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

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已建成各级绿道2000多千米,其中省级绿道约1000千米。乘势而上,加大绿道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绿道网建设,就是要在我省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互促共进,城市提质与农村发展相统筹的路子。
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徐 剑 陈悟宪

绿道网:“诗画江南”精彩一笔

一场全新的绿道网建设行动,正在我省各地不断推进。

这是一项推进 “两美”浙江建设的“美丽工程”。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重大战略行动相得益彰,意义深远,日益获得民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省的“绿道网”建设工程,即是体现这一理念的精妙诠释,是在实践中贯彻的具体载体

省委建设“两美”浙江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切实优化“诗画江南”人居环境,结合自然资源特点和人文特色,科学设计城镇人居环境、景观风貌和建筑色彩,加强城镇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建成省域“万里绿道网”。增进城乡生态空间有机联系,彰显“诗画江南”独特魅力!

“绿道建设,是生态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也是落实新型城市化、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浙江绿道网,对促进生态省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引领绿色生活方式,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助推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绿道是以自然风景和人工风景为基底,通过构建规格适宜的风景道、园路等人工廊道,将城镇各类公园绿地、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系等合理串联成网,形成可供行人和自行车进入的,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和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我们可爱的家乡,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山水因人文而独具韵味,人文倚山水而充满灵气。高起点科学编制“浙江绿道网”规划,体现“山水为体,人文为魂”的总体特色,用绿色的自然廊道,将一颗颗璀璨的人文瑰宝串联。

省级绿道的总体格局为:山环海抱,“T”型绿廊;“井”字框架,“十”字相连。目标到2020年,建成10条省级绿道,全长5500公里,串联11个设区市和56个县(市)。

“一年启动推进,两年初见规模,三年形成网络”。我省启动绿道网建设的两年来,各地以非常之力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已建成各级绿道2000多千米,其中省级绿道约1000千米。绿道作为一种绿色的基础设施,普惠的公共产品,已迅速为各界所认识,所喜爱。

“今后,每年要新增1000公里千米!”这是省里明确的要求,也是各地必须实现的目标。相对于高速公路网的“快”,绿道网即是适合人们徒步、骑行,休闲旅游的“慢生活”网。在高速路网建设走在前列的浙江,现在,我们正感受着绿道网快速推进,不断亲近的铿锵脚步声……

“到2020年建成5500千米绿道,形成省域‘万里绿道网’,不仅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两美’浙江的战略需要,也是营造美丽城乡景观、推进自然人文保护、促进节能减排和公众健康等的现实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省住建厅主要负责人日前表示,各地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贯彻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两年来,各地按照“一年启动推进、两年初见规模,三年形成网络”的目标要求,着力抓规划编制、抓试点推动,以非常之力推进这项工作,成效显著。省里出台了《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编制了《浙江省省级绿道网布局规划》。各市县也已完成规划。嘉兴、宁波、温州、金华和仙居等市县,都走在了前列。

但是,在获得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有的地方指导思想不够端正。贪大求洋,用花岗岩砌侧石,彩色沥青铺路面等,有的甚至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规划尚未完善;标准还不统一;管理机构不一致;建设尚不配套,如管理服务设施和配套资金落实不够;发展不平衡;部门联动不够。这些都必须坚决改进、纠正。

乘势而上,加大绿道建设力度

全面推进绿道网建设,就是要在我省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互促共进,城市提质与农村发展相统筹的路子。各地一定要真抓实干,把这项便民、利民、惠民的好事坚决抓好、抓到底、抓出大成效。

围绕“五水共治”,推进绿道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前强势推进“五水共治”的大好时机,坚持特色营造与滨水游憩相结合,加强城市水域景观绿化和水环境整治,大力实施滨河绿道工程,以绿道建设治理河道污染。扭转生态效益收效甚微、沿河绿地建设缺乏亲水性和休闲空间的状况,做到有河必要路,有路必有绿,有绿必有景,有景必有特,有特必有文。

围绕“三改一拆”,推进绿道网建设。要重点做好“用”字文章,加快拆后土地的利用,做到宜路则路、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坚持改绿结合,以沿路、沿河、沿山改造为重点,利用拆改后的用地空间,优先规划建设绿道、配套停车场等市政公共设施,着力打造靓丽的城镇景观节点。

围绕“四边三化”,推进绿道网建设。绿道网建设内容与“四边三化”密切相关,甚至是它的深化和提升,两项工作要紧密结合。持续开展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的洁化、绿化、美化专项行动,成为展示美丽浙江的新窗口、新亮点。

围绕生态园林城市和美丽城镇建设,推进绿道网建设。绿道网是城乡发展的生态骨架。美丽城镇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建设美丽浙江的题中之要。美丽县城、美丽宜居村镇的示范试点,要带头推进绿道网建设。绿道网建设还要与创建国家、省园林城市(镇)结合起来,要将绿道网建设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绿道网建设,进一步提升绿色城镇行动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水平,使我们的城镇加快建成山、水、林、城于一体的“花园之城”。

