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时期推进党的精神

新时期推进党的精神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直到今天,党的精神建设为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劲的精神动力,始终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推进党的精神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党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精神斗志,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推进党的精神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
新时期推进党的精神_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基于历史视角的研究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直到今天,党的精神建设为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劲的精神动力,始终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期,党的精神建设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紧迫性。

一、推进党的精神建设是新时期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迫切要求

历经90余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这是我们党对于所处环境和自身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就我们党执政的国际国内环境而言,我们党长期执政,可以更多地为民造福,但同时也会增加脱离群众的可能,更容易使人自我陶醉,精神懈怠,丧失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而淡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增长了人们的见识,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但同时也为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机会;市场经济催生了人们的平等、效率、竞争等意识,但同时也让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交换原则,不同程度地反映到政治生活领域乃至党内生活中来。

这些负面效应,会直接冲击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影响他们的权力观、利益观乃至世界观。结果在各种挑战和考验面前,一些党员干部败下阵来。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精神状态,精神萎靡,不思进取;部分党员干部缺乏领导科学发展、驾驭市场经济、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应对复杂环境和外部挑战的能力;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突出,严重脱离群众;部分党员干部滥用职权,腐化堕落。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其思想和精神追求有关。“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1]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和党组织中,但严重危害党的威信和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关系,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引起全党警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推进党的精神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在当代中国,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优良作风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的正确领导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党只有拥有一支纯洁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顺利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做到这些,必须加强党的精神建设。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少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精神的力量,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铸就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系列精神,给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注入了鲜活的生机,推动党的事业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曾经面临种种考验和危险,正是凭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积极应对,才越过这些考验和危险,取得了胜利。

党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精神斗志,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状况,取决于党的战斗力、领导水平和精神状态。我们党要想长久保持精神活力、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就必须回应时代的变化,始终彰显自身的政治特色和精神理念,不断激活党员的思想状态,激发党员的精神活力。在新形势下,经受“四种考验”,抵御“四种危险”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的精神的作用,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二、推进党的精神建设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目前,全党已经拥有8500多万名党员。长期以来,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总结提高,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历史重任,面临的形势更复杂,面临的任务更繁重,面临的挑战更严峻,因而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就必须战胜各种考验、化解各种危险,必须对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及时有效的解决,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制度“五位一体”的伟大工程建设,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切实提高党建工程及其各个方面的科学化水平,从而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推进党的精神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党的精神是党的灵魂,党的精神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核心。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加强党的精神建设,弘扬党的精神是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如果说这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外在体现,那么,党的精神建设则是党的建设的内化提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精神的形成是互促共进的关系。比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等等。这些都是党的精神的基本内容。

党的精神建设从根本上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引导着党的建设发展方向。以“实事求是”精神要求为例。从党的思想建设来说,弘扬“实事求是”精神能够使党的思想理论真正进入党员干部内心,内化为其自觉行动;从党的组织建设来说,以“实事求是”标准选人用人,就会把那些真正为党和人民事业工作的老实人推上党的领导岗位;从党的作风建设来说,以“实事求是”为标准,党员干部才会真正走群众路线,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党的制度建设来说,以“实事求是”为标准,党员才会说真话,党内民主建设才会有发展;从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来说,以“实事求是”为标准,广大党员干部才会做到一心为公,不谋取个人私利,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实事求是”精神要求广大党员做人做事都要做到“实事求是”。推进党的精神建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可以促进党员干部更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树立党的良好形象,进一步体现党的先进性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凝聚全党全国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推进党的精神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梦想的实现,靠的是强大的价值观作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领导者,其所信奉的价值观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党的精神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党的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各种社会思潮有着引导、整合和规范的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主要路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即实现经济越来越富强,政治越来越民主,文化和生态越来越文明,社会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进行了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了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当中。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公民价值观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抗日战场的为国捐躯,还是和平时期的边疆值勤,都有着一种精神叫“爱国”;无论是焦裕禄,还是任长霞,都有着一种精神叫“敬业”;无论是近些年来对诚信档案的建立,还是对“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讨论,都是在对诚信和友善的呼唤和培养。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不仅对确立全社会的理想目标、价值取向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而且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行为方式也有教化引导作用。从以上“三个倡导”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加速期,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人们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局面。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从而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的日趋多样化。不可否认,在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之外,当前社会上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和精神信仰混乱现象,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不再把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当成生活目的,日趋物质化、欲望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推进党的精神建设,对于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无疑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手。

积极推进党的精神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加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必须继续大力弘扬党的伟大精神,让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闪耀璀璨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