西柏坡时期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的辉煌期。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时期较之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我党我军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及政治影响力均已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关键时期,其历史转变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伟大战略转移,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更大胜利。西柏坡时期的党的精神建设就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政治任务进行的。在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方式,党的精神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形成了体现时代特点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产生和形成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其基本特征为转折时期的历史主题所决定,它是一种体现时代要求的抓住战略机遇,不怕困难、勇于牺牲、不断进取的继续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西柏坡时期成为新中国党的精神建设的起点

西柏坡时期,建立新中国已经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即将走上全国执政地位。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性转变,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的着眼点也开始转向为全党成功实现历史转折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既为我们党取得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又为新中国党的精神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柏坡时期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做出了一系列理论与思想准备。在这一时期,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认真探索和研究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大政方针,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成熟和富有创建性的伟大设想,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建国方略,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坚实的理论和政策准备。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几十年奋斗的艰苦历程后,在西柏坡最终确立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间的长期合作方针,以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当家做主。科学构想了新中国的经济制度。关于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成分,党中央先后在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分别进行了阐述,并最终确定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和结构,确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集中精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奠定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对新中国外交政策作了基本设想。基于三大战役的迅速胜利,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党中央在西柏坡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奠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由此可见,西柏坡时期我党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执政意识,在理论和政策上已为在全国执政做出了充分准备,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源头。

除了理论与政策准备,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其走上执政位置之前还做了充分的思想精神准备。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多次提醒全党,随着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用全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及其他工作。并强调如果我们不去注意学习这些本领,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失败。我们进北京是“进京赶考”。毛泽东所提出的“进京赶考”命题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警醒意识、务实的态度和坚定的自信心,为新中国党的精神建设开了一个好头,奠定了重要基础。

西柏坡时期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精神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方向。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一方面为党给人民谋福利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革命队伍中一些意志薄弱者放松警惕、谋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党内、军队内一些错误的思想情绪便逐渐暴露出来。面对新中国成立后党内一些人可能产生的居功自傲、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不良情绪,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从加强执政党思想和作风建设的高度,前瞻性地及时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两个务必”是我们党自身建设史上的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为全国胜利后党的自身建设做了重要准备。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坚持“两个务必”,反对脱离群众,防止党和人民政权蜕化变质,作为极端重要的大事来抓,特别强调党的思想建设,致力于通过思想教育和整风运动不断纠正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作风,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调“要结合新的实际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坚持‘两个务必’的教育”,并使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个务必”成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两个务必”是党的精神建设的永恒主题。只要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防止由盛而衰的历史任务没有完结,“两个务必”对党的警示作用就会继续发挥下去。“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认识执政规律,掌握运用执政规律的经验总结,是指导我们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力弘扬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优秀革命精神始终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特征,是中国共产党身上的最优秀品质和光荣传统。大力弘扬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优秀革命精神传统一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建设的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强调: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了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才使我们党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应该说,在和平建设时期必须继续发扬传统的革命精神,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继承发扬这一革命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对敌斗争坚决,战斗勇敢,不怕吃苦、流血牺牲等方面,善于打破旧世界,同旧世界彻底决裂。而成为执政党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作为执政党我们的革命性应主要体现在建设上,为了党和人民利益,勇于改革创新、甘于吃苦、不怕牺牲。“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5]

进入新世纪,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重大变化,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持和发扬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优秀革命精神。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使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成为全党自觉的行动,成为永远不变的精神风貌和政治品质,只有这样,党才会青春常在,中国才会充满希望。

总之,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完成艰巨任务,面临历史性大转折进行的一系列党的建设活动的重要部分。其成功探索和创新、突破,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精神建设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有些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和探析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活动,科学总结其成功经验,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既是一项急迫的课题,也是我们的重要历史责任。

【注释】

[1]“党的精神”和“党的精神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简称,全书下同。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5页。

[6]《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选集》上卷,1985年版,第100-10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8页。

[8]《我们的纲领》,《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533页。

[10]《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1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12]《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6页。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3页。

[14]《〈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2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