狠抓落实,确保完成绿道目标

根据到2020年建成5500千米绿道的总目标,今后全省每年要建成绿道1000千米以上。为此,必须着力做好“五个抓”:

抓规划完善,制订年度计划。各地要根据省级绿道网的主体框架,省市联动、城市互动,尽快完善市县绿道网规划,并纳入县(市)域总体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中,统一实施。要把绿道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纳入到“三区四线”的管理范畴。市县绿道网规划,要加强与相邻地区的沟通协调,做好城际交界面规划,确保无缝衔接。各地规划部门要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明确绿道建设的规模、标准和位置。

抓标准建设,注意协调一致。各地要依据省里制定《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完善并细化立足当地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技术标准,对绿廊控制宽度、慢行道宽度标准、相关配置设施等涉及绿道规划建设的关键性内容,提出具体科学要求。要特别强调,绿道是建给老百姓用的,而不是做给领导看的,一定要体现便民、经济、实用、安全原则。不摆花架子,不贪大求洋,不铺张浪费。

抓项目推进,加快建设进度。结合城市水系、山体绿化、道路建设、公园绿地、风景廊道、生态修复、绿化隔离带等的规划建设,抓好绿道网的每个环节。根据区域功能定位,抓好绿道的规划选址、建设用地、建设资金、项目设计等关键环节。要抓施工队伍,选准选好施工企业。要抓工作进度,排定每个绿道工程进度表,提出建设作战图,落实到项目、地段、人头。要抓施工质量,做到标准规范、配套完善、植物多样、富有当地人文特色。

抓特色提升,体现简约绿色和谐。要按照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和经济性的要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掘历史人文内涵,打造主题不同、特色各异的绿道。要依托自然风貌,凸显景观特色,与山海风光、田园风情有机融合。尽可能减少对自然地形的影响,尽量因地就势,努力做到不开山、不砍树、不取直、少占耕地。要突出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区域生态廊道功能。通过绿道,把名胜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点等串联起来,达到生态自然和彰显文化的和谐统一。要突出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各具特色的绿道建设形式。要突出低碳环保,多用本地和遮阴树种,少用名贵和外来树种,彰显“绿色”理念。

抓要素保障,提升建设整体水平。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出台鼓励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道网建设、维护和运营。采用无偿捐助、企业认建、出资命名、工程捆绑等方式。要创新土地保障机制,绿道用地要节约集约。可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采取租用等方式拓展用地需求。要创新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绿道网建设整体水平。

打好基础,协力创建精彩“品牌”

抓好管护运营,促进可持续发展。绿道建设完成后,要充分重视运营与维护机制的建立,防止建设时期热度高,使用维护无保障的现象。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路长制,“一路一长”,明确责任。各地要确定维护和管理的责任单位以及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要制定绿道使用指南,指导使用者安全使用绿道。加强绿道各项设施的安全防范检查。可采用社会化管理模式,将绿道内的餐饮、零售等旅游服务设施,竞标招募专业公司进行日常维护和经营。

机构建设是绿道网强势推进的重要保障。建设厅正积极会同省有关部门,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各地开展绿道规划和建设工作,并做好各市县间的协调和衔接。各市县政府应制定本地的绿道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解决土地供给、资金筹措等实际问题,具体推进建设工作,并指定一个部门具体牵头抓。

建立指导和奖惩机制,推动各地各显其能,将绿道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品牌”工程。各地要尽快建立相应联络机构,建立季度报送制度,保证沟通顺畅。建立各级巡查制度,交流学习,督促整改,保证绿道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将绿道建设工作纳入美丽县城、美丽宜居村镇、生态园林城市考核,实行必要的奖惩措施。

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绿道建设的理念、内涵和意义,推介成功经验和“品牌”工程。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绿道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绿道徒步的有关体育活动,不断扩大绿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示范带动,建精品绿道。将建设速度快、规模大、特色明显的绿道建设工程列为省级试点,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城市给予通报表彰,对典型示范项目予以积极推广。各地要发挥特色优势,坚持试点推动、示范带动,力争出精品、出亮点、出经验。把绿道网建设成为生态绿地的保护系统、城乡居民出行的慢行系统、创造健康生活的游憩系统、组织休闲旅游的支撑系统、城乡协调的联结系统,使绿道网在人居生态环境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品位的提升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附件:

谋划美丽浙江新篇章

浙江省建设厅总规划师顾浩解读绿道网规划

规划是龙头。带着受众对我省绿道网建设的浓厚兴致,就《浙江省省级绿道网布局规划》的相关内容,我们特地邀请省建设厅总规划师顾浩作一解读。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布局美丽浙江发展新篇,推进全省绿道网建设。”顾浩开门见山介绍规划之目的,到2020年,构建富有浙江特色的省级绿道网络,有效整合资源。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推进全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及园林绿化成果的保护利用,优化人居环境品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城镇型、乡野型、山地型、滨海型——省级绿道设计四大类型

“绿道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它是我省生态空间的保护系统,历史文化的展示系统,健康生活的活动系统,旅游网络的支撑系统,城乡统筹的连接系统。”顾浩强调说。规划构建覆盖全省的各级绿道系统,联系不同空间跨度的区域,协调区域间绿道建设标准,具体分为省级、区域级和县级。

省级绿道,是指连接两个及以上设区市,串联我省主要中心城市和重要的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风景游览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主要有4种类型:

城镇型绿道:指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依托和串联各类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供居民休闲、游憩、出行、健身等的绿道。

乡野型绿道:指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依托林地、园地、湿地、水体、农田,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农业观光区、特色乡村、农家乐等的绿道。

山地型绿道:指针对我省多山的特点而设立的特殊类型绿道。位于坡度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主要沿自然河流溪谷、古道、登山径设立,仅供徒步及攀登的绿道。

滨海型绿道:是针对我省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优美的海岸线而设立的绿道类型。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沿海岸线设立,串联滨海的湿地、旅游度假区、海岛、户外运动基地、特色渔村的绿道。

“T”形廊、“井”字架、“十”字连——10条绿道联结全省11市

绿道网是绿色的自然廊道,将一颗颗璀璨的人文瑰宝串联,形成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动人画卷。规划理念体现了“山水为体,人文为魂”的总体特色。

规划的结构是主要有:山环海抱、“T”形绿廊、“井”字框架、“十”字相连。山海环抱为浙西南山区及浙东沿海形成的自然格局;“T”形绿廊主要指在浙江中部形成的两条联系山海通廊、浙中水源保护地的T型生态通廊;“井”字框架指的是与省域城镇体系结构相契合的联系四大都市区的4条绿道主框架;“十”字相连指为增进四大都市区之间以及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系,而设立的纵横两条绿道。

结合我省城镇格局和自然特色,依托山脊、山谷、海岸、河流等自然廊道,串联省内主要的自然、人文资源点,规划了10条省级绿道,全长5555千米,串联11个设区市和56个县(市),密度为0.053千米/平方千米。绿道1号线至6号线,侧重休闲功能;7号线至10号线,侧重生态功能。

其中,1号线自长兴至江山,跨越杭嘉湖城市群和浙中城市群,特色为名城名湖+名山名水;2号线自嘉善至舟山,沿杭州湾布局,特色为江南古韵+考古寻根;3号线自杭州至苍南,沿东部滨海布局,特色为山海风情+海洋运动;4号线自淳安至洞头,贯穿浙江东西,特色为浙商传奇+休闲养生;5号线自上虞乐清,特色为唐诗之路+朝圣之旅;6号线自宁波至金华,特色为影视商贸+山水名胜;7号线自长兴至衢州,环绕浙西北山区,特色为生态灵境+科普探险;8号线自衢州至平阳,环绕浙西南山区,特色为秀美山水+民族特色;9号线自临安至台州,横贯浙江东西,特色为山海通廊+自然野趣;10号线自磐安至庆元,特色为江河源地+剑瓷文化。

名湖景、唐诗路、生态境——八大线路串起精品旅游

“打造特色化的绿道品牌为目标,以主题游径和资源节点为载体,进行绿道特色旅游开发。”顾浩介绍说,结合绿道沿线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海洋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条件,规划设计了8大特色精品旅游线。

名湖名景,绝美风景游览线起自绿道1号线长兴太湖风景,经南浔—乌镇—嘉兴南湖—海盐南北湖,沿钱塘江经海宁至杭州西湖,接绿道3号线杭州江东新城沿江湿地,延伸至宁波慈溪杭州湾沿海滩涂湿地。串联多个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及钱江潮和湿地。

唐诗之路,古诗旅游风景线起自绿道2号线萧山湘湖,经绍兴鉴湖、鲁迅故里—东湖至上虞,转绿道5号线,沿曹娥江向南经嵊州鹿山森林公园—新昌大佛寺—天姥山,终于天台山。该线路名山盘结,百溪清流环绕,风光如画。

蓝色风情,海洋风景体验线起自绿道2号线朱家尖,连接桃花岛—普陀山—舟山定海海洋体育基地,至宁波转绿道3号线,经东钱湖—奉化阳光海湾—象山湾滩涂湿地—石浦镇—宁海伍山石窟,止于宁海县。串联舟山、宁波的海洋风情景区。

海岳相依,山海风情领略线起自绿道3号线玉苍山,经南雁荡山,沿东海岸北上,经平阳至瑞安仙岩—温州瑶溪—洞头列岛—乐清湾—中雁荡—雁荡山,止于玉环大岛。串联沿海名山,领略东海风情。

生态灵境,自然科普探险线起自绿道7号线杭州西溪湿地,经临安天目山—清凉峰—浙西大峡谷大明山—千岛湖,再沿4号线接黄山。沿路风景优美,自然环境优越,古道资源众多。

休闲养生,特色旅游体验线起自绿道6号线横店影视城,沿义乌江经义乌国际商贸旅游区至金华,转绿道4号线,沿武义江至武义温泉—牛头山至松阳,转绿道7号线至遂昌金矿公园。串联影视城、温泉、金矿等。

自然源头,遗产生态感受线起自绿道7号线钱江源,经开化根博园—三衢—三衢石林—常山—衢州烂柯山,接1号线经江山,至江郎山、廿八都古镇。串联钱江源及多个森林公园、世界遗产江郎山。

剑瓷文化,民族特色体验线起自绿道9号线龙泉青瓷窑遗址,向北至龙泉市,转接绿道7号线经景宁畲族旅游度假区、凤阳山至景宁县。串联剑瓷文化、侨乡青田、畲族文化。

仙居:精心打造永安溪绿道

仙居高起点谋划永安溪绿道综合开发,规划全县由1条主绿道、多条辅绿道构成“叶脉型”的结构,总长度492千米。自2012年6月开建以来,已建成一、二期绿道,由永安溪绿道和盂溪两岸城区绿道两部分组成,长76千米,投资1.75亿元。

遵循“低碳生态、以人为本、文化挖掘”原则。永安溪示范段由城区永安公园出发,途经南峰山、飞凤洞、漂流码头、木口湖森林公园、杨梅基地、现代农业园、高迁古民居,抵达神仙居旅游度假区。依托溪边现有道路改造,极力避免对耕地、林地和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地取材与采用高新技术材料相结合。面层铺装材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青石、红石、砂石、溪石、吸水砖,以及沥青、水泥、彩色水泥等;栈道、栏杆、驿站,则采用石英塑等节能环保耐用的新材料。

在驿站及沿线村庄的建筑设计上,按“粉墙黛瓦、绿树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要求,兼取仙居传统民居特色和建筑风格,体现传统与现代、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高度融合。配套设施按4A景区标准,科学设置休闲驿站、停车场、卫生间、便利店、指示标志牌等。完善应急安全救助系统、公交转换和自行车租赁系统等,优化绿道使用功能,满足市民多种服务需求。已建成驿站5个,自行车租赁点30个,还合理布局了一批精品主题酒店和特色民宿,积极发展农家乐、创意农业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已投用的绿道,成了居民休闲健身的幸福路,提升仙居旅游品牌的新名片。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多个,间接就业上千人。绿道网正成为仙居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嘉兴:生态绿道建设做标杆

作为率先开展生态绿道建设的嘉兴市,“低影响开发”,扎实推进绿道建设,给全省树立了标杆模板。项目启动近4年来,已投入资金3.5亿,建成生态绿道700余公里。实现了80%的市民步行15分钟,或骑行5分钟即可达最近绿道。生态绿道已渐成市民休闲的健身道,游客观光的风景道,农民增收的致富道。

在规划编制上,注重市域绿道与城市绿道的有机融合。形成以省、市域绿道为基础,城市主干绿道为骨架,社区绿道为补充的3级绿道体系。注重“绿”的生态功能与“道”的通行功能有机融合。平湖塘、海盐塘等8条放射状市域绿道及滨海绿道,率先完成了省级绿道1号线(滨海绿道)的建设任务。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通过新建和改造原有绿地,满足绿道慢行系统要求。

结合治水建亲水绿道。已建成沿河绿道130余千米。今年根据“河道像街道,出门走绿道”的思路,逐步打通企事业、学校、居住区的沿河绿化带,串联沿河绿道。结合治堵构建慢行系统。结合城市桥梁两端桥堍建设人行踏步,沿河绿道架设人行桥、栈道等设施,构建区域慢行微循环。结合景观特色,打造6条特色生态绿道,已建成新塍、湘家荡、梅花州古镇、现代农业和古运河绿道51千米。

采取属地管理模式,将生态绿道养护纳入公园标准化养护。按“路通、灯亮、景美、设施全、标示清、管护好”的要求,完善绿道配套设施。在绿道沿线增加驿站、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和健身设施。丰富绿道内涵,开展系列绿道宣传和文体活动,举办快拍绿道摄影赛,节假日开展走绿道活动。在绿道沿线增加植物科普铭牌、文化展示图板、健身知识等内容。

(原载于《浙江日报》2014年9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